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楼梦的贾母形象分析(实用8篇)

楼梦的贾母形象分析(实用8篇)

发布时间:2024-05-29 09:30:46

贾母,被尊称为“老祖宗”,在荣国府和宁国府中享有最高的地位和辈分。她的尊称不仅止于“老祖宗”,还有“老寿星”、“老太太”、“老菩萨”等,这些称呼虽然各有特*,但都突显了她的慈祥善良形象。贾母之所以能坐稳今天的位置,与她的聪明才智和个人努力密不可分,她是大家族中公平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典范。

一、乐观豁达 贾母的宽容大度主要表现在她对贫困和老弱的关怀,同时也包括对家族内部各种势力的包容与忍让。她对待“打秋风”的刘姥姥如同亲人,甚至让贾珍带着因戏弄凤姐而被众人责骂的小道士出去买果子。对于家族中的儿孙,贾母也展现了宽容与忍让,尽管她对大儿子和邢夫人不甚喜欢,但也从不回避与他们相处。她对贾赦在中秋夜的举动虽有不悦,却以幽默化解,“我也得这婆子针一针就好了”;她在王夫人逼死晴雯时的淡然态度,更是展现了她的睿智与豁达。

楼梦的贾母形象分析

二、精明敏锐 贾母一生经历风风雨雨,作为贾府的最高权威者,她虽不直接掌握大权,但巧妙地掌控着大管家王熙凤。她对家族内外事务的洞察力和决策能力不言而喻。即使在衰败的贾府,她依然尽力留下后路,暗中积蓄资金以备不时之需,展现出了她的远见与谨慎。

三、慈祥仁爱 贾母对孙子女及其他下辈子孙的关爱体现了母*的光辉。她对宝玉的宠爱无微不至,将他视为掌上明珠。她也同样钟爱林黛玉,将他们同等对待,促成了他们之间的纯真爱情。不仅如此,她对其他亲戚的慈爱同样不遗余力,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四、偏心 贾母并非完人,也有其缺点。她对贾政夫妇较为偏爱,而对贾赦夫妇较为疏远,这主要是因为贾赦夫妇的言行未能得到她的认可和尊重。此外,她对贾宝玉较为溺爱,而对贾环较为厌弃,这种偏袒可能导致了不公正对待。

贾母的这些品质,即使是一个须眉之辈也未必能够同时具备。尽管她有缺点,但这并不掩盖她的优点。正是因为她的卓越品质,使她在贾府中享有崇高的声望。

红楼梦贾府如何过除夕2

《红楼梦》中描绘了众多节庆活动,但专门描写贾府过年的场景仅有一次,即第五十三回的“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一个上下三百余口人、显赫声望的大家族,贾府在年三十会如何忙碌?他们的年夜饭又是什么光景?

祭祖

贾府的年夜饭在祭祖之后举行。祭祖是贾府过年最重要的礼仪,在年三十进行。届时,拥有诰封衔的贾母需先入宫朝贺,随后前往宗祠祭拜。祭祀仪式中,有乐队奏乐,献爵三次,接着依次焚帛、奠酒,随后在场者一同行礼。

隆重的行礼

祭罢宗祠,众人又前往正堂向祖宗遗像礼拜。贾母拈香下拜,贾府一族之人皆跪拜。书中描写道,如此一跪,竟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挤得“花团锦簇,塞得无一隙空地”。可见,现场场面之盛大。

合欢宴

祭祖完毕,众人转至荣国府向贾母行礼。“两府男妇小厮丫鬟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礼毕,散押岁钱,荷包,金银锞,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贾母起身进内间更衣,众人方各散出。”

礼毕散钱后,一场全家的合欢宴拉开序幕。当晚,各处的佛堂、灶王也燃香上供。整个除夕之夜,两府内外,荣宁街上,灯火通明,爆竹齐鸣,笑语喧阗,彻夜不绝。原本的守岁之夕,在贾府的风气下,也变成了热闹非凡的场景,难怪贾宝玉最受不了荣宁两府的热闹气氛。

