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能按提纲背诵课文第3—6节。
学会生字4个,词义6个,并积累词语。
初步学会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描写景物。
感受火烧云的景*美,初步具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初步学会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写景的方法。
难点:感受火烧云的景*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文,了解大致内容,给文分段。
学习第一段,初步理解作者通过其他事物来写霞光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然界是充满多彩的美好,令人向往。同学们,你们见过日出或日落时天边绚丽的红霞吗?今天我们将一起欣赏这美妙的自然景观。
板题:火烧云
二、听课文录音
听录音,准确听出火烧云的描述,并划出相关句子。
交流:天空中的云彩从西边延伸到东边,红彤彤的,宛如天空燃起了熊熊烈火。理解“烧”的比喻手法。
齐读。
三、轻声读文,理清脉络
自由阅读文本,找出哪几段直接描述了火烧云的变化,并对文章进行分段。
分段情况交流:
时间顺序:第一段(1-2段):描绘火烧云初现时的霞光*彩。 第二段(3-6段):描述火烧云颜*和形状的变化。 第三段(7段):描绘火烧云逐渐消失的情形。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自由阅读第一段,这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这段中没有直接描写霞光,而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达霞光?用“——”划出相关事物,用“-----”划出其前后变化的词语。
板书交流:
霞光 小孩的脸——红红的 大白狗——(红) 老头儿——金胡子 红公鸡——(金) 黑母鸡——(紫檀*)
齐读第一节。
是否有什么疑难问题?
讨论:为什么作者选择通过小孩、老头儿、狗和鸡等生动描写来表达霞光,而不是直接描述霞光?
小组讨论结果: 通过这种方法,更精确、生动地表达了火烧云的霞光*彩,展示了火烧云在地面上的生动景象。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如何进行更具象征*的描写。
齐读体会。
五、作业:
抄写生字3遍。
熟读课文。
这样一来,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重点和难点也更加突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火烧云》教学设计2
一、 丰富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现有的导入环节以介绍当地自然风光为主,较为平淡,缺乏对学生情感和好奇心的有效激发。建议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改进:
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可以播放一段火烧云的视频或展示一组精美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火烧云的美丽,并由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例如: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神奇的视频,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视频里展现了什么景象?”(播放视频)
>
>“这段视频美吗?你们知道视频中这种美丽的景象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
>
>“对,这就是神奇美丽的火烧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火烧云的文章——《火烧云》。”(板书课题)
2. 巧设悬念,激发探究欲望: 可以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火烧云的特点,并结合课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例如:
>“同学们,你们见过像着了火一样的云彩吗?它一会儿变成小马,一会儿变成大狗,一会儿又变成凶猛的狮子……你们想知道这种神奇的云彩叫什么名字吗?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这种神奇云彩的文章——《火烧云》。”(板书课题)
二、 深入文本解读,提升语言感悟
现有的教学设计侧重于对火烧云颜*和形状的表面描写,缺乏对文本深层含义的挖掘和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火烧云的变化莫测、绚丽多彩,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悦、惊奇等情感,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
>“同学们,作者在描写火烧云的颜*时,用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2. 挖掘文本深层含义: 文章结尾部分写到:“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作者对美好事物稍纵即逝的感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比较阅读,提升鉴赏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描写云彩的诗歌或散文片段,与《火烧云》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不同作者在描写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 优化语言实践环节,培养表达能力
现有的语言实践环节主要以仿写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建议可以设计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
1. 角*扮演,模拟场景: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文中的“我”、爷爷、奶奶等角*,并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对话表演,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绘画创作,表达感受: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将自己心中的火烧云用画笔描绘出来,并将自己的绘画作品与同学分享,表达自己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3. 编写故事,拓展想象: 可以让学生以“火烧云”为主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写童话故事、科幻故事等,并进行故事分享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 注重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现有的教学设计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及时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建议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价:
1. 过程*评价: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合作学习情况、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给予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2. 多元化评价: 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例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学习改进的依据。
3. 激励*评价: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五、 拓展课外延伸,提升学习兴趣
1. 观察记录,亲近自然: 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天空中云彩的变化,并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
2. 阅读积累,开拓视野: 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文学作品,例如:*心的《繁星·春水》、朱自清的《春》等,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总之,在《火烧云》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自然之美、语言之美。
《火烧云》教学设计3
对《火烧云》写作技巧的深度解析
《火烧云》这篇课文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惟妙惟肖的景物描写,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作者萧红不仅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更凭借其独到的写作技巧,将火烧云的瑰丽多姿、变幻莫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巧妙铺垫,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文章开篇,作者并没有直接描绘火烧云的形态,而是将笔触落在了霞光之上。这种写作手法可谓匠心独运,它巧妙地为火烧云的出场做足了铺垫,设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 霞光渲染,烘托气氛
