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非同寻常,经历了诸般变故,情绪也随之起伏不定。开学在即,如何让自己平静下来,迎接新的开始呢?因为还有那么多的孩子在期盼着我……
两年前,我购得了《蜂蜜与尘土》这本书。在书店里初见它时,便有种久寻觅得的契合感。
作者在青春正盛的二十五岁遭遇一场车祸,康复后长期闭门不出,情绪低落。直到他偶然读到一条征集森林志愿者的消息。出于幼时对蜂蜜的甜蜜记忆和寻找失落内心的初衷,他踏上了旅程。他辗转中东、南亚,前往那些最古老、最原始的地方,寻找最纯净的蜂蜜,结识最朴实的民众,领悟最简朴的生活方式。在旅途中,他逐渐重归久违的自然,慢慢找回内心的芬芳,并在印度的内观修行中得以流泪。
描绘采集野生蜂蜜这两章,犹如一幅幅再现人类祖先生活样态的画面,生动鲜活。这些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如此瑰丽鲜艳,不仅满足身体所需,更满足灵魂的渴望。在观察采集野生蜂蜜的过程中,爱德顿悟到,这些土著人正是因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身体与灵魂才得以与大山、森林、溪水*共存,从而在艰苦的现实面前仍然保持着平和与快乐,不惧死亡。反观现代都市人,虽物质丰裕,却意志消沉,焦虑不堪,奄奄一息。
这个假期我几乎没有休息,诸多事务交织在一起。小学田径队组建后,工作量明显加大,人手不足的紧迫感愈发强烈;队员们的训练成绩、学习成绩,哪一项都不能落下;今年又有两位初三学生是否能顺利考取重点中学?如何备考?;我要带教新的初三生了……;田径队迟迟找不到核心人物;柏家宇的助跑该如何调整;我可爱的小女儿最近又不好好吃饭了;总是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往嘴里塞……事情繁多,很多时候都不能尽如人意,无论付出了多少努力。
未来的道路或许曲折、艰辛、充满未知,但我们要像爱德一样去探索,走过之后才会发现它是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是满足而真实的。
苍蝇与蜜读后感2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苍蝇与蜜》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阅读《苍蝇与蜜》这则寓言故事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道理令人深思。故事以简单明了的情节揭示了贪婪与无益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以及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关系。尽管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但其中的智慧却可以引导我们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故事中,苍蝇因贪图蜜的甜美而不顾一切地飞向蜂蜜,然而最终却陷入蜜中无法自拔。这一画面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现实世界中许多人因一时的享受而陷入困境的情形。贪婪被揭示为人们灾祸的根源,正如故事中的苍蝇们最终为自己的贪欲所困,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另一方面,故事也从蜜蜂的角度传递了一种深刻的道理。蜜蜂以睿智和审慎之态度拒绝了苍蝇的诱惑,选择留在原地,意味着对自身价值和责任的认知。这启示我们,只有真正做出贡献,为社会和他人带来益处的人,才能获得尊重和爱护。而那些自私自利、只想着得到回报的人,则注定会陷入孤立和不被欢迎的境地。
在我自己的经历中,我也曾感受到了这些道理的深刻。例如,在一次考试中,我因自满而放松了对知识的学习,结果取得了不理想的成绩。这一教训让我认识到,付出努力是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贪图便利和不劳而获只会带来短暂的享受,而最终的代价是沉重的。
因此,《苍蝇与蜜》这则寓言故事给予了我深刻的启示:正义、贡献和奉献是赢得尊重和成功的基石,而贪婪、自私和懒惰只会导致灾难和失败。唯有以谦逊和勤劳的态度面对生活,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与成功。
围城读后感范文800字3
《围城》读后感1:
今天,我读完了我国著名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围城》。这本书文笔优美,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让人回味无穷。
主要讲述了“冒牌”博士方鸿渐从国外回国,却意外地被同船而行的苏小姐所追求。后来,方鸿渐费尽心思地切断了与苏小姐的情感纠葛,与原本是情敌而现在成为朋友的赵辛楣一同外出寻找工作。途中,方鸿渐结识了孙小姐,三人一起到一所国立大学担任教授。渐渐地,方鸿渐对孙小姐产生了好感,经过数年的努力,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然而,结婚后,两人的关系却逐渐恶化,最终在一次次争吵中分手。
《围城》中运用了诸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手法,轻松幽默,令人读之忍俊不禁。特别是其中几句如“谁知道从冷盘到咖啡,没有一样东西可口:上来的汤是冷的,*激淋倒是热的;鱼像海*陆战队,已经登录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和“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的*人的脸。”更是令人称奇,值得我们认真摘抄、品味。
阅读《围城》,我深感钱钟书老先生的写作才华。这本书巧妙而周到地衔接了情节,一切发展似乎理所当然,使整个故事行云流水般地自然而然地展开。
