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利用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反映实际情境中的问题。
使用分式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经历使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理解通过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问题要求,发现等量关系,并建立数学模型。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建立分式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认识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成功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
教学重点
理解问题要求,找出等量关系,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
根据实际情境验证解的合理*。
教学难点
发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三张投影片:
第一张:示例分析(记作3、4、3A)
第二张:案例演示(记作3、4、3B)
第三张:课堂练习(记作3、4、3C)
教学过程
Ⅰ、引入新课和问题提出 [师] 在前两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分式方程这种数学模型,并掌握了解决分式方程的方法。今天,我们将运用分式方程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Ⅱ、讲授新课内容 出示投影片(3、4、3A) 做一做 某单位出租沿街的一部分房屋。第二年,每间房屋的租金比第一年增加了500元。第一年所有房屋的总租金为9.6万元,第二年为10.2万元。 (1)你能找出这个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吗? (2)根据这个情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可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学生将学会利用去分母的方法或换元的方法求解这类方程,并能够有效地进行根的验算。同时,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将理解数学中转化思想的基本运用,掌握利用最简公分母进行验根的技巧。
教学重点: 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学生通常难以理解为什么需要进行根的验算。
教学过程: 在初中二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分式方程的概念以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通过掌握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步骤和验根方法,我们了解了转化思想的基本运用。今天,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类比”和“转化”的概念,我们将通过回顾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来开展新知识的引入。通过分析产生增根的原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类比”方法和“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一、新课引入:
什么是分式方程?如何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为何需要进行验算?验算的方法是什么?
为什么会产生增根?
二、新课讲解: 通过引入的内容,我们直接介绍了本节课的主题: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及其解法,并类比提出了与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相似的方法。我们强调了这些内容的处理方式与之前学习的知识完全相同,鼓励学生通过对之前复习过的分式方程解法的回顾,进一步加深对“类比”法的理解。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在此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我们将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解决示例问题,以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方程式3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和意义。
2. 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需遵循的原则,掌握使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能。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
配平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讨论、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是什么?
2. 结合原子、分子的观点,阐述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
引言
在前一章节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本节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在化学反应中是否有一种方式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又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就是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
定义: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称为化学方程式。
例如: 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C + O₂ → CO₂
```
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原则:
1.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正确。
2. 原子总数守恒。
具体步骤:
1. 根据反应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2. 使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使两边原子个数相等。
3. 标明反应条件(如有)。
配平举例: 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为例。
步骤:
1. 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P + O₂ → P₂O₅
2. 配平:根据最小公倍数法,4P + 5O₂ → 2P₂O₅
3. 标明反应条件:4P + 5O₂ → 2P₂O₅ (点燃)
三、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质的方面: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种类。
量的方面:
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可以反映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比。
四、化学方程式规范化
反应物和生成物使用化学式表示。
使用等号连接反应物和生成物。
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必须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标注必要的反应条件,如点燃、加热等。
气态生成物标注↑,固体沉淀生成物标注↓。
五、例题和练习
