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回忆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
学生们默读时,心中应该浮现出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同时留意次要人物的内心描写。
重点交流
品味老妇人对“我”的言谈:
让学生们想象老妇人讲话的情景,并深入体会每句话的含义。她对“我”不太理想的琴技充满了尊重和理解,这种故意装聋的善意欺骗是为了让“我”无所顾忌地练琴,从而减轻负担并增加勇气。老妇人的真诚鼓励激发了“我”从灰心到信心的巨大转变。
当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台词时,要求他们真切感受到每个角*的独特语气和情感。
探索老教授的眼神描写:
强调老教授平静的眼神在不同时刻的不同作用。当“我”拉出刺耳的声音时,她的平静给予了“我”勇气和力量;当“我”逐渐有了信心并每天练琴时,她的平静鼓励了“我”不断努力;当“我”渐感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的平静体现了对“我”更高的要求,提示“我”不要满足,继续提高。
解决学生的疑问:
为什么老教授不揭穿谎言?
通过对比《我看见了大海》中的教育方法,强调老教授给予“我”最宝贵的信心,这种“不教而教”才是最高境界的教育。
为什么“我”在演出时总是忘了老教授?
这表达了“我”对老教授无限的钦佩和敬仰之情,以及老教授的循循善诱、积极鼓励和真诚无私的帮助,这一切使“我”树立了信心,刻苦练习,最终获得成功。
最后,读者对主人公的成长感到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这位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的老教授。老教授的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了主人公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他最终爱上了小提琴,并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老师也希望全班同学都能拥有自己精彩的人生舞台,这时,整个班级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2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假装聋的方式,对一位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和帮助,最终使他获得成功,歌颂了人间真情。故事情节交织着两条线索:一是主人公的心理与行为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神态以及对作者的鼓励。
然而,回顾本次课堂教学,我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遗憾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朗读的深度不够。课堂上我们注重了朗读训练,包括默读、引读和齐读等,但由于平时训练不足,学生们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并不理想。他们理解老教授是一位了解教育方法、关心年轻人成长的慈祥老人,但在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他们往往无法完全放开,语气也显得不够自然。尽管学生们在课文中逐渐对老人产生了敬仰之情,但在朗读时,他们仍未能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其次,对课文的感悟还不够深入。虽然我们侧重于挖掘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并通过教学重点进行了讲解,但仍然未能深入挖掘每个学生的感受,未能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因此,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充当“听众”的角*,而非真正的感悟和理解。
最后,课堂环节安排还不够紧凑,导致学生在理解某些句子时遇到了障碍。例如,“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老人为何这样说?她为何感到快乐和幸福?学生们在理解这句话时遇到困难,而这一点反映出他们对老教授内心深处感悟不够。这可能与我们一开始对老教授良苦用心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有关,没有深入挖掘她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需要在时间安排上更为紧凑,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充分展开。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3
公开课教学反思:以“唯一的听众”为桥,搭建学生与文本的共鸣之桥
本次公开课,我以《唯一的听众》为题,围绕着一位老人对“我”的默默关怀与真诚帮助展开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无私的爱与鼓励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并最终内化为自身成长的动力。在课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深入钻研教材与课标,并与备课组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终确定以“唯一的听众”对作者说的四段话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感受人物情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课堂导入环节,我没有直接进行讲解,而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思考“当你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你最希望得到谁的鼓励?”这个问题。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并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接下来,我没有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是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唯一的听众”对作者说的第一段话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从老人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位老人吗?”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积极思考、讨论,最终得出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也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二、注重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细腻,非常适合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韵律美,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例如,在学习老人对作者说的第二段话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孩子,你别哭,你拉得很好,比我拉得好多了”这句话,体会老人对作者的鼓励与肯定。我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来朗读这句话,有的学生读出了老人的慈祥和蔼,有的学生读出了老人的善意谎言,有的学生则读出了老人对作者的殷切期望。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并通过分析这些关键词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例如,在学习“我”最终成为一名出*的小提琴手的原因时,我引导学生关注“我一直珍藏着那一份鼓励,我知道,是我的那位听众,用她真诚的爱心,帮助我走进了音乐的殿堂”这句话,并引导学生思考:“‘那一份鼓励’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老人的爱心帮助‘我’走进了音乐的殿堂?”