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宏文伟制,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矣。

2、“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3、“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4、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5、其中有名有姓藏之名山者,亦不下三百种之多。

6、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传:传布流传;其人:同道。

7、退如山移 梯山架壑 山川震眩 回山转海 崇山峻岭 藏之名山 木坏山颓 泰山压卵 。

8、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补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9、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补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10、年轻时的司马迁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史书。

11、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道士寇谦之藏之名山,用传同好。

12、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我这两样东西,也算有了传人了。

13、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道士寇谦之藏之名山,用传同好。

14、一百那司马迁一家受牵连,恐怕得藏起来吧,太史公自己不说,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么。

15、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此要之白首,岂可以今。

16、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此要之白首,岂可以今。

1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18、“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这个功劳,不说它彪炳千古,至少也是恩泽后人的

19、即“学富五车书通二酉才贯二酉湘东遗恨酉阳杂俎”和“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20、“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这个功劳,不说它彪炳千古,至少也是恩泽后人的。

21、司马迁《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种本子及其在西汉藏、传情况,是该书早期文献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它与《史记》文献诸多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

22、仆诚已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23、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