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发布时间:2024-07-09 02:03:39

一、揭题

故事发生在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的某一天,他决定再次来到人间探望。这时,他发现小明一脸愁容(展示小明照片),原来,小明的姐姐将他心爱的玩具赛车捐赠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小明既心疼又气愤(展示相关图片)。孙悟空见状决定带给小明一些快乐,他递给小明三封信,并留下几句话。小明按照悟空的嘱托打开了信封,看到了信中的内容,他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那么,孙悟空究竟在信中写了什么神奇的话语呢?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吧!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

二、学习课文1~3自然段(第一封信)

请同学们打开第一封信封,仔细阅读。请各位思考,你们对这部分的理解是什么?

同桌练读小男孩与保罗的对话: 请同桌读出(优等生),生评价只说优点。首先评价保罗的台词。你觉得刚才这位同学读保罗的台词如何?没错,保罗因为拥有这样的哥哥而感到自豪。哥哥为他带来了快乐,所以当小男孩问:“先生,这是你的车吗?”时,保罗会自豪地点头回答──进行引读。

保罗的话语给小男孩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你从哪些细节中看出来的?

(重点理解:瞪大眼睛、理解“白白”、?、!、……) 哥哥真的无缘无故送给保罗一辆新轿车吗?并不是,他是想为保罗带来快乐,他不求回报,只是希望看到保罗开心。当弟弟感到快乐时,哥哥也会同样感到幸福!这位哥哥太棒了!难怪小男孩会感到如此惊讶。你也试试看。

让我们一起读小男孩的台词吧!一起朗读。

你们真是棒极了,请男同学读保罗的台词,女同学读小男孩的台词,让我们再次体会一下保罗的自豪与小男孩的惊讶!我期待什么?小男孩又期待什么呢?你来猜猜看。

三、学习课文4~8自然段(第二封信)

同学们猜测的结果与小男孩的期待相符吗?请打开第二个信封,快速阅读。小男孩希望得到什么?请学生回答。请那些与小男孩期待不符的同学发表意见。谈谈你的感受。(让2位学生发表意见)(当然,保罗知道……也有这样的一个哥哥。)你们与保罗的想法一致,同样感到惊讶!为什么会这样?这确实出乎你们的意料!小男孩期待得到什么?谁来朗读。评价:读得太平淡。请学生朗读。你读得充满期待。请女同学齐声朗读:小男孩充满期望地说──。请男同学朗读:小男孩充满信心地说──。

通过你们自信的朗读,老师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小男孩将来必定会成为像保罗哥哥那样的人物!能不能让老师再次感受一下小男孩的自信。进行引读第5至第8节。

四、学习课文9~12自然段(第三封信)

小男孩要求保罗把车开到家门口,他想做什么?故事是如何发展的呢?请打开第三个信封。

(听录音。)

随着音乐的播放,老师发现同学们逐渐被感动了。哪些部分让你感动呢?请你谈谈。(各自发表看法)展示小男孩的话语:你认为小男孩长大后会送弟弟一辆新车吗?(两种可能*都有)小男孩想送的仅仅是一辆车吗?请4人小组合作展开讨论,并说明理由。

五、质疑

请仔细阅读课文,现在是否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生提出浅显易懂的问题,由老师或同学直接回答。引出两个重要的问题讨论: ⑴ 小男孩长大后是否真的会送一辆新车给残疾的弟弟? ⑵ 小男孩是想拥有像保罗这样的哥哥,还是希望自己成为像保罗哥哥那样的人物?

展示结尾。

请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什么事情会让我们感到施予是一种快乐?展示捐助贫困生的图片(物质上)和学生帮助同学解决学习问题的图片(精神上)。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2

从“给予”中感受快乐——《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新编

一、 谈话导入

原文:

什么时候你觉得最快乐?(生交流)今天故事中的保罗有一种特殊的感受:给予是快乐的(板书生齐读课题)、

质疑:看到课题有什么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

1. 创设情境,引发共鸣:

可以利用图片、音乐或简短的故事,创设温馨、快乐的氛围,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感受到快乐的经历,例如:

- 播放轻快的音乐,展示孩子们分享玩具、互相帮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你做过哪些让你感到快乐的事?别人又做过哪些让你感到快乐的事?”

2. 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自然过渡到课题,并以富有童趣的语言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

-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给予”的故事,(板书课题:给予是快乐的)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给予”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给予”会让人快乐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去寻找*吧!

二、 猜测情节,读文并体会

原文:

1、讲故事的开头,小男孩的部分学生来读。

“我希望……”

请你开动脑筋,猜测一下,男孩会希望什么?

生交流(预设:我也有这样一个哥哥;我也有这样一辆汽车;我也要当这样的哥哥。)

出示:我希望自己也能到这样的哥哥。

交流“这样的哥哥”是怎样的哥哥?(要给弟弟送一辆车,让弟弟快乐,自己也就快乐了)指导朗读

3、男孩要求把车开到家门口,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男孩的想法:

4、保罗第一次已经错了,这次会对吗?(生大声回答:不会)

保罗错在了哪里,翻开课本第114页,找到“但是,保罗又错了。”往后读两个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思考保罗错在了哪里?