示范配平化学方程式。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书写和配平练习。
总结
本节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和意义。化学方程式不仅是化学反应的简要表示,也是化学计算的基础。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深入理解,学生将加深对化学本质的认识。
《解方程》教学设计4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69页的例4、例5以及练习十五的第6、8、9、13题。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巩固利用等式*质解方程的知识,特别是解形如ax ± b = c和a(x ± b) = c的方程类型。通过这节课,学生将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方法,同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感受方程解题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习题:解下面的方程:4x = 8.6,48.34 - x = 4.5。学生自主解答并讲解解题过程,强调规范书写。
引出: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解方程。
二、互动新授
出示教材第69页例4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列出方程3x + 4 = 40。让学生描述他们的思考过程。
学生可能会说:一盒铅笔盒有x支铅笔,那么3盒就有3x支。这帮助他们将未知数视为一个整体。
让学生尝试解方程3x + 4 = 40。鼓励他们在尝试中表达困惑,并让他们讨论解题过程。
出示教材第69页例5:解方程2(x - 16) = 8。学生讨论左边的运算顺序,然后试着解方程,分享他们的方法。
让学生检验他们的解是否正确,通过代入验证法。
三、巩固拓展
完成教材第69页的“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列方程并解答,强调将整体看作一个部分的重要*。
完成教材第69页的“做一做”第2题,学生*解题后进行集体订正。
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8题,引导学生注意题目中的细节,特别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
作业
布置教材第71-72页练习十五的第6、9、13题作为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4: 3x + 4 = 40
解:3x = 40 - 4 (先把3x 看成一个整体)
3x = 36
3x ÷ 3 = 36 ÷ 3
x = 12
例5:2(x - 16) = 8 (把x - 16看作一个整体)
方法1:解:2(x - 16) ÷ 2 = 8 ÷ 2
x - 16 = 4
x - 16 + 16 = 4 + 16
x = 20
方法2:解:2x - 32 = 8 (运用乘法分配律)
2x - 32 + 32 = 8 + 32
2x = 40
2x ÷ 2 = 40 ÷ 2
x = 20
分式方程数学课堂教学反思5
本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解分式方程的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参与主动学习的机会。在回顾、思考、合作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体验了数学过程、方法和思想,并培养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在分式方程增根的教学环节中,本节课通过创设小亮解法的场景,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阅读和动手解题,自主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和学会学习,而不是由教师直接讲解增根的概念和原因。
本节课采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小结。这种方法一方面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激发了*思考的想象力,锻炼了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及时弥补教学漏洞创造了机会。然而,如果时间允许,部分问题可以留给学生讨论解决。
教学环节的有效*最终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某些教学环节对目标的达成是否有效,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
化学教案-化学方程式6
化学方程式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条原则,能初步掌握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配合阅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板书〕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
+
O
2
→
C
O
2
C + O_2 \rightarrow CO_2C+O2→CO2
〔设疑〕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否只要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就可以呢?请看*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板书〕* + 氧气→
\rightarrow→五氧化二*(改成化学式)
P
+
O
2
→
P
2
O
5
P + O_2 \rightarrow P_2O_5P+O2→P2O5
〔组织讨论〕这个式子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吗?为什么?(由学生回答。)
怎样才能把上式改为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提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具体的书写步骤是怎样的?
〔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然后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板书〕1.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
P
+
O
2
→
P
2
O
5
P + O_2 \rightarrow P_2O_5P+O2→P2O5
2.配平化学方程式用最小公倍数法确定系数。(根据是质量守恒守律)。把短线改等号。
4
P
+
5
O
2
→
2
P
2
O
5
4P + 5O_2 \rightarrow 2P_2O_54P+5O2→2P2O5
3.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4
P
+
5
O
2
→
2
P
2
O
5
4P + 5O_2 \rightarrow 2P_2O_54P+5O2→2P2O5
(介绍“△”’“↑”“↓”等符号表示的意义,及“↑”“↓”符号的使用范围)。
〔讲解〕反应条件常见的有: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
“↑”“↓”号的使用范围: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物无难溶*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强调要防止随意乱标)
〔板书〕例如:
C
u
S
O
4
+
2
N
a
O
H
→
N
a
2
S
O
4
+
C
u
(
O
H
)
2
↓
CuSO_4 + 2NaOH \rightarrow Na_2SO_4 + Cu(OH)_2↓CuSO4+2NaOH→Na2SO4+Cu(OH)2↓
〔小结〕书写化学方程式具体步骤(韵语)
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
写好化学式,方程要配平
短线改等号,条件要注明
生成气体或沉淀,上下箭头来分清。
强调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和难点是方程式的配平,并要注意其规范化。
〔板书〕三、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和读法