通过细细品味这些优美的词句,我对写作手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围城》对我提高写作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围城》读后感2:
《围城》或许并非内容精致、结构精密、意义深刻的小说,但在幽默而尖锐的比喻中,却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丑陋之处。小说中塑造的几十个人物,除了唐晓芙外,无一不像漫画中夸张的小丑一般。至于主人公方鸿渐,虽然有些许魅力、聪明和善良,却也像漫画中的人物一样最突出的特征是懦弱。
这部小说没有一个确定的结局,或许是在示意着方鸿渐因其*格所决定的命运将继续下去,他无法摆脱命运的围城。他所经历的一切,从留学归来到婚姻的恶化,都在这个由*格所困的围城中。如果不是因为他的懦弱和缺乏意志,他就不会轻易受鲍小姐的引诱,也不会无法下定决心与苏小姐交代清楚,更不会在唐提出分手后不作任何努力去挽留这段感情,也不会在三闾大学遭受欺凌直至被解聘。而小说最后几章,婚姻矛盾的升级,表面上看是因为两人感情基础不够,以及双方亲属的过分干预,但实质上还是因为方的懦弱*格所致。如果他稍微坚定一些,就不会盲目地娶了孙柔嘉,也不会容忍自己的家人公然欺凌妻子。
“*格决定命运”,或许是对《围城》最好的注解之一。
十月读后感范文800字4
合上《十月》一书,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或许是因十月的坚强,或许是出乎意料的结局,但更多的,是十月“妈妈”给予他的无私的爱。
十月,原名“诗乐”,是由爱诗的父亲和爱乐的母亲取的,后来,大家都习惯叫他十月。六岁那年,父亲离开了人世,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然而,祸不单行,在那年十月刚满十五岁时,母亲亦因癌症病逝。失去母亲的十月,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寄居在舅舅家,却遭受表哥冷漠和敌意的对待,让他濒临崩溃。
此时,母亲留下的钥匙打开了十月的内心世界。他拿着钥匙打开柜子,里面是母亲留给他的信。母亲在第一封信中写道,只要十月七天不哭,就可以打开下一个柜子,领取奖励。这是母亲精心设计的“闯关游戏”,十月不负母亲期望,完成了第一个挑战。但随后的关卡却越来越艰难,在这个“游戏”中,他逐渐发现了惊人的秘密……
我想,十月是悲惨的,他是一个孤独的孩子,他失去了父母,然而更沉重的打击却是他发现自己并非父母的亲生儿子。他的“妈妈”从未让他消沉下去,“妈妈”的一封封信,让他成长为一个坚强、宽容、奋斗的孩子……十月逐渐坚强起来,他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挑战,期待着“终极大奖”。然而,他所有的努力最终换来的却是一个尘封多年的真相——十月的“妈妈”并非他的亲身母亲,而他的亲生母亲,竟是严厉的历史老师!
这个事实令他崩溃,他一度埋怨“妈妈”。此时,是女同学“芭比娃娃”伸出了援手。她让他明白:虽然妈妈不是亲生的,但她的爱是真实的;虽然妈妈已经不在了,但她的爱将伴随他一生。我突然领悟:十月并不孤独,舅母、历史老师、“芭比娃娃”、表哥表妹等等许多人都在陪伴着他,更何况,“妈妈”的爱一直在他身边。他的妈妈是伟大的,是妈妈的信让他成长为一个男子汉。
最后,十月没有回到亲生母亲身边,而是选择留在舅舅家。因为这里有关于“妈妈”的回忆,有“妈妈”的爱陪伴他,他会很幸福。
一把钥匙,开启了孩子对母亲的思念;几封书信,跨越了人世间与天堂的沟壑。用朴实的语言,展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爱之世界;没有华美的词汇,却塑造了一个永不言弃的人物形象。这是我读许友彬笔下《十月》的感受。此外,书中的这首小诗也让我印象深刻:
“花谢后,
留给蝴蝶的是一肚子的心*;
母亲走后,
留给孩子的是一辈子的爱。”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800字5
读后感1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作品描绘了傲慢的单身青年达西与偏见的二小姐伊丽莎白、富裕的单身贵族彬格莱与贤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间的感情纠葛。我曾在初一接触过这本书,但当时对剧情的复杂感到了些许厌倦,只读了几章便失去了兴致,便将其搁置了一旁。直至今日,我才重新拾起这部作品。然而,再次阅读开头几章时,仍感觉乏味。直到后来我明白,这些章节在为后续情节做铺垫。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几章,人物的*格也被作者生动地勾勒了出来。在这本书中,似乎只存在两种人:聪明和愚蠢,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骗子韦翰或许是个例外。他巧妙地利用奉承和讨人喜欢的外表迷惑了伊丽莎白,不断为自己洗刷冤情,中伤达西。然而,他的言辞中充满了破绽,而伊丽莎白虽然聪明过人,能与彬格莱小姐辩驳,与咖苔琳夫人对抗,却仍被韦翰所蛊惑。实际上,我不认为伊丽莎白被韦翰蒙骗就意味着她是个“愚人”。人们往往有先入为主的倾向,达西先生傲慢、无礼的形象早已深入伊丽莎白的心里,她如何能对他产生好感呢?又如何能轻易置若罔闻他人的评价?对达西怀有偏见是很正常的。我所谓的“他人”指的自然就是相貌堂堂的韦翰。无可否认,韦翰长得英俊,表面上也表现得十分“绅士”。尽管有“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的说法,但就连我这个活在21世纪、以旁观者身份看待这个故事的人,仍然对韦翰产生好感。因此,难道能怪责伊丽莎白,一个生活在过去时代的女孩吗?仔细品味这部小说,我才发现,它之所以吸引人,完全在于其轻松幽默的风格。伊丽莎白的嘲讽和讽刺,揭露了那些自视为绅士、淑女的贵族的真实面目。至于伊丽莎白的父亲班纳特先生,竟然以嘲笑妻子和女儿为家庭快乐,这是幸福还是不幸呢?
