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浙江省临海市晓村小学周仲撑
教学目标:
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品质。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谈话。 同学们,*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
揭题。
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教师小结。
教学复姓。
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
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支吧!”
“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
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写话训练。
四、小结过渡。
五、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读)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自由朗读。
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六、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发散:除了《三国演义》外,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总结。
附板书:
◆ 三顾茅庐
(恳请)(辅佐)
刘备────→诸葛亮────→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现代阅读教学应当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核心,强调阅读是学生个*化行为的重要体现,而非被 passively 解读教师。通过立体化的课堂结构,为学生创造了有效的学习时空,引导他们从多维度理解和感知《三顾茅庐》,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深入感受刘备的诚意与诸葛亮的智慧。
理解和运用新词汇如“大贤、怏怏、仰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二、导读
大声朗读与自由朗读课文,加深整体感知。教师示范朗读,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学习关系。
使用关联词进行表达,鼓励流畅、准确的个人读后感表述,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不作即时评价,鼓励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观点,随后引导讨论与信息处理。
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各自的观点,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默读课文,背景音乐配合,提出导读问题,引导多角度思考和理解。
小组交流,满足学生交流需求,鼓励多向、多维的思维交流。
全班交流,教师主导,协调学生间的讨论,提升学生认知深度和清晰度。
学生整理板书,集体智慧的结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
联系实际生活,探讨学习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三、结课 出示教师对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审美与文学理解,引导他们运用所学于实际生活中。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不仅仅是 passively 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培养了批判*思维和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仅适应了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化发展和全面成长。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3
课本剧《三顾茅庐》
序幕:一段悠扬的笛声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旁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百姓苦不堪言。刘备率兵出征,但因缺少谋士,屡战屡败。徐庶推荐,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以求其助,留下了传世佳话三顾茅庐……
(刘备、关羽、张飞、小童、诸葛亮)
张飞:诸葛亮只是个乡野之士,何须大哥你如此费心?直接绑来不是更快吗?
刘备:不可轻忽,诸葛先生才华横溢,岂可如此粗鲁?三弟,今日若再无礼,便不必相随。
关羽:大哥息怒,三弟只是担心你辛劳过度。
刘备:三弟,你答应我,切勿无礼,否则勿随我去。
张飞:(无奈地点头)知道了。
(三人骑马前往隆中)
张飞:(领先一步)再走半里便到。
刘备:(急忙下马)
关羽:(也下马)大哥,有何事?
刘备:诸葛先生才高八斗,不宜再如前直闯,辛苦贤弟步行同我。
(关羽、张飞不情愿地“嗯”了一声,跟随刘备步行。来到门前,刘备敲门,小童开门。)
刘备:今日先生在家否?
童子:刘皇叔,您来了,先生正在休息,我去叫醒他。
刘备:(急忙压低声音,摇手)切勿打扰先生,我在此候着。
(刘备转身对关羽、张飞)
刘备:你们在门外守候,无事不要入内。
旁白:过了良久,诸葛亮仍未醒来。
张飞:这人太傲慢了!大哥在门外,他却还睡得好,我去后院放把火看他怎么回应!
刘备:切勿失礼,退下。
(张飞离去)
关羽:大哥,此人如此傲慢,实则无德无才,何必在此浪费时光,不如速速归去!
刘备:连徐庶自谦不如,必为真材实学,你不必多言,与三弟同我待会。
旁白:数个时辰过去,诸葛亮终于醒来。
诸葛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童子:刘皇叔,您等了多时了。
诸葛亮:为何不早唤我?请刘皇叔进来,我马上出来。
旁白:听到屋内动静,刘备欣喜异常,快步进门。
刘备:久闻先生大名,名闻遐迩,我刘备在此候了许久。
诸葛亮:未曾知皇叔到来,实属不周。有何事?
刘备:愿请先生出山,相助一臂之力。
诸葛亮:我本山野之士,恕难赴约,您白来一趟,实属不便。
童子:(奉茶)请先生用茶。
旁白:二人对坐,茶香袅袅,论及国家大事,诸葛亮从时局变迁,谈及三国鼎立,刘备如梦初醒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4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可以尝试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导入,例如:
悬念导入: 可以播放一段《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例如三英战吕布,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场战争背后的*师是谁吗?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人公——诸葛亮。”
角*扮演: 可以邀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刘备、关羽、张飞,让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对诸葛亮的印象,从而引出“三顾茅庐”的故事。
二、质疑导读,层层深入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尝试使用更加开放*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在分析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刘备为什么要请诸葛亮出山?
除了诸葛亮的才能,还有什么原因促使刘备三番五次亲自拜访?
如果你是刘备,你会怎样做?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尝试使用对比阅读的方法:
将张飞与刘备对待诸葛亮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格对言行的影响。
可以引入其他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事件中立体地认识诸葛亮。
三、赏读回归,拓展延伸
在赏析语言时,可以鼓励学生模仿课文的比喻句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卧龙岗的景*,或者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设计一些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尊重和学习人才?
