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这句话有些夸张,诗人常常倾向于夸张,就像“白发三千丈”之类的描述一样。根据科学的报道,雪花的大小会受到当时当地的气温状况影响,最大的雪花直径大约只有三至四寸。如果雪花真的大如席,那一片雪花岂不就可以把整个人盖住了?雪越大越好,只要不至于成灾。雨雪霏霏,如同空中撒盐,柳絮飞舞,缓缓而下,确实令人愉悦,没有人会不喜欢。有些人喜欢雨,有些人受不了雨,但很少有人会讨厌雪。即使在*天雪地的地方,就连爱斯基摩人也会利用雪块砌成圆顶小屋,进去后温暖舒适。
赏雪需要肚子不饿。否则,在雪暴风饕食的时候,饥寒交迫,人可能连口气都喘不上来,哪里还有心情去欣赏“一片一片又一片……飞入梅花都不见”呢?据说后汉时期有一个人袁安,大雪封路,无法通行,人们都以为他已经饿死,后来洛阳官员命人去除雪,发现他僵卧在屋里,询问为什么不出来,他说:“大雪下得人都饿了,不适合干活。”这个人真是可爱,自己饿了,就认为别人也饿。我相信袁安在僵卧时肯定没有心情吟诵“风吹雪片似花落”之类的句子。晋王子犹居山*,一天夜里,雪刚停,月*明亮,他突然想起远在剡的朋友戴安道,于是即刻夜乘小舟前去拜访,经过一晚上才到达,但最终却没有走到朋友的门前,而是返回了。如果不是那场大雪,他也许不会有这种奇怪的念头;如果他不饿,也不会如此风雅地夜间乘船出行。至于谢安石一家风雅,寒雪之日和儿女吟诗,更是典型的富贵人家的行为。
一片雪花含有无数的结晶,每个结晶又有许多个面,每个面都反射着光,所以雪才显得那么洁白。我年轻时听说过烹雪论茗的故事,感到十分好奇,于是便到院子里,掬起新降的积雪表面的一层,放在甑里融化成水,煮沸,然后走了七步,用小宜兴壶沏上大红袍茶,倒在小茶盅里,细细品尝。喝完后,抬起空杯时,就顺手用鼻子闻了三两下——我一点也没有觉得两腋生风,反而觉得舌头更加敏锐。再看剩余的雪水,仿佛需要加点*才行!空气污染的问题也影响着雪的洁白。有一年,我在汴洛道上行走,车坏了,恰逢大雪,前面没有村庄,后面没有店铺,肚子饿得咕咕叫,只好在路边的草棚买了些食物,主人招待我挂面,我心里非常高兴。但是,煮面却没有水,主人就用洗脸盆舀了路边积雪,*冻的雪水下面。虽然饥者易为食,但这样的清汤挂面并不好下咽。从那时起,我对雪的态度就是远观为佳,不可轻举妄动。苏武饥饿时吞食草毡、喝雪水,那是另当别论。
雪之美在于它覆盖了整个大地,没有任何偏爱。冬夜躺在被窝里,感受寒气袭来,缩成一团不敢动*,等到凌晨睁开眼睛,窗户缝隙处透进的光芒比往日更为耀眼,推开窗户一看,——啊!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竹叶和松枝上覆盖着一层层白雪,老树的树枝也都镀上了银边。朱门和茅屋同样被雪覆盖,雕栏玉砌和简陋的窗户都受到了同等的待遇。地面上的坑洞和路面上的枯枝残叶,都被一层厚厚的雪覆盖着。雪是如此公平无私,它美化了一切美好的事物,也遮掩了一切不洁净之物,尽管这种遮掩并不会持续太久。
雪对农事也是有益的,我们靠天吃饭,自古以来都在关注天气的变化,“上天同云,雨雪纷纷……既沾既足,生我百谷。”正如俗语所说的“瑞雪兆丰年”,即是说今年的积雪会让明年的农作物丰收。并不一定需要“天大雪,至于牛目”,一尺厚的雪也足以提供充足的水源。有人说雪有利于麦田,可以避免蝗虫的侵袭,因为蝗虫的卵埋在地下,雪一旦积深一尺,就会把它们深埋。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验,家里院子里有两排芍*,书房檐下还有一溜玉簪,冬天经常会下大雪,我会把积雪扫到花栏花圃上,这不仅可以保暖花根,而且等春天雪水融化后,就成了天然的灌溉水源,新苗长势良好,花朵美丽。我觉得这比堆雪人更有意义。
据说有一个枭雄曾经吟诵过一首咏雪的诗:“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出门一啊喝,天下大一统。”俗话说“官大好吟诗”,何况这位枭雄正处于雄心壮志的状态?这首诗虽然有些巧思,但幽默的地方也就在于其粗犷,也许这与他的出身和气质有关。据说法国皇帝路易十四曾经写了一首三节联韵诗,自以为写得很好,但他询问诗人批评家布洼娄的意见时,布洼娄却说:“陛下无所不能,陛下想写一首歪诗,果然写得很成功。”我们这位枭雄吟咏雪的诗,也可以算得上是一首成功的歪诗。
梁实秋 谈友谊2
谈友谊
朋友常被视为五伦之末,但实际上朋友关系极为重要。友谊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的一种良好关系,其中包括了解、欣赏、信任、容忍、牺牲等美德。若以友谊为基础,其他关系如父子、夫妻、兄弟等都可建立起良好的基础。虽然父子、兄弟等关系是不可选择的永久关系,夫妻关系虽有选择的余地,但一旦建立便以不再分离为原则,而朋友关系则有聚有散,可合可分。然而,从根本上说,父子、夫妻、兄弟关系都属于朋友关系,只是形式稍有不同。严格来说,一个具备良好朋友品质的人,必然也是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好妻子、好哥哥、好弟弟,反之亦然。
