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小学音乐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研究的课题,我运用了信息技术情境下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渔舟唱晚》这节课的设计中。这首曲目源自古曲改编,意境悠远,对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欣赏这种古典器乐曲确实是一项挑战。因此,我精心策划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课堂开始,我首先通过现场演奏古筝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的魅力,并运用生动的音乐语言导入课程,为学生营造了全新的学习氛围,激发了他们的兴趣。随后,我采用音画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课件播放和亲身演奏,增强了教学的形象*和创造*。这种方式不仅令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还帮助他们将直观、感*的音乐形象与抽象、理*的音乐要素有机结合。在欣赏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和力度等要素,帮助他们分析和理解不同音乐语言背后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从而提升了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分析思维。
整堂课的结构清晰,教学效果显著。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染,他们逐渐沉浸在音乐的意境之中。尤其在配乐沙画表演环节,学生们的掌声响起,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他们被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所打动。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2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第一篇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描绘了少年儿童在碧波荡漾的北海上泛舟,欣赏着周围秀丽自然风光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纯真情感。整首诗歌语言通俗易懂,节奏活泼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障碍。
正如我所料,课堂一开始,许多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篇课文了。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我没有选择播放录音机里的歌曲,而是亲自给孩子们演唱了一遍。虽然我的歌声称不上优美动听,但孩子们听到自己老师的演唱,依然欢呼雀跃,教室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掌声,他们的热情也感染了我。
在热烈的气氛和我的鼓励下,许多孩子跃跃欲试,想要一展歌喉。一时间,教室里回荡着孩子们欢乐的歌声,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喜悦,他们有的跟着节奏拍手,有的甚至手舞足蹈起来,课堂气氛比一开始活跃了许多,孩子们的思维也随着欢快的旋律跳动起来。由此可见,孩子们对唱歌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3
《摇啊摇》是三年级上册《童年》中的一首表演歌曲,属于上海童谣的摇篮曲体裁。这首歌曲以6/8拍和宫调式为特征,旋律平稳安静,仿佛小船摇动的水波荡漾,深受孩子们喜爱。
歌词极具口语化,如同母亲哄婴儿入睡的温柔呢喃和歌声。学生们通常能够迅速掌握这首歌的朗朗上口的旋律和节奏。然而,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最大的挑战在于正确理解和表达歌词意境,特别是在“摇到外婆桥”这两句中,由于旋律不同而易造成困扰。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一系列情境化的教学活动。例如,通过模拟划小船、拜访外婆并闻馒头香味等生动场景,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摇篮曲的氛围。在课堂上,我通过手势引导学生区分两句歌词的不同旋律,强调上行与下行的区别,从而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演唱这首歌曲。
此外,尽管《摇啊摇》的旋律简单,但其6/8拍的节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是全新的挑战。我通过与常见的3/4拍节奏进行对比教学,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6/8拍的节奏特点。在课堂上,我注重节奏训练,以巩固学生对于不同拍子节奏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课前设计和灵活的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和实时的学生反馈,我成功地引导学生们理解并喜爱这首来自绍兴的童谣。为了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我在教学结束后引导他们欣赏了几首绍兴传统的弄堂童谣,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并参与现代健康有益的童谣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