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总分12分。)
1、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其速度一定增大 B、物体做曲线运动,说明其受到合外力为变力 C、物体受到不变的合外力的作用,其加速度一定不变 D、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受到的合外力为不变的力
正确*:C
2、对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和加速度均不变 B、速度不变,角速度为零 C、速度和加速度均改变 D、速度改变,加速度不变
正确*:A
3、下列现象中,做了功的是---------------------------------------------------------() A、人推墙而墙不动时人的推力 B、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受的重力 C、马拉车而拉不动时马的拉力 D、起重机向上吊起货物时悬绳的拉力
有理数测试题2
《有理数》教案设计:深度剖析与拓展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准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明确其外延和内涵。
掌握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有理数进行分类,并能熟练运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对话探索”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不同类型数的比较和归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通过对有理数概念的学习,体验数学知识的系统*和严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 有理数的概念及其分类。
难点 :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区分不同类型的数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体会“无限不循环小数”不是分数的本质。
三、 教学过程
环节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5分钟)
1. 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小学学习过的数的类型,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表示成分数形式?
通过回顾分数的定义,即“能够表示成两个整数之比的数”,引导学生思考:所有的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写成两个整数的比吗?
2.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
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例如温度计上的负数、股票市场中的负增长等,引入负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仅仅用小学学习过的数能够完整地描述这些现象吗?从而引出学习有理数的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对话探索,构建新知 (25分钟)
1. 探索一:整数的扩充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了负整数之后,我们现在所说的“整数”和小学时所说的“整数”有什么不同?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现在的“整数”包含了正整数、零和负整数。
2. 探索二:负数与负分数的辨析
展示一组负数,引导学生区分哪些是负分数,并说明理由。
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负分数概念的理解,并为后续学习有理数的分类做好铺垫。
3. 探索三:数集的表示与分类
引导学生将给定的一组数分别填入正整数*、负整数*、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中。
引导学生思考:大括号内的省略号代表什么意思?
通过数集的表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不同类型数之间的关系。
4. 探索四: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π不是分数?如果说所有的分数都是小数,对吗?反过来,所有的小数都是分数,对吗?
通过反例和推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小数可以分为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
分数一定是小数,但小数不一定是分数。
5. 探索五:有理数的概念
在学生理解了整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后,引导学生概括出有理数的概念: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并能够准确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环节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0分钟)
1. 基础练习 : 完成教材P10的练习,巩固学生对有理数概念和分类的理解。
2. 拓展练习 :
列竖式计算分数7/11的循环小数表示,引导学生体会分数不可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尝试将小数 3.14159 和 0.3(3循环) 化为分数,进一步体会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
环节四:课堂小结,回顾反思 (5分钟)
1. 知识梳理 :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的分类以及不同类型数之间的关系。
环节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5分钟)
1. 必做作业 : 完成教材P18习题1,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 选做作业 :
判断题:判断教材“备选素材”中给出的7个命题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思考题:满足什么条件的小数才是有理数?
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对话探索”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同时,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不同类型数之间的比较和归纳,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要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要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
教学反思的深化
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本节课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以下深化:
1. 关注学生的认知冲突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认知冲突,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最终解决认知冲突,实现知识的内化。
2. 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 : 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更多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教学情境,例如,可以通过游戏、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一些与有理数相关的数学史料,例如,负数的概念是如何产生的,有理数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
总而言之,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可以有效地提升《有理数》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概念及其分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理教案-测量3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都拥有两只耳朵,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通过聆听老师的讲课,我们能够获取各种知识;通过收听电台广播,我们可以了解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呢?
二、进行新课:
1、声音的发生
(1)展示课本图3-1,引导学生观察音叉振动时的情况。
(2)课堂实验:按照课本图3-1的方法,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3)课堂实验:按照课本图3-1的方法,用手指触摸颈前喉头部分并同时发声。
小结:通过总结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并指出像鸟类、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也是通过振动发出声音的。
2、声音的传播
(1)展示课本图3-2进行实验。提问:右边音叉的振动是通过什么传到左边音叉的?(空气)
(2)通过游泳时潜入水中仍能听到声音的现象,说明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
(3)课堂实验:将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打桌板,可以清楚地听到敲击声,说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小结:声音可以通过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介质传播,这些传播介质被称为介质。而真空是无法传播声音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
学生对比表中一些声速数据,并找出在15摄氏度条件下空气中的声速。
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4、回声
(1)解释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解答为什么有时我们能听到回声,有时却听不到。原声和回声之间至少需要隔开0.1秒我们才能听到回声。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我们听到回声时,障碍物离我们至少多远。(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大声喊了一声,1.5秒后听到回声,请问此同学离山崖多远?
