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秦始皇兵马俑展览--观后感(优秀6篇)

秦始皇兵马俑展览--观后感(优秀6篇)

发布时间:2024-05-23 18:23:09

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五(三)班的张宇晴听说秦始皇兵马俑大展来到南京,这下可以不出门就能欣赏到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兵马俑了。全家人都激动不已,于是我们决定这个星期六去博物院参观。

一踏入展览大厅,我就被兵马俑的气势所震撼,这座世界最大的地下*事博物馆吸引了我。那些与人等高的陶制武士俑,每一个的面部表情、服饰和发型都各具特*。它们生动逼真,排成三列整齐的队形,每一列数十人,其中三个领队身着铠甲,其余士兵穿着短褐衣,裹着腿,系着腰带,头戴兜帽,肩挎弓箭,手执*弓,仿佛随时准备出发的前锋队伍。妈妈情不自禁地感慨道:“这真是‘前无古人,后少来者’啊!”

秦始皇兵马俑展览--观后感

看着这些整齐划一、威风凛凛的兵马俑,我好奇地问:“这些兵马俑是怎么来的呢?”就在此时,旁边传来了导游小姐的声音:“真正统一中华大地的第一位统治者秦始皇,为了建造一个无与伦比的陵墓,花了整整38年的时间修筑兵马俑。这一工程之巨大、气势之宏伟,创下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奢侈厚葬先例……”

38年!这个数字让我震惊不已。我突然感到我们民族是多么伟大,我们的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不平凡的奇迹。

《秦始皇到汉武帝》观后感2

最近笔者观看了新的纪录片《秦始皇到汉武帝》。该纪录片的制作水平不错,立场也比较客观,可以算得上是一部佳作。然而,在笔者看来,这部纪录片仍有几个地方没有探讨透彻。首先是黄老之术为何成为汉初的治国理念。

许多纪录片和文章将道家所追求的“无为”视作解释,认为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是汉初的国策。然而,笔者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观点。“无为”并非真正的不作为,如果一切任由自然发展,其结果可能是七王之乱。事实上,正是汉初采取了这种策略,导致了七王之乱的爆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一点呢?

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的背景。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刘邦则被封为汉王,楚汉相争不断。为何刘邦最终必须称帝呢?因为项羽是楚国贵族后裔,而在楚国,想要争夺权力必须拥有贵族身份。这也是陈胜吴广起义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语的背景。因此,关键之处在于,楚国的文化背景限制了刘邦必须采取全新模式才能取得成功。此外,秦朝的郡县制度改革并未完全实现,各方诸侯及旧势力仍占据主导地位,这促使刘邦必须成为皇帝以获得更大的控制权。

刘邦战胜项羽后,又面临另一个抉择:如何治理新生的汉朝?墨家已经式微,法家则刚刚经历秦朝的失败。刘邦只能从道家与儒家中选择。为何他最终未选择儒家呢?因为当时的儒家仍受封建思想束缚,追求复兴周礼的“克己复礼”,这对刘邦推行郡县制度构成了巨大阻碍,因而不可取。于是,汉初采纳了道家理念。

如何理解道家成为从秦到汉关键的过渡阶段?对于现代人而言,很容易将道家与儒家混淆,甚至在道家分化为道教后,人们更倾向于将道家视为一种与世无争的哲学。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道家思想的本质。“无为”并非真的消极不为,而应理解为“我为”。道家追求的是个体如何面对和理解世界,通过自身的思考方式应对世界变化,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深入分析当时的环境,汉初结束战乱,民生困顿,甚至皇帝周围各方势力亦层出不穷。刘邦经历白登之围失败,强力改革势必再次引发混乱。因此,刘邦选择休养生息,萧何后的曹参也坚持“无为而治”。

从整体情势来看,汉朝皇权与诸侯力量的发展,时间对皇帝有利。若皇帝能忍耐等待,使自身力量壮大,才能应对诸侯的挑战。汉初*中,后宫干政严重,法家与儒家对此均强调规范,限制后宫干政能力。因此,后宫、皇帝及诸侯均在等待时机发展,“无为而治”更多是各势力在利用时间和个体思考为自身创造更好发展空间。

七王之乱的爆发自然而然,汉景帝通过平叛战役击败诸侯乱党,但未能实现重大改革突破。直至汉武帝时代,董仲舒的出现才改变了局面。董仲舒之所以能够使儒家取代道家成为汉朝主流文化,它将儒家思想与有效的官方权力结合,为官方权力体系找到了解决之道,摆脱了法家官制所面临的困境,实现了重大发展与突破。

