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原始方程模式探讨了高空西风急流和低空南风急流中锢囚锋环流的演变和增强机制。

2、高空西风急流配合适合的垂直环流,产生动量下传,是超出一般强度的冷空气大风产生的原因;

3、主要表现为华南夏季降水显著增加,南海降水显著减少,华南沿海的低层偏南风加强,副热带西风急流和热带东风急流减弱。

4、经向温度梯度的改变,直接影响到对平均经圈环流及西风急流强度的模拟。

5、梅雨期的结束跟日本馆野高空西风急流消失并且东风出现的日期很接近。

6、季风爆发阶段西风急流逐渐离开改则地区并向高原北部移动,在该地区表现为减弱。

7、在高空平直的西风环流下,沿南支西风急流带,有低压槽在冷空气垫之上东移,地面高气压区域中常有低压槽和锋生出现。

8、发现高空低频扰动动能的高值区与西风急流的纬向非对称*和经向切变关系密切。

9、探讨了东亚地区副热带西风急流(EAJS)位置的年际变化特征、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10、位于对流层上层的反气旋异常能够造成高原经度上副热带西风急流突然北跳和局地对流层顶的剧烈抬升,并能将急流南侧的热带空气(低浓度臭氧)输送到高原上空。

11、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北突跳偏晚是*淮流域2005年入梅偏晚的主要原因。

12、结果表明,入梅前,东亚大槽发展强盛,itcz偏弱以及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强劲少动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偏晚。

13、结果表明,我国北部上空的西风急流(及相应的锋区)与澳大利亚的夏季风的低频变化有很好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