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了解水能够溶解一些物质。
通过观察砂糖、高锰*钾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理解“溶解现象”。
养成实验中仔细、耐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一份:烧杯4只,玻璃棒4支;砂糖、高锰*钾、砂子、粉笔、食盐、面粉、味精和五香粉各一小包;方糖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研究“溶解现象”。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观察砂糖的外观。
将砂糖放入水中,观察砂糖的变化(提醒学生在不了解物质时不要尝试)。
提出问题:砂糖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进行推测(预期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说法)。
砂糖“化了”;
砂糖“到水里去了”;
砂糖变得很小,分散在水里;
砂糖变得很小,均匀分布在水中。
设计实验:学生会建议将砂糖放入水中进行观察。教师建议使用高锰*钾替代砂糖进行实验。
实验*作:将一小颗高锰*钾晶体轻放入一杯水中,不搅拌,静待一分钟。观察水中高锰*钾颗粒周围是否出现紫红*的云雾状物体并扩散;再轻轻搅动,观察紫红*云雾的扩散情况,最终水变成均匀的紫红*。
得出结论:高锰*钾在水中变得很小且均匀分散,形成了溶解现象。
运用知识:将砂子、粉笔、食盐、面粉、方糖、味精和五香粉放入水中,观察哪些物品溶解,哪些不溶解,并在课本42页的表格中记录结果。
三、研究如何加快物品在水中的溶解。
使方糖尽快溶解的方法:学生会提出多种方案,例如使用热水、研碎方糖、不断搅拌等。
交流实验情况,并记录实验方法在书上表格中。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和变化,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发现。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糖消失”的好奇心,提出并验证溶解现象的概念。通过实验,学生理解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并探讨其他物品的溶解情况,进而了解水的溶解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和实验,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学生学习了如何通过不同的方法加快溶解速度,并扩展了对水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的认识。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2
玩具在每个小学生的童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更是一扇探索科学世界的窗户。通过玩玩具,孩子们不仅可以感知外部特征,还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如何通过玩具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探索和创新,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材分析
玩具作为教学工具,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孩子们通过玩具,用感官去感知物体的大小、形状、颜*等特征,从中学习到科学的基本概念。通过自己动手*作玩具,他们能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试图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一过程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本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能够通过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如大小、形状、颜*等;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设计和改进玩具,培养其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准备
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教师需要准备丰富多样的玩具,包括学生自带的和教师提供的,以及相关的图片和投影片。此外,教师还需制作针对不同玩具的课件,便于学生理解和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了解玩具的各种特征,并能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描述。而难点则在于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玩具设计和改进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时间安排
本次教学将安排为一节课时,因为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其参与度是非常关键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开始一堂特别的科学课,我们将通过玩具,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
学习新课
提出问题和自由探索学生们先自由玩耍各自带来的玩具,然后交换玩具或者选择教师提供的玩具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被鼓励观察玩具的特点,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记录下他们的发现和问题。
小组讨论和猜想假设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分享他们的发现和玩具的特点,包括有趣的玩法和可能的创新方式。教师通过引导和评价,帮助他们理解观察的重要*和提出问题的价值。
设计和改进玩具学生们被要求根据他们的发现和问题,设计或改进一种玩具。他们被鼓励展现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组成员们合作完成任务,力求设计出最具科学*和创新*的玩具。
实施探究和结论学生们通过实际*作和讨论,收集关于玩具的信息,并得出他们的结论。
拓展创新
通过这样的科学课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和方法,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创新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玩具不仅是童年的伙伴,更是学习和成长的有力助手,它们能够引导孩子们进入科学探索的世界,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3
放大好奇的眼睛,探索奇妙的世界:以“观察宝贝”为例,谈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设计
一、 亮点与可改进之处
(一) 亮点
1. 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教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带来自己眼中的“宝贝”,并将“达尔文观察宝贝”作为学习素材,拉近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2. 注重探究,强调过程: 教案设计了“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的科学探究基本过程,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3. 小组合作,促进交流: 教案安排了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二) 可改进之处
1. 目标设定可以更加具体、可*作: 例如,在“科学探究目标”中,可以将“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细化为“能够运用放大镜等工具对物体进行细致观察,并能描述观察到的细节”;将“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细化为“能够运用文字、图画等方式记录观察到的物体特征,例如颜*、形状、纹理等”。