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文章的主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激发想象,促进学生个*化表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文章的情感,我还设计了一些拓展延伸的环节。例如,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创作,以“假如我是作者,我会对老人说些什么”为题,写一段话或画一幅画,表达对老人的感激之情。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另一个拓展环节中,我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人给予了我们类似的鼓励和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他们?”这样的设计,不仅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也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社会。
当然,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学生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在课堂上,我有时会不自觉地重复学生的*,缺乏有效的追问和引导;学生的朗读训练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语调、情感的表达还不够到位等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反思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争取为学生带来更加精彩、高效的语文课堂。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4
在小学六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我曾遇到了一篇名为《唯一的听众》的课文,最初我以为这篇文章会像往常一样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情感共鸣。然而,当我尝试教授这篇文章时,却遇到了出乎意料的反应。有些学生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被文章所打动,甚至表现出对文章内容的不感兴趣。面对这一情况,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理解。
首先,当我设计了最初的课堂教学计划时,我预期学生会被文章中描述的老人的善良和音乐的力量所感动,因为这些元素对于我自己而言都是非常感人和有力的。然而,学生的反应却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只有少数学生表达了对文章的感动,大部分学生则表示他们并没有被文章所触动,甚至认为这篇文章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在辩论会上,学生们分成两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方面,有的学生深情地描述了老人的善良和无私,认为这些品质是文章最感人之处;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则表达了他们对于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并未深受触动的观点。通过这场辩论,学生们不仅仅是简单地接受了我的观点,而是开始了对文章深层次的探讨和思考,这让我感到非常满意和鼓舞。
除了辩论会之外,我还鼓励学生们自由发表对文章的看法和评论。在课堂上,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学生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无论是赞同还是质疑。这种开放的态度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更是为了尊重他们个体的情感体验和理解能力。
最终,我意识到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给予学生们思考的空间和表达的自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方式,作为教师,我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理解的欲望。因此,通过这次教学经历,我学到了尊重学生感受和理解的重要*,以及如何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深度。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反思5
记得上学期末的最后一次语文大组活动时,肖老师提出了一个令大家感到好奇又深思的问题——“磨课究竟好不好”?通过这次公开课的实践,我对磨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大约两个月的时间里,我进行了两次课文的磨课,并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教不断改进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还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因此,我认为“磨课”的利大于弊。
我执教的是《唯一的听众》的第二节课,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转换人称的方式改写故事。导入时,我引用了老教授的四句话,既是对上节课的复习,又很好地衔接了本节课的内容。
接着,我出示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要以老教授为第一人称写作,并且要求他们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的想象。
接下来的环节体现了教师由扶到放的过程。我首先将故事分成三个部分,重点指导第一部分的写作。在指导第一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然后引导他们联系上下文揣摩老教授的心理活动,随后进行换位体验,写出老教授的所见所闻所想所言,目的是强化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理解。在这个环节,我利用了多种填空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文本,将他们推向一个更高的思考空间,使他们不仅有了写作内容,还学会了写作方法。
在此基础上,第二、第三部分则是放手让学生写作,重点在于根据写作要求从同伴和教师的点评中发现自己写作中的问题,更好地运用写作方法。因此,当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时,他们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声音努力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形式多样,不断展现出许多精彩的语言。这不仅为语文阅读提供了宣泄情感的空间,还提升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最后,我请学生思考课文除了《唯一的听众》,还可以取什么题目?这也是本堂课的亮点之一:《善意的谎言》、《蜕变》、《“耳聋”的老师》、《真正的音乐》、《鼓励的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场的听课老师都表示赞同。
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样,也不是蜻蜓点水。课堂中的读写结合要抓住读和写的共同点进行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精心打磨课堂,搭好脚手架,真正做到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在写作中促进思维,在写作中学会转化语言。
这次能圆满完成公开课的教学任务,离不开汪老师、肖琼老师和李青老师的细心指导,也离不开我们全体五年级语文老师给予我的帮助。在此,我由衷地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