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授课内容的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的第二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第一课时。重点在于通过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让学生深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引导他们探索角平分线的相关*质,以此能力解决一些基础问题。
教学目标包括:
进一步认知轴对称图形的特*,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
探索和理解角平分线的*质;
能够应用角平分线的*质解决简单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旨在:
通过互动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观点;
引导学生从“特例”逐步理解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过程。
情感与态度上,通过审美教育,我们希望学生能够从轴对称图形中感受到数学之美,并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同时,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够识别简单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索,掌握角平分线的相关*质,为后续学习其他轴对称图形(如矩形、正方形、菱形等)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诊断分析
在教学中发现以下问题:
学生常将角平分线误解为角的对称轴;
学生在运用角平分线*质解决问题时,倾向于用全等*质再次*,未能简化*过程。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例题和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角平分线*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设计说明
我们根据新课程理念,设计了“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提供了折纸等多样化的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图形*质,特别是角平分线的*质。在活动中,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并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互动交流,以真正掌握这一知识点。
我们不仅注重教材内容的传递,满足了七年级学生基本知识的需求,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有针对*的教学设计。例如,我们在课堂中补充了原有例题(如例2),增设了反馈练习,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角平分线的*质解决问题,并进行了思维拓展,以促进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多样发展。
教学方法上,我们选择了适用于实践探索的“探究——发现”模式,因其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和实际背景相符。我们设置了四个活动环节:(1)动手活动,通过折纸等方式探索角平分线的*质;(2)表述活动,用文字、图形和符号语言表达角平分线的*质,并进行互动说理;(3)应用活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4)拓展活动,探索线段的轴对称*。
针对教材中未提供符号语言表述的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引导他们将文字和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并规范说理过程,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评价方式方面,我们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说理能力以及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还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确保他们对轴对称图形和角平分线*质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轴对称形》教案2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优化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我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优化,具体如下: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通过观察、*作、比较等活动,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及特征。
2. 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 学生能够利用轴对称的知识,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动手*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作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及特征,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
难点: 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三、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剪*、彩*纸、方格纸、各种平面图形卡片等
学具:剪*、彩*纸、方格纸、直尺等
四、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5分钟)
1. “照镜子”游戏: 教师带领学生玩“照镜子”游戏,模仿对方动作,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动作在镜子里是相反的?
2. 图片展示: 展示几组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体图片,例如蝴蝶、树叶、建筑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和图片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 探究新知,合作学习 (20分钟)
1. 动手*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准备好的彩*纸对折,并在一侧随意剪出一个图形,然后打开观察,比较对折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
小组代表展示作品,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2. 观察比较,探究特征:
展示几组图形,引导学生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尝试找出对称轴。
学生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图形卡片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进行展示和说明。
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作、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思中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特征。
(三) 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15分钟)
1. 判断题: 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找出对称轴。 (课件展示)
2. 画图题: 在方格纸上,画出下列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完成后,小组内交流画图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对轴对称图形概念和特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记忆,同时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 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5分钟)
1. 基础题: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拓展题: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幅轴对称图案。
设计意图: 通过分层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实践能力.