红楼梦里梦红楼——读《红楼梦》有感3

林黛玉,一个如诗如画的名字,承载着无数红楼梦迷的爱怜与叹息。她仿佛是误落凡尘的绛珠仙草,以眼泪偿还着前世的恩情,也以其敏感、多疑、清高和才情,在繁华的大观园中留下了令人心碎的诗篇。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这句诗,仿佛是黛玉一生的写照。她幼年丧母,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境遇造就了她敏感多疑的*格。为了保护自己,她用尖锐的言辞和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在看似繁花似锦的贾府中,为自己筑起了一道道心墙。

初入贾府,黛玉处处小心,事事留心,唯恐行差踏错,招来非议。她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包裹得严严实实,只有在面对知己宝玉时,才会卸下防备,展现出天真烂漫、灵动活泼的一面。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世人,这段两小无猜的纯真感情,在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家族利益的裹挟下,注定走向悲剧。

黛玉的悲剧,不仅在于爱情的无果,更在于她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在那个追求功名利禄的时代,她清高孤傲、不食人间烟火的*格,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她不愿曲意逢迎,不愿违背本心,宁愿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孤芳自赏,也不愿沾染世俗的污浊。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句诗,是黛玉对自己人生的最终注解。她以一种决绝的方式,维护了自身精神的纯洁和高贵,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叹息。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经典的片段之一。她将飘零的落花收集起来,用“一杯净土掩风流”,寄托着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自身命运的哀叹。她不忍心看到花朵凋零后的污浊,正如她不愿看到自己的灵魂被现实玷污一样。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剑严相逼。”黛玉就像一株柔弱的芙蓉,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支撑。她用诗词歌赋,倾诉着内心的苦闷和对命运的不公。她的才情,如同夜空中闪耀的星辰,照亮了那个时代,也照亮了后世无数读者的心灵。

红楼梦曲中,有一段唱词,是专门为黛玉而作的:“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黛玉的眼泪,是为自身命运而流,也是为那个时代所有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女*而流。

黛玉的一生,是短暂而悲凉的,但她留下的精神财富,却穿越时空,感动了无数读者。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对女*的*,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的美好和对自由的渴望。她的精神,如同寒冬中的一枝腊梅,傲然挺立,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幽香,永远值得我们追忆和敬仰。

红楼梦诗词及赏析4

对两首判词的赏析

1. 根并荷花一径香

“根并荷花一径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写的是香菱。宝玉在翻看金陵十二钗副册时,看到“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接着便是这首判词,却不解其意。

香菱的判词出现在副册,暗示了她尴尬的身份。她是薛家的丫头,是奴婢,进不了“正册”;可她原是甄士隐家的贵小姐,也不能进“又副册”,所以作者将她安排在介于主奴之间的“副册”里。判词第一句点明了香菱的原名——英莲,也暗示了她与宝玉一样,与“莲”有着不解之缘。然而,“英莲”变成“香菱”,预示着她的命运转变,也暗示了她最终的悲剧结局。判词后两句则明确指出,香菱遭受了残酷的虐待,最终不幸离世。关于香菱的结局,高鹗的续书写夏金桂死后,香菱被扶正,当了正夫人,与曹雪芹的原意相去甚远。

2. 可叹停机德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这首判词写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宝玉在翻看完“副册”仍是不解后,又去看“正册”,见第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下面就是这首判词。

红楼梦中的诗词5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无奇缘,今生偏又遇他; 若说有奇缘,心事如何虚幻? 一个枉子叹,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如水中月,一个似镜中花。 想眼中多少泪珠, 怎挡得秋流冬,春过夏来!

《飞鸟各投林》

为官家业凋零,富贵金银尽散。 有恩者逃死,无情者分明受报。 欠命已偿,欠泪已尽: 冤冤相报非轻,分离聚合皆因缘。 欲知命短须问前生, 老来富贵岂非侥幸。 看破的入空门,痴迷的枉送*命。 犹如食尽鸟归林,落下白茫茫大地清净!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至, 眼看万事皆抛, 芳魂销耗,故乡路遥。 梦里向爹娘告: 儿已归黄泉, 天伦啊,宜早抽身退!

《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在绮罗丛中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 从未将私情留心。 好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配得才貌仙郎, 博得地久天长, 却折尽幼年坎坷。 终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尘寰中消长,何必枉悲伤?