已知:声速v=340m/s;时间t=1.5s
求解:S=vt/2=340m/s×1/2×1.5s=255m
*:略
三、布置作业: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声速(15℃)340m/s。
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3、回声:
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听到回声的条件:隔0.1秒以上,距离障碍物至少17米。
利用回声测距离:s=1/2vt。
山东济宁市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物理试题4
春天,河边上的湿地很松软,人在湿地上行走时容易下陷。在人下陷时,人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应为: A. 人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就是他受的重力。 B. 人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大于湿地地面对他的支持力。 C. 人对湿地地面的压力等于湿地地面对他的支持力。 D. 人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小于湿地地面对他的支持力。
下图所示是汽车中的速度计。某同学观察了速度计指针位置的变化,开始时指针如左图所示,在7秒后指针指示如下图所示位置。若汽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它的加速度约为: A. 7.1 m/s² B. 5.7 m/s² C. 2.6 m/s² D. 1.6 m/s²
如右图所示,将一带正电的小球a放在光滑绝缘斜面上。为了使球a能在斜面上静止,需要在MN间放置一带电的小球b。那么b应该: A. 带负电,在A点放置。 B. 带正电,在B点放置。 C. 带负电,在C点放置。 D. 带正电,在C点放置。
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舱外气温往往低于-50℃。研究大气现象时,可选择温度和压强相同的气团作为研究对象,称为气团。由于气团较大,边缘部分与外界的热交换对整个气团没有明显影响,因此可以忽略。用气团理论解释高空气温很低的原因,应为: A. 地面的气团在上升到高空时不断膨胀,同时放热,使得气团内部温度降低。 B. 地面的气团在上升到高空时不断收缩,同时从周围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 C. 地面的气团在上升到高空时不断膨胀,同时放热,使得气团内部能量减少,从而温度降低。 D. 地面的气团在上升到高空时不断收缩,外界对气团做功,因此周围温度降低。
A、B是某电场中一条电场线上的两点,一正电荷仅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沿电场线从A点运动到B点,速度如图所示。关于A、B两点的电场强度E大小和电势φ高低的判断,正确的是: A. EA > EB B. EA < EB C. Φa < φB D. Φa >φB
高一物理教案5
一、目的和要求
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理解位移-时间图象的含义,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及其意义。
理解用图象表示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 难点: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演示,引出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 时间t
tt/ s: 0, 4.9, 10.0, 15.1, 19.9 位移s
ss/ m: 0, 100, 200, 300, 400 结果显示,在相等的时间段内,汽车的位移相等。
匀速直线运动定义: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相等时间段内的位移相等。
位移s
ss与时间t
tt成正比。
用图象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纵轴表示位移s
ss,横轴表示时间t
tt。
绘制汽车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为一条倾斜直线。
图象称为位移-时间图象(
s
−
t
(s-t(s−t图象)。
图象含义: ① 表明匀速直线运动中s
∝
t
s \propto ts∝t。 ② 图象上任一点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位移。 ③ 图象的斜率k
=
Δ
s
/
Δ
t
=
v
k = \Delta s / \Delta t = vk=Δs/Δt=v。
学生阅读相关课文内容,讨论s
−
t
s-ts−t图象表示物体的运动特征。
(二)变速直线运动
举例:飞机起飞、火车进站。
变速直线运动定义: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相等时间段内的位移不相等。
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为曲线。
四、课堂小结
匀速直线运动(
s
∝
t
)
(s \propto t)(s∝t)
变速直线运动(
s
(s(s与t
tt不成正比)
高一物理教案6
曲线运动
教学目标: 1、理解曲线运动的概念; 2、掌握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的变化规律; 3、掌握物体做曲线运动的必要条件。
教学重点: 1、曲线运动的定义及其特征; 2、速度方向的变化规律;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前几章我们学习了直线运动,你们能回答什么是直线运动以及它的条件吗?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过渡:那么,物体在曲线运动中的速度方向是如何确定的呢?
