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我听说过,得自国君的厚赐,又用来施舍给*,这是臣下代替国君统治*,忠臣是不会这样做的。

62、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

63、他们是从美国移居大西洋的英国人,他们被称为联合帝国忠臣,是因为他们对英国忠心。

64、皇帝的疑心病太重了,诶,这么对待双商巨高的忠臣,心寒。

65、国乱识忠臣爱乡人,常恋土在异国做皇帝,不如在家乡耪大地。

66、想当年多少忠臣义士,皆奋身不顾,倾家不顾,*锯鼎镬不顾,覆宗灭族不顾……可谓忠骨可碎,丹心不腐!

67、在大唐忠臣们的努力下,李显第二次登上皇位,仍称唐中宗。

68、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

69、于城中敕建忠孝祠特祀,后又于祠前建忠臣孝子坊,邑人称为魏家祠堂。

70、敬晖安份恕己等忠臣,在朝中达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

71、王平等人,就是诸葛亮留给蜀汉和刘禅的忠臣良将。

72、一来,忠臣的孩子还没受到外界的影响,只受到父母的教育,父母又是忠臣,让这样的孩子和皇帝在一起,一定会忠于皇帝,毕竟他的家族都是忠君之士,而且他从小深受皇恩。

73、先生知道对旧主尽忠,却不知道忠于大唐的*山社稷,虽忠却不是大忠;知道守一个人的志节,却不知道为天下苍生做点益事,虽贤却不是大贤。你饱读圣贤之书,却还是没有明白,做忠臣易做大忠臣难,做贤者易做大贤者更难的道理。

74、可是忠直之臣必然会直言进谏,即使很可能由于言语过机而惹怒君王,但这绝对是忠臣应该干的事请。

75、这句诗用来形容忠臣意志坚定,经得起考验,这首诗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作,而诗中所赞扬的忠臣正是萧瑀。

76、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77、*求荣,背后搅动,做了不该做的事儿,便是奸臣吗?一心为国汲汲营营,从身到心,忠君为国,便是忠臣?可是这样?

78、贤良的,不贤良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做好国君,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亡国破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治国的君主好几代都没见到过,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

79、历代帝王都期待名臣、功臣、忠臣的出现。比如雍正就屡屡称他的臣子李卫、田文镜、隆科多等为“国家伟器”,“朕之功臣”,“不世出之忠良柱石大臣”,“真圣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 然而乾隆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奸臣”固然并非国家幸事,“名臣”的出现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事。乾隆认为,臣权的上升就必然意味着君权的低落。“名臣”往往出现在国家出现危机,君主大权不独揽之际。许多名臣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扶国家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但同时,名臣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君主的无能和朝纲的混乱。对于张居正这位明代的名臣,史评大抵功大于过,他却大不以为然,说:“大臣强辞立威,逆行罔忌,实为弁国纪。

80、在这些臣子中,有一些更为优秀的人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了精英中的精英,他们判断问题比别人准确,懂得如何抓住时机,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称这些人为能臣。所谓能臣并不单指正臣、忠臣,也包括所谓的奸臣,它只用来形容人的能力,而不是立场。

81、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82、《昭明文选》上说: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83、他的眼睛蒙上了纱,耳朵堵上了布,他看不见即将到来的灾难,听不进忠臣们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