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专业4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专业4篇)

发布时间:2024-08-01 14:09:16

理解词句,读懂课文:通过学习赵州桥的课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的智慧和才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和设计上的特点。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用词的准确。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具

挂图、投影片、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的引入

大家可能曾经看过大海、游览过公园,但或许没想过在河北省赵县的河上,有一座独特的石拱桥——赵州桥。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座雄伟、坚固、美观的古桥。

(二)课文的阅读

范读课文,配合音乐和挂图,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氛围。

自读课文,用拼音帮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标出生字。

分段朗读,指导学生准确发音。

检查学生学习效果,使用生字卡片和再次朗读来巩固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生字复习,确保学生熟悉新词。

(二)重点句、段指导

理解桥的设计创举,通过投影展示相关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桥的坚固和美观,解释词义并要求学生朗读相关句子。

雕刻图案的细节描述,教授生词的意义并指导学生朗读理解。

讨论赵州桥反映劳动*智慧和才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三)课堂小结

强调赵州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我国古代劳动*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鼓励学生为自己的文化遗产感到自豪,并激励他们发扬祖先的创新精神,为祖国的未来贡献力量。

第三课时

(一)课文复述和回答问题

学生轻声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背诵课文,特别是第二、三自然段。

生字听写,确保学生掌握新词汇。

(二)作业布置

观察并描述一座有特*的建筑物,写成有条理的段落。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2

学习目标

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表达出情感。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查理的成长变化,以及善良、信任、爱心给人带来的正面影响。

教学重点

体验查理的人物变迁,感受善良、信任和爱心对他人带来的快乐与影响。

课前准备

准备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和《好汉歌》磁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话题

导入语金吉娅的善良和同情心让我们看到了她对一个陌生小女孩的关爱。今天,我们将再次聆听一个温馨感人的故事——“好汉查理”。

问题提出你对“好汉”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读完题目后,你想了解什么?

二、初读体验

学生首先听取课文录音,激发朗读的兴趣。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强调正确和流畅。

课堂上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指定学生分段朗读,并进行同学间评议。

与同桌再次朗读这个感人故事。

开展讨论和交流: 课文中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三、深入理解与质疑

学生默读课文,标记不理解的内容。

针对一些浅显或不太重要的问题,帮助学生解答,最终提炼出以下重点问题:

查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查理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四、深入交流与体验查理的成长

讨论查理的变化和相关句子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句子的意义:

“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

“当然可以。”

“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

“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引导学生意识到查理的变化,他变得有礼貌、诚实、勇敢并充满自信。

探讨查理变化的原因和评价文中的角*:

为什么查理会有这样的变化?

查理的变化与哪些人有关?

对故事中的角*有什么看法?特别是对小女孩杰西的看法,体验她的信任与友谊如何促成查理的改变。

五、情感朗读练习

学生自由组合角*,进行情感朗读练习。

六、拓展练习

结束故事后,学生的感想和书面反馈。

想象镇上的人如何评价查理,写出人们对他的评价。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3

深入剖析小学作文教学案例:《洗手帕》第一课时

这篇教学设计以“洗手帕”这一日常生活场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和有序表达,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教学设计进行深入分析。

一、 教学目标的制定:明确、具体、可*作

这篇教学设计将教学目标细化到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侧重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口头表达洗手帕的过程。

目标一:仔细观察洗手帕的过程。

该目标明确了本课时的观察对象——洗手帕的过程,强调了“仔细”二字,体现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目标二:有顺序地说清楚洗手帕的过程。

该目标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强调了表达的逻辑*和条理*,即“有顺序”。

二、 教学重难点的把握:精准、突出、层层递进

教学重点:把活动的重点观察清楚,并能一步一步按顺序写清楚。

该重点突出了观察和表达的结合,要求学生不仅要观察仔细,还要能用语言将观察到的内容清晰、有序地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能有顺序地完整地记叙清楚洗手帕的全过程。

该难点是在重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要求学生能完整地描述整个洗手帕的过程,体现了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更高要求。

三、 教学准备的充分*:直观、实用、激发兴趣

教学准备环节,教师准备了脏手帕、脸盆、肥皂、刷子、自来水等实物,这些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直观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续的示范和*作环节奠定了基础。

四、 教学过程的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注重实践

1. 导入新课: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洗手帕”这一生活经验入手,通过提问“你洗过手帕吗?你还记得是怎样洗手帕的吗?”来引发学生的回忆和思考,自然地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示范讲解: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洗手帕”的注意事项,并通过教师示范或学生演示的方式,将洗手帕的过程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作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将洗手帕的过程分解成六个步骤,并通过板书的形式进行呈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建立起有序观察和表达的意识。

3. 分组*作: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作,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更加细致地观察手帕、水、肥皂泡的变化,感受洗干净手帕的成就感,同时也为后面的口头表达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4. 口头训练: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的步骤,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洗手帕的过程,并提供了“准备、擦皂、搓洗、漂清、晾干”等关键词,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

教师通过“各自练说——连起来说——抽生说”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提升语言表达的流畅*和完整*。

5. 课堂小结:

五、 教学建议与反思

在示范环节,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洗手帕的不同步骤,并讲解自己的*作方法,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和参与*。

在口头训练环节,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描述同一个步骤,例如,可以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在评价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要肯定学生的进步,也要指出不足之处,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总而言之,这篇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环节紧凑,注重学生的观察、实践和表达,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洗手帕的方法,更能提高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劳动实践能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联系课文学习中的生字和新词。

理解《荷花》课文的第二至第五段。

练习使用“有的……有的……有的……”结构进行写作。

情感饱满地朗读课文。

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不同姿态,想象荷花池的景象。

体会“仿佛自己就是一朵荷花”的意境。

教学准备:

录音设备、投影仪、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读读、贴贴,学习第二段

自由朗读第二至第三段。

学生分享阅读后的感受。

朗读第二段文字,并进行投影展示。

这段文字有多少句子?内容是什么?

指名学生读出描写荷花的句子。 a. 作者描述了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 b. 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结构造句,表示三种不同的荷花姿态。 c. 作者描述的三种不同姿态包括:部分花瓣展开、全部展开的嫩黄莲蓬以及花骨朵状态。

结合图片进行观察。

作者通过比喻句描写荷叶的特点,然后过渡到荷花的描写。

展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学生讨论“冒”字的精准用法及其效果。

学生模拟演示白荷花如何从荷叶中冒出。

过渡:荷花池里是否只有这三种姿态?如何判断?

比较不同荷花的美:怒放的与欲放的荷花各有其美。

引导学生朗读。

三、读读、想想,学习第三段

过渡:美丽的荷花图,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

配乐伴随,闭上眼睛,想象飞到荷花池边的情景。

描述荷花池边荷叶和荷花的情景,感受其清香和触感。

学生分享他们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

齐读第四段。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他的感受,使我们仿佛置身其中。

学生情感地朗读全文,再次欣赏荷花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