五、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1. 定义: 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图形完全重合。
2. 特征:
对称轴两侧图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六、 教学反思
《轴对称形》教案3
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教学探讨
一、 单元教学目标与内容分析
本单元旨在引领学生初步踏入对称世界的大门,感受对称现象的普遍存在和轴对称图形的独特魅力。教材力图通过观察生活实例、动手*作、探究图形特征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建构对称概念,并初步掌握制作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方法。
教材的编排循序渐进,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出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体,例如*、飞机、奖杯等,并通过绘画、剪纸等活动将这些对称物体抽象成平面图形,进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材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设置了“试一试”、“想想做做”等环节,让学生在*作和思考中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制作。
二、 教学重难点解析
1.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作、比较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辨别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沿一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掌握制作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方法。
教材以剪纸为例,详细介绍了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步骤和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制作方法,如绘画、剪纸、折叠等,并引导学生在*作过程中思考如何保证图形的对称*。
2. 教学难点
区分“对称现象”与“轴对称图形”。
“对称*”是某些物体的属*,而“轴对称”则是部分平面图形的特征。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容易混淆。例如,*是具有对称*的物体,而其平面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应引导学生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避免概念混淆。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意义。
对称轴是决定轴对称图形对称*的关键因素。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特点,并通过*作体验对称轴的作用,例如,引导学生将图形沿不同的直线对折,观察是否能够完全重合。
三、 教学建议与策略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现象,例如美丽的蝴蝶、雄伟的建筑、精美的图案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对称美。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环境和自身,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例如课桌、黑板、人体等,将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
2. 动手*作,体验特征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作材料,例如彩*纸张、剪*、镜子等,让学生通过折叠、剪切、拼摆等方式,亲身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分享彼此的*作过程和发现,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剪纸活动,并互相评价作品的对称*。
3. 注重辨析,突破难点
针对“对称现象”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可以将*的图片和剪纸作品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对于对称轴的理解,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对称轴的作用,例如,可以让学生将不同的图形沿不同的直线对折,观察哪些直线是对称轴。
4.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例如,设计轴对称图案、制作对称剪纸作品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对称现象,例如,动植物的外形、建筑的设计、艺术作品的创作等,感受对称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教学评价建议
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观察、*作、思考、表达等方面的表现,例如,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作的规范*、思考的深度等。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课堂观察、作品展示、游戏互动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的指导。
五、 教学反思
《轴对称形》教案4
学习目标
本篇文章旨在通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深入理解轴对称的*质,以及发展空间观念。
基础知识回顾
下列图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圆 B、长方形 C、线段 D、三角形
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两个全等的图形一定成轴对称 B.两个全等的图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 C.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一定全等 D.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一定不全等
轴对称图形对应点连线被 ,对应角对应线段都 .
设A、B两点关于直线MN成轴对称,则 垂直平分 .
三角形的周长等于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
怎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答: 。
如图(1), △ABC中,AB=AC,请在图中标出此三角形各边和各角的名称。
新知识产生过程
问题1:等腰三角形有哪些*质?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请在图(2)中画出它的对称轴。 你是如何找到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的? . 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什么? . A.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B.底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C.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 D.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
当你把等腰三角形沿它的对称轴对折后,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把△ABC沿折痕AD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入下表(如图(3)) (关键*作:对折、重合)
归纳等腰三角形的*质: *质1 . *质2 *质3 .
根据等腰三角形*质定理,如图(4),在△ABC中, AB=AC时, (1) ∵AD⊥BC,∴∠_____ = ∠, = . (2) ∵AD是中线,∴⊥,∠=∠. (3) ∵AD是角平分线,∴____ ⊥____ ,=_____.
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70°,它的顶角为 .
问题2:等边三角形的哪些*质?
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是 三角形, 即 叫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如果是,请你在图(5)画出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 你能画出几条对称轴? .
当你把等边三角形沿它的对称轴对折后, 你能发现等边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归纳等边三角形*质: *质1:等边三角形是 图形,它有 条对称轴。 *质2:等边三角形 相等。
课本P121 “议一议”:你有哪些办法可以等到一个等腰三角形?(课堂上小组交流)
巩固练习
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8,则周长为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4,其中一边长为6,则另两边分别为
如图(6),在△ABC中,AB=AC,∠B=70度,点D为BC的中点, 求∠BAD的度数。
如图(7),△ABC中,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
提高题
如图(8)所示,在△ABC中,AB=AB,FD⊥BC,DE⊥AB,垂足 分别为D,E,∠AFD=158°,求∠EDF的度数.
《轴对称形》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入理解图形的对称轴概念,并能在方格纸上绘制图形的轴对称形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践确定对称点的位置,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属*。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欣赏轴对称之美的感受,认识数学在自然界中的普遍存在。
教学重点:
理解和应用图形的对称轴概念,能够绘制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确定图形中对称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解法、合作交流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展示几幅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图像。 老师:这些图形你们觉得美吗?为什么?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因为对称而显得美丽的事物,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复习旧知
你们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怎样定义轴对称图形?