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其他有关“尊重人才”的故事或名言警句,并在班级进行分享。
四、作业布置,注重个*化
可以尝试设计一些更加灵活多样、更具个*化的作业形式:
除了传统的抄写生字和朗读课文,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绘画: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三顾茅庐”的图画。
表演:分组排演课本剧,演绎“三顾茅庐”的故事。
写作:以“我心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顾茅庐教案5
三顾茅庐 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茅、庐、葛、隆”4个生字,会写“诸、备、访、草”4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事情发展顺序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理解词语“茅庐、拜访、茅塞顿开”,并能用“茅塞顿开”造句。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体会刘备求贤若渴、诚心诚意的品质。
学习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
体会“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体会刘备求贤若渴、诚心诚意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茅塞顿开”的含义,并能用其造句。
体会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未果,仍坚持第三次拜访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展示相关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段激昂的音乐吗?看过这些图片吗?知道它们和什么故事有关吗?(学生自由回答)
2. 揭示课题:
师:没错,这就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里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其中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三顾茅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三顾茅庐》,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 检查生字词语。
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齐读。
重点指导“诸、备、访、草”四个生字的书写,注意笔顺和结构。
3.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
“三顾茅庐”指的是谁去拜访谁?
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三、精读细研,感悟情感
(一)研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
1.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写了什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
2. 学生交流反馈,教师引导点拨。
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但都没有见到他,说明了什么?(求贤心切)
从“两次”“特地”“诚心诚意”等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刘备求贤若渴、心诚意切)
(二)研读第二、三自然段,感受刘备的诚意。
1.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
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关羽和张飞是什么态度?刘备又是怎么做的?
刘备见到诸葛亮了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意?
2.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分析。
关羽和张飞认为诸葛亮不过是个普通人,不必兴师动众,而刘备却坚持要去,说明他求贤若渴,非常重视人才。
从“亲自”“吩咐”“轻轻地”“恭恭敬敬”等词语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非常尊敬,求贤的诚意十足。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三顾茅庐》的第一部分,了解了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不辞辛劳,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塞、隆、吩、咐”4个生字,会写“亮、第、卧、龙”4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三顾茅庐的经过。
理解“茅塞顿开”的意思,并能用它造句。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分析人物对话和神态动作,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刘备的虚心求教。
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雄才大略和刘备求贤若渴、虚心求教的精神。
体会“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感受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刘备的虚心求教。
教学难点:
理解“茅塞顿开”的意思,并能用它造句。
体会“三顾茅庐”的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 复习生字词语。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齐读。
重点指导“亮、第、卧、龙”四个生字的书写,注意笔顺和结构。
2. 回顾上节课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顾茅庐》的第一部分,谁来说一说,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学生自由回答)
二、精读细研,感悟情感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隆中美景。
1.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这段话描写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隆中景*?
2. 学生交流反馈,教师引导点拨。
这段话描写了隆中的美景,山冈蜿蜒起伏,如同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景*优美,环境清幽。
作者描写隆中美景,既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才能,也是为了突出刘备求贤的诚意,不辞辛劳。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1. 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刘备和诸葛亮见面后,他们之间进行了怎样的交谈?
从他们的交谈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分析。
刘备把自己的雄心壮志告诉了诸葛亮,并虚心请教治国平天下的策略。诸葛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令刘备茅塞顿开。
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刘备的虚心求教。
3. 体会“茅塞顿开”的意思。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讲解“茅塞顿开”的意思,并引导学生造句。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感悟君臣情谊。
1. 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
这段话写了什么?
从“如鱼得水”这个比喻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 学生交流反馈,教师引导分析。
这段话写了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后,君臣二人关系融洽,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
从“如鱼得水”这个比喻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和信任,以及诸葛亮对刘备的忠心和辅佐。
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2.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搜集有关“三顾茅庐”的其他版本故事,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诸葛亮(雄才大略、报效国家)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顾茅庐读后感6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去年寒假,爸爸帮我买了一套共48册的《三国演义》连环画,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套书。我已经读过这套书许多遍了,其中有许多内容是我非常喜欢的,比如“三顾茅庐”、“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等。而“三顾茅庐”的故事更是让我过目难忘。
