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此,地幔底层既是全地幔对流的起点,又是全地幔对流的终点。

2、最后,着重讨论了上地幔与全地幔对流的论争。

3、软流圈上涌高度,莫霍面或地幔羽的位置是地幔对流的具体的表现。

4、数值实验是地幔对流研究的基本方法。

5、地震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倾向于全地幔对流模型;地球化学研究则支持分层地幔对流

6、无论是简单的全地幔对流模型或分层地幔对流模型,都不能完全解释全部观测事实。

7、地幔柱构造是基于全地幔对流模式、主要依据热点火山活动提出的新的全球构造理论。

8、至今还没有完整理论阐明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和地幔对流机制。

9、粘度为常数或仅随深度变化是地幔对流模型中常用的假设.

10、首先对地幔对流、大陆漂移和地震起源的机制做了尝试*分析,给出一个简单的力学解释。

11、这与用其它资料分析的结果一致,可能的机制是岩石圈板块运动和地幔对流

12、地幔对流的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分量的比率,决定了逆冲、引张与走滑型强震的能量释放份额。

13、摘要根据建立的垂直于大洋中脊的二维热对流有限元数值模型,采用常粘*以及与温度相关的粘*两种粘*结构对小尺度地幔对流对海底地形的影响进行了重新研究。

14、建立了一维粘度扰动下的变粘度模型。通过假定粘度为常粘度背景下存在仅随纬度变化的小横向扰动,将常粘度模型发展为变粘度地幔对流模型。

15、摘要大陆皱造山运动具有突发*、全球同步*,以水平运动为主,主要表现在地壳上部且具有上强下弱等特征,除水平运动一项外,与基于地幔对流的板块构造理论缺少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