通过书中的图片,找出其中的对称轴。
三、探究新知
例子1的引导出示一个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 (1)合作探究 ① 这幅图形是否对称? ② 中间的直线代表什么? ③ 点A和点A'是对称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④ 点B和点B'是对称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⑤ 点C和点C'是对称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⑥ 我们发现: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2)汇报交流 ① 对称轴两侧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是轴对称图形的一个重要特征。 ②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的,或者来绘制轴对称图形。
例子2的引导(1)引导学生思考 A、如何开始绘制?先画哪些部分?再画哪些部分? B、每条线段的长度如何确定?
(2) 在思考的基础上,用铅笔试画。
(3)小结 ① 找出图形的关键点。 ② 测量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③ 找出对称轴另一侧的对称点。 ④ 按照给定的步骤连接各点,绘制出图形的轴对称形式。
四、课堂练习完成教材第84页的第2题。
五、课堂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你们有什么收获?
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这一特*可以用来判断图形是否具有轴对称*,或者绘制轴对称图形。
板书设计:
图形运动(二):轴对称(1)
在方格纸上绘制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形式的方法
找出图形的关键点。
测量或计算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找出对称轴另一侧的对称点。
按照给定的步骤连接各点,绘制出图形的轴对称形式。
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程从具有轴对称特*的图形入手,让学生深入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并通过实际绘制轴对称图形加深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仅是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还能够应用这一概念进行判断和实践。
数轴说课稿6
有理数与数轴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数轴作为引导,旨在让学生从视觉和图形的角度理解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数轴不仅是学习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内容的工具,也为日后学习不等式解法、函数图像等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通过数轴,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数值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数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数轴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标度、标志点等。
能够准确画出数轴,并将已知的有理数表示在数轴上。
理解数轴上的点如何对应到具体的有理数,以及有理数的数轴表示方式。
情感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通过图形和视觉的方式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分层次教学,结合讲授和练习,确保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中能够逐步掌握数轴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正确掌握数轴的画法和数轴上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难点:
学生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精确对应关系,避免模糊或错误的表示。
四、学情分析
知识掌握: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有理数的正负概念,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深度不一。
容易遗忘的问题需要全面系统的教学来加以强化和巩固。
学习障碍:
学生对数轴概念和相关概念理解不深,易导致在画图过程中出现错误。
教师应采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进行解释和分析,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心理特点:
学生好动,注意力分散,喜欢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认可和表扬。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特点,通过生动的图示和互动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五、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与互动式学习模式: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数轴的作用和数学概念。
强调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促进情感交流和知识共享。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利用板书、示例和练习中的图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作经验,加深对数轴的理解。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结合的学习方式,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情感引导与学科渗透:
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科学*和应用*,鼓励他们将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强学科整合的能力和兴趣。
结语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轴的直观理解和深入应用能力,培养其数形结合的数学思维,从而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效果。
数轴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数轴》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1.2.2的内容,主要涵盖数轴的概念、三要素以及如何用数轴表示有理数。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并通过生活中的温度计等实际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数轴作为重要的数学工具,不仅在本章节中起到关键作用,而且在后续学习中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也以数轴为基础展开。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对于设计有效的教学至关重要。目前的学生在认知能力和逻辑推理方面已有一定的发展,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经验。因此,他们对于学习数轴的理解相对来说会更为容易。
三、教学目标设定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数轴的概念,能准确使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际*作,深入体会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培养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数与形结合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实用*。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的方法;而教学难点则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
五、教学策略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本节课的教学将强调学生的主动*和积极*。教师将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通过讲授法、练习法以及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深度理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导入阶段将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温度计,引发他们对数轴的兴趣和认识。这种实际生活的连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的实际应用和重要*。
(二)新知探索
在探索阶段,教师将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和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和实际*作,让学生亲自体验数轴的用途和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知识拓展与应用
在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后,教师将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知识拓展和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数轴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