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分析(热门10篇)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分析(热门10篇)

发布时间:2024-02-23 14:37:38

《望庐山瀑布》一文紧扣“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为切入点,生动描绘了庐山瀑布的景象。通过运用“挂”字,以夸张的艺术手法勾勒出瀑布如珠帘悬挂空中的神奇景象,随后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瀑布的雄伟壮丽,犹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分析

一、激趣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庐山的风光,通过课件展示庐山的美景,引发学生对山水的兴趣。首先,了解瀑布的概念,引导学生对瀑布的认知。

二、初读古诗,自学生字通过展示古诗,让学生自己尝试阅读。发现有困难的同学,鼓励他们主动寻求帮助,培养学习的积极态度。为了更好地理解诗句,提供带拼音的诗句,让学生掌握生字。

三、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强调古诗的音乐*质,通过斜线标记停顿,帮助学生读出诗句的节奏。进行范读和学生自主读取,以及开展小组比赛,活跃气氛。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意呈现根据古诗改写的小短文,通过学生推荐朗读者和游戏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意。通过对比原诗和改写后的文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五、想象画面,读出韵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描绘诗歌中的景象,感受诗句的韵味。逐句指导,让学生读出瀑布的美、壮观之处。通过配乐,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

六、熟读成诵,总结学法强调熟读成诵的重要*,鼓励学生背诵整首诗。总结学习古诗的步骤,强调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细心观察、主动学习、多角度理解。表扬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习惯。

通过以上步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提升他们的古诗欣赏和学习能力。

望庐山瀑布教案2

教学目标:

认识并掌握4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炉”、“银”、“流”这3个生字。

感情丰富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理解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1. 认识4个生字,掌握“炉“、“银”、“流”3个生字的书写。 2. 感情丰富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挂图、课件、录音机。

学生:预习课文、阅读李白的《静夜思》,搜集已学过或课外阅读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复习李白的《静夜思》和《赠汪伦》。(使用课件《静夜思》和《赠汪伦》) 导语:这是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有谁能背诵呢?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首李白描写瀑布的诗歌。

教师引述: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写风景的诗叫做《望庐山瀑布》(写在板书上),让我们一起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理解后,问:大家想知道他在诗中写了些什么吗?

观看图片,展开讨论:(展示挂图)看,这就是李白写诗时的情景,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展示庐山的风景图片,解说其秀丽的景*)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过渡语:究竟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读完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听录音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诗歌,通过拼音帮助准确发音,读通顺诗句。

展示生字卡(庐、瀑、炉、疑、银、烟、流),谁能拼读这些字?(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同桌互读互查)

让学生观察范字(银、烟、流),交流识字写字的经验。

重点指导记忆(“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板书生字)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同桌朗读:要求学生将这首诗朗读给同桌听,并相互评议、指导。(使用课件《望庐山瀑布》)

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的含义,划出不理解的词语。(使用课件中的注释)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理解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课堂交流:小组选择代表交流,并一起解决困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自由朗读诗歌,并在脑海中想象:这首古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小组内成员进行交流,相互补充。

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将想象的画面描述得更具体、更生动。

体会情感:如果你是诗人,面对眼前的景象,你会有怎样的情感?你最想表达什么?

感情朗读: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这首古诗。通过听录音、跟读、范读、赛读、评读、自由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朗读这首诗歌。

四、熟读成诵,情境背诗 将诗歌背诵给最亲近的同学听,进行小组背诵、表演背诵,齐声背诵(配合古筝音乐,教师引述望庐山瀑布)。

《 望庐山瀑布》教案3

活动目标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欣赏和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帮助幼儿感受古诗的美丽意境,尤其是瀑布的壮观景象。通过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幼儿通过观看、倾听和动作表达,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的修辞手法,进而激发幼儿对诗歌的兴趣和情感。

活动准备 为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我们准备了以下资源: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有过观赏瀑布的经历。

课件准备:

《瀑布》视频:展示真实的瀑布场景。

《望庐山瀑布》古诗视频:播放李白的诗歌朗诵视频。

《望庐山瀑布》古诗音频及图片:提供古诗的听觉和视觉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观赏瀑布视频

播放《瀑布》视频,与幼儿分享观赏瀑布的感受和经历。

引导幼儿描述他们对瀑布的感受和看法,鼓励他们用言语描述。

介绍古诗《望庐山瀑布》

播放《望庐山瀑布》古诗视频,介绍诗人李白和诗歌背景。

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古诗内容,理解诗歌所描绘的瀑布景象。

理解古诗的词语

播放古诗音频及图片,第一遍让幼儿初步理解诗中的难词如“香炉”、“紫烟”、“遥看”等的含义。

通过讨论和解释,帮助幼儿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具体意义和形象。

学习古诗的修辞手法

播放古诗音频及图片,第二遍引导幼儿发现诗中的夸张修辞手法。

讨论诗人如何通过夸张表达瀑布的高度和水流的气势,引导幼儿理解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朗读古诗并创编动作

