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语文猜题卷(含*解析)

下载文档

类型:

大小:80 KB

页数:11页

ID:635f5aa1ca1cb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0年高考语文猜题卷(含*解析)一.(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汉字的读音,有误的两组是()(3分)①卑鄙(bǐ)麻痹(bì)瓦窑堡(bǔ)咸与维新(yù)②簸箕(bǒ)贿赂(lù)哺乳类(bǔ)奴颜婢膝(bì)③商埠(bù)重创(chuāng)差不多(chà)从容不迫(cóng)④豆豉(chǐ)捧场(chǎng)应届生(yìng)乳臭未干(xiù)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及解析】选D。簸箕(bò)应届生(yīng),考查方言误读和多音字误读。瓦窑堡(bǔ)、咸与维新(yù)、重创(chuāng)差不多(chà)、捧场(chǎng)、瓦窑堡(bǔ)、应届生(yìng)、乳臭未干(xiù)属多音字,读音正确;豆豉(chǐ)、奴颜婢膝(bì)要防止方言干扰。2.下列词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家具炒鱿鱼声名雀起徇私舞弊B.装璜倒计时开源截流老生长谈C.*明信片和衷共济心无旁骛D.提词摄相机既往开来磬竹难书【*及解析】选A,考查同音字、近义字、形似字和异形词。试题中的错别字来自于生活中常用、常见汉字。A项:雀—鹊;B项:璜—潢,截—节,长—常;C项无错;D项:提—题,相—像,既—继,磬—罄。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卡尔扎伊不仅要会见*领导人,他还会与*的媒体见面,毕竟日程太紧,像故宫等名胜只好忍痛割爱,而长城是不能不去的。B.出口侵权的原因,在于企业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淡薄,有侥幸心理,企图“打擦边球”,坐收渔利;而经济利益的驱动,则是此类侵权事件频发的深层原因。C.他们最初创业时手无寸铁,穷得叮当响,然而仅仅经过两年的奋斗,现在已经成了拥有千万资产的实业家。D.民营企业的发展总要遇到出生难、融资难、准入市场难等难题,这些难题的根子在思想上。观念不转变,有好政策,也只能是歪嘴和尚念经——老跑调。【*及解析】选D。(A项,是范围失当。“忍痛割爱”是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割舍给别人。故宫原本不属于自己所有,且参观故宫的打算也不是具体的东西,不能说“忍痛割爱”。B项,坐收渔利:利用别人之间的矛盾而获得利益。句中无此意。C项,手无寸铁:指手中没有任何武器)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湖南是*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典型的*特*,能代表发展*家的普遍旅游业特点,鉴于以上因素,2008年全球旅游年会暨景点博览会将于6月6日至9日在湖南*会展中心举行。B.ARJ飞机的设计是以未来西部交通枢纽格尔木机场和拟建中的旅游热点九寨黄龙机场作为设计的临界条件,并用西部地区57条航线来检验飞机的航线适应*,以保*在实现经济效益的条件下满足西部的高原高温环境要求。C.千帆竞逐洞庭湖,古*古香岳阳楼,这幅湘绣作品近看居然湖水粼粼好似真在流动,仔细聆听还有湖鸥鸣叫和湖水拍岸之声,令人有如亲临“汽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壮场面。D.*奥运会火炬接力将以“*之旅”为主题,以“点燃*、传递梦想”为口号,跨越五大洲,让全世界*共享奥林匹克“体育为人类*发展服务”的理想和**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的理想,用火炬接力来传递友谊、和平、*的信息。【*及解析】选C。聆听,多用于书面语,常指仔细注意地听,这里在“聆听”前加上仔细,属于语意重复;另外,“有”后面没有支配的对象,成分残缺,应该在“场面”之后加上“之感”之类的词语作宾语。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全球暖化,还是新*河期吵吵嚷嚷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去年11月才在印尼巴厘岛落幕,世界各国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措施的争吵刚从耳边消失了没几天,*就遭受了雪灾,部分地区甚至是半个世纪不遇的超大雪灾,受灾人口超过1亿。不仅在*,去年12月,加拿大和美国也相继出现了大雪灾;更离奇的是今年1月11日,巴格达竟然也百年不遇地下起了雪。“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怎么昨天报纸上刚刚还在讨论全球变暖呢,今天就哪里都暴雪了呢?”  这次大雪灾究竟和全球变暖有没有联系呢?还是如一些报刊所引述的“科学家”所说的: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河期?先平个心气,下面请听细细道来:  先来聊聊气候是怎么回事。通常气象学上所说的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现象和要素的平均值。这个“长期”的意思,可长可短,短可以是数月,长则可至数千万年,这都依赖于探讨的问题而定。当我们考虑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气候变化时,这个时间尺度在十年以上。