2. 教学内容可以更加丰富、有层次: 例如,可以引入更多关于达尔文观察研究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根据不同“宝贝”的特点,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和工具,并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例如测量、比较、分类等;可以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尝试提出新的问题。
3. 教学评价方式可以更加多元化: 除了课堂观察和学生作品评价外,还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意识、探究精神等方面的发展,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一) 丰富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导入:
1. 播放视频或图片: 展示达尔文观察动植物的场景,或者展示一些微观世界下奇妙的景象,激发学生对观察的兴趣。
2. 讲述故事: 讲述达尔文如何通过细致观察,发现生物进化的奥秘,或者讲述一些与观察发现有关的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3. 设置悬念: 展示一个神秘的“宝贝”,引导学生猜测它的特点,并思考如何通过观察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二) 优化观察环节,提升探究能力
1. 提供更多样的观察工具: 除了放大镜,还可以提供给学生尺子、镊子、滴管、显微镜等工具,根据观察对象的特*选择合适的工具,提高观察的效率和准确*。
2. 设计观察记录表格: 引导学生用文字、数字、图画等方式记录观察到的信息,例如颜*、形状、大小、纹理、气味、声音等,并鼓励学生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记录更加生动形象。
3.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 例如,可以将不同种类的树叶进行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思考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
4.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 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尝试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猜想,例如“为什么这片树叶是红*的?”、“这块石头的表面为什么这么粗糙?”等。
(三) 拓展延伸活动,深化学习体验
1. 制作“宝贝”档案: 将观察到的“宝贝”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宝贝”档案,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2. 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 每位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宝贝”,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更多关于它的信息,并向同学们进行讲解。
3. 组织“自然笔记”创作比赛: 鼓励学生用绘画、文字等方式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 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1. 建立学生观察记录档案: 将学生的观察记录、问题清单、猜想假设等资料收集起来,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见证,并根据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水平,进行个*化的评价和指导。
2. 开展小组互评和自评: 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和问题,并对其他同学的观察记录进行评价,同时反思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观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度、积极*、合作意识等方面,以及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注重探究过程,但还需进一步优化教学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他们在观察和探索中体验科学的乐趣,领略自然的神奇。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探索纺织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的运用,深入了解不同纤维的特*和用途。
知识与技能:通过识别和比较常见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学习它们的主要区别、特点和适用场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科学技术在纺织材料领域的进步和发展,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不同需求不断研究、发明和生产新材料的重要*。
教学准备:为了有效进行学习,每位学生需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此外,还准备了放大镜、镊子和安全用火柴等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首先,检查学生自带的纺织布料,了解学生们所带来的材料种类和状态。
自主学习:
认识纤维:纤维是制成衣物的基本材料。根据其来源和加工方法,可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后者又可细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学生认识布料:学生分成小组,共同研究所带来的布料。按照课本上的分类方法(如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并讨论是否还有其他类别。
教师讲解辨认方法:教师讲解使用火烧方法来辨认布料的材质。例如,棉和麻在燃烧时易燃,产生类似烧纸的气味和灰烬;丝和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几乎没有灰烬;而合成纤维燃烧时则形成黏胶状物质,燃烧后残留黑*物质。
指导学生比较布料的不同点:学生通过视觉、触摸和观察纤维的特*(如光泽、粗细、长度和弯曲度),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特点,如柔软度、透气*、牢固*、吸水*和防水*等。
研究布料的织造方法:使用放大镜等工具,学生们拆解布料,研究不同布料是如何织造成的。
课后作业:搜集有关各种纺织材料发展史的资料,并做简要记录。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纺织材料的分类、辨识方法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还能激发对科技进步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让学生了解到物体由一种或多种材料构成,并认识到周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材料。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作提升学生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并培养他们对材料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的不同材料。 2、教学难点:用准确的词汇描述木材的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常用的物品 1、讨论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及其材料。例如,什么物品由什么材料制成?(教师板书学生提到的材料) 这些物品所用的材料叫做材料(板书:课题)。 2、展示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尺子:认识吗?它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板书:塑料) 3、展示多种材料制成的物品——眼镜:认识吗?它由哪些材料制成的?还有其他材料吗?(板书:玻璃、铁) 4、小结:物品可以由一种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多种材料制成。