过渡:那么,什么情况下物体会做曲线运动呢?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实验示例: 将水平运动的*施加侧向力或在其运动路线上放置磁铁,观察其运动轨迹。 (2)分析归纳: 当物体所受的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会做曲线运动。 (3)举例说明: 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这一现象:当合力与速度方向同线时,加速度也在同一直线上,此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当合力与速度方向有角度时,加速度就不再同一直线,物体则做曲线运动。
三、巩固训练:
四、小结: 1、曲线运动指的是运动轨迹不是直线的运动形式; 2、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变化的,速度的方向与曲线在该点的切线方向一致; 3、当合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会做曲线运动。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创新设计》曲线运动。
高二物理物理教学计划7
一、教学设计:
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编写意图,突出重点和难点,设计相应的训练和解决方法。
合理设计教学计划和课件,加强演示实验的设计和应用。
二、认真上课: 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和思维发散,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严谨*和逻辑*。严格要求学生,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推崇教学*,确保每堂课的质量,以达成教学目标。
三、加强训练: 通过专题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成绩:
动量定理题型分类
动量守恒:人船模型、临界问题、多物体系统动量守恒、子*打木块模型、碰撞模型、碰撞中图像问题
摆类问题
机械波图像专题
折射与全反射专题等
四、课后辅导: 加强作业批改,跟踪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五、认真学习:
坚持听课,借鉴老师的教学经验,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提升教学水平。
积极参与市、区及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
高一物理教案8
教学设计:探秘速度-时间图像,揭秘匀变速运动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速度-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能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如速度变化、运动时间等。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区分匀速和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举例说明。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动画、分析实例,体验从实际运动建立速度-时间图像的过程。
通过对比不同图像,分析速度-时间图像与位移-时间图像的区别与联系,提升图像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体验用图像法描述运动规律的简洁*和直观*。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感受物理的价值。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速度-时间图像的理解和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判断。
难点:
从速度-时间图像中获取位移信息。
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三、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较法:通过对比速度-时间图像与位移-时间图像,以及不同运动形式的图像,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实例分析法: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5分钟)
1. 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运动视频,例如汽车启动、加速、匀速行驶、刹车等,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形式。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些运动?除了文字描述,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更直观地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速度-时间图像,揭开匀变速运动的神秘面纱。
(二) 新课学习 (30分钟)
1. 探究速度-时间图像的奥秘 (15分钟)
创设情境,引入图像: 利用多媒体展示教材图2-15的动态效果,模拟两个物体分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速度计读数的变化。
引导思考,建立图像:
提问:如何用图像直观地表示这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
引导学生回忆位移-时间图像的画法,引导学生思考:横坐标表示什么?纵坐标表示什么?如何根据速度的变化描点作图?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最后选取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作图过程。
对比分析,深化理解:
展示学生绘制的两种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的特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提问:如何从图像中获取物体的运动信息,例如速度的大小、运动的时间等?
引导学生思考:速度-时间图像与位移-时间图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 揭秘匀变速直线运动 (15分钟)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利用多媒体展示教材图2-17和图2-18的动态效果,模拟汽车分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情景,并显示速度计读数的变化。
引导观察,分析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并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进行比较。
提问:这两种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有什么特点?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两种运动中速度的变化规律?
归纳定义,深化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定义。
举例说明:
速度变化相等,但所用时间不等,例如物体A速度从2m/s增加到4m/s用了2s,物体B速度从2m/s增加到4m/s用了4s,哪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经过相同时间,但速度变化不相等,例如物体A速度在2s内从2m/s增加到4m/s,物体B速度在2s内从2m/s增加到6m/s,哪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引导学生区分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
(三) 课堂小结 (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速度-时间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了速度-时间图像,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哪些生活中的问题?
(四) 布置作业 (5分钟)
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探究活动:乘坐公交车时,观察速度表和手表,记录不同时刻的速度,并绘制速度-时间图像,与同学分享你的发现。
五、 板书设计
一、 速度-时间图像
横坐标:时间
纵坐标:速度
图像的意义:直观地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面积的意义:表示位移
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
特点:速度-时间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分类:
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减速直线运动
六、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思考、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同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分析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