〔讲解〕以*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讲解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质和量方面的涵义
〔板书〕
4
P
+
5
O
2
→
2
P
2
O
5
4P + 5O_2 \rightarrow 2P_2O_54P+5O2→2P2O5
质的方面:略
量的方面:略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各物质间的量的关系,可以用于化学计算,这将在下一节讲。
〔总结〕略
化学方程式教案(B)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并通过化学方程式的教学,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使学生能正确书写并配平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化学方程式书写和配平。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教学过程不,接下来是第二部分的教学过程。
【提问】请学生用微观说法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讲述】我们已经学过质量守恒定律,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的过程,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那么什么叫做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例】C
+
O
2
→
C
O
2
C + O_2 \rightarrow CO_2C+O2→CO2
【读法】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提问】怎样才算完整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1.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
【板书】P
+
O
2
→
P
2
O
5
P + O_2 \rightarrow P_2O_5P+O2→P2O5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通过配平的方法建立方程式,使两边原子个数相等。
【注意】最小公倍数法、奇偶法配平。
确定系数,符号连结。
【板书】4
P
+
5
O
2
→
2
P
2
O
5
4P + 5O_2 \rightarrow 2P_2O_54P+5O2→2P2O5
【注意】△表示点燃或加热、高温。催化剂等条件须注在等号上方。若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而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态物质化学式右边注上“↑”;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物无难溶*物质,而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C
u
S
O
4
+
2
N
a
O
H
→
N
a
2
S
O
4
+
C
u
(
O
H
)
2
↓
CuSO_4 + 2NaOH \rightarrow Na_2SO_4 + Cu(OH)_2↓CuSO4+2NaOH→Na2SO4+Cu(OH)2↓
【练习】
1.下列方程式是否正确
K
M
n
O
4
→
K
2
M
n
O
4
+
M
n
O
2
+
O
2
KMnO_4 \rightarrow K_2MnO_4 + MnO_2 + O_2KMnO4→K2MnO4+MnO2+O2
错误 ①没配平 ②没标条件 ③O_2后没有打↑
C
2
H
2
+
O
2
→
C
O
2
+
H
2
O
C_2H_2 + O_2 \rightarrow CO_2 + H_2OC2H2+O2→CO2+H2O
错误没配平
2
H
g
O
→
2
H
g
+
O
2
↑
2HgO \rightarrow 2Hg + O_2↑2HgO→2Hg+O2↑正确
Z
n
+
C
u
S
O
4
→
C
u
↓
+
Z
n
S
O
4
Zn + CuSO_4 \rightarrow Cu↓ + ZnSO_4Zn+CuSO4→Cu↓+ZnSO4
错误Cu后不应标↓。
2.课本有关习题
化学教案-化学方程式
这样就完成了第二部分的教学过程。
《完全平方公式与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7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现状分析: 目前设计中只是简单地以“观察图片引课”来引入新课,缺乏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情境设计更生活化: 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例如:
播放一段学生逛街购物的视频,引出“打折”、“促销”等概念,引发学生思考:商家如何盈利?消费者如何才能买到最划算的商品?
展示几张商品促销海报,让学生比较不同商家的促销策略,并思考:哪种促销方式更吸引人?
2. 问题设计更具探究*: 可以设置一些开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如果你是商家,你会如何制定促销方案?
如果你是消费者,你会选择哪种促销方案?为什么?
二、 探究过程,注重深度
现状分析: 目前的探究过程主要以教师提问、学生作答为主,缺乏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不利于学生深度理解知识。
1. 设计探究活动: 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例如:
模拟购物: 将学生分组扮演商家和消费者,模拟商品买卖过程,并计算盈亏情况。
设计促销方案: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商品信息,设计不同的促销方案,并比较哪种方案利润更高。
3. 分层设置练习: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三、 注重应用,联系实际
现状分析: 目前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有应用题,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学生难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1. 选取生活素材: 可以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商品价格、促销活动等作为素材,设计更贴近生活的应用题。
3. 设计项目式学习: 可以设计一些项目式学习任务,例如:让学生调查某个商品的市场价格、进货渠道、促销方式等,并制定一份完整的销售方案。
四、 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现状分析: 目前的教学设计面向全体学生,但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所有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1. 分层设置学习目标: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例如:基础较差的学生,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尝试解决一些综合*、探究*问题。
2. 提供差异化学习资源: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学习资源,例如: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讲解详细的视频教程;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拓展*的阅读材料。
3. 实施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五、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效率
现状分析: 目前的教学设计只简单地提到了使用课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1. 利用多媒体资源: 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上的视频、动画、图片等资源,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2. 使用互动教学软件: 可以使用一些互动教学软件,例如:几何画板、Geogebra等,让学生动手*作、探索发现,提高学习兴趣。
