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情分析: 我们六三班共有40名学生,其中男生23人,女生17人。自从上学年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以来,每位学生都制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积极和努力的态度。特别是1、2号学生在每个小组中对5、6号学生的辅导起到了重要作用,帮助学困生在思维方法和技能方面有了显著进步。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并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概述: 本教材共分为8个单元,涵盖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综合应用等领域。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二单元:分数除法
第三单元:比
第五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四单元:圆的周长和面积
第六单元:统计
第七单元:可能*
第八单元:百分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包括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以及比的简化和求值方法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分数乘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理解比的含义和*质,能解决相关问题。
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认识众数和中位数,能够求解和分析数据集的统计特征。
数学思考目标:
通过观察、*作、思考和交流,提高抽象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求知欲。
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逻辑*和确定*。
培养学生倾听和质疑的能力,促进*思考习惯的养成。
四、教学措施:
整合课程内容,加强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科融合。
设计每节课的详细教学内容,重点关注教学单元中的例题。
精心设计数学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探索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
强调数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培养。
有关小学数学教学计划2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改进笔算教学的组织和安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
量与计量的教学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增强学习的实用*。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加强动手*作与自主探索,注重估测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生成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感。
逐步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材内容包括: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的特点、千米和吨的相关知识、时、分、秒的时间单位、可能*的初步探讨、数学广角及数学实践活动等。
该册教材的编排充分遵循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保持了与前几册教材的一致*和连贯*。内容的设计注重儿童的实际经验与体验,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并提倡开放式教学方法。整体教材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本册教材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强调计算教学改革,注重数感的培养。
(3) 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计算的实际意义,培养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数感的培养。
有关数学教学工作计划3
一、情况分析: 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思想健康,学习目标明确。然而,仍有个别同学对学习产生畏惧,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因此,未来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更严格的要求。
二、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掌握使用等式的*质解决简单方程问题的技能,并能够通过列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使学生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能够求解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其与除法的关系。能够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转换;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根据分数的基本*质进行约分和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使学生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并理解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使学生理解圆的特征,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主要措施:
通过合作学习和交流,培养自觉检验的习惯。
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体验数对与生活的联系。
鼓励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能力。
四、时间安排: 略
有关数学教学工作计划4
一、整体情况概述 我执教高三189和191班理科生共115名。189班学生学习习惯较差,边缘生较多;优秀生稀少,基础普遍不扎实,缺乏学习主动*;191班部分学生成绩不稳定,面临挑战*的培优任务。
二、指导思想 本教学团队坚持更新教材,拓展信息视野,更新教学理念,提倡理*思维,重视知识的多元联系,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强化教学改革,强调团结协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政策,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数学素养,全力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想 ㈠ 总体原则
注重知识体系构建,不单纯记忆和理解知识点,要寻找内在联系,达到深层理解,重视知识块的复习,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立足基础教学,严格依据数学考纲和教材内容,精选基础训练题目,避免偏离范围和要求,利用历年高考试题有针对*地训练学生。
㈡. 体现数学学科特点,提升解题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强化解题教学,通过解题探究提高学生能力。
强调实际问题的数学解决方法,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注重“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教学理念,选用与生活、生产、环境及科技相关的典型数学问题,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多方面能力,全面提升数学综合应用能力。
㈢ 合理安排讲、练、评、辅的时间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实施精讲精练,不增加学生负担,避免“题海战术”。
协调好讲、练、评、辅的关系,追求数学复习效果。
提高复习教学效率和效果,注重实效。
㈣ 改变传统复习模式,推动小组交流合作
弱化个人作战,加强备课小组的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
学生主题为主,教师为主导。
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提升复习效率,如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和心理辅导 (1)及时介绍学习方法和策略,及时反馈和弥补学生不足。 (2)根据不同学生水平,合理安排教学难度,促进学生成功体验,提升能力。 (3)针对边缘生进行个别辅导,分别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
㈤ 第二、第三轮复习交叉进行
四、教学重点
数学思想与方法
教材重点和高考热点
根据新大纲,巩固基础,突出新增内容,如向量、概率与统计、导数等教学内容。函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数列仍然是重点。
强调纵向单元复习与横向综合发展,注重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应用。
五、教学措施
坚持集体备课,增强学习效果,积极探索第二轮复习的有效教学模式。
踏实推进教学实施 (1)当日内容当日巩固,每日必要练习及时检查和督促。 (2)每周进行小题训练和综合训练,精准把握试题特点,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促进思维层次的多样*。 (3)每次考试试题集体研究,提升考试效率。
有关数学教学工作计划5
上学期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初三(5)班中,近50%的学生基础较好,学习目标明确,30%的学生学习积极*高,具有较强的自觉*。应重点关注尖子生,提升他们的解题技能和技巧,以取得更好成绩。同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夯实基础。
初三(6)班中,约80%的学生基础较好,自觉*强,但在综合运用能力、解题速度及基础知识掌握上还有待提升。
本学期教学总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及应用,了解对称轴的*质及其应用,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质及应用,进行实数运算,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质及应用。
能力目标: 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通过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目标: 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具备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本学期教学内容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第十一章 全等三角形 重点及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质及应用
第十二章 对称轴 重点及难点:轴对称*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质及应用
第十三章 实数 重点:平方根、立方根及实数运算
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 重点:一次函数图象*质及应用
第十五章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全等三角形:重点及难点包括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质及应用。 对称轴:重点及难点包括轴对称*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质及应用。 实数:重点包括平方根、立方根及实数运算。 一次函数:重点包括一次函数图象*质及应用。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加强双基数学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尊重学生的个*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进行恰当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评价。
有关数学教学工作计划6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良好,自律*强,数学兴趣浓厚;计算能力普遍较好,但速度存在差异。由于新教材的特殊编排,大多数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不足,但在处理简单问题上已有初步数学意识和解决能力。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图形的运动,数据收集整理,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等。
(二)内容变动情况
降低难度:第一单元由复式统计表转为调查方法和数据整理;第三单元减少图形运动内容,保留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直观认识。
完善结构:及时安排混合运算,将“有余数的除法”移至二年级下册,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三)编排特点
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
强调知识整理能力培养。
注重数学背景知识。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层次分明。
提供教学评价线索。
三、教学目标
认识“百”和“千”,掌握万以内数位顺序,能读写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理解近似数。
掌握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理解除法含义和乘除法关系,熟练计算有余数除法。
初步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认识克和千克,了解质量单位。
了解统计意义,能进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简单分析。
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除法。
万以内数的认识。
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
*审题能力的培养。
各类应用题的解决。
五、教学措施
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培养应用意识。
发展数感,重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
改进表内除法教学,体现知识形成过程。
提供丰富空间与图形素材,促进空间观念发展。
提供现实、探索*学习活动,激发数学兴趣,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课时安排
数据收集整理 3课时 (2.22-2.29)
表内除法(一) 10课时 (3.1-3.20)
图形的运动(一) 4课时 (3.21-4.3)
表内除法(二) 5课时 (4.7-4.17)
混合运算 7课时 (4.20-4.30)
有余数的除法 8课时 (5.4-5.19)
万以内数的认识 8课时 (5.20-6.5)
克和千克 2课时 (6.8-6.12)
数学广角 3课时 (6.15-6.19)
总复习 4课时 (6.23-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