在使用气候*模型模拟捕捉气候变化趋势时,输入的以往天气数据通常都在数十年以上甚至更长。在这样长的时间范围内,像暴风雪、旱灾、台风、寒潮等等这些偶然*的极端天气的影响就会被拉平。为了平衡不确定*的影响,在模拟时还可能需要设置若干次不同的初始状态,这样得出的结果也就更可能反映出气候变化的基本趋势。  也正因为气候是“长期”天气的平均反映,那么只依靠过去或未来短短数年的天气现象来支持或者反驳全球变暖的事实,都是不现实的。人为增加气候系统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结果,就是一些特定灾害*天气,如强降水引发的洪水,发生的几率增高、强度增大了;而另一方面,与极低温相关的灾害如霜冻,发生的几率和强度则有下降的趋势。  在天气的决定因素上,偶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伴随着时间的积累,会大到无法清晰预测的地步。基于这一事实,同时也限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气象台一般只发布未来3天的天气预报,想要做更长时间的预报,它的可靠*和精确*就会显著下降。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单一天气事件,要从气候变化角度来确切推断其发生的来龙去脉,也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  如此说来,那根据气候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天气还有个准吗?对于天气预报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得预报期初始的地球背景物理资料,在此基础上经过计算机模拟推算,最终才能得到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具体的天气预报结果。而这些背景资料是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根据目前已知的气候变化趋势,即因为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全球地表温度已经并且将持续上升,由此而导致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增多、*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等的背景因素,也就可以预测在长期未来的全球范围内,灾害*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而另一些灾害,如寒潮所带来的极度寒冷的发生机会和严重程度,则会下降。  在日常概念中,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并没有像气象学上这样的系统和严格。事实上,在拉平极端天气因素的影响之后,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后果才会显现出来。在面对眼前暴雪的同时,我们如果再能联想到前几年包括*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地区出现的暖冬现象,以上的解释就更加容易理解了:原来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一次的短期极端天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2008年2月《科学时报》5.对本文所阐述的主要观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河期”的说法是正确的。B.根据气候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是不可靠的。C.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并没有像气象学上这样的系统和严格。D.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一次的短期极端天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气象学上所说的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现象和要素的平均值。这个“长期”,通常在十年以上。B.人为增加气候系统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使与极低温相关的灾害如霜冻,发生的几率和强度呈下降的趋势。C.对于已经发生的单一天气事件,要从气候变化角度来确切推断其发生的来龙去脉,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D.在天气的决定因素上,偶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伴随着时间的积累,会大到无法清晰预测的地步。7.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遭受雪灾,巴格达也百年不遇地下起了雪。这说明“全球变暖”的说法是无稽之谈。B.这次大雪灾说明:气候并没有变暖,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河期。C.气候是“长期”天气的平均反映,只依靠过去或未来短短数年的天气现象来支持或者反驳全球变暖的事实,都是不现实的。D.