播放古诗音频,鼓励幼儿有韵律地朗读古诗。

提议幼儿根据古诗内容创编动作,例如模拟“遥看”等动作,使他们通过身体语言进一步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延伸 为了深化幼儿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将在以下方面进行延伸活动:

语言区活动:提供古代长衫、诗人帽等服饰,播放古诗伴奏,鼓励幼儿有韵律地熟读《望庐山瀑布》。

美工区活动:提供绘画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诗歌中的意境绘画“庐山瀑布”,表达他们对诗歌景象的个人理解和想象。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幼儿对古诗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文学和艺术的理解,同时通过多媒体资源和实际动作,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望庐山瀑布的赏析4

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所作《望庐山瀑布》一诗,以其生动形象、奇特构思,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以“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形状状似香炉,山峰上的紫*烟霞在阳光照耀下烟雾缭绕,如同一座巍峨的紫*香炉缓缓升起,生动地描绘了瀑布背景,为后文的瀑布描写铺垫了氛围。

接着,“遥看瀑布挂前川”,运用“遥看”一词,点明了观景者远眺时的感受,而“挂前川”则形象地描绘了瀑布宛如一条白*绢绸从悬崖直垂而下,与前面的河流相连,瀑布的高度和垂直落差尽显眼前。

进入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通过“飞流”形容瀑布的气势奔腾而下,直如飞瀑从高山崖壁飞溅而出,同时“三千尺”则以夸张手法,形容其惊人的高度,表现出瀑布的壮美与气势。

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疑”字增加了诗句的玄妙感,使人仿佛看到这瀑布如同天上的银河从九天倾泻而下,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

整首诗以其比喻、夸张和想象等修辞手法,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苏东坡也曾对此诗赞誉有加,认为其达到了状物写景和抒情的高峰。

总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生动的语言描写,成为*古代山水诗的杰出代表,深深地吸引和打动着读者,留下了不朽的文学价值。

赏析李白的望庐山瀑布5

在李白之前,对于瀑布的文学描写,还从来没有过这样梦幻般的艺术构思!身在人间,却如梦落天外。其诗每每能凭借着天才的创造力,穿越天人两界的隔阂,李太白真不愧为"诗仙"!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对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赏析,希望能为大家解读这首千古绝唱。

《望庐山瀑布》的开篇运用了渐进的手法,通过描绘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场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李白将自己身临其境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他不仅仅是描绘一座山、一道瀑布,更是在诗中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情境,仿佛能够穿越到天外。这种意境的营造,正是李白诗歌的独特之处,使得他的作品脱颖而出。

接下来,李白通过具体的描写展现了瀑布的恢弘气势。"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一句中,"挂"字的运用非常巧妙,使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瀑布的流动,更能够想象到它如川流般悬挂在前方。这种巧妙的描写方式,使整首诗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

随后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更是通过夸张的手法,将瀑布的高度拉到了极致,形成了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象。这种文学夸张不仅让诗歌更具震撼力,同时也突显了李白对自然景观的独特理解和艺术表达。

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是将瀑布与银河进行巧妙的类比,将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相结合,为整首诗画上了完美的句号。通过这一句,读者仿佛能够看到瀑布如银河般从天而降,呈现出一种神秘而壮美的画面。

总体而言,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生动的描写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使这首诗成为*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望庐山瀑布》古诗6

《望庐山瀑布》一诗以其生动形象和奇特构思,深刻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展示了诗人李白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和深厚情感。这首诗是李白隐居庐山时创作的,不仅反映了他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也展现了其豪放洒脱的诗歌风格。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以庐山的香炉峰为背景,描绘了瀑布如同紫烟缭绕般的壮美景象。接着的“遥看瀑布挂前川”,则通过“挂前川”这一形象的描绘,将瀑布的峻秀和飞流直下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飞流直下三千尺”,通过对瀑布高度的夸张描述,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其惊人的视觉冲击力,仿佛银河从天而降。

诗中的“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则进一步增添了神秘和超凡的意境,通过比喻和想象力,将庐山瀑布描绘得更加神奇和宏伟。整首诗巧妙运用了夸张手法和形象生动的语言,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瀑布之下,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震撼力量。

李白以其诗歌中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真挚表达,被后人称为“诗仙”。《望庐山瀑布》不仅仅是一首风景诗,更是李白诗歌创作中的经典之作,展示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高超技巧和丰富想象力。

古诗望庐山瀑布赏析7

李白在他大约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下了这首《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以其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热爱。

诗中的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通过比喻的手法,将太阳照在香炉峰上的景象描绘为紫*的烟云。这里的“香炉”指的是庐山西北的一座山峰,其形如香炉,常年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感。

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形象地描绘了瀑布从高处直泻而下,如同一条白*的珠帘悬挂在山间。动词“挂”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想象到瀑布悬挂的场景,增强了诗中景物的视觉冲击力。

