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和同学交流的方式,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深情怀念。
通过语言描写的技巧,领略人们思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了《桂花雨》,谁能简要回顾一下主要内容呢?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听写生字词
桂花、木兰花、台风、糕饼、至少、完整、茶叶、箩筐、婆婆、浸入、尤其、缠着
四、深入阅读,体会内涵
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并标记相关词句。
将你标记的句子带着情感地朗读给同桌听。
重点体验摇动桂花的乐趣。(展示课件第13页) 思考:(1)为何“摇桂花”对“我”而言如此重要? (2)理解“总是”。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总是”一词表现了“我”对摇动桂花的热爱之情。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可乐”表达了“我”对摇动桂花的喜爱;“使劲”展现了“我”摇动桂花的状态。这句话具体描述了“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的情感。
(3)标记“我”摇动桂花的句子,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闭目想象。
指名分享想象的情景。
再次指名朗读,男生读,女生读。(老师随机指导)
齐读。
引导学生理解:摇动桂花给“我”带来的愉悦,以及长大后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五、对比阅读,深入感受
反复阅读“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并与同桌讨论这句话的含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母亲内心的感受,因为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母亲朝夕相伴的,她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才会有这样的感觉。
浏览全文,论述你认为家乡桂花香还是杭州桂花香?体味家乡桂花的芬芳。
学生回答:
家乡桂花盛开时,其香气弥漫十里,至少十几家邻居都能感受到。全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的香气之中。
教师总结:这些句子生动描绘了家乡桂花的香气。认为家乡桂花香,是因为“我”的母亲对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认为它更香一些。
(1)哪个词突出地描述了桂花的香味?
(2)指导朗读,指名朗读,小组朗读。
找出有关杭州桂花香的句子。
尽管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相同的,甚至杭州因为桂树更多,香气更加浓郁。但为何母亲仍然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母亲这简单的话语,与“月是故乡明”相似。母亲每年都沉浸在桂花的芬芳之中;与桂花共同生活,体验它带来的愉悦;品尝桂花制品,品味桂花茶……桂花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树,对母亲而言,是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有什么能与之相提并论呢?由此可见,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这里通过对比的手法,体现了母亲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母亲的这份情感,这种怀念,无疑也感染了作者。体会“于是,我又想起了我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不完全,还有小结、当堂检测和布置作业部分。
六、小结
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乡之情,这份情怀令我们感动。
七、当堂检测
[这里可以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或任务,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八、布置作业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诵一遍,并抄写下来。
写一篇作文,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记录下难以忘怀的人或事。
这样一节课就完成了。有什么需要再补充的吗?
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读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本所讲内容。
能力目标:情感丰富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合作学习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怀念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想象课文中的情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播放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谈谈你对桂花的印象。
板书课题《桂花雨》,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来深入了解桂花。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确保读准确、通顺。
默读阅读提示,思考:这些提示对我们有何要求?
学生回答问题,明确理解内容。
分组轮流朗读,互相评议。
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作者描述了童年时与母亲一起摇桂花的情景)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合作选择喜欢的句子,想象当时情景。
汇报交流:描述桂花树的样子、母亲送桂花的情景、摇桂花的情景等。
师范读课文,学生情感地朗读课文。
四、默读课文,探讨作者的感情表达
“这下,我可乐坏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请说说作者通过这些描述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热爱)
五、拓展延伸
回忆童年生活,有哪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与大家分享。
六、作业
写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文章。
绘制一幅描绘童年生活的画作。
板书设计: 桂花雨 抱树使劲摇,怀念家乡 满头满身好香,怀念童年生活
《桂花雨》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方式和内容。强调情感体验,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共鸣。课堂语言设计力求生动活泼,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展示语文的魅力。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了解地方特*与植物特点:
探索江南沿海地区的独特风情,以及桂花植物的特点,收集相关资料。
一、学前导入:
引入老舍的《养花》之后,引出新的文学作品《桂花雨》。
二、预习检测:
资料展示与自主阅读:
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收集的资料,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效果检测:
同桌互读、互评。
思考理解内容并提出问题。
进行问答互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听写词语:
指导学生听写重要词汇,如“中秋时节”、“桂花盛开”等。
三、体会文章中心:
通过学习古诗,与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进行对比,增强对作者意图的理解。
四、指导感情朗读:
鼓励学生通过朗读表达文章中的情感,让他们深入体验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六、拓展延伸:
联系学生的个人经历,鼓励他们通过诗歌、散文、绘画或音乐等形式表达对家乡的情感和怀念,培养创作能力和想象力。