根据目前已知的气候变化趋势,可以预测在全球范围内,明年灾害*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标准解答】DAC【详细解析】5.D(文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是全文的中心。)6.A(“通常在十年以上”有误,原文是说“可长可短,短可以是数月,长则可至数千万年”。)7.C(A、B错,因为“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一次的短期极端天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D.“明年灾害*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错,原文是说“在长期未来的全球范围内,灾害*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陵。羽遂见禽。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吾弗闻斯言也。”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丁谧、*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选自《三国志》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陵引:率领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徙:迁移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夺:改变D.微护*,吾弗闻斯言也微:如果没有200804219、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B.帝忿然作*而问其故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C.许割*南以封权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D.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提出恳切建议,深受人主的器重。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3分)(2)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3分)(3)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4分)【标准解答及解析】8、C(夺:耽误,“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夺”为“改变”。 )(3分)9、B(B项均表顺承。A项第一个“为”表目的,可译为“来”,第二个“为”是动词,根据上下文可译作“建立”;C项第一个“以”表修饰,不译;D项第一个“所”与“仗”构成“所”字结构,第二个“所”与“为”一起表被动)10、B(“骨鲠”是刚直的意思。①说明他有远见;⑥是对皇上的赞颂。 )(3分)12.D(“都提出恳切建议”错)(3分)11、(1)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诫啊。(“太重”、“身蔽”、判断句式为三个得分点。)(3分)(2)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垂拱而治的时候。(“恢弘”、“诚”、“高枕而治”为三个得分点。)(3分)(3)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封宠庆赏”、“不先知”、“非臣所率”为三个得分点。)(3分)12.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答题。(8分)秋词(刘禹锡)行秋(徐玑)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嗾人狂。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注释:嗾,“教唆”的意思。(1)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情感基调却略有不同,刘诗的情感基调是,徐诗的情感基调是。(2分)(2)请简析刘诗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和徐诗整首诗的艺术手法。(6分)答:刘诗:手法:分析:徐诗:手法:分析:【标准解答及解析】(1)清雅(或者答“高雅”“欣赏”“赞美”“昂扬”也可)/闲适(或者答“悠闲”也可)(2)刘诗后两句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1分),用“春*嗾人狂”来与秋天作对比,反衬出秋天的清雅素净。(2分)徐诗用了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的手法(1分),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安谧恬静,从而表现人的闲适之情。(2分)13.请按照要求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名句名篇(两题任选一题)(6分)⑴诗人常借*水东流来表达青春时光的流逝。比如李白在《将进酒》中用“,”引出自己人生易老的感叹;《乐府诗集·长歌行》中用“,”表达对后人青春一去不回的*诫。