“火烧云上来了”,一句简洁明了的开头,却并未直接展现火烧云的形态,而是将目光转向了霞光。“红彤彤的”、“金灿灿的”,这些*彩词的使用,描绘出霞光照耀下万物生辉的景象,渲染出一种温暖、热烈的气氛,为火烧云的出场营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2. 排比句式,增强气势
作者连续使用五个以“……变……”开头的排比句,描绘了霞光下人和动物颜*变化的景象,不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更从侧面烘托出霞光的奇异与美丽,暗示着火烧云的非凡与壮观。这种间接描写的手法,避免了平铺直叙,更显文笔的精妙。
3. 悬念设置,激发兴趣
霞光如此绚烂,那么它的来源——火烧云,又该是何等壮观?作者通过对霞光的渲染,巧妙地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对火烧云的期待和想象,引领着读者一步步走进作者精心构筑的文字世界。
二、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描绘奇景
文章第三至七自然段,作者着重描绘了火烧云的颜*和形状的变化。作者在描写过程中,没有直接使用“变”字,而是通过其他词语和句子结构的变化,将火烧云变幻莫测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1. *彩描写:虚实结合,层次分明
作者在描写火烧云的颜*时,并没有进行面面俱到的描述,而是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的颜*进行刻画。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排比句式,将火烧云的颜*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既突出了变化之快,又暗示了*彩之多。而“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的运用,则体现了作者对*彩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将*彩的层次美和调和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句“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则为火烧云的*彩变化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和想象空间,使读者对火烧云的瑰丽*彩充满无限遐想。
2. 形状描写:动静结合,栩栩如生
作者在描写火烧云的形状时,也没有直接使用“变”字,而是通过比喻、动词和时间词语的运用,将火烧云的形态变化描绘得生动逼真。
比喻的运用: 作者运用“像马”、“像大狗”、“像狮子”等比喻,将火烧云的形态变化形象化,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火烧云的变幻莫测。
动词的运用: 作者运用“跑”、“跪着”、“蹲着”等动词,将火烧云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使火烧云的形象更加生动活泼。
时间词语的运用: 作者运用“一会儿”、“忽然”、“接着”、“过了两三秒钟”等时间词语,突出了火烧云变化之快,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
3.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作者在描写火烧云变化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强调动态,而是将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动静相衬,使文章的节奏更加舒缓有致。例如,在描写火烧云像马的时候,作者先用“出现”一词描写了马的静态,然后用“跑”和“跪着”两个词语分别描写了马的动态和静态,动静结合,使马的形象更加鲜明。
三、结尾自然,意味深长,引人遐思
文章的结尾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回味空间。
1. 戛然而止,意犹未尽
“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文章以一句简洁的语言,结束了对火烧云的描写,戛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火烧云虽然下去了,但它瑰丽的*彩、多变的形态却深深地印刻在读者的脑海中,让人回味无穷。
2. 拟人手法,表达情感
“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句拟人化的语言,将天空赋予了人的情感,表达了孩子们对火烧云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偏偏”一词,则突显了孩子们因为没有看够火烧云而产生的遗憾和懊恼之情,更衬托出火烧云的魅力无限。
总而言之,《火烧云》这篇课文以其优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瑰丽多姿、变幻莫测的火烧云图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火烧云教学设计4
《火烧云》是一篇典型的写景佳作,通过生动的笔墨描绘了火烧云的壮美景象,使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火烧云冉冉升起和渐渐消逝的过程。课文首先详细描绘了火烧云初升时的景象,大地在霞光的映衬下,万物的*彩都被赋予了新的变化,这一部分以七个“……了”句子生动展示了火烧云的多彩变化,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画一般的景致之中。因此,教学应重点引导学生捕捉颜*变化的细微差别,体会火烧云的丰富多彩及其变幻莫测的特*。
接着,课文还描述了火烧云变幻无常的形态,如马跪姿、狗猛态、狮威形等,最终以它们逐渐消失的过程作结。这部分教学要引导学生感受火烧云现状变化之迅速、美丽和神秘,同时激发他们联想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以深化对火烧云变化多姿的感知。
就学生学情而言,本班学生在形象思维方面表现较好,对于直观、视觉上的感知有较强的兴趣和认知基础,尤其在*彩和形状的把握上较为敏感。然而,他们在抽象思维及日常观察细节的积累方面存在不足,这成为影响他们学习课文的主要障碍。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我在几天前就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朝霞或晚霞,并做记录。这种预习方式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投入和积极,也使他们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教学目标明确:首先是掌握本课的生字和词语,同时培养学生对火烧云多彩变化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其次是通过感情朗读课文,深刻体会火烧云的美丽和奇异;最后是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培养其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课文如何描绘火烧云的颜*和变化过程,而难点则在于体会和感悟其丰富多彩的特*。
教学过程分为导入、初读、合作探究和对照梳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设计有针对*的活动,以确保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在板书设计中,特别突出火烧云的颜*和现状变化,以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通过以上教学安排和重述,相信学生能够在享受美景的同时,也能够深入领会和表达课文中的情感与思想,从而达到全面提升自我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
《火烧云》教案设计5
《火烧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能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能理解火烧云的外观及其变化过程。
能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并表达感情。
能基本掌握写作火烧云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一套投影片(共八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话题
老师:大家知道,火烧云是怎样的云吗?现在我带来了火烧云的投影片,请大家看一看。
学生:(观看投影片)火烧云是一种......
老师:请看书上的描写,谁能找出描述投影片情景的那句话?
二、课文自读,理解文章结构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找出描述火烧云变化顺序的词语。
板书:上来了 → 变化着 → 下去了
三、学习第一部分课文
火烧云上升时的情景如何?请同学们试试读通顺,流利地朗读这段课文。
学生:(朗读)火烧云上来时,满天霞光,......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第2至第6节。
老师:课文是如何描述火烧云的颜*和形状变化的?
板书:颜*、形状
学习颜*部分的课文。
老师:作者描述了火烧云的哪些颜*?还能说出其他颜*吗?
学生:火烧云五彩缤纷,如红、橙、黄、......
板书:五彩缤纷
学习形状变化的课文。
老师:火烧云的形状如何变化?作者是如何描述的?
学生:(朗读)火烧云的形状变化万千,有如......
五、学习第三部分课文
火烧云消散时的情景如何?
学生:(齐读)火烧云恍恍溜溜地......(描述课文)
火烧云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详细描绘了颜*和形状的变化。在描写静态时,作者捕捉到了火烧云的静态美;而在描写动态变化时,则展现了其多变的*彩和形态。
板书:静态、动态
七、作业
请同学们整理课堂上写的内容到笔记本上。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不同动物,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写作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