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出示《25、古诗两首》,齐读。 谁知道是哪两首诗?生交流。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赠汪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介绍诗人及汪伦、诗的背景
“赠”是什么意思?(送给)
谁写诗赠送给汪伦?(李白)你了解李白吗?指名交流。 那汪伦又是怎样一个人呢?谁来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
李白为什么写诗赠给汪伦呢?这里有个小故事,请你们自由读一读。读完后,我请你们来说说原因。 生自由读,交流。 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过渡: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
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词检查。 (2)、指名读诗,其他学生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3)、了解诗意:你读懂了什么?
四、精读诗句
过渡:那么,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把有关的内容画出来。
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指名交流,补充。 (1)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欲”什么意思? ②“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③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④谁能有感情地把这两行诗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2)、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②“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③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④感情朗读。 ⑤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同桌练习,指名演。
配乐背诵。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人的歌。此时,你就是李白;此刻,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用背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五、拓展小结
世间离别情万中,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老师还找了一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师读其中一首。 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一些离别诗,我们在班会课上比一比谁找得多,谁读得好?
是啊,离别是伤感的,也是快乐的。让我们紧紧握住手中这根友谊的绳索,让它为我们放飞友谊的航船。齐诵《赠汪伦》。
六、布置作业
改诗送给朋友。
古诗《赠汪伦》2
古诗《赠汪伦》
李白
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教学目标:
理解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
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过程:
1. 揭题
师: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李白的又一首诗《赠汪伦》。
2. 解诗
师: 李白与汪伦的相识经过是什么?
生: 汪伦写信邀请李白,李白欣然前往。汪伦热情款待,两人成为好朋友。
逐词逐句解释:
乘舟 :坐船
欲 :打算
忽 :忽然
闻 :听到
踏歌 :用脚步打节拍,边走边唱
不及 :比不上
情 :情谊,感情
连词解句意:
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 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 夸张、比喻
师: 这些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生: 表现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情谊深厚。
3. 了解诗的意思
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 对汪伦深情厚谊的感激和赞颂。
4. 朗读
师: 请齐读这首诗,注意节奏和感情。
5. 背诵、默写
师: 请同学们背诵这首诗,然后进行默写。
6. 拓展
师: 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
生: 不,这是作者的夸张手法。
师: 李白还写过哪些关于友情的诗?
生: 《将进酒》、《结客少年场》等。
古诗 赠汪伦3
《赠汪伦》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登上小船正要启程,
忽闻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桃花潭水纵深千尺,
也比不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深情。
注释:
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位于今安徽泾县西南。相传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中以夸张的手法形容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深厚情谊。
不及:不如。
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历泾县桃花潭时,汪伦经常款待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创作背景:
李白受汪伦邀请来到桃花潭时,汪伦热情招待,使李白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临行时,汪伦盛情相送,李白当即赋诗一首,表达对汪伦的感激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深切。全诗仅四句,却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誼。
第一句交代李白即将离开桃花潭,第二句写听到岸上的踏歌声,第三句以夸张的手法赞美桃花潭之深,却远不及汪伦送别之情之深。第四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赞美友情的诗。它以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感激和惜别之情,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古诗赠汪伦的诗意4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李白著名的七绝诗《赠汪伦》的诗意概括及赏析。希望大家多多阅读!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后来也指“行吟”,即漫步而歌。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译文:我乘船将要远行,
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七绝诗《赠汪伦》古诗简析5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当李白乘舟欲启程,岸边歌声忽传来。 桃花潭水千尺深,不及汪伦送别情。
李白游走于泾县桃花潭,常往汪伦家作客。离别之际,汪伦前来相送,此时李白撰此诗以表谢意。诗中抒发了李白对汪伦深厚情谊之情感。
诗句首两句叙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即将启程离去,忽然听到岸上传来的歌声。这里的“将欲”与“忽闻”相呼应,表现了诗人意外的心情。或许汪伦前一天已举办宴会送别,暗示第二天他不能再来送别。但是他不仅前来,还带着一群村民共同送别,这样的情景必然令诗人感动万分!要如何表达这种感动呢?于是诗人抓住眼前桃花潭的景象,将其深邃的水与汪伦的深情作了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清代文学评论家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引自《唐诗别裁》)确实,这两句的巧妙之处在于“不及”二字将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将无形的情感化为形象,既生动又富有深意。既然桃花潭的水已经“深千尺”,那么汪伦的情意又有多深呢?