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李密《陈情表》)梅须逊雪三分白,。(卢梅坡《雪梅》),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⑵柳永在《雨霖铃》中表达古今不变的离别之愁的一句是“,”。杜甫在《旅夜书怀》中使用反语表达自己仍希望出仕的愿望的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欧阳修《伶官传序》),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标准解答及解析】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雪却输梅一段香⑵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路曼曼其修远兮(每空1分,凡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两题以学生回答最好一题给分。)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8分)寻梅郝卫宁我爱死梅花了,但长这么大,竟没见过梅花。我之爱梅大概是在十岁左右的时候。其实,我生长在一个没有梅树的城市,根本没见过梅花,而且,确切地说,除了喇叭花和月季花,其他的花我都见得少。忽然有一天,听到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了毛主席的一首词《卜算子·咏梅》。呀!我所敬爱的毛主席原来如此地喜爱梅花啊!梅花真是高洁之品、人间奇绝呢。于是,梅花,走进了我的心里。我一位同学的父亲是个画家。曾有一阵子,我天天缠着她的父亲要学画梅花。人家说这里没有梅花,你没见过,不好画的。我说,龙你见过吗,不照样画!屈原你见过吗,不照样画!于是,人家就不好再说什么,只好捺着*子,抽着空教我画梅。他教我的是宋朝杨无咎的墨梅画法,他说杨无咎一生坎坷,终身寻梅、观梅、画梅,他的墨梅在线条上更有书法的笔意和梅的风骨。画家的话我似懂非懂,我画的梅也多是“有墨无梅”。画家说梅花傲霜斗雪,高洁雅淡,你心中要有梅,才能画好。我说我们这个城市没有梅,观察不到,心中怎么能有梅!他就沉默了。有时候,他会在他画得比较满意的画儿上写一两句古代赞梅的诗,比如“一树寒梅白玉条”“尚余孤瘦雪霜姿”……那是一些淡淡的、清幽的日子。画家潇洒泼墨,笔下的梅花从蓓蕾、小蕊、大蕊到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各种形态鲜鲜活活,冲淡了外面世事的喧闹。后来,我的“墨梅”一直没画好,这个同学已经举家南迁了。丈夫的表姐梅英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一所大学教授中文。一天打电话来说她的美国学生在上课时问到了她名字的中文含义,她说是梅的婴儿——她在闪念之间把“梅英”改作了“梅婴”。她让我帮她找些有关梅花的*古诗词之类,她说她忽然意识到也许这是一个特别好的介绍*文化的突破口。我答应了她。我很想再走近梅。我狂翻了所有有关梅花的书藉。我告诉梅英,“梅文化”中的人文**和“仙”风“道”骨,深深震撼了我,一句话说完:“人间奇绝,只有梅花枝上雪”!书海“寻梅”,又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遗憾没见到真正的梅花。寻梅不见梅,心里非常难过。真梅到底在哪儿?我问自己。古往今来,骚人墨客以梅言志,咏梅、画梅、唱梅、赞梅,梅的风骨、气节和韵味远远超出了她的本身。我想,或许见梅者未必识梅,或许识梅者未必见梅。画家的梅花,“梅婴”的梅花,带给我许许多多有“梅”陪伴的日子,使我孤寂中有了希望;身本洁来还洁去,叫我浮躁中有了恬淡。难道这就是“心中有梅”的含义?梅花本无形,寻梅之于我,恐怕是今生一世的精神之旅了。(《散文选刊》2007年第5期有删改)14.文章开头以“我爱死梅花了,但长这么大,竟没见过梅花。”*成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本文标题是“寻梅”,阅读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作者“寻梅”的历程。(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作者在文中说“见梅者未必识梅,识梅者未必见梅”,这句话说明了一种现象,包含了一种哲理。请你谈谈你的理解,说说你身边属于这种情况的现象。(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作着寻梅最终也没有见到梅花,但是作者表示要寻找一辈子,你认为作者寻找的“真梅”是什么?在我们国家第二届国花评比中,梅花名列第一,许多人呼吁要把梅花定为国花,你认为可以吗?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准解答及解析】14.*:①开头点题,开门见山。(1分)②用对比来说明作者对梅花特殊的感情,爱死了梅花,却没见过梅花,吸引读者注意,引起读者思考。(1分)③引起下文,为下文写自己寻梅经历作铺垫。(1分)④首尾照应,开头写没见过梅花同结尾写寻找“真梅”形成照应,深化了文章中心。(1分)15.答:①跟画家学画梅花,但终无所成;(1分)②“书海寻梅”,感受到梅花孤傲、高雅;(1分)③寻得干枝梅,但井非“真梅”;(1分)④感悟到寻梅是“今生一世的精神之旅”。(1分)(大意对即可)16.*:这句话说明了生活中的一种现象:生活在梅花之下,天天看见梅花,不一定喜爱梅花,成为梅花的知音;了解梅花傲雪凌霜的特点,喜爱梅花,心中有梅花,没见过梅花也无妨。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神交、心仪等等现象。