七、小结与作业:
引导学生思考“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的意义,促进他们对家乡情感的认识和珍惜。
鼓励学生选择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文段或词句,以巩固学习成果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桂花雨教学设计4
课前准备
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了解桂花的特点和芳香。
介绍作者琦君及其作品背景。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是否熟悉桂花?桂花是一种如诗如画的花卉,其芳香深受人们喜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正是描写了桂花的香气如何贯穿作者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二、整体感知,初闻桂花
让我们仔细朗读课文,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桂花的香气如此迷人,它不仅弥漫在整个村子,甚至能穿透时间的长河,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过渡:课文中提到杭州的桂花——满陇桂,但作者的母亲却认为乡村的桂花更香。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
三、走进村子,浸润花香
每一句课文都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尤其是“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桂花的香气不仅充斥在人们的周围,还扩散到了整个自然界,如鸟儿、动物和植物身上。
四、透过花香,体悟思乡
让我们深入阅读课文的自然段落。作者琦君在文中反复提到童年时代在桂花盛开时的快乐。桂花的芬芳引起了她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使她在漂泊他乡时依然无法忘怀。
五、结束语
桂花是故乡的象征,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香气的享受,更是对故土深情的表达。在这个中秋佳节,让我们一同回味桂花雨的香甜,体验故乡的温暖和人生的幸福。
桂花雨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认识2个生字。熟记并正确使用“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汇。
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自主阅读和与同学的交流,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领悟作者如何通过文学表达这种情感。
教学重难点:
快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和重要句子,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揭题释题
复习已学课文,引导学生回忆哪些内容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引入新课文《桂花雨》,让学生猜测文章内容,探讨是什么事物唤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齐读课题并进行提问:《桂花雨》是怎样的一篇文章?(结合预习,指名学生回答)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注意发音准确*,理解整体句子的语义,思考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核查生字词的发音情况(可以进行小组协作或全班齐读)
指名学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师板书关键词: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
深入学文,品析感悟
爱桂花——香
A. 作者为什么喜爱桂花?(香)
B. 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具体语句。
C. 交流并分享对这些描写的理解。
D. 解析“浸”字的意义,感受桂花香气四溢的场景。(比较词语的使用方式)
摇桂花——乐
A. 作者在摇桂花时的心情如何?用一个词来概括。(乐)
B. 找出描写作者摇桂花的具体句子。
C. 在描写摇桂花时,重点表现了哪些动作或语言?(动作和语言的描写)
D. 找出描写作者摇桂花动作的具体语句。
思桂花——情
作者到杭州赏桂花时,总是会给母亲带上一大袋桂花。
为什么母亲这样说呢?是杭州的桂花香让她思念家乡,还是家乡的桂花香?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
比较以下两段:
家乡桂花盛开时,香气至少能飘到十几户邻居家里,没有不被桂花香气包围的。
杭州有一座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才真正是“香飘十里”。体会桂花已经成为母亲生命中的一部分,表达了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作者不仅是母亲,触景生情的不止一个人。每当作者看到桂花时,也会想起家乡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回味“摇花乐”,体验“思乡情”
摇桂花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怎样的快乐?
课外拓展
在故乡,哪些景物或者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者是故乡特有的产物?
这样安排,能有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表达,增强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桂花雨》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认识并掌握新词汇:“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自我阅读和与同学的交流,深入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眷恋情感,以及如何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这种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够通过略读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并准确把握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揭题释题
在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许多表达思乡情感的文章,有谁能说说哪些文章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乡之情?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桂花雨》这篇文章,又是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情感呢?
齐读文章题目并提出问题:《桂花雨》究竟是怎样一种景象?(结合预习指名学生回答)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轻声地阅读课文,注意准确的发音和流畅的语调,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检查生词的发音(例如:“开火车”、“小组”)并指名学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 根据板书内容,分段整理文章,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深入学习,品析感悟
爱桂花──香 A. 作者为何钟爱桂花?(因为它的香气) B. 找出描述桂花香气的具体语句。 C. 交流并讨论这些语句如何描绘桂花的香气。 D. 分析“浸”字的意义,体会桂花香气的弥漫感。(通过比喻和类比) 摇桂花──乐 A. 作者摇动桂花时的心情如何?用一个词概括。(快乐) B. 找出描述作者摇动桂花的具体句子。 C. 在描写摇桂花时,重点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征?(动作和语言) D. 找出描述作者摇动桂花动作的具体句子。 E. 仿写句子:“桂花雨如期而至,点点花瓣飘落下来,每一片都洋溢着香气。我高兴地喊道:‘桂花真美!’”