古代圣贤对交友十分重视,《论语》中关于交友的话不胜枚举。西方也有类似情况,如罗马的西塞罗有一篇著名的《论友谊》,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美国的爱默生都有关于友谊的文章。然而,我觉得近代作家似乎不再如此关注这一主题。这是否象征着友谊在当今世界已经不再受到重视呢?我不敢妄下定论。
古人所谓的“刎颈交”是一种非常高尚的友谊理想,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像Damon与Pythias、David与Jonathan这样的故事,可能仅仅是传说。即使我们将友谊的标准降低一些,真正值得称赞的朋友仍然很难得到。想象一下,有困难时能信任的朋友有多少?在你失意或生病时,能够前来慰问甚至帮助你的朋友又有多少?在你离家在外时,能够照顾你的家人而不过分干涉的朋友又有多少?再退一步,能够在平时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保持长久关系的朋友又有多少?总的来说,除非存在特别的利益关系以维持友谊,否则一般交往多年后很难不成为陌路人。
富兰克林曾说:“最忠实可靠的朋友有三个——老妻、老狗和现款。”然而,有趣的是,这三个朋友都不算真正的朋友。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句话更为直接:“在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朋友。”这句话或许带有些许愤世嫉俗的意味,但事实上世界上还是存在真正的友谊的。然而,找到真正的朋友就像淘金一样,需要时间和耐心。一旦建立起真正的友谊,便会坚不可摧,永不变心。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臭味相投的人才能成为好朋友。交朋友也要注重门当户对,虽然不必像九品中正那样严格,但仍然有一定的界限。在“自轻肥”的同时,我们是否还能与昔日的旧友相处如初?汉光武容忍严子陵将大腿压在自己肚子上,虽然显示了他的雅量,但严子陵之后选择归隐于富春山,更显睿智。朱洪武写信给一位朋友说:“朱元璋做了皇帝,但朱元璋仍然是朱元璋……”这句话说得很漂亮,但看看他后来对功臣的诛杀,也不免让人感到担忧。人的*情可能会在进入权力的道路上发生改变。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我认为这不仅是指品德方面,也是指不要交往比自己差的人,而并非一定要去攀附高人。友谊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如果双方都希望交往比自己优秀的人,那么友谊就永远无法建立。
王尔德曾说过:“男女之间不可能存在友谊。”一般而言,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深厚的友谊可能会变质,如果没有心心相印,那也不能称之为友谊。然而,度的问题很难把握。忘年交倒是可能的。像弥衡未满二十岁,孔融已经五十岁时就相交友,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但似乎忘年交更多地限于同*之间。据我抱歉,我意识到有些长了。下面继续:
所知,忘年交的形成往往依赖于共同的兴趣和互相的欣赏,但年长者需要保持一些童心,而年轻者则需要显出一些成熟。老气横秋会令人望而生畏,轻薄儇佻则会遭人排斥。单身者更容易交友,因为他们的情感无处安放,而需要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但是,一旦他们有了家庭和孩子,心境就会发生改变。
“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淡而不腻,才能持久。与朋友交往久了就会产生敬畏之情,这种敬畏是保持距离的一种表现,也是防止过分亲昵的一种方式。然而,“狎而敬之”却很难做到。最重要的是,友谊不应该过度消耗,总要保留一些余地。马克·吐温曾说:“神圣的友谊是如此甜蜜、稳定、忠实、持久,可以终身不渝,但前提是不要开口向你的朋友借钱。”这句话颇具讽刺意味。朋友之间本应有通财之谊,但这是一件微妙的事情。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事情之一就是借出去的钱,因为还钱往往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情。涉及到金钱问题时,很难弄清楚谁欠了谁,多少成长中的友谊都因此受到损害。
劝诫也是朋友之间应该有的义务,但这并不容易。在名利场中,自己都难以分清是非,更不用说劝说别人了。而在对方接受劝告之时,往往需要用甜言蜜语和忠言逆耳,但谁又愿意被批评呢?劝告不应该在第三者面前进行,以免伤害对方的自尊;也不应该在对方情绪不稳定时进行,以免激怒对方。孔子说:“对于真心劝告的人,如果不听从,就要停止。”我认为,劝善和规劝过失是友谊中的一种消极作用。友谊的乐趣在于积极的共享。只有神仙和野兽才会喜欢孤独,人类需要朋友。
