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结《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漫叟以公田米酿酒,每逢休闲之际,携酒徜徉于石鱼湖上,恣意品味一番酒意。在欢醉之际,沿湖岸伸臂够取酒,让小舟载过,与坐者共享美酒。情景宛如在巴陵山侧倚岸,临君山之巅,众子环坐洞庭湖畔,酒舫荡漾触及波涛,行来回往。于是,咏歌而长之。
石渔湖,宛如洞庭湖,夏水欲满君山郁葱。 山峰似樽,湖泊似沼,酒友齐聚洲岛。 长风骤起,泛起巨浪,却不能阻挡酒舫的行进。 我手持长瓢,坐在巴陵山巅,斟酒四座,消散忧愁。
【译文及注释】
我以公田的稻米酿造美酒,经常在闲暇时刻,将酒带到石鱼湖上,暂且沉醉其中。在酒意欢洽之际,靠近湖岸,伸臂够取石鱼湖中的美酒,然后让小船载着,与在场的众人一同畅饮。仿佛置身于巴陵山之侧,伸手在君山之巅舀取美酒,与同游者环绕洞庭湖畔而坐。酒舫荡漾在波涛之上,来回穿梭,增添了酒的乐趣。于是,我创作了这首醉歌,歌颂这美好的时刻。
湖南道州的石鱼湖,宛如洞庭湖一般,夏天湖水涨满,君山郁葱苍翠。将山峰比作酒杯,湖泊比作酒池,酒友们热热闹闹地聚集在洲岛*。哪怕狂风大作,掀起巨浪,也无法阻挡我们运送酒的小船。我手持着酒葫芦和瓢,稳坐在巴陵山巅,为四周的朋友斟满美酒,以此驱散忧愁。
【注释】:
漫叟:元结的别号。
似:好像,仿佛。
长:助兴,增添情致。
【赏析】:
元结在代宗时曾任道州刺史,其时写过多篇吟咏石鱼湖的诗作。在《石鱼湖上作序》中他写到:“泉南上有独石在水中,状如游鱼。鱼凹处,修之可以贮酒。水涯四匝,多欹石相连,石上堪人坐,水能浮小舫载酒,又能绕石鱼洄流,及命湖曰石鱼湖,镌铭於湖上,显示来者,又作诗以歌之。”其中有“吾爱石鱼湖,石鱼在湖里,鱼背有酒樽,绕鱼是湖水”的诗句。本诗即是对石鱼湖景致的歌咏,表达了诗人淡泊仕途,欲归隐的心情。诗以洞庭湖为比,君山为石鱼,描绘了在石鱼湖上欢乐畅饮的情景,最终强调了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阻挡欢饮畅游的豁达心境。整体诗意清新自然,情感流露,显示了诗人豁达开阔的胸怀,以及对时光欢乐的珍惜。
中秋赋(并序)2
中秋赋(并序)
敖国华
序
值此*申之秋,值中秋佳节,应县领导盛情邀请,各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携佳节良辰,匆匆赶赴酒乡。瞻仰烈士陵墓,赏览一居美景,探访古镇幽境,游览渠道险要。圣人有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情此景,岂不快哉?
赋
悠悠古镇,承鹿角龙脉,诸山环绕;扼三丈水口,百流汇聚。黄沙江水缠绕玄武,大塘群山拱卫。鹿角山巍然耸立于群山之巅,英姿勃发;乌江长卧于峡谷之涧,婉约妩媚;桃园蜃景,层层叠叠的梯田阡陌令人目眩神迷;残阳余晖,点缀着小桥流水与溪水汇聚之处。红旗渠悬挂在旗山腰间,天灵寺梵音缭绕在方竹深林之中。嗟乎!古镇后山,实乃黔北世外桃源也!
