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汇总8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汇总8篇)

发布时间:2024-07-08 16:49:42

教学目标:

能够准确且富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通过比较阅读理解诗歌特点(如“诗中有画”,先直抒胸臆后具体描述等)。

通过深入文本阅读,想象诗中画面,并通过朗读表现出画意。

预习作业:

大声准确地朗读这首诗,用声音传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包括节奏和语气)。

熟读诗歌,争取在课前几乎能够背诵出来。

查阅工具书,理解不熟悉的字词。

制作比较表格,分析两首诗的异同,可从时间、地点、*彩、景物及诗人情感等方面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比较阅读并简析诗歌,《望湖楼醉书》简单分析。 朗读《晓出》诗歌,并解释重点字词,全班讨论交流。 比较预习表格,讨论两首诗的异同。

第二板块——分析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介绍“诗中有画”的概念,这是*许多古诗的典型特征。 欣赏诗歌同时展示的画作《江雪》。 讨论:这幅画作表现了怎样的场景?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通过讨论,整合对诗句的理解,并尝试通过朗读表现出画面意境。

第三板块——了解诗歌先直抒胸臆后具体描述的写作特点。 通过与《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比较,了解诗歌先直抒胸臆后具体描述的写作方式,这也是该诗歌能够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同时与《望湖楼醉书》比较,理解诗歌夸张手法的运用。

第四板块——精细化朗读诗歌。 教师提出引导*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如何朗读这首诗; 个人思考朗读方式; 小组内交流朗读; 全班交流朗读,并说明朗读方式的理由。

第五板块——作业建议 搜集描写西湖和荷花的诗歌,尝试比较阅读方法进行赏析。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诗歌理解与想象力培养:通过学习古诗,学会理解诗句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

朗读与背诵技能培养: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的能力。

情感与热爱培养:通过诗歌赞美大自然中的莲叶、荷花和西湖,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与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领会诗人的思想与情感。

情感投入的朗读与背诵技巧:如何通过声音表达出诗歌中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欣赏:播放音乐,帮助学生放松并投入课堂氛围。

学生反馈:学生分享他们从音乐中感受到的情绪和想法。

老师: 你们的感受都很棒。实际上,我们周围的事物都能表达丰富的情感。比如音乐能传达喜怒哀乐,绘画能表达情感,不同的物体在不同的人眼中也有不同的意义。就像我们之前学过的杨万里的《小池》,诗中的荷花因为蜻蜓的存在而增添了一份灵气。荷花以其高贵典雅、出淤泥而不染,深受许多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用各自喜欢的方式来歌颂荷花,有的将其比作水中的芙蓉,甚至曹植将其比作水中的灵芝。杨万里也是这些爱荷之人中的一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同样出自杨万里之手,是他的一首咏荷之作。

二、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诗歌展示:向学生展示古诗,要求学生自由阅读,并确保准确朗读。点名读诗歌。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每人就诗句的意义发表看法,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达。组内如有意见不一致的,要求组长协调,组员认真倾听。

学生汇报:组内汇报诗歌的理解和质疑。

板书内容:莲叶 荷花

课文录音播放:老师播放课文的录音,引导全班朗读。

再次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如何在几行文字中描绘出如此美丽的景象。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会如何描绘这幅画?或者你会给诗人提出什么建议来更好地表达这幅画的内容?

学生朗读:全班学生进行朗读,男女生轮流。

老师朗读与引导讨论:老师也参与朗读,并邀请学生评价。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经典词句,“映日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并引导他们理解和品读。

讨论诗歌背景与情感:老师解释,这首诗描述的是杨万里在六月的一个清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别他的朋友林子方。诗人没有直接表达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景*的赞美,委婉地表达了对朋友的眷恋之情。因此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如果你站在诗人的角度,当林子方就在你眼前时,你会怎样朗读这首诗,以表达你的情感?

