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掌握7个字的音、形、义:?桓腠应悦熨焐;掌握三个通假字:还同旋汤同烫齐同剂;掌握9个词:寡人腠理汤烫肌肤针石肠胃火齐骨髓司命。
了解作者韩非。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做课后习题,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要懂得人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定向
同学们升中学以来学习第二篇文言文。请大家想一想,学《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应做哪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呢? 教师边启发同学们谈自己的看法,边整理,边板书学习重点: 1. 7个字,9个词,3个通假字。 2. 作者 3. 朗读、复述、翻译、背诵课文、做课后习题。 4. 理解道理
(二)自学
找一位中等水平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先看7个生字:?、桓、腠、应、悦、熨、焐的字形和字义,看一分钟后,听写并注音。
检查预习效果,解词:寡人,腠理,汤烫;肌肤,针石;肠胃,火齐;骨髓,司命。同学们先七嘴八舌地解释一遍,然后男女同学各推选一位代表,口头解释这9个词。
全班同学都用练习本听写并填空:《扁鹊见蔡桓公》选自《》作者是末年国的公子,是时代重要的家。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读课文。
找一位朗读好的同学读课文。
男同学齐读课文。
女同学齐读课文。
找一位中等水平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
(三)讨论
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通假字。
讨论课后练习题。
第一题:
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从整体把握句意、文意,即使有些词语不懂,也不影响内容的大致理解。
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君有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望桓侯而还走。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这样说:您的病已经到了皮肤的纹理,如不治,将会加重。桓公说:医生总喜欢给没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还不治,将会更严重。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重上加重的。
第二题:
设计这道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理清叙事层次,从而更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一层 开头……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 居五日……至结尾。
第三题:
复述是检查学生是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好形式,本题要求复述“故事”,重点是把叙事脉络复述清楚。在复述基础上概括本文阐明的哲理。 因前面自学时已复述过,倘学生复述较好,研究此题时可不再复述,倘复述脉络不清晰,则应再找同学复述。 本文阐明的哲理: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彩,它告诫人们:讳疾忌医,害处极大,一定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2
一、 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
原教学目标涵盖了字词掌握、内容理解、寓意分析、复述训练等多个方面,显得较为分散,难以突出重点。建议将教学目标进行整合精简,并区分层次,例如: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间”、“将”、“疾”、“益”、“故”、“遂”等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故事梗概。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分析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体会人物*格特点。
2. 通过小组合作,扮演课文剧,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树立“有病要早治”的健康观念。
2. 体会扁鹊的医术高明、尽职尽责,以及蔡桓公的固执己见、自食其果。
二、 优化教学环节,突出学生主体
1. 导入环节:
建议采用更具趣味*和启发*的导入方式,例如:
图片导入: 展示一些反映健康与疾病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健康的重要*,并引出“讳疾忌医”的话题。
故事导入: 讲述一个简短的“讳疾忌医”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过渡到课文内容。
2. 字词学习环节:
建议避免简单的“读读讲讲”方式,应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义。例如:
“腠理”: 可以结合图片或视频,直观地展示皮肤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腠理”的含义。
“将恐深”: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扁鹊的语气,体会“将”字表达的推测意味。
3. 内容理解环节:
问题设计应更有层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
第一层次: 扁鹊几次见到蔡桓公?每次说了什么?蔡桓公的态度如何?(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
第二层次: 为什么蔡桓公的态度一次比一次恶劣?(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心理)
第三层次: 扁鹊的行为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蔡桓公的行为给我们什么教训?(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形象和寓意)
4. 复述训练环节:
建议采用多种形式,例如:
分角*复述: 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扁鹊、蔡桓公等角*,进行对话复述。
改编复述: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将故事改编成现代情景剧进行表演。
5. 拓展延伸环节:
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防微杜渐”,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三、 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文化内涵
补充背景知识: 可以简单介绍韩非子及其法家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思想内涵。
链接相关素材: 可以搜集一些与“讳疾忌医”相关的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开展辩论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等话题展开辩论,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 其他建议
板书设计: 建议采用更简洁明了的板书形式,突出重点内容,例如可以使用表格、图表等形式。
课堂评价: 应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
总而言之,在进行《扁鹊见蔡桓公》的教学设计时,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目标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收获成长。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3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班级:
教师: 赵佟青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掌握文言文中常用实词的词义。
了解文章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鲜明个*。
理解故事的寓意。
能力目标:
分析文言文文本,理解其内容和结构。
归纳总结文本中的关键信息。
辨析人物*格,理解其行为动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早期健康保健的重要*。
理解个体责任和及时处理健康问题的必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一系列数字的含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寓意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成语“起死回生”。
介绍扁鹊的生平及《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二、复习巩固
解释课文中的生僻字词(间、疾、益、故、索、还、火齐、汤熨)。
三、朗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句中停顿和人物语气。
四、突破难点
提出问题:“35、5、4、3、2、1”这些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五、解决难点
35: 蔡桓公由病到死经历的35天。
5: 故事发生的5个场景。
4: 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个过程。
3: 扁鹊提出的3种治疗方法。
2: 故事中的2个主要人物。
1: 意料之中的结局(蔡桓公病逝)。
六、延伸思考
发挥想象,为扁鹊逃秦后的遭遇续写一个圆满的结局。
七、总结
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相比较,指出韩非创作此寓言故事的目的。
引发学生思考:从中可以受到哪些启示?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何指导作用?