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如她所说,精雕细琢地在两寸象牙上刻画出了这个故事,这部作品可谓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她最受欢迎、也是她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作品生动地展现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乡村生活和社会风情。尽管这种社会风尚化的小说在当时吸引了广泛读者,但时至今日,仍能带给读者独特的艺术享受。奥斯汀是第一个真实描绘日常生活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
整部作品没有浩瀚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正是这种简单,至今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在英国乡间度过,也许正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虽然她没有丰富的阅历,但她对事物的分析能力令人信服。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被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打动。在写作这部小说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这难道不是一种天赋吗?尽管她几乎没有接触“外界”,但她的思想和想象力却十分丰富,这已足够。
《青鸟》读后感800字6
《青鸟》这本书的作者是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他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书中主要讲述了小主人公蒂蒂尔和妹妹米蒂尔为了帮助贝丽伦仙女的女儿治病而踏上了寻找青鸟的旅程。在追寻青鸟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慢慢成长,还将快乐传递给了别人。
这两个孩子十分可爱,不仅外表如此,连想法也同样可爱。他们的生活虽然艰难,但在平安夜的晚上,妈妈没钱给他们买礼物时,他们并没有嫉妒看到有钱孩子们过节,而是发自内心地为他们感到高兴。甚至幻想着自己拥有12块蛋糕的情景,这些文字透露出两个孩子内心的纯真。
随后,仙女贝丽伦出现了,她赠送给哥哥一块宝石,让他和米蒂尔看到了事物的灵魂,例如12个笑容满面的小舞娘、矮胖滑稽的面包、通红的火、纯朴美丽的水姑娘、细长的糖、奉献的牛奶、憨厚的狗、高贵的猫和脱俗的光。他们与两个孩子一起开始了旅程。
孩子们在光的引导下先后来到了怀念之地、夜宫、未来国度、墓园和森林。在怀念之地,他们见到了爷爷奶奶和七个兄弟姐妹,充满信心。在夜宫,蒂蒂尔不顾夜晚的恐惧,冒着生命危险寻找青鸟。在未来国度,他们见到了尚未出生的小孩。在墓园,他们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变得勇敢。在森林,他们明白了人类在孤独中与整个世界对抗的真谛。
在这些经历中,他们一次次找到青鸟,却一次次失去青鸟。最终,他们回到家中,发现贝丽伦仙女就是邻居贝林葛太太,而贝林葛太太生病的女儿酷似光。在蒂蒂尔眼中,那只灰*的鸽子变成了青*,他将这只“青鸟”送给了生病的女孩。在这个奇异曲折的旅程中,孩子们变得慷慨、善良和仁爱,这让他们走向了幸福。
寻找青鸟的过程就是寻找幸福的过程。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只有经历了千辛万苦、挫折和打击,才能学会欣赏简单而完美的快乐,才能找到内心的幸福。
三国读后感800字7
《三国演义》读后感
在短短的寒假中,我沉浸于大量的书籍之中,然而其中最为引人深思的莫过于《三国演义》。
这部巨著述说着蜀、魏、吴三国间的纷争,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的黄巾起义一直延伸至西晋太康元年的三国统一。它细腻地描绘了近百年间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的行动,呈现了三国兴衰的宏伟历史画卷。在书中,我领略到了像诸葛亮这样足智多谋的人物,也见识了像董卓这样恶贯满盈的人,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像周瑜这样心思缜密的人物。而在这些人物之中,我最为欣赏的当属诸葛亮。他通天文、达地理,无人可匹敌。无论敌人施展何等计谋,都难以瞒过他的眼睛。他善于利用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来制定用兵之计。更为难得的是,他是一位极富宽容和珍惜人才的领袖。曾七次生擒孟获,却每次因其不服而放他离去,直至第七次才让孟获心服口服,最终归顺于诸葛亮。
在整部作品中,我认为最为精彩的故事莫过于《草船借箭》。周瑜因对诸葛亮的嫉妒而心生诡计,视其为东吴的一大威胁,于是找了个借口想要陷害他。他以水战需要箭矢为由,要求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否则就将受到严惩。然而,凭借着诸葛亮的智慧和学识,他在短短三天内向曹*“借”得十万余支箭,成功完成了任务,堪称出类拔萃。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的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