接着是“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通过“飞流”和“三千尺”的夸张描写,展现了瀑布从高处奔腾而下的雄壮气势。这种形象的描绘不仅强化了瀑布的视觉感受,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赞美。

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瀑布的气势比作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显示了诗人对瀑布壮观景象的深刻感受。

这首诗以其生动的比喻和夸张手法,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在赏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庐山自然美景的独特领悟和深情厚意。通过这些描写,诗人不仅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仰和赞美,也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厚爱,体现了他豁达开阔的胸襟和不羁的情怀。

《望庐山瀑布》句子赏析8

《望庐山瀑布》赏析

颔联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香炉”比喻香炉峰,用紫烟衬托香炉峰的雄伟壮丽。

“生”形象地描绘了云雾从香炉峰上升腾的景象。

“遥看”突显了瀑布的遥远和壮观。

“挂前川”将瀑布比作珠帘悬挂在山川之间,生动形象。

颈联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飞流直下”表现了瀑布奔腾而下的迅猛气势。

“三千尺”是夸张的比喻,形容瀑布十分高大。

“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比喻瀑布,突出瀑布的壮美。

古诗今译

太阳照在云雾缭绕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的烟霞。

遥望庐山瀑布悬挂在山川之间,宛若一条匹练。

飞流直泻而下,宛若从九天倾泻下来的银河。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夸张的比喻,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热爱大自然的豪情。

诗歌意境

诗中描绘的瀑布高大壮美,犹如银河从九天倾泻而下,给人以震撼的感觉。诗人的语言凝练精辟,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瀑布的气势和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诗人情怀

诗中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他赞美庐山瀑布的壮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豪迈奔放的情怀。诗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想象,既夸张又浪漫,充分体现了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豪爽旷达的气度。

望庐山瀑布 李白9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这首七绝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首句以日光照耀下的香炉峰为背景,生起紫*烟雾,为后文铺垫;接着生动刻画了瀑布的气势:"瀑布挂前川",写瀑布从山顶垂直下落,宛如挂在山前河面上一般;"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的水流迅猛如飞,一路奔腾而下;"三千尺",夸张地描绘了香炉峰高耸,瀑布长长的水流;"银河落九天",借天河落地之奇想,比喻瀑布的壮丽气势,读者仿佛可见银*光芒闪耀,听到惊心动魄的轰鸣声。从"遥看"到"疑是",由景生情,使人感受到诗人欣赏瀑布时的兴奋和喜悦:啊,此乃银河自九天飞泻下来!

作者背景: 请见《静夜思》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庐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南,我国著名名山之一。 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紫烟:指阳光照射下的云雾水气形成的紫*烟雾。 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由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指极高的天空。

古诗今译: 太阳照耀下的香炉峰生起紫*烟雾,远望瀑布挂在山前江面上。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恍若璀璨的银河自九天而降。

名句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风光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兴奋的心情,生动地描绘了这幅景象。前两句概括地描述了香炉峰瀑布的壮丽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入手,阳光下,水汽变成了紫*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地描绘了瀑布奔涌的气势。两句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生动地描绘了瀑布的形象。"飞流"表现了山高水急,"直下"描绘了瀑布奔流而下,"三千尺"夸张了瀑布的壮观,字字珠玑,毫不虚假。最后一句将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疑"字则揭示了诗人的想象,令人意味深长。

望庐山瀑布优秀教案10

教学目标:

1. 掌握诗中的生字“紫、尺、疑”,熟读并背诵《望庐山瀑布》。

2. 理解诗意,体会“生”和“挂”二字的精妙用法,感受诗中描绘的意境美。

3. 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中意境之美。

教具准备:

庐山瀑布实景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庐山的云雾》一课,引出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庐山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学习《望庐山瀑布》的兴趣。

二、交流学法,准备自学

引导学生回忆古诗学习的方法,如:查工具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

三、学生自学古诗

1. 自主诵读古诗,初步理解字词。

2. 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取长补短。

四、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 诗题理解: 强调“望”字的含义,从远处观望。

2. 第一句: 指名解释关键字,连句成意,体会“生”字描绘云雾飘浮的灵动感。

3. 第二句: 同第一句分析理解诗句,品味“挂”字在遥望中呈现瀑布静态之美的妙用。

4. 第三、四句: 通过“疑”字了解诗人眼前所见瀑布的磅礴气势,感受“飞流直下”与“落”带来的震撼。

5. 整体理解: 引导学生将各句诗意串联起来,形成完整诗意。

五、想像意境,感悟诗情

1. 师生共创意境: 教师描述瀑布景象,学生闭目想像,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之美。

2. 有感情朗读: 在想像意境的基础上,多次朗读古诗,使诗与意境融为一体。

六、进入角*,深情吟诵

让学生化身李白,面对瀑布高声吟诵《望庐山瀑布》,体验诗人当时的激动与震撼。

七、课外拓展

播放瀑布实景录像,引导学生欣赏瀑布的壯麗,并拓展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或散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