二、我们知道的材料 1、讨论生活中见过的材料。(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当学生提到物品而非材料时,教师进行指导) 2、列举这些材料制成的物品。
三、调查身边的材料 1、调查身上的物品 在我们身上有许多物品,它们由什么材料制成呢?请大家注意以下几点:寻找身上穿的、佩戴的、携带的物品。不要重复相同名称的物品。如果遇到不认识的材料,可以用⑴、⑵、⑶等标记,讨论时尽量保持安静。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学生上台展示)教师板书学生提到的材料。 师:你能具体指一下这个物品吗? 师:大家对他们小组的调查有什么看法? 师:对这些物品,你们有什么看法? 2、观察书包里的物品,它们由什么材料制成? 通过身上物品的调查,我们发现了几种材料。接下来观察书包里的物品,记录在老师发的表格中。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大家对他们小组的发现有什么不同意见吗?我们将进行一个游戏。听清楚要求:我指一个物品,看看你能否说出它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准备好了吗? 门、窗、椅子、灯……
四、小结 通过刚才的调查,我们发现了许多材料,物品可以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制成。 1、各种材料的特点 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例如,为什么衣服用布做而不是铁? 我准备了几种常见材料,每小组选择一种进行观察。小组代表领取材料。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小结:你们说的特点是否准确?我们将在后续科学课中深入研究这些材料的特点。相信大家通过研究会找到*。 2、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课堂练习 1、观察并记录制作周围物品的材料,请在相应材料下打“√”。 物品名称:塑料、纸、布、金属、木材、玻璃 2、通过统计,、、_________是我们身边使用最广泛的三种材料。 3、写出你知道的木材的特*: 4、选择题 (1)我们身边的物品大多用()材料制成的。 A、一种 B、两种 C、两种以上 (2)我们吃饭用的碗大多用()材料制成的。 A、纸 B、塑料 C、金属 D、木材 E、玻璃 F、陶瓷
作业安排 1、课后填写科学活动手册。 2、写一篇关于我们生活中材料的随想,探讨不同材料带来的生活价值。
自我问答 问:在处理学生小组合作调查时,需要注意什么? 答:要充分放手,让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自由探究。教学中应注重科学活动的更新,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究科学的精神。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6
1. 丰富“导课”环节,激发学生兴趣
现有的导课设计只是简单介绍了爱迪生,略显平淡。建议采用更生动活泼的方式,例如:
播放视频: 播放一段展现各种科学现象或科学家故事的短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魔术表演: 老师可以表演一个简单的与科学原理相关的魔术,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魔术背后的科学道理,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互动游戏: 设计一个与科学相关的互动游戏,例如猜谜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初步感知科学。
2. 深化“吹泡泡”活动,引导学生思考
现有的教学设计只是简单地将吹泡泡与爱迪生发明电灯进行比较,建议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吹泡泡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
你是如何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
你能否改进吹泡泡的方法,吹出更大、更稳定的泡泡?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并认识到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3. 优化“玩玩具”环节,突出探究过程
现有的教学设计对“玩玩具”环节的描述较为简单,建议细化步骤,突出科学探究的过程:
明确探究目标: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玩玩具,例如“玩具是如何运动的?”“玩具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等等。
鼓励观察记录: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玩具,并用文字、图画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引导思考分析: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思考分析,例如玩具的运动原理是什么?玩具的结构与功能之间有什么关系?
鼓励交流分享: 让学生分组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并尝试解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
通过这些步骤,让学生在玩玩具的过程中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并认识到科学探究需要观察、记录、思考和交流。
4. 改进“看图说话”环节,避免过于直白
现有的教学设计直接给出了“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过于直白,不利于学生理解。建议采用更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对科学的认识:
设计问题情境: 可以创设一个与图片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例如“图片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在做什么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思考图片中的人物在做什么,他们是如何做的。
引导学生表达交流: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逐步引导归纳: 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老师再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直接灌输知识,让学生在主动思考和探究中建构对科学的理解。
5. 丰富“提出问题”环节,关注问题质量
现有的教学设计只要求学生提出10个科学问题,建议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质量:
提供问题示例: 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高质量的科学问题示例,例如“为什么天空是蓝*的?”“植物是如何生长的?”等等,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好的科学问题。
引导问题分类: 可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例如哪些问题是可以直接观察得到的?哪些问题需要查阅资料才能解决?
鼓励问题拓展: 可以鼓励学生对已有的问题进行拓展,例如“为什么天空是蓝*的?”可以拓展为“不同时间段天空的颜*一样吗?”“不同地方天空的颜*一样吗?”等等。
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学生提出更有价值、更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1. 丰富“谈话导入”环节,引发学生思考
现有的导入设计只是简单地告知学生要去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建议设计更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例如:
什么是生命?
