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草原教案(实用8篇)

草原教案(实用8篇)

发布时间:2024-08-01 16:34:53

一、踏上草原,感受广阔

1. 导入新课,点燃好奇

草原教案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踏上一片神奇的土地,一起去感受它的广阔和美丽。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6课——《锡林郭勒大草原》。

2. 回顾初读,激发思考

师: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对这片神奇的草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现在,请大家再拿起课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想怎样才能读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和美丽呢?

3. 齐读课题,感受气势

师:(引导学生感受“大”和“广阔”)请大家带着对草原的憧憬,一起大声地朗读课文题目!

二、深入文本,领略壮美

1. 细读文本,探究“广阔”

师:哪一个自然段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呢?(引导学生回答:第二自然段)

师:请大家认真阅读第二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你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把你的感受和想法和小组同学分享交流一下吧!

2. 交流分享,体会“无边无际”

生:( possible answers,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蓝天底下,满眼绿*,一直铺向远方。”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草原一望无际,仿佛绿*海洋一般,看不到尽头。

“覆满了青青的野草”这句话说明草原上到处都是草,说明草原非常广阔。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草原上到处都是绿*,看不到边际,的确让人感受到它的广阔无垠。除了广阔,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美丽”)

3. 品味语言,感受“生机勃勃”

师:请同学们带着对草原美丽的感受,再次朗读这段话。

生:( possible answers,鼓励学生朗读时,注意语音语调,读出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草原上不仅有“蓝天”和“绿地”,还有“山岭”、“深谷”和“平原”。这些景*让草原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4. 抓住细节,体会“趣味盎然”

师:作者在描写草原的广阔时,还写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那就是“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谁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 possible answers,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有些地方的草甚至比十来岁的孩子还要高,孩子们可以在草丛里玩捉迷藏的游戏。

师:说得真好!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把草原上的草比喻成能够淹没孩子的“海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草原上草木的茂盛和草原的广阔,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生机勃勃和趣味盎然。

5. 比较阅读,体会语言魅力

师:如果把这句话改成“草原上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的草深极了。”你还会感受到草原的广阔和有趣吗?

生:( possible answers,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效果)

我觉得原来的句子更好,因为原来的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比喻成海洋,更形象生动,也更能体现出草原的广阔和有趣。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原句通过“没过十来岁的孩子”、“捉迷藏”这些充满童趣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草原上快乐玩耍的场景,更能体会到草原的广阔和美丽。

6. 有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两句话,读出你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喜爱之情吧!

生:( possible answers,鼓励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读出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

师: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和美丽,感受到了它的生机勃勃。课后,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或图画来描绘这片美丽的草原吧!

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通过设计问题、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互动中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更加注重语言的品味和赏析, 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修辞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之处,感受语言的魅力。

更加注重情感的体验和升华, 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本中,感受草原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草原》教案2

漫步锡林郭勒:一节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

这篇教学设计以“锡林郭勒草原”为题,旨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草原的辽阔与美好。然而,设计中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一、 情境创设,更具画面感

原设计中,以歌曲导入,引导学生体会草原印象。建议选取更具针对*的歌曲,例如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或配乐朗诵,营造更贴近文本的氛围。此外,可以结合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草原的壮丽景*、动植物的多样*,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草原的魅力。

二、 初读课文,激发探究兴趣

三、 重点段落,深挖文本内涵

(一)品味语言,感受草原之美

原设计中,引导学生从语句中感受草原的美丽。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词语的运用,例如“绿毯”、“碧波”、“点缀”等,体会作者是如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草原的广阔、宁静和生机勃勃。此外,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草原的景*,例如“一望无际的草原,就像一片绿*的海洋”,“蓝蓝的天空和绿油油的草原连成一片,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多元互动,体验草原之欢

原设计中,主要通过听声音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草原的欢腾。建议设计更具互动*的活动,例如:

1. 角*扮演: 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奔驰的骏马”、“咩咩叫的羊群”、“放声歌唱的小牧民”等角*,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演绎草原的热闹景象,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草原的活力。

