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汇总7篇)

下载文档

类型:

ID:668c6a36b9a88

发布时间:2024-07-09 06:37:42

对“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的反思

您对“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反思非常深刻,指出了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中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方向。我将结合您的反思,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您认识到深入研究教材的重要*,并提出要比较不同版本教材,择优设计教案。这体现了您对教材分析的重视,也指明了备课的方向。

纵向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学习的起点,要为后续乘法口诀、乘法运算及应用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乘法意义的理解,为学生构建乘法模型,避免仅仅停留在计算技巧的层面。

横向比较: 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呈现方式、例题选择、练习设计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苏教版教材可能更注重从生活情境引入,而人教版教材可能更强调数学抽象。通过比较不同版本教材,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版本的优点,优化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二、 教学过程的设计和优化

您在教学设计中注重直观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同时,您也反思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例如时间分配不合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优化活动设计: 摆小棒活动是帮助学生理解乘法意义的重要环节。为了避免时间过长,可以提前设计好拼摆方案,引导学生更有针对*地进行*作。例如,可以规定拼摆的图形种类和数量,或者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拼摆。

增强课堂互动: 课堂气氛沉闷与学生参与度不高有关。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增强课堂互动:

设计更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采用小组合作、游戏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合理分配时间: 新课教学一般包括复习导入、新知探究、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等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每个环节的时间,避免某个环节时间过长或过短,影响教学效果。

三、 教师角*的转变与提升

您认识到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心教学。这体现了您对自身角*的反思,也指明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不断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可以通过参加教研活动、观摩优秀教师课堂、阅读教育教学书籍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总之,您对“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反思非常有价值,体现了您对教学工作的认真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相信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实践,您的教学水平会不断提高,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4.1 《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堂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 19-20 页的例 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 1-3 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理解用乘法计算更简便,并学会读写乘法算式,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或录音,引导学生解答以下问题:

第一组有三名学生捐款,每人捐 2 元,共捐款多少元?

第二组有 4 人捐款,每人捐 3 元,共捐款多少元?

第三组有 6 人捐款,每人捐 5 元,共捐款多少元?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二、新课讲授

(一)乘法的初步认识

提问: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引出有更简便的方法:乘法。

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理解乘法的含义

例 1:

1. 教师引导学生摆红花,每次摆 2 朵,摆 3 次。

2.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中的加数特点,引出可以用乘法计算。

3. 认识乘号,指导乘号的写法。

4. 指导写乘法算式:先写相同加数,再写乘号,最后写加数的个数。

5. 指导读乘法算式,并说出其意义。

学生摆方块、写乘法算式

让学生听老师的指令,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强调乘法算式的写法方法:一看、二数。

看图说留意,写乘法算式

展示圆形图,让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看书思考,理解乘法含义

指导学生看书第 109-110 页,思考乘法的含义。

齐读乘法含义。

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

用学到的乘法知识,解决新课前的三道复习题。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 110 页练习题 1。

摆圆片进行乘法计算。

拍手游戏练习乘法算式。

比较乘法算式,找朋友游戏。

四、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提出未解决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初步理解乘法"是学生掌握乘法概念的起点,也为其后学习乘法的其他知识打下了重要基础。以下是小编为您准备的小学数学初步理解乘法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

实践新课标,活用新教材

实践*作,初步认知

教学片段: 老师:课件上展示花朵,2朵、2朵地逐次呈现。要求学生动手*作。 学生:用手中的棋子进行摆放。 老师:有6个棋子,2个2个地摆,需要摆几次?总共摆了几个? 学生:需要摆3次,一共摆了6个。 老师:还有其他摆法吗? 学生:可以3个3个地摆,摆2次。 反思: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创设动手*作的场景,初步感知具有相同加数的数学问题。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类,帮助他们在“做”中逐步参与“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等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其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为理解乘法概念打下基础。

