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钱塘湖春行原文(专业6篇)

钱塘湖春行原文(专业6篇)

发布时间:2024-07-05 22:03:40

春日西湖漫步,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春景图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律诗,选自《白氏长庆集》。这首诗以轻快活泼的笔调,描绘了诗人在早春时节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将西湖早春的自然美景和勃勃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读后心驰神往,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的江南春景之中。

钱塘湖春行原文

公元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杭州秀丽的山水景*,给这位被贬谪的诗人带来了心灵的慰藉。这首《钱塘湖春行》便是他在杭州任职期间,游览西湖时有感而发创作的。诗歌开篇便点明了地点和时间:“钱塘湖春行”,交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也奠定了全诗明快愉悦的基调。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总起,描绘了西湖的全景。诗人从孤山寺的北面出发,一路漫步到贾亭的西边,展现了西湖宽阔的水面。此时,春水初涨,湖面与堤岸齐平,仿佛一面巨大的明镜,倒映着天空中的朵朵白云。白云低垂,仿佛触手可及,与清澈的湖水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将视角从广阔的湖面转向了生机勃勃的树林。早春时节,万物复苏,黄莺和燕子这些春天的使者也纷纷回归。诗人用“争”和“啄”这两个动词,将黄莺争抢向阳的树枝和燕子衔泥筑巢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展现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也为宁静的西湖增添了几分活力。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描绘了西湖边丰富多彩的花草树木。早春时节,百花盛开,五颜六*的花朵点缀在绿树丛中,令人目不暇接。诗人用“乱花”一词,不仅写出了花朵的繁多,更展现了花朵的随意自然,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体现了西湖自然野趣的美感。而“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则写出了春草的柔嫩,同时也暗示了诗人骑马漫步西湖的悠闲自在。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里白沙堤”,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诗人漫步西湖,一路欣赏着美景,不知不觉来到了湖东的白沙堤。白沙堤是西湖的著名景点,堤岸两旁绿树成荫,景*宜人。诗人流连忘返,赞叹“行不足”,可见他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深。

《钱塘湖春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明快,画面感极强。诗人以白描的手法,将西湖早春的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展现了西湖早春的勃勃生机。同时,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歌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在于其对西湖美景的生动描绘,更在于其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白居易虽然仕途坎坷,但他并没有消沉,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从自然中汲取力量,这正是这首诗歌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原因所在。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2

注释:

⑴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⑵ 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⑶ 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⑷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⑸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⑹ 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⑺ 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mò):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⑻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游不厌。足,满足。

⑼ *:同“荫”,指树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译文:

从孤山寺北端,经贾亭西侧,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鹂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花似锦,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草嫩绿,刚刚能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柳荫下的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教案3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通过诗歌的学习,了解*古典诗歌中蕴藏的传统文化。

领会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初步了解律诗在格律上的要求。

教学重难点分析:

律诗在格律上的要求,如押韵等。

诗人的主观情感是怎样融和在写景中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古往今来,有多少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啊!首先人们想到的是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幻灯片1:西湖美景。文字:“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选自《饮湖上初晴后雨》)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更是描写西湖美景的代表之作,读了他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苏轼这比喻的确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幻灯片2:该课封面,应包括西湖、湖水、堤岸、骑马漫步的诗人、燕子、树间的小鸟等景物。文字:该课课名、作者、全诗。画外音:男声朗读该诗。)

二、写作背景

白居易(72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幻灯片3:白居易照片或图片。文字:“白居易(72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曾官太子少傅。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读一次,感受一下诗中洋溢着的春意。

三、分析结构

感受全诗,我们知道诗人在这首诗中写的是骑马游西湖,全诗大部分文字写的都是春天的景物,西湖有那么多景物,诗人在这首诗中使用的是怎样的顺序?

