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世上的所有灾难都源自爱的匮乏。马丁·瓦尔泽

2、这充满*的一秒钟,够世人享用一千年。马丁·瓦尔泽

3、瓦尔泽此举应当不单是想呈现改换观点之轻易,也极有可能是欲修正对诗人身份的体认。

4、“瓦尔泽早年写的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但是后来得了手部痉挛,他把它归因于对钢笔的敌意……改用铅笔写作,对瓦尔泽很重要,他把它戏称为铅笔系统,或铅笔方法。铅笔的意义,绝不止于使用铅笔,当他改用铅笔写作时,字体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他逝世时留下五百张纸,上面画满了一行行精致细小书法艺术式的符号,字体难辨到被人当成密码。铅笔方法使瓦尔泽获得了钢笔无法提供的东西……像指尖夹着木炭的艺术家,瓦尔泽需要使他的手稳定的运动,进入某种心境。“它使我平静,它使我雀跃”……瓦尔泽的作品,既不是以逻辑写的,也不是以叙事写的,而是以情绪,联想和奇思写的……”

5、罗伯特·瓦尔泽的小说语言具有推衍和悖论的特点,“然即否”式的荒诞语言结构凸显了德语文学传统中的“浪漫主义诙谐”。

6、瓦尔泽曾多次在文章中表达过,希望自己能够保持无名,渴望着自己和自己的作品被遗忘。不知是上帝作弄,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在其生活的时代,他的确实现了这个梦想。大概是因为他在写下那些作品的时候,也知道由于自己作品过于超前,可能就要忍受长时期的蒙尘境遇。在某种意义上,罗伯特•瓦尔泽是作家中的作家,只有那些从事写作事业的人才能够欣赏他的作品,这从他的众多作家粉丝中可以得到验*,不但与他同时代的赫尔曼•黑塞、斯蒂*•茨威格、弗朗茨•卡夫卡、本雅明、霍夫曼斯塔尔和罗伯特•穆齐尔等人推崇他的作品,且后世的作家如塞巴尔德、库切、彼得•汉德克、苏珊•桑塔格、盖伊•达文波特和恩里克•维拉-马塔斯等人也对其作品极为推崇。

7、能够找到一处地方,可以衣食无忧地写作,一直都是瓦尔泽的梦想,同时也是许多写作者的梦想。只是生活总是需要付出代价。在他生命的大部分时间中,瓦尔泽是没工作的,靠家里人养活。后期进入精神病院后,更是完全要依靠姐姐的照顾。幸亏他是生活在瑞士,如果是在苏联,简直要被当成寄生虫的典型代表投进古拉格了。 为了换个心情,他开始尝试用铅笔写作。而这也使他写作的字体越来越小,以至于后来的研究者必须用放大镜来解读他写在报纸、明信片和日历等一切可以随手得到的纸片上的那些文字。

8、社会始终是作家最好的学校,犹如多年以后那个辍学的“寄生虫”诗人布罗茨基一样,罗伯特•瓦尔泽也早早结束学校教育,踏入社会,开始养家糊口,这也是作为一个多子女的普通家庭的孩子所必会面临的情况。可是在他的心里,却种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这成就了他,也毁了他。他后来拒绝在银行的稳定却单调的工作,不能不说,是心中的那个文学之鬼在搅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