故而,农夫耕耘于此胜地,不惧寒暑;隐士隐居于此僻壤,悠然度日。寻访佛教圣境,古刹禅修;度过闲适时光,江舟品茗。远离尘嚣喧嚣,放眼世外风景;寄情山水画卷,泛舟月下。佳哉!中秋时节已至;乐哉!墨客骚人相聚。
值此中秋佳节,桂花飘香。喜迎永丰诗友,结伴而至;敬候诗坛前贤,匆忙赶来。齐聚*大院,游览陵园之路。浩浩荡荡,群英荟萃;络绎不绝,小生忙碌。聆听赵公正乾讲述钱壮飞孤胆英雄事迹,倾听陈公启文畅谈徐霞客三涨奇闻。前者先导,后者相助。惊叹索桥之奇异,穿梭于两山之间;赞叹旗渠之壮美,横跨于半山之上。游兴忘食,乐不思归。
不经意间,夕阳西下,明月清辉;风高云静。北斗星璀璨,屯坪岭苍茫。闻琴音而醒神,足履轻盈而前行。嗅桂花而沁人心脾,饮绿茶而怡情悦*。凭栏远眺,观望玉树,步入蟾宫,嫦娥顾盼。月下独酌,不知世事变迁;举杯遥望青天路,思忖吴刚伐桂。酒可消忧,云端深处。天上宫阙,人归住处;炊烟散尽,秋暮时分。
方知中秋月圆,抬头仰望月光之美;走入桂园,体味桂花之香。或待观天宫于屏幕,或急览玉盘于苍穹。酒过三巡,醉意未浓;茗品两壶,空杯无存。繁星点点,宛如素娥行旅之痕;玉壶熠熠,留存夜光清凉之露。随后,星光灿烂北斗,火箭凌空而起。玉门关外,神箭托举天宫于酒泉。玉兔光照四海,吴刚伐桂寒宫。辉煌中华,执科技之牛耳;堂堂华夏,耀国威于黄龙。
嗟乎!月光洒满千里,水光澄澈荷叶翻卷,云层透射。浮云缱绻,窗前菊花瘦弱。白露催人鬓发苍白,夜吟红豆娇俏。噫嘻!逢佳节而聚诗友,实属诗坛幸事;遇神箭而送天宫,乃中华之雄壮。
诗曰:
月挂穹庐星满天,风萧云舞伴随前。
孑然孤影园中踱,忽见嫦娥拂袖嫣。
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3
《桃花源记》(桃花源诗序)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治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翻译:
秦王*乱天纪, 贤士纷纷远避世。 黄绮之商山, 伊人亦云逝。 往昔踪迹渐消失, 来径已逐渐荒芜。 相约耕种劳农事, 天黑归家享自由。 桑竹茂盛遮浓荫, 庄稼按时良法种。 春蚕吐丝织茧室, 秋日收获无贡赋。 荒草杂生交通难, 村中鸡犬互鸣叫。 祭祀仍守古礼法, 衣裳无异新时装。 童孺欢舞自由歌, 老幼游戏享安宁。 草木花开知春时, 草木凋零见秋到。 虽无岁月年纪法, 四季如约交替流。 生活快乐享自由, 何须动用智慧? 奇迹隐匿五百载, 一日开启神奇世。 淳朴生活与尘隔, 深藏难觅寻踪迹。 问世间凡夫俗子, 可知此奇迹之外? 我欲踏轻云高飞, 寻觅知己共契约。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4
教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情感表达。
能够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感受作者对西湖变幻莫测的景*赞赏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生活联想导入:
提问学生是否经历过夏天的阵雨,让他们描述当时的情景。
引入诗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介绍这首诗描述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
诗题解析:
引导学生思考诗题含义,并解释“醉书”指的是在如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诗歌。
简要介绍诗人苏轼。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学生自行阅读诗歌,并朗读出来,确保准确的字音。
解释生词:
翻墨:像黑墨一样翻滚
跳珠:像活蹦乱跳的珠子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境:
描述乌云如何散开,但未完全遮蔽山峦。
描绘大雨点如何撒向船只。
叙述大风如何迅速吹散乌云。
三、深入品味,体会情感
思考和讨论:
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主题是什么。
通过诗句中的比喻理解作者的感受。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幻的速度。
想象当时的情景,模拟诗人的角*吟诵这首诗歌。
四、图像理解,加深感悟
观察插图,思考描绘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插图右上角描述雨中情景,下方插图描绘雨后景象。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整首诗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这样设计的教学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通过生动的讨论和图像的辅助,激发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鸣。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反思5
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以其对西湖风雨骤变、晴光潋滟的生动描绘,成为了宋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首诗歌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更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情感体验,为后世读者打开了通往诗意世界的大门。
诗歌开篇便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语言,将读者带入到一个乌云压城、暴雨将至的场景之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乌云比作翻滚的墨汁,将雨滴比作跳跃的珍珠,将原本抽象的自然景象描绘得具体可感,仿佛一幅动态的山水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如果说前两句是对暴雨来临前景象的描绘,那么后两句则将笔触转向雨过天晴后的湖光山*。“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狂风呼啸而来,瞬间驱散了乌云,原本*沉的天空豁然开朗,西湖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天一*,构成了一幅壮阔秀丽的山水画卷。作者以简洁的语言,将自然界瞬息万变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醉”字的含义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们最初可能会将“醉”字简单地理解为饮酒过量,然而,随着对诗歌内容的深入学习,他们会逐渐领悟到,这个“醉”字并非仅指酒醉,更是作者沉醉于西湖美景、陶醉于杭州风光的一种情感表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可以将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为拓展阅读材料。这两首诗歌同样以西湖为描写对象,但风格各异,与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西湖的美,感受诗歌的魅力。
古诗教学中,诵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在带领学生诵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使诵读不仅仅是简单的朗读,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审美的体验。
总而言之,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我们展现了西湖的千姿百态,也让我们领略到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更能够陶冶情*,提升审美能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赞美之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古诗课件、背景音乐、诗人简介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雨吗?谁来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介绍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顺。
学习生字:"遮"读翘舌音,是遮住、遮盖的意思。
默读本诗,给古诗划节奏。
复制代码
黑 云 / 翻 墨 / 未 遮 山 ,
白 雨 / 跳 珠 / 乱 入 船 。
卷 地 风 来 / 忽 / 吹 散 ,
望 湖 楼 下 / 水 / 如 天 。
解释诗中词语。
教师范读,强调注意停顿。
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诗意
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复制代码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
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的雨?