《虚花悟》

将三春掩去,桃红柳绿待何时? 消逝韶华,寻清淡天和。 天上夭桃虽盛,云中杏蕊多, 到头来谁见秋捱过? 白杨村民呜咽, 青枫林下鬼吟, 连天衰草遮坟墓。 昨贫今富人劳碌, 春荣秋谢花折磨。 生关死劫谁能躲? 闻说西方宝树唤婆娑, 上结长生果。

母亲的梦想6

常常,当我手握笔杆,却肠枯思竭,搜寻不到一点灵感时;当我感觉自己辞不达意,文辞窘迫时,妈妈却总是轻松自如、脱口而出一句话、一个提示,便能达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令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下笔如有神。我常感到十分好奇:为何妈妈会有此等“神奇功力”?经过一番请教之后,才知原来妈妈年轻时一直有个当作家的梦想。

妈妈自幼便展现出在文笔上的优异才华。从小学开始,她就经常代表班上、代表学校参加各种大小作文比赛,每次总能斩获大奖而归。升上初中之后,即使面临升学的压力,妈妈对写作的热爱却丝毫不减,她依然不懈地追求写作的艺术。除了继续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之外,她的作品也经常刊登于各种专属于学生族群的报章期刊上。大学时期,妈妈排除万难,忠于自己的兴趣,选择就读中文系。在大学期间,她屡次获得全大学写作比赛的大奖,作品类型涵盖了散文、新诗、小说等多个领域。直到今天,外公外婆家里仍摆放着妈妈当年在大学时代获得的冠*金牌!妈妈说,正是因为对写作的热爱,她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位作家,能在生命中留下一些优秀的作品。这就是她的梦想,而她一路上不断努力、追寻这个梦想。

在就读师范大学研究生期间,妈妈认识了爸爸,后来两人结婚并育有子女。同时,她也顺利考取了一所高中的教职,担任语文教师。从此,妈妈的时间被家庭与学生“瓜分”,每天奔波于照顾家庭和教导学生之间。虽然偶尔在一些报章杂志上仍能看到妈妈的文章,但当年想要成为作家的雄心似乎已不再那么强烈了。我心里开始疑惑:是不是许多人年轻时都有梦想,但长大后却因为种种现实因素而放弃了呢?我忍不住问妈妈:“难道您已经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吗?”妈妈先是陷入沉思,然后微笑着回答:“也许并不是放弃,而是我的人生不知不觉地走到了这里。我转念一想,当初我想成为一名作家,只是希望能够源源不断地写出一些感动人心、温暖人心、抚慰人心的作品。但或许单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如果我能将写作的热情传播给更多人,将这份写作的热力传承给我的孩子、学生们,让更多人通过写作记录生活中的感动与美好,构筑自己的理想与愿望,分享自己的思考与观点,那或许比我一个人孤*奋斗更有意义吧!”

《红楼梦》读后感7

"自古离愁谁怨多,一世红尘了此情。可恨我无缘相遇,只得后世自行悟。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聪慧过人的薛宝钗,爱恨情愁无处诉,只留千古诉佳作。云翳散,只因顽石一颗,惹起这不朽姻缘。无怨离愁,一曲歌尽《红楼梦》。”

