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热门3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热门3篇)

发布时间:2024-07-31 11:50:28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是表示整体的一部分。

会读写几分之一,能识别物体的几分之一。

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及意义,能用分数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作、观察比较等活动,经历几分之一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长方形纸条若干张、彩*粉笔。

学生准备: 圆形纸片、长方形纸条若干张、彩笔。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约5分钟)

1. 创设分物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猴生日,猴妈妈准备了12个桃子,要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

学生口算并回答:12 ÷ 4 = 3(个)。

教师板书:12 ÷ 4 = 3(个)。

教师引导: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都能用整数表示出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它可以表示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后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这就是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2. 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知道分数是什么样子的吗?它和我们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分物情境,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整数除法问题出发,自然地引出对“平均分”的思考,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作,探究新知(约20分钟)

1. 认识二分之一:

*作感知:

教师演示:将一个圆形纸片对折,平均分成两份,并在其中一份上涂*。

教师提问:

这个圆形纸片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涂*部分是这个圆形纸片的多少?你会用数字表示吗?

学生思考、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引出分数:

教师讲解:像这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½。

教师板书:½ ,并讲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1是分子,表示取了这样的1份; “—”是分数线,表示平均分;2是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2份。

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读、写½。

拓展练习:

教师出示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的*影部分是原图的½,并说明理由。

教师出示长方形纸条,引导学生尝试折出它的½,并在上面标注。

2. 认识三分之一、四分之一:

自主探究:

教师引导:如果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三份、四份,你能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表示出来吗?

学生*思考,并在练习本上尝试表示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

交流汇报: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分法,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3. 认识十分之一:

联系生活:

教师出示一把1米长的尺子,提问:

这把尺子有多长?

如果把这把尺子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长?

学生思考、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引出十分之一:

教师讲解:1分米是1米的十分之一,写作:1/10。

巩固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线段,表示1分米,并把它平均分成10份,标出1/10。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约10分钟)

1. 基础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对几分之一的理解和应用。

2. 拓展练习:

用正方形纸片分别折出它的¼,⅛。

将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8份,并用不同的颜*给其中的几份涂上颜*,你能用分数表示出涂*部分吗?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

设计意图: 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并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约5分钟)

1.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相关的练习题。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并记录下来。

五、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1. 什么是几分之一?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2. 分数的写法:

½ ⅓ ¼ ……

3. 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分子:表示取了这样的几份。

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几份。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作、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新知,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对几分之一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引导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在日常生活中,时间是一种无法逆转的资源。我们常常听到“时间就是金钱”,因为它们都是有限且宝贵的。今天,我们将带领学生走进时间的世界,探索其中的奥秘和规律,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教室里播放着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新年钟声的倒计时引导着我们进入今天的主题——时间。通过课件展示钟面和“滴答”声,学生们一同体验倒计时的过程。

二、 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引导学生观察钟表

学生们自主探索钟表,发现秒针是钟面上走动最快的针。

秒针每走过一个小格,表示1秒;每走过一个大格,表示5秒。

体验1秒钟

闭上眼睛,聆听钟表“滴答”声,感受1秒钟的流逝。

学生们通过拍手和数数练习,亲身体验1秒的短暂但宝贵。

探索秒针的移动

通过观察秒针从12到6、从6到8的移动,学生们计算经过的秒数,加深对秒的认识。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秒针的一圈与分钟的关系

学生们小组合作,观察秒针走完一圈所表示的时间,并分析其对分针的影响。

发现秒针走一圈是60秒,即1分钟。

(三)练习:体验1分钟

体验1分钟的长短

学生们通过观察钟表读秒,感受1分钟的时间长度。

分组进行各种活动,如画画、写字、做口算等,以体验1分钟的实际长短。

(四)小结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时间单位——秒的重要*,还理解了秒针、分针在时间测量中的作用,以及时间的宝贵*和有效利用。

三、 巩固练习

补充练习和实践

学生们通过练习和运动比赛,应用所学知识来测量时间,加深理解。

日常活动中的时间管理

教师通过日常活动引导学生,如整理书包、迅速行动等,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

四、 作业和教学后记

作业安排

学生们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进一步加深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后记

通过这堂课,学生们不仅仅是学习了时间单位——秒,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建立了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的意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珍惜每一个秒、每一分钟,活出精彩的人生!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准确读出电子称上以千克为单位显示的小数形式重量,并理解其实际含义。 2、 学生能够在理解电子称上显示的重量后,能够进行千克与克之间的转换。 3、 通过实践、交流、探究与讨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准确读出电子称上以千克为单位显示的小数形式重量,并理解其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进行千克与克之间的转换。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老师:小朋友们,假设今天是星期天,小丁丁跟着妈妈去菜市场买菜了。他们买了些什么呢?(显示主题图) 二、探究阶段 老师:小丁丁在称上看到了什么?(重量和价格) 老师:你们觉得1.528是什么意思呢?你们是如何知道的? 小结:很好!1.528表示的是1.528千克,即1528克。 问:1.528千克中的1和小数点后面的528分别代表什么?(小组讨论) 学生反馈:1表示1千克,528表示528克。因此,1.528千克等于1528克。(多个学生报告) 老师:小丁丁又买了其他东西吗?谁来读读这些水果和蔬菜的重量?它们分别是几千克或几克? 练习: 问:通过这些练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结: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率是1000,小数点前面的数字表示千克,小数点后面的数字表示克。

三、跟进阶段 1、 以千克表示: 苹果1970克(1.970千克) 葡萄1485克(1.485千克) 花菜730克(0.730千克) 卢笋545克(0.545千克) 蘑菇258克(0.258千克) 2、 填空练习: 2.432kg = 2432g 4.056kg = 4056g 0.630kg = 630g 120g = 0.120kg 0.078g = 0.078g 1547g = 1.547kg 42.24kg = 42240g 10000g = 10kg 365g = 0.365kg 3、 比较大小: ※5.3kg < 5300g 0.655kg > 0.566kg ※7800g = 7.8kg 8.05kg > 8500g 3.35kg = 3.350kg 65.2kg = 65200g 问:为什么打※你这样认为?

四、拓展阶段 选择题: 一袋糖重250克,()袋这样的糖重1千克。 A、4 B、8 C、4000 D、8000

8000克水与8千克铁比较,()重。 A、水 B、铁 C、一样 D、无法比较

一只西瓜重2.540千克,一只香蕉重480克,一只西瓜比一只香蕉重()克。 A、2600 B、2040 C、2.060 D、2600

问:你是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