诗歌背诵:鼓励学生尝试背诵这首诗,自愿进行挑战并点名背诵。

三、欣赏西湖景*

除了诗歌中描述的莲叶和荷花,西湖在不同的时段也展现出不同的美丽景*。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西湖迷人的风光。(展示西湖的图片,并播放配乐)

四、扩展

荷花与诗歌图片展示:展示荷花的图片,并结合诗歌再次欣赏其美丽。西湖的景*如此迷人,仿佛我能够亲临其境。实际上,描述荷花和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诗人的作品。(在小组内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朗读和讨论)

文学作品与启发:展示不同形态的荷花图片,带领学生进行联想,看看是否能够写出一两句诗歌。

作业:

课后选择一首你喜爱的荷花相关的诗歌进行阅读和背诵。

板书内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 荷花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背诵古诗。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映示图片)

杭州的西湖景*怡人,妩媚多姿,自古以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西湖。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美丽的诗句,有谁能背诵一些呢?

(师读诗)

(映示诗句)

二、学诗

试读

同学们,让我们大声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吧。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检查

请几位同学朗读古诗,帮助大家正音。

细品

想进一步深入理解这首诗吗?我们要如何读懂古诗呢?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四步法:1、释诗题;2、了解诗人;3、理解诗意;4、感悟诗情。

请同学们自己按照这些步骤来学习古诗,把理解的部分记在心里,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做个记号。

学生自学。

小组合作:在小组中讨论并解决你不明白的部分。

交流:通过小组讨论,你学到了什么?

【诗题: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林子方】

【诗人:杨万里,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先生,一生创作了两万多首诗,著有《诚斋集》、《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诗意:】

(1)映示图片:“接天莲叶无穷碧”

读完这句诗,你有什么感受?

荷叶多得连天一般广阔,无穷无尽。

绿*的映射:“碧”

指导朗读

(2)诗人看到了无穷无尽的碧绿荷叶,还看到了什么?

映射图片:“映日荷花别样红。”

深入品味这句诗,你理解了什么?

你能用朗读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你已经理解这句诗了吗?

指定阅读、整齐阅读。

非常美好啊,我真想亲眼看看西湖边的荷花,但是西湖太远了,别着急!这里有些荷花的照片,你可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荷花吗?

交流。

这样优美多姿,颜*鲜艳的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确实“别样红”。

朗读

读完诗下的两行,同时读,眼前浮现出什么情景?

再次阅读,要求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想象。

除了“接天的莲叶”和“映日的荷花”,六月的西湖还可能有哪些美景?

交流

(3)西湖的六月,波光粼粼,鱼儿在莲叶之间自由嬉戏,阳光照耀下,婀娜多姿的荷花显得特别红润,这样的景象确实与其他季节有所不同!难怪诗人会发出如此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与四时不同。”

扫除词汇的含义

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西湖美景吗?

谁还想像诗人一样赞美一下?

(4)阅读诗

多么美丽的景象,多么美丽的诗句!如果再配上美妙的音乐,那就更完美了。这里有一段美妙的音乐,非常适合这首诗,请大家欣赏,并配以音乐来朗读这首诗。

指定朗读。

三、扩展

尽管我们结束了诗学的学习,但是西湖的美景仍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它:可以写、可以画,甚至可以唱歌。

这样的方式可以更生动地表现出来。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4

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画面导入和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其美丽。特别是在教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我展示了荷叶层层叠叠、荷花在阳光下娇艳的影像图片。我引导学生从这些景象入手,从词语理解和诗意再现的角度,体会诗人如何描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绮丽画面。

古诗常常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我强调反复朗读和吟唱的重要*。朗读成为贯穿教学的主线。学生在朗读中逐渐领悟诗意,通过反复的吟读,使他们能够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出诗篇。首先,我指导学生在朗读诗题时分析“时间、地点、事件”,帮助他们理解诗意。在初读阶段,重视准确的发音和通顺的朗读节奏。古诗语言简练而有节奏感,适合朗诵,充满音乐美。通过个体的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在品读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在朗读时标出节奏和重点,确保朗读流畅和富有感情。一些学生朗读古诗时可能显得生硬,缺乏节奏感,无法吸引听众。通过范例朗读和指名朗读等方式,我鼓励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用心朗读,注重声音的起伏和感情的表达,使朗读既动听又生动,真正带领自己和听众走进诗的世界。

