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楼梦人物简介(专业5篇)

红楼梦人物简介(专业5篇)

发布时间:2024-06-15 13:12:47

贾宝玉,幼时绰号绛洞花主,原籍金陵,是荣府贾政次子,自幼深得祖母的宠爱。出身仕宦世家,容貌姣好,面如中秋之月,*如春晓之花,鬓如*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眼似秋波。即便在愤怒时似笑,黯然失*时仍透着情感。他在怡红院结诗社时得名怡红公子,聪颖过人,*情温柔,常日里嬉戏于脂粉队中,养成了一种偏僻乖张的*格。

林黛玉,字颦卿,别号潇湘妃子,原籍姑苏,是贾母心爱的外孙女。早年丧母,父亲不久也去世。描写她有着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神态中流露着双颊的愁容,身姿俏丽,却隐隐带着疾病的痕迹。她孤高自负,内心狭隘,才华出众,是十二金钗之冠。

红楼梦人物简介

薜宝钗,别号蘅芜君,与宝玉原系姨表姊弟。容貌俊美,脸如银盆,眼似水杏,唇红如丹,眉横如翠。她*情温和贞静,处世大度从容,才华不逊于黛玉。在贾府中备受称赞,然而在滴翠亭外嫁祸黛玉的事件中,暴露了她心机深沉的一面。

王熙凤,小名凤姐儿,浑号凤辣子,是贾琏的妻子。她拥有一双丹凤三角眼,弯曲如柳叶的眉,苗条的身材和风骚的气质。她争强好胜,善于心计,善于管理复杂的荣府家族,是她的长处。然而她也有虚荣、贪财、*险、毒辣、喜欢抢功和推卸责任等缺点。

史湘云,别号枕霞旧友,金陵人,是贾母的内侄孙女。她容貌美丽,身材窈窕,活泼开朗,乐观主义,不拘小节。尽管出身不佳,却展现出她天真可爱的一面。

秦可卿,金陵十二钗之一,是贾蓉的妻子。她是从养生堂抱养过来的女儿,*格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喜爱。然而,与公公贾珍的关系暧昧导致她年轻早逝。

妙玉,自称槛外人或畸人,出身世家,因幼年多病而隐居空门。她有洁癖,*格孤僻。精通文墨,送宝玉生日帖、随即索红梅,以及后来的听黛玉*琴走火入魔,都显示了她的非凡。不幸的是,她最终被强徒劫走,下落不明。

贾迎春,别号菱州,是贾赦的女儿,排行第二。她容貌清秀,*情诚厚,不善争斗。

贾巧姐,小名巧姐儿,又称大姐儿,是凤姐的独生女。尽管经历了多次灾难,但她最终得以逢凶化吉,结局算是幸运。

贾惜春,别号藕榭,是贾珍的妹妹,排行第四。她*格孤僻,不喜与人交往。尽管在书中有出*的表现,比如画大观园图,但她也因留妙玉偕棋而遭受嫌疑,可能因此受到了伤害。最终她选择皈依佛门。

红楼梦里梦红楼——读《红楼梦》有感2

林黛玉,一个如诗如画的名字,承载着无数红楼梦迷的爱怜与叹息。她仿佛是误落凡尘的绛珠仙草,以眼泪偿还着前世的恩情,也以其敏感、多疑、清高和才情,在繁华的大观园中留下了令人心碎的诗篇。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这句诗,仿佛是黛玉一生的写照。她幼年丧母,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境遇造就了她敏感多疑的*格。为了保护自己,她用尖锐的言辞和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在看似繁花似锦的贾府中,为自己筑起了一道道心墙。

初入贾府,黛玉处处小心,事事留心,唯恐行差踏错,招来非议。她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包裹得严严实实,只有在面对知己宝玉时,才会卸下防备,展现出天真烂漫、灵动活泼的一面。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世人,这段两小无猜的纯真感情,在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家族利益的裹挟下,注定走向悲剧。