总的来说,友谊是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建立真正的友谊需要时间和耐心,但一旦建立起来,它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和支持。
梁实秋先生论家教3
导语:梁实秋先生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梁先生展现出令人钦佩的一面。
教育子女的问题在梁先生的《孩子》一文中得到了深刻的探讨。他认为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梁先生甚至戏称新时代的“孝子”是“孝顺孩子”,认为“孩子是一家之主,父母都要孝他”。然而,他明确指出一些未受教养的孩子表现出的行为,并认为这是对“发展个*”片面理解所致。他呼吁父母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意愿,避免给予过多的压力和挫折。
梁先生强调了错误的教育方式以及盲目的乐观态度。他指出一些父母过于乐观地期望孩子成为神童,这不仅是不切实际的期望,更可能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他警示父母不要将孩子过度期望成为理想中的模样,以免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在生活中,梁先生展现了慈父的形象。他在给小女儿文蔷的信中表达了对五伦的理解,将子女视为平等的个体,并以朋友的身份与之相处。尽管他主张“无为而治”,但在某些情况下,他也采用了惩罚这一教育方式。大女儿文茜回忆了一次被父亲严厉惩罚的经历,强调了梁先生对于教育的认真态度和明确立场。
最后,梁先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为每一位父母提供了可贵的借鉴。他的观点强调了正确引导和平等相处的重要*,同时也认可了在必要时采用惩罚的合理*。成功的家教不可复制,但其中的精华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应用。
梁秋实的“钉子精神”4
导语:在下文中,我将向大家分享梁实秋的"钉子精神",邀请大家一同阅读。
34岁那年,梁实秋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他决定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项工作的艰巨程度不言而喻。梁实秋当时意识到,若仅靠自己一人翻译,恐怕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完成这项壮举。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寻找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完成这一使命。
很快,梁实秋找到了另外四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展开翻译工作。这四位分别是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和叶公超。梁实秋估计,以他们五人的力量,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最快需要六年,最长不会超过十年。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四位伙伴相继退出了翻译小组,只留下梁实秋孤*奋战。
面对这一情况,梁实秋深思熟虑后决定,既然已经做出了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决定,就绝不退缩。尽管伙伴们相继离去,但他决心独自承担起责任。
于是,梁实秋开始孜孜不倦地工作。在抗战爆发之前,他成功完成了八部莎士比亚剧作的翻译工作。而在“七七事变”之后,为了逃避日寇的通缉,梁实秋被迫离开*,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继续进行莎士比亚剧作的翻译工作。
抗战胜利后,梁实秋返回*,在*师范大学任教。课余时间,他依然坚持着对莎士比亚剧作的翻译工作。终于,到了1967年,梁实秋独自完成了对莎士比亚全集37部作品的中文译本,这一成就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然而,对于取得的成就,梁实秋却看得很淡然。他回忆道:“我翻译莎氏,没有什么报酬可言,长年累月,其中也得不到鼓励……说实话,我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一件事情而已。”梁实秋的这番话曾让许多人感到心*。