体验桂花雨的多样*、美丽和香气
思桂花──情
作者到杭州欣赏桂花时,总是忘不了给母亲带回一大袋,但母亲却说(即使杭州的桂花香再浓,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为什么母亲会这样说?究竟是杭州的桂花香还是家乡的桂花香更动人?
比较: 家乡桂花盛开时,虽然不至于“香飘十里”,但至少前后十几户邻居都能沉浸在桂花的芬芳中。 相比之下,杭州的一座小山上全是桂花树,在花开时,才是真正的“香飘十里”。 深切体会桂花已经成为母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她思乡的表达方式。
每当看到桂花时,作者总会想起家乡的“摇花乐”和那场场的桂花雨,这不仅仅是母亲一个人的感受,也是作者的心情所在。
回味“摇花乐”,体验“思乡情”
摇动桂花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哪些乐趣? 课外延伸 我们对家乡的一景一物是多么熟悉,试想一下,哪个家乡的景物或人物对你的印象最深刻?也可以考虑到家乡的特产等。 板书设计 桂花雨 爱桂花──香 点点桂花雨 摇桂花──乐 片片思乡情 思桂花──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桂花雨》优质教案模板7
对教材说明的扩展解读
这篇教材说明简洁明了地概括了课文《摇花乐》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方向。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份教材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一、 教材内容的深层挖掘
1. 文章主题的多元解读 : 教材说明指出,文章“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这固然是文章的主题之一,但我们还可以从更深层次去挖掘,例如:
亲情 : 文章中母亲对“我”安全的担心,以及“我”与家人一起摇桂花、分享快乐的场景,都体现了浓浓的亲情。
自然之美 : 文章通过对桂花香气、飘落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寄托了作者对家乡自然风光的热爱。
童真童趣 : 文章以儿童的视角,用天真烂漫的语言,描绘了摇桂花的快乐场景,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
2. 写作手法分析 :
以小见大 : 文章以“摇桂花”这一件小事为切入点,折射出作者对童年生活、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细节描写 : 文章对摇桂花时的动作、声音、气味等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摇花乐的乐趣。
对比手法 : 文章将杭州的桂花与家乡的桂花进行对比,突显了母亲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二、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和层次化
教材说明提出了三个教学目标,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这些目标进一步细化和层次化。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说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能够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描写自己童年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体会文章的情感,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通过创编情景剧等形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引导他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三、 教学建议的拓展和创新
教材说明中提供了一些教学建议,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对这些建议进行拓展和创新。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教学伊始,可以通过播放与桂花相关的歌曲、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自己与桂花有关的经历,例如赏桂花、吃桂花糕等等,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 多元互动,深度探究 : 在探究文章主题和人物情感时,可以采用多种互动方式,例如:
角*扮演 : 让学生分别扮演“我”、“母亲”、“哥哥”、“姐姐”等角*,朗读课文中的对话,并尝试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问题引导 : 设计一些具有层次*和探究*的问题,例如“你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摇花乐的喜爱?”、“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思维导图 : 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文章的结构、内容和情感变化,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结构。
3.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 学习完课文后,可以进行拓展延伸,例如:
主题拓展 :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描写童年生活、表达思乡之情的文章,例如*心的《小橘灯》、朱自清的《背影》等,比较不同作品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
写作实践 : 指导学生以“我的童年趣事”或“我爱家乡的……”为题,写一篇作文,运用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的方法,展现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世界。
综合实践 : 组织学生开展以“家乡的味道”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制作家乡特*美食、搜集家乡的民间故事、拍摄家乡的风光照片等,增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总而言之,这篇教材说明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的指导方向和参考建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材说明,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创造*的设计,才能真正上好一堂生动、有效、富有意义的语文课。
《桂花雨》语文教案8
重温桂花雨,品味童年乐,感悟思乡情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 播放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 ,营造温馨氛围,引导学生感受桂花的香气和美好寓意。
2. 教师深情导入: 同学们,优美的旋律带我们走进了芬芳的八月,也让我们想起了课文中的“桂花雨”。还记得那首描写梅花的诗句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着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那么,香气迷人的桂花又让“我”想起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感受那场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桂花雨)
3. 引导学生质疑: 仅仅读了课题,你们心中是不是已经产生了疑问呢?谁来说说你的疑问?