黛玉的悲剧,不仅在于爱情的无果,更在于她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在那个追求功名利禄的时代,她清高孤傲、不食人间烟火的*格,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她不愿曲意逢迎,不愿违背本心,宁愿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孤芳自赏,也不愿沾染世俗的污浊。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句诗,是黛玉对自己人生的最终注解。她以一种决绝的方式,维护了自身精神的纯洁和高贵,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叹息。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经典的片段之一。她将飘零的落花收集起来,用“一杯净土掩风流”,寄托着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自身命运的哀叹。她不忍心看到花朵凋零后的污浊,正如她不愿看到自己的灵魂被现实玷污一样。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剑严相逼。”黛玉就像一株柔弱的芙蓉,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支撑。她用诗词歌赋,倾诉着内心的苦闷和对命运的不公。她的才情,如同夜空中闪耀的星辰,照亮了那个时代,也照亮了后世无数读者的心灵。

红楼梦曲中,有一段唱词,是专门为黛玉而作的:“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黛玉的眼泪,是为自身命运而流,也是为那个时代所有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女*而流。

黛玉的一生,是短暂而悲凉的,但她留下的精神财富,却穿越时空,感动了无数读者。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对女*的*,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的美好和对自由的渴望。她的精神,如同寒冬中的一枝腊梅,傲然挺立,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幽香,永远值得我们追忆和敬仰。

读《红楼梦》有感3

《红楼梦》:一场无声的较量

一、悲剧的根源

《红楼梦》这部含笑悲剧,不仅描绘了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阶级的虚伪、贪婪和罪恶,暗喻了整个社会的必然崩溃。

曹雪芹笔下的主人公们,敢于反抗垂死的封建秩序,同情那些制度的牺牲者,批判虚伪的道德和不公正的社会体系。这其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尤为典型。

二、林黛玉的悲剧:自卑与追求

林黛玉的清高个*与封建社会的世俗格格不入。她的自卑情结源于她的自尊,也是她悲剧的根源。

在《葬花词》中,林黛玉的个*体现得淋漓尽致。她自卑、自怜,但更多的是自尊。面对世俗的冷眼和摧残,她质本洁来,追求自由的信念始终不曾动摇。

三、林黛玉的自尊与反抗

林黛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体现在她对宝玉的支持。当宝玉挨打,薛宝钗规劝他归正时,林黛玉哭得梨花带雨。她的哭泣,是对宝玉的声援,是对封建礼教的无声对抗。

林黛玉的柔弱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坚强的心。她无视世俗的传统,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生命尽头,她也不放弃对自由的渴望。

四、悲剧的结局:香消玉陨

封建社会的黑暗最终吞噬了林黛玉。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她带着对自由的憧憬离开人世。她的离去,既令人心碎,又让人钦佩。

五、林黛玉的永恒价值

林黛玉作为《红楼梦》的灵魂人物,代表着一种清高孤傲、卓尔不群的精神。她的自卑与追求,她的自尊与反抗,直至今日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林黛玉的悲剧,既是封建制度下的个体命运,也是整个时代的缩影。她一如空谷幽兰,虽终成尘土,却留下了一抹清幽的香气,让人久久回味。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红楼梦》中的一切真真假假,林黛玉就是她自己,一位自卑却永不放弃追求的悲剧人物。

红楼梦读后感4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描绘了一种覆灭的趋势。无论是家族的衰败、爱情的幻灭,还是仕途的无常,都走向了不可挽回的没落。这在*古典小说普遍追求喜剧结局的传统中,显得尤为独特而深刻。

我始终感激续者高鹗,尽管他的思想深度不及曹雪芹,但他至少给了黛玉一个结局,让她离开了宝玉。至于登仙还是辞世,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终于告别了这段注定无果的情感。

宝黛二人都是浪漫的化身,而浪漫注定与现实格格不入。生活的磨砺会将浪漫消磨殆尽,最终只留下满目疮痍。与其让爱情在琐碎中消亡,不如让它在最美好的时刻定格,成为彼此心中永恒的回忆。

或许有人会说,黛玉之死太过凄惨,毫无浪漫可言。我并不认同高鹗对黛玉之死的描写,这与我心中那个高傲敏感的黛玉相去甚远。我更倾向于相信曹雪芹的本意并非如此,或许他会让黛玉“泪尽证前缘”,在深爱和思念中与宝玉告别。