因此,汉武帝得以颁布推恩令,诸侯势力逐渐衰落,官方权力得以发展。从秦朝到汉朝是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儒家最终脱颖而出的原因值得深入关注。儒家思想在此时期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封建走向了王朝。而在王朝制度之后,儒家“行为”论经过董仲舒的改变,成功演变为王朝儒家思想,这表明儒家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随着社会变革不断发展,成为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以上即为笔者对从秦末到汉初转变过程的理解。

秦兵马俑导游词3

导语:兵马俑出土于西安临潼,堪称世界瑰宝,是精美的艺术珍品。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秦兵马俑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旅客们,欢迎搭乘秦兵马俑旅游车。我是导游冯艺翔,大家可以叫我冯导。请在参观过程中注意保护遗址,不要随意涂写。我们将会有6个小时的旅游时间。现在,请跟随我一起探索秦兵马俑的奥秘。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命令制造的。1974年2月,当地农民偶然发现了真人大小的兵马俑,从而揭开了这支埋藏两千多年的*队,并建立了博物馆。兵马俑分为一、二、三号坑,总计8000多个。看来秦始皇甚至在*间也要统一天下!

现在我们来到了一号坑,它是三个坑中最大的,也是兵马俑最集中的地方。将*俑们身披铠甲,手握宝剑,展现出浓厚的男子气概。骑兵俑们个个体态健硕,仿佛随时听命,跃上战马,奔向战场。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二号坑,请大家仔细观赏陶马,它们与真马大小相仿,极具强壮风采!

现在我们参观三号坑,40分钟后我们将在一号坑*。

大家好,欢迎来到西安的秦兵马俑世界遗产景观。我姓罗,大家可以叫我罗导,请随我一同深入了解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享誉全球,无与伦比。它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规模宏大,至今已发掘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包含近8000个兵马俑。站在高处眺望一号俑坑,你可以看到数以千计的兵马俑整齐排列,形成壮观的*阵编队,组织严谨、布局有序。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种类繁多,每一个都具有鲜明的个*。那些戴鹖冠、披铠甲、手握宝剑的是将*俑,而身着铠甲、执兵器的则是骑兵俑。他们神态自若,显然是经历了无数战役、肩负重任的精锐*队。

每一尊兵马俑都是精美的艺术珍品,在世界雕塑史上独树一帜。余下的时间,请大家仔细观赏,体会兵马俑的雄伟气势。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我是流星旅行社的导游,很荣幸能陪伴大家参观秦兵马俑,希望我们共度美好时光。

秦兵马俑出土于西安临潼,今天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个奇迹。我们现在所在的是一号坑,也是三个坑中最大的一个。坑内约有8000个兵马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看那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兵马俑,真是气势非凡,仿佛能感受到秦始皇当年征战南北的壮阔场景。

将*俑们身姿魁梧,头戴战冠,身披铠甲,展现出威风凛凛的胜利气势。

武士俑身高1.8米,体格强健,手握兵*,全副武装。

而骑兵俑更显威风,因为它们骑在战马之上。

好了,今天的游览就到这里,祝愿大家今天好,明天好,永远都好!现在,请给自己和这些古代勇士们一些掌声吧!

秦兵马俑教案4

重现兵马雄风:探秘秦俑艺术魅力

一、教学目标

本课旨在带领学生走进秦兵马俑的世界,感受古代文明的辉煌,培养学生对文物和历史的热爱。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和发掘过程,认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 学习基本的考古常识,掌握文物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树立热爱祖国文化的观念,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将围绕“探秘秦俑”展开,通过“初识雄兵”和“品味神韵”两个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秦兵马俑。

活动一:初识雄兵

1. 导入新课 (3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气势恢宏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这段视频展示了什么?你对视频中的内容有哪些了解?

2. 交流讨论 (10分钟)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秦兵马俑的资料,包括发现、发掘过程、兵种类型、制作工艺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秦兵马俑的发现具有哪些意义?

3. 欣赏分析 (15分钟)

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秦兵马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神态、服饰、兵器等细节,并分析其艺术特点。

提问:秦兵马俑在造型、神态、细节等方面有哪些特点?体现了怎样的艺术风格?

