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有人如此胶柱鼓瑟,不知变通?

2、呵!懦弱的人,陈陈相因,胶柱鼓瑟

3、情况变了,办法也要适应,不能胶柱鼓瑟

4、老成之言毫无胶柱鼓瑟之见,真足令后贤心眼。

5、时代前进了,措施也得跟上去,胶柱鼓瑟是不行的。

6、若胶柱鼓瑟,牵拘于文献,而欲揭发古代之真相,则恐其南辕北辙。

7、若非公孙杵臼,焉得赵氏孤儿,既以遇难避仇,不必胶柱鼓瑟

8、非我胶柱鼓瑟,只是自幼读圣贤书,到头来难免放不下!

9、这个时代环境瞬息万变,假如做人胶柱鼓瑟,因循守旧,就会被淘汰。

10、要突破目前的外交困境,胶柱鼓瑟的政策是行不通的。

11、十几年前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村委会来解决,可现在情况变了,办法也要改进,不能胶柱鼓瑟

12、古人之言固然有不少精采处,但到底时空不同了[造句网。],一味执着就是胶柱鼓瑟

13、凡鸦鸣鹊噪,东鸣则看震,西鸣则看兑,此皆不能胶柱鼓瑟、刻舟求剑者也,诸占例此。

14、有些情况需要变通的,无论什么样的译者都会变通的,决不会胶柱鼓瑟,弄出不通的中文来的。

15、人们不敢平视经典,人们总是仰视古贤,从而希望达到王羲之的境界,苦苦地心摹手追,胶柱鼓瑟,却往往苦不可及。

16、古诗语言鉴赏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一、鉴赏的角度远不止这三个方面,二、各个角度往往交叉在一起,鉴赏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切不可胶柱鼓瑟

17、尽管宝玉从未就女子贞*问题发表过见解,但从他对茗*与万儿苟合的态度看,他是不会太胶柱鼓瑟的。

18、鉴赏的角度远不止这三个方面,二、各个角度往往交叉在一起,鉴赏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切不可胶柱鼓瑟

19、如果忽视活生生的创作实践,满足于从概念到概念的理论推导,未免会胶柱鼓瑟,削足适履,表面看来雄辩滔滔,却难以透彻地理解千差万别的作家,合理地解释千姿百态的文艺作品。

20、这是一种正常且积极的文化流播和传承现象,不应胶柱鼓瑟地用是否与克罗齐原来思想相一致来判断得失,而应看到其灵活吸收外来文化,着眼学术创新的积极意义。

21、司马光最服膺的是孔丘的正名主义,现代人对正名的认知是:「是什么就是什么。」当选总统还没有就职,是「总统当选人」;就职之后,则是「总统」;下台摆地摊,则是「小贩」。而孔丘的正名认知,却恰恰相反:「是什么偏不是什么。」具体的说:「曾经是什么,就永远是什么」。楚王国早就是一个王国,身为首领的酋长早就是自称和被称国王,可是《春秋》却咬定牙关,硬称楚国王是「楚子」,你不是说你是国王么,我偏偏称你五百年前周国王初封你时的那个官位——「子爵」,因为你本来就是「子爵」!这种胶柱鼓瑟式讲礼教、定名份的正名主义,在当时不过是为了对抗*的一种手段,然而,发展下来却成为一种*意淫,不切实际,而且把自己陷入一个被嘲笑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