前世的情缘,后世来还。一段神话,揭开了尘封的记忆;一块宝玉,勾出如烟如云的世事,如醉如痴的想念;一脉情思,让我回味再三。我曾感叹过结局的悲惨,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贾宝玉中举了红尘,薛宝钗夜下挑孤灯以及贾家的衰败萧条。我也曾抱怨过曹雪芹的狠心,为何不让黛、宝二人终成眷属,而让他们终归*阳两隔,落得个天各一方。人世间难道就没有纯真的爱情吗?放下这本书,却难以忘却颦儿的泪,颦儿的笑,颦儿的悲,颦儿的苦······她有闭月羞花之美,却“娇袭一身之病”更显得她如此弱不禁风。她本是一位*雪聪明的奇女子。她有“魁夺菊花诗”的潇洒,芦雪庵争联即景诗的聪颖,凹晶馆月下苦联诗的寂寞,至今历历在目,她的才情无人能比,令数万人垂怜倾倒。但细细品来,那一句句感伤的词句,背后却又有多少的泪水,惹我轻唱低吟。三月,花开怒放,满天飞舞。那黛玉却用锄将那绯红的瓣儿,连同自己的泪珠儿一起埋入这芬芳的香冢之中。“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无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g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虽不懂黛玉的词句,但在这些词句之中却领悟了她内心的苦*。好一个怡红公子,好一个潇湘妃子。他们本该长相厮守,最后却被贾母的一言落得*阳两隔,可却不能空凭怪罪,只怨他们本生无缘。回想起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爱恨情愁,真是不忍以襟拭泪:宝玉初见黛玉时便要摔玉砸玉,那年夏天把袭人当做黛玉又说了好些私心话儿;紫鹃的玩话便把他弄得死去活来。然黛玉却也如此矣:宝玉挨打,颦儿偷拭泪;黛玉探宝玉,叫门不应,黛玉伤心落泪;凤姐设奇案,颦儿迷本*,宝钗成大礼,黛玉断痴情。哪一个为情而死为情而终。我无不感叹他们的爱情悲剧。真是应了那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只因今世有梦,梦中人影蹉跎。寒塘闲来渡鹤影,冷月忙去葬花魂。可怜此人无处诉,只留哀怨病一身。自知生命不抱歉,还没有完全完整段落。接着往下看:

久矣,忙却衣襟拭泪干。或喜或悲终不好,只是难忘情中人。可怜,可怜,一曲了却《红楼梦》。一曲《红楼梦》,将人世间哀情道遍;一首《葬花吟》,把无尽落红悲声唱完。悲哉,叹千古幽情终虚化;泣哉,怜痴情儿女尽成灰。青纱素帐,黛玉你的房间如你一般素雅。手中怀拥着一本《红楼梦》,闭上眼睛轻嗅着季节的芬芳,仿佛一睁开眼便会望见你那婀娜多姿的模样。一颦一笑无不忧伤,“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黛玉啊黛玉,你究竟是怎样的女子啊?清冷的晚风撩起岁月的帘幕,斯人已去,后人无语······

希望这次满意。

红楼梦读后感8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描绘了一种覆灭的趋势。无论是家族的衰败、爱情的幻灭,还是仕途的无常,都走向了不可挽回的没落。这在*古典小说普遍追求喜剧结局的传统中,显得尤为独特而深刻。

我始终感激续者高鹗,尽管他的思想深度不及曹雪芹,但他至少给了黛玉一个结局,让她离开了宝玉。至于登仙还是辞世,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终于告别了这段注定无果的情感。

宝黛二人都是浪漫的化身,而浪漫注定与现实格格不入。生活的磨砺会将浪漫消磨殆尽,最终只留下满目疮痍。与其让爱情在琐碎中消亡,不如让它在最美好的时刻定格,成为彼此心中永恒的回忆。

或许有人会说,黛玉之死太过凄惨,毫无浪漫可言。我并不认同高鹗对黛玉之死的描写,这与我心中那个高傲敏感的黛玉相去甚远。我更倾向于相信曹雪芹的本意并非如此,或许他会让黛玉“泪尽证前缘”,在深爱和思念中与宝玉告别。

无论如何,黛玉在贾府彻底败落之前离开了这个伤心地,否则以她的*格,很难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宝玉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公子哥,他无法给予黛玉真正的保护和慰藉,甚至他自己也是需要被保护的对象。

因此,带着回忆离开宝玉,对黛玉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宝玉能给她的只有甜言蜜语,至于痴情,恐怕也无从谈起。看看宝钗的结局,我们或许会感叹,黛玉的选择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我一直怀疑,宝玉最终出家并非完全因为黛玉,否则他不会选择与宝钗成婚。他的离开,更多是因为外部世界的剧变,他所熟悉的那个象牙塔轰然倒塌,他曾经的思想和抗争都失去了依托,最终只能选择逃离。

设想一下,如果黛玉要面对柴米油盐的琐碎,要承受生活的重压,她还能一如既往地爱着宝玉吗?当爱情遭遇现实的拷问,恐怕连曾经的海誓山盟都会变得不堪一击。

爱情是短暂的,而横*截断的爱情,却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就像杰克之于罗丝,是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并非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