总而言之,朗读古诗不仅要准确把握节奏和重音,更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这不仅有助于理解诗的深层意义,也能增强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我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朗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情感共鸣,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优秀教案5

重构杨万里笔下的西湖盛景:小学语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 理解诗歌中词句的意思,感受西湖六月独特的自然美景。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赏析,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

2. 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有关西湖、杨万里以及送别诗的资料,拓展学习资源,培养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二、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毕竟”和“别样”两词的表达效果。

2.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三、 教学难点

1.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2. 将个人情感融入诗歌朗读中,做到声情并茂。

四、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含西湖风景图片、古诗词配乐朗诵、杨万里生平简介视频等)。

2. 学生预习:查找有关西湖和杨万里的资料。

五、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5分钟)

1. 播放歌曲《杭州欢迎你》,展示西湖美景图片。

师:同学们,优美的旋律,醉人的景*,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学生回答:西湖)

2. 引出古诗词。

师:西湖的美景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他们用优美的诗句记录下了西湖的迷人风光。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脚步,一起走进诗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去领略西湖六月独特的魅力。

(板书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 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0分钟)

1. 自由朗读诗歌,圈画生字词。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2. 播放古诗配乐朗诵,学生边听边标注节奏。

3. 指名朗读,纠正字音,指导停顿。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注意提醒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4. 全班齐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师: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内容,初步感知诗歌意境)

(三) 细品诗句,探究赏析 (20分钟)

1. 品读诗歌前两句,体会“毕竟”一词的表达效果。

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西湖?用了一个什么词来突出西湖六月与其他季节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毕竟”一词,体会西湖六月景*之独特)

2. 赏析诗歌后两句,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视觉冲击力。

(1)展示西湖六月荷花盛开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师: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抓住“接天”“无穷”“映日”“别样”等词语,体会荷叶的茂盛、荷花的娇艳,感受西湖六月生机勃勃的景象)

(2)引导学生思考“别样红”的含义。

师:诗人为什么不说荷花“很红”“非常红”,而要说“别样红”呢? “别样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学生体会“别样红”的独特韵味,感受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之情)

3. 引导学生结合诗歌标题和注释,体会诗歌中蕴含的送别之情。

师:这首诗的题目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除了描绘西湖美景,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四) 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0分钟)

1. 师: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的诗句?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收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句,例如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 师:杨万里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著称。课下同学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更多杨万里的诗歌作品,感受他的诗歌风格。

3. 师:送别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题材,表达了人们依依惜别的情感。课下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其他送别诗的特点,并尝试进行比较阅读。

(五) 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5分钟)

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感受了西湖六月独特的魅力,也体会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首诗,用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 学生齐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意境,升华情感。

六、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六月西湖 送别

接天莲叶无穷碧, 依依不舍

映日荷花别样红。 借景抒情

七、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在创设情境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同时,还注重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在教学评价方面,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发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优秀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本诗特点(“诗中有画”、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等)。 3、通过文本细读,想象画面,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预习作业:

在开始本课之前,请完成以下预习: 1、大声地朗读这首诗,尽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熟读诗歌,争取能够接近背诵的程度。 3、查阅工具书,解释不理解的字词。 4、如果可能,通过百度网站搜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和“诚斋体”,选择几篇赏析文章,重点摘录对你最有启发的语句。 5、制作一张比较表格,分析和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包括时间、地点、景物等方面。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比较阅读与初读 首先,通过简单分析之前学过的诗歌《望湖楼醉书》,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随后,进行朗读诗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班齐读) 解释和讨论诗歌中的重点字词,促进全班交流。 比较学生预习表格,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