这句话包含了一种哲理:心有灵犀一点通,无缘对面不相识。(2分)我们身边那些天天见面、非常熟悉的人,如果没有共同语言往往和不相识的没有什么不同,而没见过面的网友、笔友,却可以成为很知心的朋友,可以无话不谈,互相支持帮助的情况都属于这种现象。(2分)(言之成理即可)17.*:①“真梅”是指风骨、气节和韵味。在本文,梅花已经成了气节和品质的象征,作者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痴爱,实际上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文章昭示我们在生活中要追求高洁,决不低俗。(3分)②我认为可以。梅花,君子的象征,每当朔风凛冽、*雪皑皑之际,唯独梅花昂然枝头,不畏严寒,对生命永远充满希望,让人精神一振。梅花珍惜早春的消息、保持晚春的气节,永远俏丽,永远欢笑,正是这种冷绝群芳的特*,使她成为审美的极致、人格的象征;梅花开放在严寒中,同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屈服一样,用梅花做国花,有*醒国人的作用。(3分)18.在新闻标题中运用对偶可以使标题呈现一种平衡与对称的形式美,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给下面新闻拟一个标题,要求用上对偶手法。(6分)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的标志*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个重大的跨越。这是一群航天才俊,为达到“精确变轨,绕月飞行,首飞成功,一年寿命”的探测工程目标,他们针对月球探测卫星的新特点,集思广益开拓进取,短短三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这是一只高度团结的队伍,统一决心、统一意志、统一目标和统一行动。这是一支不负众望的团队,11月7日,*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宏大的系统工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利用*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产品、自己的设计、自己的条件完成的。“嫦娥一号”,是完全的“*制造”!【标准解答】(解法1:“嫦娥奔月”实现民族梦想,自主创新攀登科技高峰;解法2:“嫦娥奔月”圆满成功,“*制造”不负众望。评分标准:内容4分,关键词:“嫦娥奔月”、实现民族梦想(圆满成功)、自主创新(“*制造”)、攀登科技高峰(不负众望)各1分,正确使用对偶修辞2分。)【详细解析】(首先,要读懂原文,了解新闻主要内容,抓住新闻的导语(第一部分);其次,提取新闻的关键词:“嫦娥奔月”和自主创新(*制造);第三,结合新闻的结果、作用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组织*。)19.今年*期间,关于在山东新建“中华文化标志城”一事引起大家的热议,有人认为该建,有人认为不该建,根据自己的认识,你同意那种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标准解答及解析】*示例:①同意建设。因为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惊世创举,是传承和延续中华文明的千秋伟业。并且还可带来很大经济效应。②不同意建设。一座文化标志城,是要经过千百年的文化积淀的,不是谁想造就能造出来的。文化是积累的,文化城不是人为打造的。(观点1分,具体原因5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20.绿*奥运是*奥运会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可持续*发展是奥林匹克运动不懈的追求。下图是*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标志,根据图示,请揭示标志图设计的寓意,至少答出两点。(6分)INCLUDEPICTURE"http://image2.sina..cn/ty/up/20060824/U1884P6T64D22902F1323DT20060824231826.jpg"\*MERGEFORMATINE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准解答及解析】*示例:=1\*GB3①心心相扣的心形,象征志愿者与运动员、奥林匹克大家庭和所有宾客心连着心、用心服务、奉献爱心,为奥林匹克运动增添光*。②欢快舞动的人形,展现了志愿者,奉献为乐的志愿精神。(每要点3分,准确鲜明生动得2分,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得1分。另外*只要符合要求,即可得分)(三)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成都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因为身为环卫工人的母亲生病,只能替母亲去扫大街,结果小女孩被誉为“成都最美环卫工人”!这一现象最近在网上引起热议。你对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写一篇议论文,加以评论。字数不少于800字。【试题立意】这道作文题目源于社会生活的真实材料,曾经在社会上引起的很大的争议。