八、作业
根据课文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文本,理解其内容和寓意。通过分析数字,调动学生思维,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课堂活动设计合理,学生参与度高,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改进建议
加强对扁鹊人物*格的分析,使其形象更加丰满。
拓展作业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撰写读后感,培养其发散思维。
22扁鹊见蔡桓公(第一课时)4
教学目的
1. 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的人生哲理。
2. 理解古今词语的差异,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
3. 理解句意和文意,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1. 重点:理解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人生哲理。
2. 难点:理解词语的古今义差别,明确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
课前预习
1. 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 查阅字典,了解课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导入语:同学们,有一个成语叫做“讳疾忌医”,它的意思是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愿接受批评和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扁鹊见蔡桓公》。
二、作者简介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公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韩非子》内容丰富,涉及*、经济、*事等多个方面。
三、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 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 抽查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议。
3. 了解课文讲述了扁鹊多次拜见蔡桓公,指出其病情加重,但蔡桓公不相信,讳疾忌医,最终病重身亡的故事。
四、词语理解
1. 教师讲解词语的古今义差别,例如:
- “疾”:古义为小病,今义为大病。
- “走”:古义为奔跑,今义为行走。
2.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五、分析人物形象
1. 蔡桓公:讳疾忌医,刚愎自用,最终自食恶果。
2. 扁鹊:医术高明,但忠言逆耳,不被蔡桓公所采纳。
六、总结主题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批评和帮助,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七、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初步理解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 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和文意。
重点难点
1. 重点: 目标 3
2. 难点: 目标 2
课前预习
1. 熟读课文,基本成诵。
2. 查字典,阅读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同学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虑,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却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 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6
A生说:“我学到了很多新词汇,也理解了‘讳疾忌医’的意义,就是说得病时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虚心接受治疗。对于自己的缺点错误,也应该认真改正。”
B生说:“我很佩服扁鹊的医术,他不需要任何检查就能诊断病情,比现代医生厉害多了。”
C生说:“我觉得蔡桓公太骄傲了,不肯听取别人的正直建议。我们应该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
突然,学生D站起来说:“我有不同的想法,我觉得扁鹊不应该去秦国。因为作为医生,救治病人是他的职责。即使不能挽救蔡桓公的生命,至少可以延长他的寿命吧!生命是无价的!”听了D的发言,其他学生更加兴奋,有的甚至站起来或者交头接耳,似乎在讨论扁鹊的决策是否正确。
我觉得这是一个展示学生个*和思维的好机会,于是我安静地示意学生们,说:“同学们,你们认为扁鹊应该怎么做?请有序地表达你们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一些学生认为:“扁鹊应该去秦国,否则他可能不仅救不了蔡桓公,甚至可能会危及自己的生命。”
立即就有学生反对:“尽管蔡桓公一开始没有听扁鹊的建议,但现在他已经认错了,应该会积极配合治疗,说不定会康复。”
接着,另一位学生辩驳道:“蔡桓公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就像现代的癌症一样,恐怕已经无法挽救了。”
还有一个学生说:“扁鹊在第一次见到蔡桓公时,就应该设法让他配合治疗。这样,不仅可能救了蔡桓公的命,还可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课堂上来回争论不休,直到下课铃声响起。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匆忙下结论。我鼓励学生在课后写下自己的想法,题目是《假如我是扁鹊……》
【分析与反思】以上教学片段让我感受到了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思维发散。他们对课文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展现了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和深刻思考能力。
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7
我们年级的“同研一堂课”活动已结束,本年级最年轻的男教师潘文彬承担了本次教学任务。在他的指导下,我对《扁鹊治病》这堂课有了一些看法。这堂课的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了“读”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来感悟和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在整体阅读中,学生能够理清文章的主要线索,从而全面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要点。针对三年级的学生,培养他们初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尤为重要。潘老师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读通了课文后,逐步分析和整合每个段落的内容,帮助他们形成对整篇文章的整体印象。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技巧和能力。
其次,在深入阅读中,学生能够更细致地体会和理解文章的寓意和道理。《扁鹊治病》作为一篇寓言故事,内容涉及医治和及时应对问题的智慧。潘老师特别关注了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例如第五自然段的部分,通过指名读和交流让学生深入体会扁鹊的治病高明和治病的重要*。这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体验,明白了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
总之,潘老师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有效地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8
扁鹊与蔡桓公
教学目标:
认识并掌握生字新词,如“理睬、肠胃、汤*、无能为力”等,能正确读写。
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联系相关词句,理解人物的思想,领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及善于听取他人正确意见的重要*。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课前准备:
查阅关于扁鹊的相关资料。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提出对于课文内容的问题。
介绍扁鹊的背景:
出示扁鹊的图片,简要介绍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家,医术高明,尤以其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著称,创立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课文,确保准确流畅。
指名学生轮流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课文讲述的故事内容。
指名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引导他们用简洁语言表达。
三、深入品读,感悟人物心理
(一)认识扁鹊
出示扁鹊专用诊笺,讨论其日期、患者、病状、治疗建议以及患者的反应。
分角*朗读,体会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
分析扁鹊劝说蔡桓公的言辞,引导学生自由阅读及讨论。
(二)认识蔡桓公
阅读有关蔡桓公的描写,讨论其*格特点及行为举止。
四、悟出寓意
五、拓展延伸
提出跨越时空的对话题目:
学生想象如果能与蔡桓公对话,会说些什么?写下对话内容。
推测蔡桓公对学生的回应。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提高语文素养及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