第二板块——分析“诗中有画”的特点 介绍“诗中有画”的概念,并展示《江雪》这幅画作。 展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画面表现。 通过朗读,尝试将画意融入声音表达中。

第三板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作特点 通过与《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比较,理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先抒情感后具体描写的写作手法。 再与《望湖楼醉书》比较,分析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运用。

第四板块——精细化朗读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朗读这首诗。 学生个人揣摩朗读,小组内交流,全班分享朗读体验及其理由。

第五板块——作业 学生搜集描写西湖和荷花的诗歌,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赏析。

这样的重写希望能更清晰地表达教学过程和任务,同时保留了原文的教学重点和结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优秀教案7

教学目标:

准确、流畅、富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正确理解诗句的含义,体验诗歌的意境。

通过朗读感受西湖的美景,从中领略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诗句的含义,情感丰富地吟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欣赏西湖美景,领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欣赏西湖四时美景,导入新课。

南宋诗人杨万里曾赞美过西湖的美景,他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板书这首诗)今天的课堂将带领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西湖,感受它那令人陶醉的风光。

二、读古诗,知诗意,想诗境。

看到同学们充满自信的神情,我相信你们都能够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谁愿意先来展示一下?

指名学生解读诗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轻轻打开课本,阅读这首诗,选择一个话题,与同桌分享你的理解。

我明白了——哪句诗句表达了这个意思?

我看到了——哪句诗句呈现在你的眼前?

我想到了——哪句诗句引发了你的联想?(评价语:你真擅长阅读,你的思考能力很出*,你具有敏锐的发现力,你的感受很独特)

苏轼曾这样赞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无论是明媚的早晨还是绚丽的黄昏,无论是晴雨雾雪还是春夏秋冬,西湖总是如此迷人。诗人杨万里认为,西湖何时最美?(六月中)

诗人看到这美景时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啊!”

诗人用哪个词来表达他对西湖的特别喜爱?(毕竟)。(展示原诗)(朗读)

你对古诗的研究很深,没错,诗人这样写是为了顺应押韵和更好地表达情感。你能体会到诗人对六月西湖特别喜爱的感觉吗?

在诗人眼中,六月的西湖是最美的。请同学们读诗的后两句,六月的景象在哪里展现?

同学们想一想,无穷碧的莲叶,青翠欲滴的莲叶,一片接一片,如此茂盛地覆盖着整个西湖,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语?诗中哪个词语展现了这一特征?(接天)

接天的莲叶上镶嵌着怎样的荷花?它们为何如此绚烂?(阳光照耀和绿叶衬托)

莲叶美丽,荷花美丽,它们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壮观的画面,从眼前一直延展到天边,多么令人惊叹!让我们再次阅读,并设想这样的景象,体验这样的美。(板书)

三、领悟诗情。学习了诗句后,我们再来关注诗的标题。从标题中我们能读懂什么?从标题看,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从内容来看,它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难道诗人杨万里陶醉于美景而忘了他的朋友吗?

四、古诗讲究和仄押韵,朗读时抑扬顿挫,优美动听,唱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现在让我们来唱一唱吧!

五、拓展延伸。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8

学习目标:

能够准确、流畅并带有情感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的意义,并体会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领会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理解诗人如何展现丰富的想象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

在课程开始前,通过设定学习目标来明确本节课的方向,以便在课堂上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

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和感知。

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曾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等职务,但最终选择辞官归隐,退居乡间。杨万里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在初次朗读诗歌时,重点在于准确把握字音和节奏,并标注出读音不准确或不理解的词语。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工具书查阅来解决和掌握。

三、课堂探究

自主学习 学生们首先*思考和学习以下问题,标记出有困难的部分。 例如,赏析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合作研讨 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合作研讨,讨论他们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并互相帮助解决。

展示讲解 一些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可以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则补充提问和质疑。

通过以上学习过程,学生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还能够培养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这种学习方法旨在通过多角度的学习和交流,使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诗歌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