4. 仿照捏制 (20分钟)

学生分组合作,利用橡皮泥、陶泥或其他材料,仿照图片或自己的想象,创作不同类型的秦兵马俑。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并提醒注意人物比例、神态刻画等。

5. 小结评述 (7分钟)

各组展示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并引导学生从艺术*和历史*等角度评价作品。

活动二:品味神韵

1. 收集资料 (课前)

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搜集更多与秦兵马俑相关的资料,包括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成就等。

教师可推荐相关书籍、纪录片或网站,并指导学生筛选信息。

2. 尝试评述 (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搜集的资料,对秦兵马俑进行初步的评述。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例如: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历史价值、文化意义等。

3. 描绘细节 (15分钟)

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秦兵马俑形象,用线描的方式描绘其细节,例如:面部表情、服饰纹样、兵器造型等。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并运用线条的粗细、疏密等变化表现细节。

4. 交流讨论 (10分钟)

学生展示作品,并分享自己对秦兵马俑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交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证思考。

5. 欣赏评述 (8分钟)

教师展示一些关于秦兵马俑的专业评述文章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欣赏和学习。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优秀评述的特点,例如:语言生动、观点深刻、论据充分等。

6. 拓展延伸 (2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可选择以下活动进行拓展学习。

参观当地博物馆,了解其他古代文物。

查阅资料,了解*古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

撰写一篇关于秦兵马俑的调查报告或观后感。

三、教学实施建议

1. 注重体验式学习: 教师可利用VR技术、3D打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逼真的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度。

2. 强调互动与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观点、相互评价,营造良好的互动学习氛围。

3. 注重差异化教学: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供个*化的指导和帮助。

四、教学资源

图片:不同类型的秦兵马俑图片,包括将*俑、武士俑、车兵俑等。

视频:秦始皇陵兵马俑纪录片片段、专家讲解视频等。

材料:橡皮泥、陶泥、颜料、画笔、卡纸等。

网络资源:*国家博物馆官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网等。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和 appreciate 秦兵马俑的艺术魅力,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秦兵马俑导游词5

敬爱的游客们:

欢迎来到西安秦兵马俑!我是来自西安秦兵马俑旅行社的导游,我叫冉。很荣幸能陪伴大家一同游览这座举世无双的历史瑰宝。

秦兵马俑出土于临潼,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今天,我将带大家领略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风采。

我们当前所处的是秦兵马俑坑中最大的1号坑。三个兵马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相当于50个篮球场。其中1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该坑内兵马俑数量最多,超过6,000件。

请看坑内的兵马俑,它们排列得井然有序,组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阵,宛如当年秦始皇威震天下的百万雄师。

请注意,将*俑身姿挺拔,头戴战盔,身披战甲,手握寶劍,气宇轩昂。其神情自若,威风凛凛,一看便知是身经百战,肩负重任的大将*。

再看武士俑,它们平均身高约1.8米,体格健壮,比例匀称。它们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蹬翘头战靴,手持兵器,蓄势待发。

武士俑身后站着威风凛凛的骑兵俑。它们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登长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仿佛随时准备策马冲锋。

看,骑兵俑所骑的战马肌肉发达,体态健壮,与真人大小无异。它们跃跃欲试的神情,让人仿佛看到一声令下后,它们便会撒开四蹄,踏上征程。

好了,今天的游览就到此为止。希望这次旅程能为各位留下美好的记忆。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6

《秦兵马俑》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专注于《秦兵马俑》这一文本的深度挖掘与学生互动,确保他们能够全面理解和感受到这一历史奇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首先,我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注重语言文字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我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详细剖析课文内容,使他们从中体会到秦兵马俑作为世界历史的重要象征,其雄伟规模通过详实的数据和具体描述得以展现。例如,我让学生从兵马俑的身材体格、衣着装饰、动作神态等方面展开观察和思考,以此来理解其多样*和个*化特征。随后,我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丰富的图像和视频资料,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和理解深度。

其次,我在教学中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这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是为了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秦文化的魅力和秦兵马俑的历史价值。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学生们得以从不同角度更全面地了解兵马俑的制作工艺、保存现状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这种方法不仅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和具体,也使学生们的学习更为深入和持久。

第三,我成功地组织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探讨兵马俑的多样*和个*特征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学生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和合作,分享彼此的观察和理解。这不仅促进了学生们的主动学习,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们在汇报时展示了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这些都是他们在合作学习中获得的收获。

第四,我巧妙引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表演来理解兵马俑的各种神态和表情。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们的参与度和专注度,还激发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更深层次探索。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见解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和富有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