梁实秋的成功得益于他对这一工作的执著精神,得益于他全身心的投入,更得益于他不畏艰辛的“钉子精神”。实际上,任何事情都需要全力以赴。要想取得伟大的成就,更需要锲而不舍地投入其中。
专注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壮志,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投入,是“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因此,荀子在《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观古今成大事者,大多都具备这种执著精神。而学者梁实秋,正是凭借着这种锲而不舍的劲头,全心全意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排除外界干扰,从而取得了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
梁实秋《过年》阅读练习5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但十二点不能睡觉,对一个习惯于早睡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煎熬。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吱咯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三喝六,没有孩子的份。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曰:“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姑娘爱花,小子要*……”我却怕那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个桃脯蜜枣沾上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一不动*,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锅子、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素面筋,十香菜,比较的受欢迎,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梁实秋《过年》阅读练习】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煎熬 (jiān'áo)
桃脯 (táofǔ)
番薯 (fānshǔ)
罄 (qìng)
腌白菜 (yānbáicài)
咸疙瘩 (xián gēdā)
芥末 (jièmò)
饽饽 (bōbo)
文段写的是除夕守岁,共写了几件事?请概括出来。
文段中写了除夕守岁的场景和活动,概括起来是四件事:守岁、挂灯笼、祭祖、年夜饭。
文段的第二句:“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吱咯吱响。”这个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个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除夕夜的喜庆氛围,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增强了读者对于节日气氛的体验感。
文中的“我”不能领略过年给祖上叩头的含义,想想看,在这个仪式中寄托着什么呢?
这个仪式寄托了对祖先的尊敬和对家族传统的传承,也代表了对前人的感恩之情。
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三个“满”字,有何作用?
“满”字的重复使用强调了食物的丰富和充裕,突显了过年时家庭的温馨和团圆。
文段是作者回忆幼时过年的经历,语言不乏幽默风趣,试举一两句加以分析。
“炕桌上呼三喝六,没有孩子的份。”这句幽默地描述了孩子在家庭聚会中常常被忽略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于年节不尽完美的感受。
骂人的艺术 梁实秋6
古今中外皆无不骂人者。骂人本是有道德观念的表现,因为在骂人的时候,至少骂者自己总认为那人有理应受责的地方。何者该骂,何者不该骂,这个选择的标准是极具道德*的。因此,根本不骂人也未尝不可。骂人是一种情感宣泄的方式,尤其是那种怨恨的情感。当想要骂人而不骂时,常常会导致身体上的不适,因此在想要骂人时,何妨骂骂呢?