也可以把感动自己的地方划下来,或许是一个细微的动作,或许是一句感人的话语。(生用心读书,不时勾画)

“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

“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指导朗读

5、面对这么有爱心的哥哥,保罗做了什么?

三个人的车子开动了,驶向灯火通明的街道,看见了街道两旁装扮精美的高楼大厦,也看见了挂满星星般闪亮彩灯和圣诞礼物的圣诞树,还有琳琅满目的橱窗,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圣诞礼物……

这个夜晚男孩的弟弟一定是快乐的,因为……

小男孩也是快乐的,因为……

保罗肯定也是快乐的,因为……

在这个快乐的夜晚,还有个人也应该是快乐的,对,是保罗的哥哥,因为……(生交流并相机板书)

1. 层层递进,引导感悟:

将原文的五个步骤细化为以下几个环节,通过更有层次*的引导和追问,帮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 初识小男孩,激发好奇:

(1) 出示句子:“我希望……”,引导学生猜测小男孩的愿望。

(2) 揭示句子:“我希望自己也能到这样的哥哥。”

- 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哥哥”是怎样的哥哥?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小男孩对“拥有像哥哥一样给予弟弟快乐”的渴望。

- 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善良:

(1) 讲述故事发展:保罗邀请小男孩坐车,并根据小男孩的要求把车开到家门口。

(2) 引导学生思考:保罗为什么会这样做?他理解小男孩的想法吗?

- 可以引导学生从保罗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例如“保罗微微一笑”,说明他理解了小男孩的心思,并且愿意帮助他。

(3) 朗读描写保罗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保罗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 体会真情流露,感受快乐:

(1) 朗读“但是,保罗又错了。”一句,引导学生思考:保罗错在哪里?

(2) 引导学生默读114页后两个自然段,圈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3) 组织学生分享交流,并重点品味以下细节描写:

- “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动作描写,体现哥哥对弟弟的呵护和爱。

- “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语言描写,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哥哥对弟弟深深的爱,以及想要给予弟弟更多快乐的愿望。

-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哥哥说的话,体会哥哥语气中的自豪、憧憬和快乐。

(4) 思考:看到这一幕,保罗会怎么做?为什么?

(5) 朗读描写保罗驾驶汽车的段落,想象一下,坐在车上的小男孩和弟弟,他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 升华情感,拓展思考:

- 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故事里,谁是给予者?谁是接受者?他们都感受到了快乐吗?

-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

三、 拓展环节

原文:

相信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因为给予别人,而快乐自己。说一说。

1. 创设情境,引发共鸣:

- 可以播放一些公益广告或者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给予”的行为?

2. 联系生活,分享感悟:

-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给予”的经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 可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例如:讲故事、表演、绘画等等。

四、 分享小诗

原文:

《给予》

一束花

一句话

送去的是温暖

表达的是关爱

伸出你的手

别人握住的就是力量

露出你的笑

别人感受到的就是阳光

1. 创设情境,渲染氛围:

- 可以播放轻柔的音乐,创设温馨的氛围。

2. 朗读小诗,体会情感:

- 教师范读小诗,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 学生齐读小诗,感受“给予”带来的美好情感。

五、 板书设计

原文:

给予是快乐的

新车

哥哥————保罗

实现愿望

小男孩————弟弟

1. 突出主题,简洁明了:

- 可以将板书设计为:

给予是快乐的

- 小男孩 → 给予 → 弟弟的快乐 → 自己的快乐

- 保罗 → 给予 → 小男孩的快乐 → 自己的快乐

- 哥哥 → 给予 → 弟弟的快乐 → 自己的快乐

2. 图文并茂,增强趣味*:

- 可以将人物形象、礼物等元素融入板书设计中,增强趣味*和吸引力。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给予是快乐的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角*扮演、情景创设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保罗的心理变化,感受“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人生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给予”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结合保罗的心理体验,感受“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人生哲理。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人物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行富有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引导学生思考: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2. 教师导语: 是啊,爱是无私的奉献,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给予”的文章——《给予是快乐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保罗的内心世界,去感受“给予”带来的快乐。

(二)初读课文,感知“快乐”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

2. 检查预习情况:

- 指名学生认读生字词,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词语意思。

- 学生汇报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解决。

3. 梳理故事情节: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研读,体验“快乐”

1. 分组合作学习,探究“快乐”的来源:

- 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代表保罗、小男孩和弟弟。

- 每个小组选择课文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情节,进行角*扮演,并尝试从人物的角度分析其心理活动。

- 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补充、评价。

2. 重点研读第二次接触,感受小男孩的善良:

- 教师引导: 保罗开车来到小男孩家门口,小男孩会怎么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寻找*。

- 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

- 小男孩的举动让保罗感到意外了吗?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 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希望弟弟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 师生交流:

- “保罗笑了,这回他知道这小男孩想干什么了……但是,这回保罗又错了。”这句话中,为什么说保罗“又错了”?