2. 绘画创作: 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发挥想象力,用画笔描绘自己心中的草原景象,例如“骏马奔腾的场景”、“牧民放羊的画面”等,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艺术创造力。

3. 音乐律动: 播放欢快的草原音乐,引导学生随着音乐自由舞蹈,用肢体语言表达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草原的热情奔放。

(三)朗读训练,提升表达效果

设计中安排学生试背课文,建议改为分角*朗读。例如,可以将学生分成“解说员”和“游客”两组,分别朗读课文不同段落,并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朗读,例如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读描写草原景*的段落,用欢快活泼的语调朗读描写草原上动物活动的段落,增强朗读的趣味*和感染力。

四、 拓展延伸,建立与生活的联系

原设计在拓展环节,安排学生分享草原相关的资料,建议设计更具开放*和探究*的活动,例如:

1. 主题讨论: 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草原,例如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等,将课堂学习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2. 实地考察: 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草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草原的魅力,并进行观察记录,撰写观察日记,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3. 跨学科学习: 可以结合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草原的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总而言之,这篇教学设计还可以在情境创设、朗读指导、互动设计、拓展延伸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使其更具趣味*、参与*和深度,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并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草原》教案3

音乐教学活动:《草原之声》与《我是*小骑兵》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欣赏《我是*小骑兵》,聆听并辨别木琴这一主奏乐器的独特音*。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理解乐曲所传达的情感与内容,感受其风格特征,从而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另一方面,通过音乐游戏《草原之声》,激发学生模拟和创作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包括指导学生模仿并创作《草原之声》中的自然音响,以及通过欣赏《我是*小骑兵》加深对乐曲情感和情景的理解。

教学准备:

为了支持教学活动,我们将使用多媒体设备来展示音乐片段和图像,以及头饰和小乐器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教学过程:

一、音乐游戏《草原之声》

导入阶段:

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大草原的美妙声音!草原上有哪些声音呢?

(学生回答)

教师:非常棒!草原上的声音多种多样,有流水声、风声、鸟叫声、马蹄声、羊叫声、牛叫声……这些声音组合起来就是美妙的《草原之声》。现在,我们来玩一个音乐游戏吧!

讨论与准备:

教师:请大家分组讨论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模仿草原上的声音。

(学生讨论,教师进行指导)

教师:哪个组想要先分享你们的想法?

(学生分享,教师分发头饰)

教师:对!我们可以使用声音和乐器来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表演《草原之声》:

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表演《草原之声》!当你听到什么声音,请戴上你的头饰,进入表演角*,并可以加入一些动作。

教师:在广阔的草原上,骏马奔腾,小羊悠闲地吃草,牛儿悠然漫步,远处传来清脆的鸟叫声,小河欢快地流淌,微风轻拂着……这些声音汇聚在一起,成就了美丽的《草原之声》!

二、欣赏《我是*小骑兵》

引入阶段:

教师:大家听,这是什么声音?你们好像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

教师:没错!马蹄声由轻到响,在乐谱上是用这个符号表示的。接下来,我们来欣赏《我是*小骑兵》吧!

欣赏乐曲:

a.辨别主奏乐器:

教师:这段乐曲由哪两种乐器演奏?

(学生听后回答)

教师:正确!木琴主奏,手风琴伴奏。

b.听辨木琴的音*:

分段欣赏乐曲,感受情绪:

教师:听完整段乐曲后,你们觉得它传达了怎样的情绪?

(学生回答)

教师:这段乐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让我们逐段来欣赏。

逐段欣赏并表演:

第一段:

教师:这段乐曲表达了什么情绪?描绘了什么场景?

第二段:

教师:这段音乐情绪如何变化?

教师:如何表演第二段乐曲?

第三段:

教师:这段乐曲的情绪与哪一段相似?

教师:在表演第三段时,除了动作和舞蹈,我们还可以加入什么元素?

教师:让我们来试试使用小乐器来增强表演效果!

(表格如上所示)

教师: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不仅欣赏了《我是*小骑兵》,还学到了小骑兵们不畏艰难、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最后,我们再次完整欣赏一遍乐曲,并边听边表演。

三、师生告别:

教师:今天的活动非常成功!谢谢大家的参与,我们下次再见!