(4)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5)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复制代码
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3)让学生说说三、四句诗的诗意。
复制代码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四、感受诗意境美
①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什么景*?(西湖夏天一场雨的过程)
② 这场雨下得怎么样?(快且大)
③ 哪里可以看出来啊?(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④ 你觉得诗句写得美吗,为什么?(有声:翻墨,跳珠,风来。有*:黑云,墨,白雨。有动感:翻,跳,卷,吹。比喻形象生动:黑云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刻画出了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⑤ 一起朗读,读出诗的美!
五、背诵古诗
老师播放音乐,学生各种形式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小结
诗人在西湖望湖楼上边喝酒边欣赏西湖的景*,结果被西湖一场
上诉状提交程序7
很多时候当事人对判决后不服,要上诉,那么上诉状如何递交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上诉状提交程序,欢迎阅读。
上诉状的递交
辩护人提交上诉状的,应向原审*法院递交。原审法院收到上诉状的日期为上诉日期。
原审*法院负责三日内向同级*检察院、对方当事人转交。
原审*法院负责将原审案卷、相关证据和上诉状一并移送上级*法院。
有些被告人因不信任原审法官或出于加速审理的目的,可能愿意直接将上诉状提交给上级*法院。然而,这样做可能会延误时间。
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直接向第二审*法院提出上诉的,第二审*法院应在三日内将上诉状交给原审*法院。原审*法院再将其送交同级*检察院和对方当事人,连同一审案卷和相关证据一起移送上级法院。
以谁的名义上诉?
被告人、自诉人及其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上诉。
被告人的亲属或辩护人以被告人的名义上诉。
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被告人对附带民事判决不服时以自己的名义上诉。
上诉状的准备
委托律师上诉的,至少准备五份上诉状,并由被告人签字或按手印。
一份由上诉人(被告人)保留,一份交委托人(被告人家属),律师保留一份,一份交给上级*法院,一份交给一审*检察院。如附带民事诉讼有多个当事人,需要增加相应数量的上诉状。
在押被告人自行上诉的情况下,由于无法提供打字复印条件,只需准备一份上诉状。
对于被羁押且不识字的被告人的上诉请求,可向一审法官提出,也可通过看守所向一审法院提出,由法院派人做笔录。
上诉期限
不服判决的上诉期限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诉期限为五日,期限从接收判决书或裁定书的第二日开始计算。
注意,无论附带民事诉讼的判决是单独做出的还是与刑事判决一并作出的,上诉期限均为十日。
十日内无人上诉,则一审判决生效。一审判决生效后,法院将不再受理任何上诉。
杜甫诗词《醉时歌》的诗意赏析8
《醉时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他和郑虔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嘲讽和自嘲之情。全诗可分为四段:首段嘲讽郑虔;次段嘲讽自己,实则也是嘲笑整个社会;第三段引用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故事,似乎是为自己辩解,实际上进一步嘲讽了当时的社会;末段则明确嘲讽儒家思想,暗讽时政。此诗既展现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又表达了对抱负远大却未得实现的苦闷和愤懑之情。
《醉时歌》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轲,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赏析】:
根据诗人的自注,这首诗是写给好友郑虔的。郑虔是当时有名的学者,被玄宗评为“三绝”。天宝初年,他因“私修国史”而被贬谪十年,后回长安担任广文馆博士。尽管杜甫和郑虔年龄相差甚远,但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交往,共同分享着人生的苦闷与愤懑。
第一段通过对比,突显了郑虔和其他显贵之人的生活差异,以及郑虔饱受饥寒之苦。第二段则描述了杜甫与郑虔之间的深厚友谊,彼此倾诉心声,共同抚慰忧愁。第三段以司马相如和子云为例,表达了对于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的人们的同情。末段则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嘲讽,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无奈。
整首诗结构严谨,语言生动,通过对比、对话和警示,展现了诗人对友谊、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上学歌》教案9
活动目标
幼儿能够跟随老师或音乐哼唱。
激发幼儿对上学的积极*。
能够随着音乐做简单的动作。
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感受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稳定幼儿的情绪。
活动准备
《上学歌》光盘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播放歌曲《上学歌》,教师伴随歌曲做动作,吸引孩子们的注意。
二、基本环节
教师给幼儿读歌词。
根据歌词提问:
“歌曲里面有谁?要去做什么?”
“他们高兴吗?为什么?”
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学唱歌曲。
鼓励幼儿跟着老师一边唱一边做简单的动作。
对于情绪不稳定的幼儿,教师要走近并带动他们一起唱。
幼儿熟悉歌曲后,跟着光盘唱。
三、结束环节
让小朋友集体边唱边做动作表演。
四、延伸环节
提高:“小朋友,我们上幼儿园时该怎么做?”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幼儿的入园情绪,但对于极个别幼儿没有调动起参与活动的积极*。对于刚入园的幼儿,认识上存在不足,孩子们未能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和环节进行,活动进行到一半时,部分孩子开始随意到处乱跑,导致教学秩序混乱。
小百科
上学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的过程,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现代教育也为学龄前儿童开设了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