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互文是一种修辞手法,又叫互辞,互参。

2、“互文”也叫“互文见义” ,就是前后词语互相呼应和补充的修辞方法。

3、然后论文分析了英语新闻标题中存在的显著互文*和构成互文*。

4、古代汉语中对互文修辞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5、通过对语篇翻译中的互文*阅读、互文*接受能力、互文*语境的讨论论*了互文*理论是语篇翻译的核心。

6、本文从互文*角度,分析软新闻的翻译。

7、转换*互文关系对几个文本间互相验*又互相解构的关系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8、本文通过探讨广告口号中的七种互文*,以*在商业广告中互文*普遍存在。

9、互文*理论是当代文论中最为复杂的理论之一。

10、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观念,互文*理论把文本之间的互涉和互动看作是文学的构成*因素,强调在文际关系中发掘和解读文学作品的意义,有助于重新审视最一般意义上的写作、阅读行为。

11、互文指涉的识别和转换是互文译论的核心问题,而互文指涉的识别又是其转换的前提,但是迄今为止这个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2、文章的第二部分阐释了互文*理论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13、互文*关联与翻译实践紧密相关。

14、本文从译者主体与“他者”互动的哲学视角探讨《红楼梦》中引用互文*的翻译。

15、“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

16、接着分析了在广告口号中找到的互文现象,发现了引用、暗指、仿拟是最常用的三种互文手法;

17、[25]析珪:与上互文,以玉作信物。

18、第一章回顾互文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19、本文主要探讨广告语篇互文现象及受众解读互文现象的认知机制及模式。本文从词际、句际和篇际三个不同层面探讨平面广告语篇互文现象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20、由于数码技术的应用和万维网的普及,昔日仅仅是观念形态的文本的互文*,已经借助超文本获得了具体的展示,在网络中一切文本都是互文本。

21、本文试图从模因论的角度入手,通过对一系列广告实例的分析,探讨广告这种非文学文本的互文现象,旨在进一步阐明广告互文*的形成源于模因的传递。

22、第四章则利用表示派生关系的互文手法—仿作和戏拟展示《法》与几个十九世纪经典文本及十九世纪常用文体和叙述手法的互文关系。

23、施尼茨勒在潜文本中构筑了一张复杂的互文*之网,这种隐秘的互文*正体现了施尼茨勒小说文本的现代*。

24、本文将互文*与一种非文学语篇—新闻报道语篇相联,以显*转述语作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两篇关于“神舟五号”飞船报道的互文*模式。

25、本论文也探讨了互文*会话中的问句与权势关系。

26、本文借用“互文*”的理论,来考察李碧华的“故事新编”。

27、本文从莫里森小说的互文*表现形态来说明小说的主要特征。

28、本文通过大量软新闻实例说明软新闻中广泛存在互文*。

29、下行公文及其转发文本的撰写者在写公文的时候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互文*来呈现信息。

30、论文运用语篇语言学和互文结构理论对文史类学术论文摘要语篇进行了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