明代文学家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评价道:“伦,只是一个普通村民,与白何亲?他不仅酿酒款待,还亲自前来送别,情意超凡。太白(李白)于景切情真之处,信手拈来,因此调和了绝世情感。”这样的评价确实切中要点。
千古送别诗《赠汪伦》赏析6
李白的斗酒诗有百篇,他一生好山水游览。根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的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给李白写信,邀请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玩。信中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喜欢游玩吗?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饮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前往。见到汪伦后才发现他是泾川的士人,热情好客,豪迈不羁。于是问道桃园酒店在何处?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非万家酒店。” 这令李白哈哈大笑。在这里逗留了数日后,李白离去,并在临行前写下了《赠汪伦》这首诗以表别意。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吟咏的,自然而灵动,因此历来备受推崇。然而,正如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常常能感受到其妙处却难以言表。诗的前两句,虽然口语化、直白地叙述,却难以言说其中的妙处。但结合上文的背景来看,这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这句话意味着我即将乘船离开桃花潭。这种口语表达简直是毫不费力地、顺其自然地流露出来,展现了他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其中的“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出乎意料的。人未到而声先至,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中,李白就猜到一定是汪伦前来送行了。
这样的告别表现出了李白和汪伦两位朋友的豁达不拘礼节、快乐自由的*格。在山村偏僻之处,本来就不需要上层社会那一套繁琐的礼仪。看来,李白离开时汪伦不在家。当汪伦得知李白已经离开时,立即带着酒来到渡口送行。李白离去时不言而别,表现出他的洒脱不羁,不讲究客套;而汪伦的欢送则显得豪放热情,毫不拘泥于传统礼节。短短十四字就描绘出了两人乐天派的*格以及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情。
也许正因为两人的思想和*格契合,李白对汪伦的友情十分珍视。情感之所至,便对着眼前美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当时的情景,这两句诗也如出一辙,情感真挚自然。用水流之深来比喻友情之深,是诗人常用的手法。例如说汪伦的友情就像潭水一样深,当然也可以,但显得普通平淡,还带有些许“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就像两位友人在船边告别,一个“劝君再喝一杯”,一个“杯杯又杯”,李白酒意醉人,意态飞扬,举杯对着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有多深,也比不上汪伦的友情深厚!”口语表达,眼前景致,自有一种纯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因此,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得上潭水千尺,便是庸言。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古人写诗时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认为那样乏味。然而,这首诗从开头就自称姓名,最后也呼对方姓名作结,却显得真诚、亲切而洒脱,充满了情感。
赠汪伦教案设计7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领略一首古诗《赠汪伦》。让我们先读一读: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谈一谈这个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阅读古诗,思考: 这首诗是在描写什么情景?(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是谁送别谁,谁被送别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记录。 3、有谁了解李白和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相关背景。 教师引导,他们一个是著名的诗人,一个是普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如何建立联系的呢?(学生提及故事) 4、没错,即便是最亲密的朋友也会分别,我们再读一读诗句,体会分别时的情景。 5、自行阅读,理解诗意。 你觉得哪一句可以有其他的解释?(修改诗意,注意关键词) 6、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根据学生的疑问,探讨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感。 朗读。
7、小结:这首诗以歌声作为送别,其实古代还有许多其他方式,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以什么方式送别朋友的呢?
三、带读古诗: 1、呈现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行阅读理解,古人是如何以什么方式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高适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千里黄云白日曛,渭城朝雨??/a>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北风吹雁雪纷纷。客舍青青柳*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莫愁前路无知己,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天下谁人不识君!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何物作为送别,都可以总结为以“真心”送别。
古代离别诗《赠汪伦》李白8
赠汪伦(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翻译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赠汪伦》教学反思9
一、运用 故事 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现代小学生而言,走进古代生活情境并非易事,体悟 诗作 蕴藏的情感更为困难。因此,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络查询了有关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并在课堂伊始向学生介绍。课一开始,我便询问学生是否了解李白及他与汪伦的关系。随后,我讲述了教师从网上得知的李白和汪伦结为好友的趣味小故事,询问学生是否愿意聆听。 (师讲故事)
李白一生酷爱作诗、饮酒和游历名山大川。汪伦十分仰慕李白的才华,渴望与之结交。于是,他写信托人带给李白,信中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此处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看了信,心想:如此好地方,我必须前去一探究竟。然而,当他抵达那里,既未见十里桃花,也未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指的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指的是一位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非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两人一见如故。在随后的几天里,汪伦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览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感动,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通过资源共享,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让朗读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有人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媒体的介入,由于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往往会削弱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其实不然,假如教师能把握住“朗读”这座桥梁,就能让多媒体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
“不及汪沦送我情”这一 诗句 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怎样用朗读的 加以体现 ?带着这样的思考,学生阅读有关诗人的资料和友人之间的故事,读出了李白为意想不到的相送“惊喜”、为了解自己的个*“感动”及读者对友人之间的情深的“赞颂”等不同的情感,实现了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
三、课外延伸,拓展学习
世间的离别之情千姿百态,不少诗人曾借诗歌倾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结合古诗词诵读活动,穿插表示离情别绪的诗句,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提供了古诗学习方法和 6 首送别诗,学生可任选一首自学:《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当学生遇到难点时,可以让学生质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