然而,骂人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并非人人都可以随意尝试。有些人因为骂人而挨打,有些人因为骂人而卷入官司,有些人甚至因为骂人而反被人骂,这都是不愿骂人的原因。现在,根据一些研究成果,将一些心得分享出来,或许能为骂人时提供一些帮助。
一、知人知己 骂人就像打架一样,若你敢打人一拳,必须先想清楚,你是否能承受对方的还击。这就是所谓的知人知己。骂人亦然。比如你要骂别人是“屈死”,你得先想想,自己是否和“屈死”有何不同。你要骂别人荒唐,也得反省自己是否曾经有过类似行为。否则,别人回嘴一两句,你就会受不了。所以,如果别人有某种缺点,而你也同样有相似的问题,那么在骂他时你就只能选择忍气吞声了。
二、胜者为王 想要骂人,就必须挑选比你更强大、更漂亮、或者更坏到无法计量的人。无论在哪方面,那个人都必须要比你出*,这样你才不会吃亏。如果你骂的是大人物,担心他不理你,一旦他回骂,你就输了。而如果你骂的是在某方面胜过你的人,他回嘴一般人也不会同情他。如果你骂的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他越被骂越得意,甚至可能因此出名。你觉得这样公平吗?
三、量力而行 当骂的对象是大人物,一旦他开始回骂,你就应该停止骂人;再骂下去,别人就会觉得你在无理取闹了。当骂的对象是小人物,一旦他无法回嘴,你也应该停止骂人;再继续骂下去,别人也会觉得你在欺负弱者了。
四、巧妙言辞 如果他偷东西,你骂他是贼;他抢东西,你骂他是盗,这样做太愚蠢了。骂人必须巧妙运用虚实掩映之法,需要巧妙地烘托旁衬,旁敲侧击。在关键时刻,一语道破他的短处,就像割喉一样痛快。你越是骂他,越要假装原谅他,甚至可以说些恭维的话,这样的骂法才会让别人觉得你的指责是真实而确凿的,同时也能展现出你的宽容度。
五、保持冷静 骂人最忌浮躁。一旦言辞不合,你脸红筋跳,情绪激动如雷,那就是普通人的做法,而非善于骂人的表现。真正善于骂人的人必须保持镇定,仿佛一切都无关紧要。一般情况下,谁的声音更高,谁就被认为占了上风;谁的态度更强硬,谁就算是赢了。但真正善于骂人的人,却能够避其锋芒、击其软肋。当他骂得筋疲力尽时,你只需轻描淡写地回敬一句,让他再度狂吼一番。当他暴跳如雷时,你不妨冷笑几声,保证轻松地将他气得手足无措,骂得他找不到北。
梁实秋作品《谦让》原文赏读7
谦让仿佛是一种美德,但若想在眼前的实际生活里寻一个具体的例证却不容易。类似谦让的事情近来似乎很难得发生一次。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在一般宴会里,客人入席之际,最容易看见类似谦让的事情。
一群客人挤在客厅里,谁也不肯先坐,谁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渐渐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让,人声鼎沸。辈份小的、官职低的垂着手远远地立在屋角,听候调遣。自以为有占首座或次座资格的人无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过他们表现谦让美德的机会。有的说:“我们叙齿,你年长!”有的说:“我常来,你是稀客!”有的说:“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实固然是为让座,但是当时的声浪和唾沫星子却都表现得像在争座。主人腆着一张笑脸,偶尔插一两句嘴,作鹭鸶笑。这场纷扰,直到大家的兴致均已低落,该说的话差不多都已说完,然后急转直下,突然平息,本该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无苦恼之相,而往往显出踌躇满志顾盼自雄的样子。
我每次遇到这样谦让的场合,便会想起聊斋中的一个故事:一伙人在热烈地让座,有一位扯着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双方势均力敌,突然间拉着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缩,肘尖正撞在后面站着的一位驼背朋友的两只特别凸出的大门牙上,“喀吱”一声,双牙落地!每忆起这个乐极生悲的故事,为明哲保身起见,在让座时我总躲得远远的。等风波过后,剩下的位置就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头晕,末座亦无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口。我不谦让。
考让座之风之所以如此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让来让去,每人总有一个位置,所以一面谦让,一面稳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个,客人却有十四位,那便没有让座之事了。第二,所让者是个虚荣,本来无关宏旨,凡半径都是一般长(假如是圆桌),所以坐在任何位置都可以享受同样的利益。假如明文规定,凡坐过首席若干次者,在铨叙上特别有利,我想让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从不曾看见,在长途公共汽车站售票处,如果没有木制的长栅栏还能够保留一点谦让之风的!因此我发现了一般人处世的一个道理: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