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类的民胞物与,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

2、雪中送炭慷慨相助同甘共苦民胞物与

3、在阶级社会里而主张民胞物与,是不实际的。

4、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

5、首先,将偏见设法去除。尊敬、爱护万物。视万物为一体,所谓民胞物与

6、首先,将偏见设法去除尊敬爱护万物视万物为一体,所谓民胞物与

7、所谓“民胞物与”之爱,就是指普天大众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宇宙万物皆是我的同伴。

8、所谓“民胞物与”之爱,就是指普天大众都是我的同胞兄弟,[造句网]宇宙万物皆是我的同伴

9、佛教的博爱、劝善思想与儒家的民胞物与、仁民爱物思想在杜甫晚年思想中得到高度的融合。

10、就思想内涵和理论宗旨而言,《西铭》表达了爱的主题,也就是民胞物与

11、求仁者,体则存心养*,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私,故人悦。

12、通过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仁民爱物无怨无违的依次推进,致使爱贯穿其间。

13、许多灾胞从灾区逃出来,沿路许多民众给他们提供食水、食物等,在在都显示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痌瘝在抱、民胞物与的崇高精神。

14、修行人奉行万物为一体的观念,因此发展出爱惜生命,不杀生,以及民胞物与等的信念。

15、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16、爱从道德上有其固有的发展逻辑,这就是“自爱”-“仁爱”-“兼爱”-“民胞物与”之爱。

17、不断广阔,不断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过程,只有真正“明白”了,才能体味到那种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不断趋近那个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18、张载为我们描绘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民胞物与”的“天亲合一”的人生理想,同时自己努力按照周礼处理社会事务,体现了其实学家的风范。

19、因为,不断明白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敞开不断广阔,不断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过程,只有真正“明白”了,才能体味到那种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不断趋近那个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20、文中提出民胞物与的思想,把宇宙看作一个大家族,说明个人的道德义务,宣扬存,吾顺事,没,吾宁也的乐天顺命思想。

21、卷二砺志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22、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是一个多么值得珍视和充满期待的宝藏。因为,不断明白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敞开、不断广阔,不断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过程,只有真正“明白”了,才能体味到那种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不断趋近那个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23、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皆得天地之理以成*,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处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就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意,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养庶汇,是于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负甚大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后世论求仁者,莫精于张子之《西铭》。彼其视民胞物与,宏济群伦,皆事天者*分当然之事,必如此,乃可谓之人;不如此,则曰悖德,曰贼。

24、佛学目的,以学通天人化,但初以立人极为行道?基,终至于超越人天,出入有无之表,应物无方,神变莫测。故以佛之徒视儒者,犹为大乘菩萨道中人;而以儒者视佛,则为离世荒诞者矣。复次,儒者为学之方法,以“闲邪存诚”、“存心养*”、“民胞物与”尽其伦常之极为归。佛者则以不废伦常,但尽人分为入道之阶梯;形而上者,尤有超越形器世间之向上一路,则非儒可知矣。

25、细思卉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问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求仁者,体则存心养*,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

26、恋爱只不过是打破两个人之间的界限,已足以产生如此大的快乐。倘自身与万事万物的疆界一并打破之时,将会是怎样一种情形?佛陀称之为“涅槃”。先儒称之为“民胞物与”。概言之,这便是一个人在心灵上复归到婴儿时期的状态——与世界浑然一体。只是,他的智识清晰地知道,自身和外物有界限,我的手足并不是你的手足,我的躯壳并不是你的躯壳。但是,他的心灵已经可以不再受躯壳的束缚,可以剥落肉胎,和外在浑然一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