3.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例如:钉钉、腾讯课堂等,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灵活的学习方式。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价值。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让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和快乐。
高中化学有哪些常用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汇总8
一、物质分解与合成: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₂O + 电流 → 2H₂↑ + O₂↑
加热碱式碳*铜:Cu₂(OH)₂CO₃ + 加热 → 2CuO + H₂O + CO₂↑
加热**钾(有少量二氧化锰):2KClO₃ + 加热 → 2KCl + 3O₂↑
加热高锰*钾:2KMnO₄ + 加热 → K₂MnO₄ + MnO₂ + O₂↑
碳*不稳定而分解:H₂CO₃ → H₂O + CO₂↑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₃ + 高温 → CaO + CO₂↑
二、氧化还原反应:
*气还原氧化铜:H₂ + CuO + 加热 → Cu + H₂O
木炭还原氧化铜:C + 2CuO + 高温 → 2Cu + CO₂↑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 2Fe₂O₃ + 高温 → 4Fe + 3CO₂↑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 Fe₃O₄ + 高温 → 3Fe + 2CO₂↑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 CuO + 加热 → Cu + CO₂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 Fe₂O₃ + 高温 → 2Fe + 3CO₂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 Fe₃O₄ + 高温 → 3Fe + 4CO₂
三、金属与*反应(置换反应):
锌和稀硫*:Zn + H₂SO₄ → ZnSO₄ + H₂↑
铁和稀硫*:Fe + H₂SO₄ → FeSO₄ + H₂↑
镁和稀硫*:Mg + H₂SO₄ → MgSO₄ + H₂↑
铝和稀硫*:2Al + 3H₂SO₄ → Al₂(SO₄)₃ + 3H₂↑
四、*与碱、盐的反应:
大理石与稀盐*反应:CaCO₃ + 2HCl → CaCl₂ + H₂O + CO₂↑
碳**与稀盐*反应:Na₂CO₃ + 2HCl → 2NaCl + H₂O + CO₂↑
碳*镁与稀盐*反应:MgCO₃ + 2HCl → MgCl₂ + H₂O + CO₂↑
五、盐之间的反应:
*化*溶液和**银溶液:NaCl + AgNO₃ → AgCl↓ + NaNO₃
硫**和*化钡:Na₂SO₄ + BaCl₂ → BaSO₄↓ + 2NaCl
这些方程式是化学学习中的基础,熟练掌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格式9
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探秘世界第一峡谷
这篇课文带领我们走进雄奇壮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领略这片土地上令人震撼的自然奇观。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深入探索这片神秘的土地,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首先,我们需要准确掌握文中的一些生字和新词。请大家尝试着正确朗读文中标注了拼音的词语,并着重学习“穆、玛、涓、滔、脉、卉、罕”这几个生字,力求做到读音准确,书写规范。
接下来,让我们带着思考,仔细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课文开篇便点明了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并将其称为“世界屋脊”。在这片广袤的高原上,孕育着两项举世瞩目的“世界之最”:巍峨耸立的珠穆朗玛峰和深邃绵延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呢?作者又是如何将这一观点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并将文中与之相关的语句标记出来。可以着重关注作者是如何运用数据、对比等方法来突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雄伟壮观的。
除了其无可比拟的规模,雅鲁藏布大峡谷还以其变化多端、美不胜收的景观而闻名于世。课文中,哪些景观描写让你感受到了这份神奇与壮丽?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谈谈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
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课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中一些运用巧妙的词语和句子。
作者在文中使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景*。例如,“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一句中,“咫尺为邻”生动地突出了山峰与峡谷之间距离的相近,而“近万米”则以具体的数字展现了地形高低起伏的巨大落差,两者结合,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雄奇险峻展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号称”、“美誉”等词语的使用,则进一步强调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此外,作者还运用了一些概括*词语来点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例如“世界屋脊”、“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等,这些词语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峡谷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使读者对这片神奇的土地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除了词语的运用,一些句子在文中也起到了特殊的表达效果。例如,“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一句,运用“不容置疑”这一语气强烈的词语,直接点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在世界峡谷中的领先地位,突出了其不可撼动的地位。“映衬着雪山、*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一句,则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壮阔的画面,将雪山、*川、森林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独特魅力。“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上”一句,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文章的描写重点从自然景观过渡到生物多样*,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通过对这些词语和句子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领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与神奇。
这篇课文以其生动的语言、翔实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景*和丰富的生物多样*,让我们在领略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