- “弟弟,看那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一看圣诞节橱窗里那些好东西了!”小男孩的话语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 拓展延伸:

- 如果你就是小男孩的弟弟,看到哥哥为你做的一切,你会怎么想?

- 小男孩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却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给予”的理解。

3. 品读第三次接触,体会“给予”的快乐:

- 教师引读: 是啊,多么难得的一个小男孩啊!保罗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他下了车……(引读倒数第二段)

- 学生闭眼想象: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保罗和小男孩兄弟俩度过了一个怎样的夜晚?

- 情景再现: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以“难忘的夜晚”为题,将倒数第二小节补充完整,并进行表演。

- 师生评价: 同学们表演得精彩极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 升华主题: 通过今晚的经历,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那么,获得这种快乐的仅仅是保罗一个人吗?还有谁?为什么?

(四)联系实际,延伸“快乐”

1. 分享感悟:

- 请同学们谈谈: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也曾因为“给予”而感到快乐?

- 教师分享自身经历,引导学生体会“给予”的意义。

2. 观看视频: 播放关于“奉献”主题的公益广告或微电影,引发学生思考。

-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快乐。希望同学们能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五)课外拓展,传递“快乐”

1. 作业设计:

- 以“我为______做件事”为题,写一篇作文,记录自己“给予”的经历和感受。

- 制作一张“爱心卡片”,写上祝福的话语,送给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2. 寄语:

-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给予”的精神传递下去,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与温暖!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4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直接板书:“快乐” 齐读。

指名问:你快乐吗?你什么时候最快乐?

二、授新课

初读第一段:(1)请大家先听老师读一段话: 圣诞节快到了,哥哥送给保罗一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幻灯出示)指名读。 大家能像老师那样有滋有味地读一读吗? 板书:“羡慕” (2) 齐读“羡慕”,用“羡慕”造句。你猜这位男孩羡慕什么? (3) 那保罗看到这种情形,他会怎么想?

初读第二到第七段:(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到第七自然段。 (读的时候应当有滋有味。) 板书:“吃惊” (2) 指名分角*朗读。我想请三名同学分角*来朗读。 (3) 齐读“吃惊”。 “吃惊地看” 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表演。为什么保罗会感到如此吃惊? (根据学生回答,幻灯出示 “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这句话中哪个词应重读,读一读。 (4) 幻灯句式变换为 “我希望自己也能当( )的哥哥。” 小结:是呀,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可是,男孩的回答却是希望当这样的哥哥,这完全出乎保罗的意料,保罗想错了。

【板书】给予 快乐 羡慕 吃惊 湿润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5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想和你们做个调查:每年你们觉得最开心、最快乐的时刻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如此快乐?(学生回答)我们都经历过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快乐。但你们有没有留意到那些给予你们礼物、金钱或帮助的人,他们在付出后是否也会感到痛苦或伤心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将通过课文中的人物经历,一同体验给予他人带来的快乐。

学生自读课文

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找出那些特别触动你们的部分。

学习情况交流

选取几位同学分享他们的阅读感悟,引导全班进入课文的主题。

学习课文第1至第5段

请同学们自行阅读课文的前五段,特别留意其中意外之处。谁能找出这些部分?(学生回答:吃惊、惊讶)

谁感到吃惊?谁感到惊讶?

板书: 小男孩和保罗

请同学们试着朗读这些片段,表现出其中的吃惊和惊讶之情。

小男孩为什么感到吃惊?

(学生回答:因为他没想到保罗哥哥会无条件地送他一辆新车。)

老师解释:对于保罗来说,这样的礼物并不意外,因为他家境富裕。而对于小男孩来说,这样的礼物意味深长,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小男孩的心情。

那么保罗为何感到惊讶呢?

(学生回答:因为小男孩的反应出乎他的意料。)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朗读这些段落:

学习第6至第11段

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关键点,并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当小男孩提出请保罗把车开到他家门口时,保罗的反应如何?请指定学生朗读第九段。

(学生回答)

“这个笑可大有学问。”在这里,保罗的笑容是怎样的?(学生回答)

然而,保罗却错了。我们如何知道他错了?请指导学生阅读小男孩的回应部分,尽量体现出其中的情感。

学习第12至第13段

保罗深受小男孩话语的感动,做出了他事先未曾想到的决定,请大家一同朗读第12段。

他们是如何度过这个难忘的夜晚的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他们在圣诞节夜晚所见到的景象,思考他们可能的心情和对话内容。

拓展部分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和保罗一同体验到了给予他人带来的快乐。

事实上,这样的故事不仅仅存在于课文中,我们生活中也时常能够遇到。同学们,你们回忆一下,你们曾经给予过他人快乐吗?或者是有人曾经给予过你们快乐吗?

请几位同学分享你们的经历。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给予他人快乐的重要*。希望同学们在未来能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给予他人带来快乐。

作业

课后,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找快乐,并将你们认为的快乐写下来,在班队课上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