草原教案4

今天,我们将一同探讨一篇充满深情和美丽描写的课文。这篇作品由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引领我们踏上一段北国之旅,领略那片草原的壮美风光。

创设情境

同学们,回想起我们曾经一同登上黄山,欣赏过奇妙的黄山奇石,还有那如画的贵阳黄果树瀑布。大自然以其无穷的魔力,绘制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而今天,我们将与老舍先生一同踏入北国,共同感受那里独特的风光。(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

首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来读一读这篇课文,看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和理解。(指名读课文)通过这次初读,你们能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吗?请把你们的看法汇报出来。

自主探究

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自己的疑问和感受带到小组中,共同交流,相互帮助理解这篇文章的深意。(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大家汇报你们的讨论成果。

品读课文

课文已经读完,我想请问大家,在阅读过程中,你们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吗?(美丽、深情、富有生活气息等)老舍先生在文中通过哪些方式表现了北国的美丽和人情呢?请大家谈谈你们最喜欢的部分,并分享你们的理由。(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知识拓展

为了进一步增加我们对北国的了解,我准备了一个“能力大考验”课件。请同学们选择你们喜欢的画面,设计一段解说词,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选派一个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展示课件)此外,你们也可以为自己搜集的图片写上解说词,与大家分享。

作业

最后,为了巩固今天的学习成果,我希望大家能够搜集自己家乡相关的图片,并撰写一段文字,向他人介绍你们的家乡。这不仅是对你们文字表达能力的一次锻炼,也能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彼此的家乡。

《草原》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草原文本的重点句子和段落,感受草原美丽与欢腾的景象;情感投入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子理解段落内容,深入体验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丽草原的欣赏,激发他们热爱草原和大自然的情感与思想。

教学重点:通过情感投入的朗读,抓住关键词语,感受草原的广袤美景和生机盎然的氛围。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草原和祖国山河的热爱与向往。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时间:40分钟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兴趣,视频启动(4分钟)

引入草原话题:介绍世界闻名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展示其美丽景观和文化特*。学生们能猜出这个地方是哪里吗?(板书题目)

观赏视频: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视频,配以锡林郭勒草原的壮丽景*和民族歌舞,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感受。

交流感受:观看完视频后,学生们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印象如何?(指名回答)

二、整体理解,探索文章结构(3分钟)过渡到课文内容: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大家对草原有着浓厚的兴趣。现在让我们深入课文,与作者一起探索他们到达草原后的独特感受。

默读课文:学生们默读课文。

再次讨论印象:在观看视频和阅读课文后,你们认为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地方?(指名回答)

分析段落特点:哪些段落描述了草原的广袤美景?哪些段落描绘了草原的欢腾氛围?

三、深入品味,感受美景(15分钟)(一)细读第二自然段,感受草原的广袤美景。导语:广袤而美丽,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让我们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是什么让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广袤美丽。请拿起笔,描绘你眼中的美景。

小组讨论分享:学生们自行阅读第二自然段,并分享是什么让他们感受到了草原的广袤美丽。

汇报讨论:例如,“满眼绿*,一直铺向远方”,这些词语如何让你们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和广阔?请大声朗读这些句子,让我们一起感受草原的广阔与平静。

(二)深入探讨自然景观的描写。

草地:在平原、山岭和深谷之间,生长着郁郁葱葱的野草,足以深及十来岁孩童的高度,适合他们玩捉迷藏游戏。

湖泊:在不规则的草滩上,镶嵌着清澈明亮的湖泊,湖面反射出七彩光芒,仿佛神话中的宝镜一般。

野花:除了这些,还有各式各样的野花,如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的牵牛花以及宝石蓝的铃铛花,它们散发出阵阵清香。

设计思路:通过深度阅读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并体验草原的自然美景,同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感知力。

草原的教案6

一、 丰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除了学会按时间顺序写景和体味作品语言特*外,还可以增加:

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描写景物的方法。

积累优美词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可以结合具体教学环节,细化教学方法。例如,在“整体感知”环节,可以用“自由朗读-圈画关键词-概括段落大意”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如合作探究、角*扮演、情景模拟等,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除了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优化导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建议将课前预习改为课堂上的简单介绍,避免占用过多课堂时间。可以通过PPT、图片等形式展示屠格涅夫的生平和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增加“初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内容”的环节,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脉络。

三、解读欣赏文本:

问题的设计可以更加具体、有层次*。例如,可以将问题细化为:

你最喜欢哪个时间段的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特点。

文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试着从修辞手法、语言风格、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作者是如何将景物描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的?请结合具体例子分析。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可以结合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本。

四、质疑:

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解答。

五、想象拓展:

开展作品展示和评价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六、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写景散文的知识?

你认为《树林和草原》这篇课文好在哪里?

这篇文章对你今后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七、课后作业:

作业设计可以更加多样化,例如:

模仿课文,描写自己家乡的景*。

为课文配上一幅插图。

以“我和自然”为主题,写一篇日记。

三、 其他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的指导。

草原游记7

打开相册,我眼前浮现出一幅全家人去草原旅游的画面。

那是前一年,我们回奶奶家的路上,顺便去了草原,拓展了视野。沿途的风景美不胜收,一排排高大的树木仿佛在迎接我们的到来,它们看起来非常壮观,就像超市门口站着的帅哥美女,向我们欢迎一样。

很快,我们来到了风光明媚的草原,我深深吸了一口气,“哇!”空气实在是太清新了,就像爸爸也说的那样。远处有一座利用气力驱动的溜滑梯,附近还有当地的特*美食奶茶,他们免费供应,让我们品尝。饥肠辘辘的时候,旁边还有美味的鸡翅和鹅蛋等待我们。周围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看起来非常舒服。于是我和妹妹躺了下来,在草地上细细观察,发现了许多可爱的小瓢虫。这么美丽的自然景*,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堪称大自然之美啊!

由于草原宽阔开阔,有些人在放风筝,有些人则躺在草地上放松身心,还有人在野餐。而我们选择了大人小孩都喜欢的放风筝。当风筝在天空飞翔时,我注意到天空中有一朵云形成了一只小鸟的形状。正当我专注于那只小鸟时,“啪!”一声,风筝掉了下来,全家人都因为我的失误而笑了起来!

《草原》说课稿8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草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为主题展开。《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所见到的美丽景*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为了体现感知体会的完整*,本课时将集中带领学生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二、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由于孩子们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自然风光”这部分时,将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辅助教学。借用多种资源,调动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草原的魅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的学习。因此,教学“民族风情”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分析理解学习要求,逐步按要求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理解领悟,并提醒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在教学生学习的同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环节一:复习导入,调动兴趣

导入时,通过复习词语,谈印象,对草原形成初步印象,再用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配上一首乐曲──《草原之夜》,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由学生想象的画面导入我们对重点词句的学习。

环节二:以读代讲,以读促讲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从而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草原的美丽和蒙古*的热情好客。

环节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在教学“民族风情”这一部分时,考虑到此次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的能力上与五年级的孩子存在差距,因此,将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学习要求,边扶边学,边学边放,先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再逐组汇报,这样的扶放结合,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与汇报交流这些环节里有超出年龄的发挥。

环节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课后搜集有关草原的资料,如图片、文字等,并进行整理和展示,加深对草原的了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说资源应用

为了更好地解决重、难点和营造学生学习环境,将从远教资源上下载数张草原图片和课文插图,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到草原风光的美及人情美。在教师朗读课文时,还将下载一段优美抒情的音乐作为背景。配乐朗诵,不仅让教师的范读更加有感染力,而且对学生来讲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熏陶。学完第一自然段,为了让学生对草原风光有个整体认识,还将特意安排了学生配乐朗诵,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有感而发。

另文章脉络图和很多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都将一一展现在幻灯片上,不仅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且本节课的时间也得到了更为有效的利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信息量大,有效地利用可以扩大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给新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实践中,借助和科学使用这一重要手段,给语文教学和其它所有学科的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