让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考查,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考查。并且在审题上也有一定的难度,但从内容上又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构思点拨】这是一道“时事评论”类作文题目。顾名思义,评就是评判是非、真伪、美丑;论就是议论、说理;评论就是以议论、说理为手段,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进行评判和议论。社会生活丰富多*,社会现象纷纭复杂,同学们在接触社会过程中,难免会有所触动,会就某些社会问题或现时事提出看法,把这些看法写成文章,就是社会生活评论。时事评论属于议论文,所以议论文写作的常规方法仍适用。比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对比,比喻说理,辩*论理等论*方法都可以灵活运用。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概括为:小女孩替母亲扫大街被誉为“最美的环卫工人”。据此可以谈对待“苦难与不幸”的内容。可以谈教育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谈论道德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对小女孩“孝”“有责任感”的赞扬,另一方面可以是对社会“缺乏责任与爱心“的批判。【名人言论】①没有谁比从未遇到过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为他从未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能力。塞涅卡②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尼采③薄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顾贞观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俄·普希金⑤让珊瑚远离惊涛骇浪的侵蚀吗?那无疑是将它们的美丽葬送。一张小红脸体味*苦所留下来的东西!苦难地过去就是甘美的到来。歌德⑥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⑦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⑧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毛姆⑨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必须做,但你不一定喜欢做,这就是责任的涵义。——马克思⑩救救孩子——鲁迅【最新素材】①一个乡村女教师三十年如如一日,省吃俭用,自费买砖,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了山。结果背媒体高度赞扬,却丝毫没有提到*和教育部门的责任;感动*的苗家赤脚医生李春燕为方圆百里的乡亲看病,被高度赞扬,却丁点不提乡村医疗问题。我认为这种对待苦难的观点是一种畸形文化的滋生,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美化手段,是对苦难的一种扭曲的理解。②更有甚者,对贫穷大学生捐了几个钱,就要被人在电视机上痛哭流涕感恩戴德,来扬名自己。这种对待苦难的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对待受苦人的人格的蹂躏与糟蹋。③如今的一些孩子,别说让他们帮父母去扫大街,恐怕在家中帮爸妈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都会满腹牢骚吧!孩子们经常会想着某天自己的生日时,猛玩一阵,开个大大地生日派对。可谁又想过父母的生日呢?谁又想过为父母的生日好好地祝贺一番呢?不至一次地看到报纸报道孩子不堪父母没有能耐,赌气离家出走……④如今的大人们,看待自己的孩子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打了”。没有如此的“溺爱”,会有今天孩子“软、硬、差”的体质吗?没有如此的“溺爱”,会有今天孩子攀比吃穿的行为吗?⑤“如果我们没有把事情做好,会让很多新加坡人遭殃。”40岁的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林勋强说。就如同其他新加坡*家及高级文官一样,林勋强出身清寒,极珍惜新加坡今天的成就,也对新加坡有着极高的休戚与共感。整个新加坡*有6万多名文官,主要分成4个等级,其中有200多个管理职文官属第一等级,站在金字塔的最顶端。对于新加坡的未来,他们负有最高的责任。新加坡财政部公共服务署副秘书长陈文发相信,新加坡*是全世界最诚实的*。新加坡*也相信,他们有一个最干净的*,绝对没有桌下交易。 【下水作文】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人喜欢赞美苦难,美化苦难,这种观点把一切需要解决和改良的问题都转化为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问题,这是一种毫无血*的评论。它把一个人无法选择的行为,把别人的痛苦变成饭后谈论的资本。鲁迅先生曾称这种文化培养出的道德为“瞒和骗”。所以,我们认为这种“苦难美学”不值得追捧。然而当今社会的许多现象令我们不理解。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因当环卫工人的妈妈生病,只能替母亲清扫大街,结果却被评为“最美的环卫工人”,丝毫没有联系到社会和环保部门的责任;一个乡村女教师三十年如如一日,省吃俭用,自费买砖,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了山。