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是有生命的?
你能说出哪些有生命的物体?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生命”这一概念进行初步思考,并激发他们去探索发现的兴趣。
2. 优化“室外活动”环节,增强探究体验
现有的教学设计对室外活动的描述较为简单,建议细化活动步骤,增强学生的探究体验:
划分探究区域: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划分不同的探究区域,例如花坛、草坪、树林等等。
提供探究工具: 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探究工具,例如放大镜、记录本、彩笔等等,帮助他们更好地观察和记录。
设置观察任务: 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具体的观察任务,例如“观察不同区域有哪些有生命的物体?”“观察这些物体有什么特征?”等等。
通过这些步骤,引导学生在室外活动中进行更加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3. 改进“记录有生命的物体”环节,鼓励多样化表达
现有的教学设计只提到了“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建议鼓励学生采用更加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图画记录: 可以用彩笔将观察到的有生命的物体画下来,并标注出它们的名称和特征。
模型制作: 可以用橡皮泥、树叶等材料制作有生命的物体的模型。
角*扮演: 可以进行角*扮演,模拟有生命的物体的行为和特征。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4. 深化“讨论交流”环节,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现有的教学设计只是简单地让学生交流“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建议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比较不同物体的特征: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有生命的物体的特征,例如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区别?
探究生命的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所有有生命的物体有哪些共同特征?
讨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蝗虫、蜗牛、长得像蜗牛的动物、长得像蝗虫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以及大象、长颈鹿、蜂鸟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蝗虫
观察蝗虫的身体。
观察蝗虫的头、胸、腹部位。
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按照头部、胸部、腹部的顺序进行观察。
描述蝗虫的身体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包括有头部、触角、眼睛、嘴,以及运动器官等。
不同点包括身体形状、结构,以及眼睛、触角、嘴、足等方面的差异。
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根据课本插图进行比较分类:
与蜗牛相似的动物标记“〇”。
与蝗虫相似的动物标记“△”。
有疑问的动物标记“?”。
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
汇报交流:
与蜗牛相似的动物有田螺、蛞蝓、蚌、蚬等。
与蝗虫相似的动物有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等。
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有猫、青蛙、鱼、鸟、乌龟等。
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的方法。
使用尺测量蝗虫的大小。
测量身体长度。
描述测量结果。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
说明蜗牛身体长度的测量困难*和实用*。
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的大小。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展示蜂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蜂鸟的体型大小。
比较蜂鸟和蜜蜂的大小。
讨论如何观察和描述大象、长颈鹿、鱼、蚯蚓、蝴蝶、乌龟、瓢虫等动物的大小。
分享在寻访小动物时使用的观察描述方法。
七、小结 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观察方法,通过今天的活动,学生们了解了蜗牛和蝗虫的区别,学会了比较和测量小动物的大小,提高了对动物多样*的认识。
在江南地区,可以使用蚱蜢代替蝗虫进行教学,因为蝗虫在该地区较少见。
本课程侧重于具体的蜗牛和蝗虫个体比较,不涉及软体动物和昆虫的抽象概念。
在测量蝗虫身长和展翅长度时,建议学生进行合作。
这些改动希望能够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沸腾是指水在受热至超过一定温度后,发生剧烈汽化现象,此过程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猜测、观察、实验和研讨等方式,发现事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和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资源在地球上的重要*,形成珍惜生命、保护水资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水加热过程中的变化。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课件展示图片提问:如果我们持续加热水,会发生什么现象?
揭示课题:水的沸腾(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一)预测活动
对问题“如果我们持续加热水,会发生什么现象?”进行口头描述或绘画预测,并在学习手册的记录框内记录。 (预设:①描述:水中出现气泡,水面产生白*气体等;②以图画形式描述。)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进行水加热实验,确定所需的实验装置。
使用PPT展示实验装置,介绍各器材名称和功能。
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学习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通过PPT,学生学习测量水温的方法(由教师补充介绍)。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分组装配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观察和数据(屏幕显示电子计时器或由小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讨论在水加热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
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持续上升,但在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
在加热过程中,底部产生气泡,气泡上升并逐渐增大,到达水面时破裂,释放热气。
提问:
水何时开始沸腾?在标准压力下是100℃。
沸腾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水温保持稳定。
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后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显著增加。
【板书设计】
水沸腾了
水中:产生气泡
水面:破裂的气泡
水面上:释放热气
水沸腾温度:100℃
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