引导探究,认识乘法的意义

教学片段: 老师:展示狮子头。如果有几个2相加呢? 学生:有6个2相加。 老师:请将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学生:写出乘法算式。 老师:我们进行一个拍手游戏,我拍了几次? 学生:写出乘法算式。 老师:如果是3×2呢? 学生:那就需要上台拍手。 反思:教学不应是单向传授,而应让学生在实践、体验和探究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当介绍了乘法这一新的运算方法时,教师应先让学生尝试写出乘法算式,然后引导他们讨论、交流,从中体会乘法的意义。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逐渐理解乘法的意义,最终引导他们用上台拍手来表示乘法的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和创造思维,加深对乘法概念的理解。

值得关注的问题:

指导过多,学生自主*不足。

教学片段: 老师:从2开始,一次数到10。 学生:开始数数。 老师:从3开始,一次数到18。 …… 反思:老师在引导学生时可能过于主导,学生的主动*不足。与其如此,不如设计一个“游乐园”情景,让学生自主数数,比如在玩小火车、摩天轮等游乐设施时,让学生自行统计人数,然后问他们是如何数的?学生可能会说“我是2个2个地数”、“3个3个地数”,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并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感知相同加数相加的情况。

乘法的优势,学生体验不够。

教学片段: 老师:将3+3+3+3+3+3+3=21改写为两个乘法算式。 学生:写出乘法算式。 老师:比较两种算式,哪种更简便? 反思:老师举的例子数字较少,学生可能只是表面上认为加法不方便,但是否真正体会到乘法的简便之处呢?可以设计两个活动让学生体验:①编写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例如,一个学生说“15个3相加”,另一个学生写加法算式,这样做会感觉很繁琐,甚至无法说清楚;②书写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他们会发现这样写时很长。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用加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确实很麻烦,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乘法的优势。

一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反思:一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

作为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至关重要,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以下是对本节"乘法的初步认识"课程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本节课旨在让一年级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概念和意义,为后续乘法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学生参与、反馈和练习,大部分学生已掌握乘法的基本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亮点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学生熟悉的卡通形象导入,引起关注,激发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创设认知冲突,理解概念: 通过比较情境图中的不同信息,让学生理解乘法的简便*,引出乘法的概念和写法。

重视反馈,鼓励思考: 课堂中及时反馈,发现学生思维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意义。

不足之处

高潮不足,情趣*欠佳: 教学过程缺乏鲜明的冲突和趣味*,影响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

探究空间有限: 在强调乘法算式中因数意义时,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和表述的机会不足,影响对乘法意义的深刻理解。

练习形式单一,情趣*不足: 课堂练习缺少互动和游戏环节,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乘法意义的巩固效果。

参与范围不够广泛: 未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导致个别学生未能有效参与教学活动。

改进措施

增强教学中认知冲突的构建,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扩大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他们提供更多理解和表述的机会。

创新练习形式,融入游戏或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巩固效果。

关注全体学生,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广泛参与。

结语

通过此次教学反思,我意识到了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将积极改进。通过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授课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数学启蒙教育。

小学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比较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似之处加深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重点: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导入新课

复习小数加法。

计算:0.37 + 0.58,10.9 + 7.8

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介绍

学生自学 P96 页例4。

学生从例4中学到了什么?

通过竖式计算 1.2 - 0.6,学生发现了什么秘密?

比较小数减法与加法的不同之处。

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介绍。

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示例:商品价格数据

尺子 0.80元

铅笔 0.50元

作文本 1.20元

图画本 0.60元

笔盒 9.67元

彩*笔 12.40元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

回顾与对比:

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不同之处。

小数减法与加法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与提高计算能力

学生分组,进行竖式计算比赛,加强计算速度和准确*。

四、练习与作业

完成课本 P97 页第1、2题。

课后实践作业:P97 页第3题。

五、第五课时: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 P97-P98 第4-6题。

教学目的:

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能力。

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和熟练地应用所学技能。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如 4.6 + 5.4,0.36 + 0.4,等。

二、笔算小数加减法练习

学生完成 P97 页第4题和 P98 页第6题。

老师重点讲解十分位不够减的情况,引导学生理解从整数部分借位的方法。

三、文字题练习

讨论如何列式计算以下问题:

0.95比0.58多多少?