无论如何,黛玉在贾府彻底败落之前离开了这个伤心地,否则以她的*格,很难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宝玉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公子哥,他无法给予黛玉真正的保护和慰藉,甚至他自己也是需要被保护的对象。

因此,带着回忆离开宝玉,对黛玉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宝玉能给她的只有甜言蜜语,至于痴情,恐怕也无从谈起。看看宝钗的结局,我们或许会感叹,黛玉的选择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我一直怀疑,宝玉最终出家并非完全因为黛玉,否则他不会选择与宝钗成婚。他的离开,更多是因为外部世界的剧变,他所熟悉的那个象牙塔轰然倒塌,他曾经的思想和抗争都失去了依托,最终只能选择逃离。

设想一下,如果黛玉要面对柴米油盐的琐碎,要承受生活的重压,她还能一如既往地爱着宝玉吗?当爱情遭遇现实的拷问,恐怕连曾经的海誓山盟都会变得不堪一击。

爱情是短暂的,而横*截断的爱情,却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就像杰克之于罗丝,是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并非全部。

读后感:《红楼梦》5

我从小读书就有个毛病——记不住人名。有的书,像《简·爱》,明明爱不释手,前前后后看了五六遍,精彩的段落几乎都可以背出来,但有时竟把男主人公的名字叫错。

在这一点上,《红楼梦》算是一个例外。《红楼梦》我也只读了两遍,里面千娇百媚的名字却可以随手数出一大串。若说贾宝玉、林黛玉的名字是长期以来耳濡目染,早已不觉熟记在心的,那像袭人、晴雯、湘云、麝月这等繁缛的名字,为何也能被我悉数记得?

细细想来,不禁要佩服作者笔功之深了。每出场一个人物,必先极自然地点带其名,仿佛你早就认识他,不期然在这儿又碰上他似的,再拣他那顶重要的特点精妙地勾勒几笔,像要帮你忆起这个熟悉的人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于是这个人也便真正成了你的熟人。往后每章每回,他的名字再出现,就像同你打了次招呼似的,怎好意思再忘!除了这点,作者还不吝用典,如袭人便是取自“花香袭人”,湘云便藏于“湘云水逝楚云飞”一句中。

作者如此苦心孤诣地雕琢出这么一群玲珑美丽的名字,决不只为增添几分绮艳之*。透过那一个个珠光玉华的名字,真正看到的,是一捧捧辛*泪。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怕是通篇最脍炙人口的三个名字。不难发现,贾、林名字中暗合一个玉字,贾、薛名字中暗合一个宝字。文中开篇交待,宝玉原为神瑛侍者,日夜以甘露灌溉一绛珠草。这绛珠草正是后来托生林家,要还他一生眼泪来的黛玉。宝玉出世时口中所含之玉,则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块神石,也正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二人是仙人仙草,玉又是仙物,这名中的暗合分明是作者苦心而为。而贾、薛名中暗合的宝字倒沾上了珠光宝气的铜臭味道。

还有四个人的名字,我疑心绝不是偶然巧合,那便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四春的名字怕是每个初读《红楼梦》的人都要搞混的。可试着把四个人的名字的第一个字连读一下,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可问题又来了,缘何叹息?贾府四个千金万般娇贵,绫拥缎簇,为何还要叹息?

且来看一下她们的故事。

元春,早早入选宫帏,身为贵妃,却寂寞宫墙之内,女儿心事难以诉说,回家一趟,父母奶奶跪拜相见,所谈的也无非是报主隆恩之事,卿四十刚过便香销玉殒,可叹可叹。

迎春,“金闺花柳质”的娇女儿,竟嫁入了虎狼满室的孙家,春在何方?

探春,机敏聪慧,原是我极爱的一个,却生不逢时——贾府开始衰败。想卿选嫁了他乡,从此“千里东风一梦遥”。

惜春,小小年纪就看破了红尘。

细细想来,果真是四春四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