分析:这首歌咏西湖的诗,旨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要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为此,作者采取了两种写法:一是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开始从孤山寺写到贾公亭,(幻灯片2中“孤山寺”与“贾亭”几个字变换形态、颜*)结尾又写到东湖白沙堤(幻灯片2中“白沙堤”与“湖东”几个字变换形态、*彩),诗人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二是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四句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的景物,莺、燕是禽鸟,属动物(幻灯片2中“莺”与“燕”二字变换形态、*彩),花和草是植物(幻灯片2中“花”和“草”二字变换形态、*彩),这样的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这样,我们知道此诗是从行游观赏的角度来写钱塘湖的景*的。全诗像几幅连缀而成的风景画,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诗从“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

钱塘湖春行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诗词的基础知识。

品味诗词的语言,感受诗词的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

感情丰富的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知识。

进行诗歌背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步入初中阶段,对于诗词的学习多停留在小学的课程要求上。随着升入初中,诗词的赏析已成为学习和考试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除了注重诗词的背诵外,还需要教导学生赏析诗词的方法,并能领略其中的意境。通过合作学习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中更好地吸收知识,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中的语言表达。

感受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并欣赏诗歌中优美的语言表达。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深远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导入课文:让学生欣赏白居易笔下的西湖描写。使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2【讲授】

自主学习: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听录音,注意发音、节奏和停顿。

自主阅读诗歌,完成一系列任务(如朗读、查阅资料等)。

背诵诗歌,教师进行抽查。

了解并介绍诗歌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填写文学常识空白,如《钱塘湖春行》选自哪部作品,作者姓名及字号等。

解释指定词语的意义。

细读诗歌,品味鉴赏:

分析诗中体现的西湖早春景象。

探讨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活动3【练习】

活动4【测试】

自我检测:提供选择题形式的测试,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活动5【作业】

作业布置:布置背诵《钱塘湖春行》的作业。

钱塘湖春行 翻译5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示了春日钱塘湖畔的美丽景*,充满了诗意和情感。作品以寺庙、亭子为起点,从北面的孤山寺到西面的贾亭,描绘了湖面春水平静,云雾低垂的场景。随着春天的到来,早起的鸟儿和新来的燕子都在树林中忙碌,燕子们忙着筑巢,而黄莺争相歌唱。同时,五彩斑斓的春花和浅浅的春草装点着大地,仿佛要迷失了人们的双眼。作者深爱着湖东的美景,特别是那些绿树成荫、白沙绵延的地方,即使游览过多次,也难以满足心中对这美景的渴望。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通过具象的描写,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钱塘湖春日的景象之中。湖水平静如镜,春云低垂,仿佛可以触手可及。早春时节,生机盎然,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每一个细节都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作品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一种清新淡雅的意境,引导读者领略春日湖畔的宁静和美好。

白居易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墨,将自然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从孤山寺到贾亭,他用简洁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湖光山*的美丽画卷。通过对季节更替和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他将自然界的美景融入诗歌之中,使得这首诗作成为了*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总之,《钱塘湖春行》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的诗歌,更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对美的深切感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表达,使得诗歌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成为了*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钱塘湖春行 教案6

一、欲读——进入诗境

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片段。

请你说一说:春天究竟在哪里? 春天在......更在白居易的诗里。让我们随白居易一起去钱塘湖游览一番。

二、初读——感知诗意

学生自读。

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标注出停顿。 (1)、教师讲解诗的节奏,学生找规律。 (2)、结合幻灯展示的停顿齐读。 (3)、以接龙的形式读诗。 (4)、节奏既可以按音节划分,又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范读。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介绍作者。

同桌一人读,一人闭上眼睛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图画。

边想象画面边读。

三、赏读——解其妙处

问题一:诗中的春景本事一些零散的片断,使人是如何把它组合成一幅幅流畅的画面的? 明确:游踪。

问题二:如果我们把这首七言诗的`颔联去掉三个字,变成一句四言诗。你感觉怎么样才会不伤害这首诗歌的美? 学生交流后回答:早莺争树,新燕啄泥。莺争暖树,燕啄新泥。

问题二继续探究: 早莺争树——新燕啄泥。 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试读这一句,体会添加上的字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注意重音的处理。

四、诵读——诗我交融

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你最喜欢的诗句所表现的画面和情感涌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学生描绘,教师板书总结。 结合朱自清的《春》,品析颈联。 男生读出醇厚,女生读出景美请柔。

同桌之间吟咏背诵。

制作卡片,送给同桌。要默写上这首诗。 提示这些字的写法:啄,*,初

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春行”。

春诗春歌知多少。 拓展阅读赏析《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员外》。

五、读罢——咀嚼应用

“乱花渐欲迷人眼”在今天已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屏幕展示两组例句。学生齐读。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语境,恰当的用上“乱花渐欲迷人眼”。 起立齐诵《钱塘湖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