已知甲数是7.4,比乙数多1.3,求乙数是多少?

四、应用题练习

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增加或深化应用题练习。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6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丰富情境素材: 除了“麦当劳”的食品价格,还可以引入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例如:超市商品价格、身高测量、运动会比赛成绩等。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增强趣味*和直观*。

2. 设计问题情境: 可以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的必要*和作用。例如:

小明去超市买水果,苹果 2.5 元一斤,他买了 2 斤,需要付多少钱呢?

学校运动会上,小红跳远成绩是 1.8 米,小丽跳远成绩是 1.85 米,谁跳得更远呢?

通过这些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小数的意义和应用。

二、 探究新知,注重体验

1. 强化动手*作:

可以借助直观教具,例如米尺、绳子、彩纸等,引导学生进行实际*作,体验将 1 米平均分成 10 份或 100 份的过程,并在米尺上找到对应刻度,直观地感受 0.1 米、0.01 米的长度。

也可以让学生用彩纸折出 1 米长的纸条,再将纸条平均分成 10 份或 100 份,并在每一份上标注对应的小数。

2. 突出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在讲解小数的意义时,要注重与学生已有的分数知识建立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与分数的不同表示形式。可以通过列表比较、图示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3. 鼓励学生表达: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小数的理解,并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例如:

0.1 米表示什么?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 0.1 米?

小数点左边的数字和右边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三、 巩固练习,层次递进

1. 设计多样化练习: 除了教材上的练习题,还可以设计一些形式多样、趣味*强的练习题,例如:

“小数连连看”: 将表示相同长度的小数、分数和图形连线。

“小数大比拼”: 利用扑克牌进行游戏,比较不同小数的大小。

“生活中的小数”: 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并说一说它们的意义。

2. 注重练习的层次*: 练习题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

第一层次: 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

第二层次: 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进行小数与分数的互化。

第三层次: 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练习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拓展*练习,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 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课堂提问和练习题,还可以采用更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

学生自评: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

同伴互评: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评价彼此的学习表现和合作情况。

作品评价: 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练习题、游戏作品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在“认识小数”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体验中理解小数的意义,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7

本学期我执教的是二年级一班,共有19名学生,其中男生6名,女生13名。这个班级刚成立不久,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学校,因此他们之间的学习基础和课堂表现有很大的差异。东胜区和伊旗四小学的学生在书写规范和课堂纪律方面表现良好,而来自村小和矿区小学的学生则相对薄弱。有几位学生在课堂上很少表现,还有些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表现出小动作较多,另外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极不规范。大部分学生在一年级的基础计算能力方面仍然较弱,计算速度较慢。

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不仅要着力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是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确保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内容包括: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初步认识角的概念,学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

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

数学广角和实践活动等。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和技能方面:

学生能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1米=100厘米,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掌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方法,包括估算;

初步认识线段和角的基本概念,能够画出简单的线段和角;

熟记乘法口诀,能够口算一位数乘法;

能辨认简单物体的形状和轴对称现象,初步了解镜面对称;

能够简单收集和整理数据,了解统计的基本意义。

数学思考方面:

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解释数学信息,并用具体数据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现象;

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和意义,能够根据统计图表解答问题;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方面:

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具备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能简要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在他人鼓励和帮助下,学生对数学感到好奇,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能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观察、*作和归纳学习数学,体会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

能够发现并纠正数学学习中的错误;

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升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养成认真完成作业和书写整洁的习惯;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措施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精确把握教学内容和目标深度,避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注重学生的主体*,鼓励他们探索、交流和练习;

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强调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适当引入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鼓励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

这些教学措施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数学能力,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态度和能力。

点击下载本文档

本文档为doc格式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