结果背媒体高度赞扬,却丝毫没有提到*和教育部门的责任;感动*的苗家赤脚医生李春燕为方圆百里的乡亲看病,被高度赞扬,却丁点不提乡村医疗问题。我认为这种对待苦难的观点是一种畸形文化的滋生,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美化手段,是对苦难的一种扭曲的理解。千年古训已被当今社会浪潮冲刷得变了形状,退了颜*。而滴在我们身上的血和泪却成了我们美好苦难的牺牲品。我们需要正确的理解苦难,对待苦难。那么,怎样正确对待苦难呢?周国平曾说:“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我认为这是理解苦难与对待苦难最好的诠释。就像那句话说得那样: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那么观看受苦的人也没有评论的权利。一个人只有真正领略平常苦难的绝望,他才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虚伪,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更有甚者,对贫穷大学生捐了几个钱,就要被人在电视机上痛哭流涕感恩戴德,来扬名自己。这种对待苦难的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对待受苦人的人格的蹂躏与糟蹋。正是这种对待苦难的行为造成了更多的苦难。所以说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也是人*种最本质的要求。正像罗曼·罗兰说的:“只要有一双诚实的眼睛一同为我哭泣,就值得我为生命而受苦。”对待苦难,我们只需要一双诚实的眼睛,一种最基本的美德。然而,为什么这种美德已慢慢地在人群中消隐?【简评】本文观点鲜明,作者画龙点睛,题目就是文章的观点。针对材料所给的材料,猛烈的抨击了社会上存在的这种“美化苦难”的现象。在论*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例*、对比论*、引*等论*方法,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作者行如流水,水到渠成。谁病了?因为身为环卫工人的母亲生病,十二岁的女儿只好替母亲去扫大街,这本没有什么。但是随后呢,铺天盖地舆论网评蜂蛹而至,并且称小女孩为“成都最美的环卫工人”。我不禁有些惊诧了,问:这个世界谁病了?孩子病了。看着身为环卫工人的母亲为着全家的生计奔波、劳累,结果生病了。每一个有良知的孩子都会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母亲承担一分责任,为家庭分担一丝忧愁。我想每一个有良知的孩子也都会这样做的。结果这样一件连小女孩也未经过思考的事,被大人们搞得纷纷扬扬。还被评为什么“最美的环卫工人”。小女孩的一丝孝心引起如此大风大浪,那么对于其他的孩子定然会有许多不会这样做的。如此一个“最美”,道出了社会上一种“孝心”的缺失。如今的一些孩子,别说让他们帮父母去扫大街,恐怕在家中帮爸妈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都会满腹牢骚吧!孩子们经常会想着某天自己的生日时,猛玩一阵,开个大大地生日派对。可谁又想过父母的生日呢?谁又想过为父母的生日好好地祝贺一番呢?不至一次地看到报纸报道孩子不堪父母没有能耐,赌气离家出走……很多孩子认为自己没有别的伙伴幸福,他们有好吃的、好玩的,有漂亮的衣服穿,又有豪华的房子住,于是他们便埋怨自己的父母了。哪里还想道为父母分忧呢?事情虽小,但这些小事却让我认识道孩子病了!孩子病了,大人也病了。为什么孩子会生病,这个问题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答出来的。但是我认为,大人病了,之后孩子才会生病。想想吧,如果成都小女孩的母亲不把病情告诉自己的孩子,甚至不顾自己的死活而给自己的孩子营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这位小女孩一出生就处在家人“溺爱”的包围之中。小女孩能做出为母亲扫大街的举动吗?如今的大人们,看待自己的孩子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打了”。没有如此的“溺爱”,会有今天孩子“软、硬、差”的体质吗?没有如此的“溺爱”,会有今天孩子攀比吃穿的行为吗?当然,这样的说法显得有点绝对,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如今大人们病了。鲁迅先生曾说:“救救孩子们吧!”是啊,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尽力改变这病态的习惯,救救生病的人们呢?【简评】本文语言幽默风趣,一句“谁病了?”引起读者的兴趣,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结合材料内容,作者揭示了社会上的一种“溺爱”的病态现象。“孩子病了”“孩子病了,大人也病了”两段平行的结构构筑了文章的主体,观点鲜明。结尾更是巧妙,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呼吁解决这种病态的问题。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 8 页可下载查看
点击下载本文档

本文档为docx格式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