(预设学生疑问: “桂花雨”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下“桂花雨”?“我”和“桂花雨”之间又有哪些难忘的故事呢?…… )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解决。
2. 思考问题: 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学生回答: 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回忆童年时在杭州老家摇桂花,享受“桂花雨”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
三、 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1. 学习“摇花乐”
教师引导: 作者为什么把摇桂花叫做“摇花乐”呢?请同学们默读2-6自然段,用“ ”划出描写摇桂花乐趣的句子,并用“﹏﹏” 划出让你感受到快乐的词语。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桂花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桂花香气的浓郁,烘托了作者一家以及邻居的快乐心情。
“摇下来的桂花,我们就拿来做糕点、泡茶,做一个香甜的梦。”——这句话写出了桂花的用途,更写出了“我们”享受桂花带来的快乐。
“我呢,就拿着一把小勺子,把掉在地上的桂花一粒一粒地扫到一起。”——从“一粒一粒”可以看出“我”做事的认真和对桂花的珍惜,更体现了“我”沉浸在“摇花乐”中的快乐。
……
多种方式朗读2-6自然段,体会“摇花乐”的乐趣。
a. 播放轻快的音乐,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可以轻声读,可以和同桌互读,也可以分角*朗读。
b.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
c. 教师范读,学生模仿朗读,读出快乐的语气。
2. 体会浓浓思乡情
教师引导: 课文中,除了描写“我”快乐的童年生活,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自主阅读7-8自然段,圈画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生共同赏析重点句子:
“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a.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母亲觉得家乡的桂花最香?
“于是,我也想到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a. 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b.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作者长大后离开了家乡,闻到桂花香,就想起了童年时“摇花乐”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对家乡的深深怀念。
四、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 仿写句子:
这里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这里的环境再好,也比不上家乡……)
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这里的生活再舒适,也比不上家乡……)
2. 分享交流: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里,有哪些难忘的人或事?
听到( ),我总会想起( ),还有( )。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情感。
2. 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描写桂花的古诗词,感受古人笔下的桂花。
以“家乡的味道”为题,写一写家乡让你难忘的味道,可以是美食的味道,也可以是亲情的味道。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9
参加了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我们团队针对人教版第九册《桂花雨》展开了深入讨论和课程设计。由实小蒋增裕老师主讲,我担任笔者,记录了教学过程。这次经历让我有幸体验到了不同学校的教研氛围。
《桂花雨》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作者琦君以抒情的笔调,述说了对亲人和故乡的深情怀念。文章开篇即明确主题,描述了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以及童年时摇动花朵的乐趣。后半部分则表达了母亲对家乡桂花的热爱。
在第一次解读文本后,我们决定教学重点如下: 一、通过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的迷人香气。我们聚焦于“浸”字,深入探讨桂花香如何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通过朗读体验,享受摇动花朵的乐趣,理解母亲对家乡的深情厚谊。我们希望通过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呈现出童年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使学生能够产生共鸣。
然而,在课堂实施时,我们面临一个问题:教师过于专注于文本细节,希望学生能像自己一样深刻体会每个细节。然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没有达到预期,甚至可以说是稀少的。我们深思熟虑后发现,教师的思路虽然清晰,但学生的理解路径并不明确,他们在文本中跳跃和困惑。
实际上,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当我们兴高采烈地试图将阅读体验传达给学生时,却发现学生难以领会这种体验,从而阻碍了教学效果。然而,这也是教学过程中不断磨砺自我的一部分。
(完)
《桂花雨》优秀教学设计10
童年回忆:桂花的乡愁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关于桂花的文章。桂花,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它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勾勒出作者童年的一幕幕。让我们跟随课文的脚步,感受那份深藏在心底的乡愁。
学习课文
首先,让我们倾听桂花的声音。通过朗读录音,我们能感受到桂花给作者带来的无尽快乐。正如课文中所言:“桂花纷纷落下来,我满头满身都是。”这样的场景,是否让你们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呢?
然后,我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寻找那些触动心弦的段落。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部分,试着找出并分享出来。特别是第五自然段,“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段话更是引发了我们对家乡乡愁的深思。
感情朗读
让我们一起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起伏。通过反复的朗读和演读,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比如,在表达“迫不及待 盼望”时,如何让我们的声音更富有感情呢?这需要我们学会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从而更生动地诠释出课文的内涵。
桂花的香气
课文中还提到了桂花的香气。作者描述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以及杭州小山上的桂花,两者的香气是否有所不同呢?通过课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香气不仅仅是一种感官的体验,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母亲的话语“这里的花香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深深地触动了我们,让我们思考家乡的美好。
学习成果展示
最后,让我们将这节课的收获分享出来。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或朗读,让全班感受到你们的学习成果。这不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更是对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