“三顾茅庐”的故事讲的是: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以后,刘备就非常想去把诸葛亮请来。于是挑了一个好日子,刘、关、张三人一起去请诸葛亮。他们来到诸葛亮家的时候,正巧诸葛亮出门了,他们只好无奈地返回。过了几天,刘备得知诸葛亮回来了,又要去拜见他。这时关羽和张飞都来阻止,说派个下人去就行了,犯不着我们一块去,结果叫刘备斥责了一顿。他们又去了一趟,可是这一次诸葛亮又去朋友家了,刘备无奈又回。转眼到了冬季,下着大雪,刘备三人又去了诸葛亮家,可是诸葛亮在睡觉,刘备就耐心地等他醒来。后来,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平定天下。
每当我读到这个故事,都会非常敬佩刘备的人品。他为了请到诸葛亮,三次坚持去拜见他,不顾天气严寒,不顾路途遥远,最终把诸葛亮请来了。他这种真诚、耐心、谦虚的优秀品质,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对待朋友以诚相待,做任何事情持之以恒,不居高自傲,这样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
《三顾茅庐》教案7
周五下午,在镇教研活动上,我参与了王雪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课程,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氛围开放而富有活力。
首先,本课紧紧围绕着刘备的求贤若渴和礼贤下士的精神展开教学。王老师以“三顾”为主线,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我们深入理解课文。例如,王老师让我们自由阅读课文,随后进行指导*的整体阅读、分段阅读、男女声交替朗读,甚至师生分角*朗读,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诚心诚意”的真正内涵。
其次,王老师通过对比刘备与张飞的对话,深化了我们对“诚心诚意”的理解。她精心选择了“张飞嚷道,刘备生气地说”的片段,让我们体会到张飞的鲁莽和刘备对人才的尊重。通过指名朗读和分角*朗读,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刘备心中那份真挚的诚意。
最后,王老师还引入了课外资料,让我们了解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深化对刘备与张飞感情的理解。这不仅帮助我们更加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和求贤若渴,也激发了我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让我们对祖国优秀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通过王雪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我对《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的教学方法不仅开拓了我们的思维,还激发了我们对经典文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这堂课让我深刻领略到了教育的魅力和文学的力量。
顾茅庐教案8
教学目标:
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词汇如“大贤”和“辅佐”的含义。
学会捕捉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个*特征,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够情感丰富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个*特征。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谈话:同学们,*古代有一个著名的时代叫做三国时期,那是一个英雄辈出、战争频发的时代。在《三国演义》中,你们最喜欢哪位英雄?
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故事,关于刘备如何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质疑:这个故事中,刘备为什么要三次请诸葛亮?他的行为表现出了怎样的品质和态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反馈:同学们,这段课文讲了什么故事?刘备的行为给你们什么样的印象?
教师小结:刘备请诸葛亮的故事展示了他的诚意和决心。
教学复姓:解释古代人名中的“字”。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
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语和句子。
小组内讨论,互相学习和促进。
交流反馈:通过哪些词句你们感受到了刘备的诚意?教师随机选择学生回答,展开讨论。
重点词汇:例如,“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重要句子:例如,“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支吧!”、“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这些句子有助于理解刘备对请诸葛亮的诚意。
训练重点:
进行人物对话的朗读训练。
分析关键句进行思维训练。
书写练习。
四、小结过渡
五、课外延伸,拓宽文路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读名著中的经典段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自由朗读这段文言文,学生们通过声音表达出刘备的内心感受。
询问:这段文字中哪些部分描写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经历?
发散:除了《三国演义》,你们还知道哪些经典的*文学作品?
附板书:◆ 三顾茅庐 (恳请) (辅佐) 刘备 ────→ 诸葛亮 ────→
《三顾茅庐》听课反思范文9
今天听了宗老师讲的《三顾茅庐》,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堂课上,作为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教师,他轻声细语,波澜不惊,却引得学生专心致志,*澎湃。尤其令我佩服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课上同桌的两人小组配合得太默契了。第一位小组成员那入情入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声情并茂地朗读张飞的“嚷”,刘备“生气的说”;第二位小组成员则以细致入微的感悟、生动形象的解读深深吸引着我们每一位听课的教师,让我们对隆中美景心驰神往,仿佛进入了水流潺潺的卧龙山岗。宗老师的语文课可谓是潇洒的引导,自如的收放,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实在是太美妙了。学生无论是分角*朗读还是自由表达,都是发自肺腑。今天通过对语文课的学习,使我对数学课堂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精读感悟在我们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现在我们的数学课堂在对知识点的感悟上相对薄弱。很多同学看题目的时候都是走马观花,更别提去认真感悟了。数学的本质是生活中的数学。而同学们将数学学得太死,老师有时为了图省事不想让同学们去感悟探究,直接给出结论。这导致学生无法掌握数学方法和数学的真正意义。总之,缺少了感悟的过程和方法。以后的做法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将自学、交流、展示、点评、拓展、延伸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组织课堂,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感悟,不要代替他们思考。让学生成为主体,发挥主导作用。
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鼓励与表扬对学生的激发作用。
数学的严谨*有时会限制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发挥,导致课堂略显呆板。这就要求老师在对学生思维结果进行评价时,用语要准确而生动。比如学生说“课桌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就是不对的,应该是“课桌(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如果学生没有理解,可以让他们摸一摸课桌和课桌面再做评价:面积是手能摸到的,而课桌并不是手能摸出来一个面就可以的。或者可以问:“课桌能用它的一个面代表整体吗?同学们摸一摸课桌面和课桌是不是一回事呢?”还有一题:“一升水的质量和一千毫升水的质量是相等的()”,学生犹豫不敢判断。老师可以说:“大胆地想象:难道一升水和一千毫升水喝起来不一样吗?”这样的语言评价既让学生明确了优点与不足,又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三、教师放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语文课上,每篇课文学生都自主预习,小组间互帮互助,解决问题。课前的阅读时间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数学课上也可以放手让学生多思考多想象,使数学课堂呈现出别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