以夷制夷的意思

    【以夷制夷的拼音】: yǐ yí zhì yí

    【以夷制夷的近义词】: 以夷治夷、以夷伐夷

    【以夷制夷的反义词】: 一*两断

    【以夷制夷的意思】: 夷:旧时泛指外族或外国。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

    【以夷制夷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成语接龙】: 【以夷制夷】  →【夷为平地】  →【地坼天崩】

    【以夷制夷造句】:

    •鲁迅《伪自由书 以夷制夷》:“我还记得,当去年*有许多人,一味哭诉国联的时候,日本的报纸上往往加以讥笑,说这是*祖传的以夷制夷的老手段。”

    •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明朝“以夷制夷”的羁縻政策,另一方面是因为双方发展过程中的利益纠葛及由此产生的争端。

    •本阶段,北宋与契丹是南北对峙的两大强国,契丹联夏抗宋,宋则采用传统的以夷制夷政策联合吐蕃、回鹘制夏,在宋辽矛盾的支配下,西北民族关系呈现出两大阵营对立的局面。

    •因此,“以夷制夷”策略在两汉时期的发展便是符合规律之事。

    •成俊和昌秀在磋商着怎样才干得到机密资金,昌秀给成俊出了个以夷制夷的方法,结合道贤来打击仁惠。

    •“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形成于古代,到近代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联俄开始正式成为清*以夷制夷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面,结果是损失惨重。

    •以“壬午兵变”为契机,清对朝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消极的“以夷制夷”政策转变为积极的“干涉政策”。

    •为此,他主张师夷“制夷”、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以夷制夷”、利用*公法以夷约制夷的外交策略。

    •巴黎和会期间,*代表团在山东问题的交涉上,运用“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迫使日本从一字不提到愿意间接归还,又与列强展开了从直接归还到五国暂管,从保留签字到拒绝签字的斗争。

    •对于这样的帝国来说,外交方面的上策是“以夷制夷”。

    •1882年《朝美通商协条约》的签订便是清*引导下的朝鲜“以夷制夷”策略的实践。

    •同时,迫于当时*国内形势,清*在朝鲜问题上推行了“以夷制夷”策略。

    •三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以夷制夷

    •在“制器之器”、“以夷制夷”之策指导下,虽试图引进西方近代工业,可最终也没能挽救摇摇欲坠的满清*。

    •“以夷制夷”策略在西汉前期就已提出,因受国力限制,未将其付诸大的实践;汉武帝时至西汉后期将其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