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_历史_初一【历史】_7年级下册_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_:*苏省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下载文档

类型:

大小:212 KB

页数:11页

ID:64094b61d2b00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初一历史期末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请注意: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1.明朝设立的对官吏和百姓进行监视、侦查、逮捕和处罚的特务机构是()①兵部②锦衣卫③东厂④刑部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C【解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来做,兵部是在隋唐时已设置,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令等。应该排除,隋朝的开皇三年(583)把都官改称刑部,所以刑部也不是明朝设置的,应该排除,所以*选择②③,C符合题意。2.*自古以来就是*的领土,清朝初年*特别注重对*地区的管辖。下列措施不能反映这一史实的是()A.文成公主入藏B.册封*、班禅C.设置驻藏大臣D.确立“金瓶掣签”制度【*】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对*管辖的相关知识。阅读材料所给关键信息:“下列措施不能反映这一史实的是”,要求选出与此相关的选项,本题可用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文成公主入藏,是唐朝与吐蕃的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A。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合同为一家”3.中俄历史上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是()A.《南京条约》B.《尼布楚条约》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D.《中俄*条约》【*】B点睛:雅克萨之战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我国黑龙*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使东北边疆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4.*自古就是*的领土,元朝时*称作()A.流求B.夷洲C.琉球  D.赤嵌楼【*】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的史实。*自古就是*的领土,元朝时*称作琉球。所以*选C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5.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指()A.明前期到清前期B.明中期到清中期C.明中期到清前期D.明前期到清中期【*】C【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明中期到清前期是经济比较繁荣时期,后来清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致使清*与世界潮流脱轨,逐渐落后,所以这是*最后一个繁荣时期,ABD都不符合题意,所以*选择C6.在康熙帝的御驾亲征下,清*取得了对噶尔丹叛*胜利的战役是()A.台州战役B.雅克萨战役C.尼布楚战役D.乌兰布通战役【*】D【解析】根据题干中“御驾亲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台州战役是戚继光抗倭的战役,应该排除,雅克萨战役和尼布楚战役都是发生在康熙帝在位时期,但都不是其“御驾亲征”。应该排除BC,乌兰布通战役是康熙帝御驾亲征的战役,符合题意。所以*选择D。7.穿越时空隧道小明来到明朝,他想参加科举考试,那么他必须准备复习的内容是()A.唐诗B.策问C.《三国演义》D.四书五经【*】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朝八股取士的识记。依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沿用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但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参加科举考试生员的答卷,其行文格式有严格的规定,就是通常所说的“八股文”。故选D。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8.美国著名的*问题观察家费正清在评论*明清时期的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他们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A.关注民生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C.闭关锁国政策D.禁绝对外贸易政策【*】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朝闭关政策的认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闭关政策是指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防守和排外。闭关政策的实施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的一面,但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逐渐落后于世界。故此题选C。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9.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A.明初国力强盛B.海上交通发达C.指南针的应用D.造船技术高超【*】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促进中外交流,积极遣使到亚非各地,郑和七次下西洋,是明初国力强盛的典型事件,这一事件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所以*选择A10.明朝的*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它有三重,请问皇帝住在里面的哪一重?()A.京城B.宫城C.皇城D.外城【*】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是明清两朝的都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都城。*城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宫城位于*城的中轴线上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所以*选择B11.有四位同学分别用一词组概括了1368—1840年的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总的历史特点。你认为哪一项概括的最准确?()A.繁荣与开放并存B.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C.繁盛与危机并存D.*的分立与民族汇聚并存【*】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认识,属理解层面的要求,有一定难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其显著特点是: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主义*集权的封建制度进一步强化,而这种*制度的发展,正是封建制度趋向没落的反映。故本题应选C项。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明清经济的发展12.龚自珍的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意思是说,当时的思想界陷入沉闷气氛中。你知道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闭关锁国的政策B.八股取士与文字狱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D.*机处的设立【*】B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君主集权的强化·君主集权的强化13.“路见不平一声吼呀,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哇……”电视剧《水浒传》来自原著小说《水浒传》,请问该电视剧和小说呈现了哪个时期一群传奇英雄的故事()A.三国B.唐朝C.宋朝D.清朝【*】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水浒传》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水浒传》是由施耐庵作于元末明初,是*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故选C。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明清小说14.清朝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其中伊犁将*管辖的区域包括()A.*B.黑龙*C.蒙古D.新疆【*】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犁将*为清朝新疆地区最*职,伊犁将*统辖新疆南北两路,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额尔齐斯河上游,天山南北两路,以及楚河、塔拉斯河一带和帕米尔等地的*政事务。所以*选择D点睛:伊犁将*加强了对北部和西北部边疆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15.作家当年明月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掀起一股读史热潮,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是()A.八股取士B.郑和下西洋C.戚继光抗倭D.郑成功收复*【*】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明朝那些事》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史实不可能出现在明朝。结合历史知识分析:选项B.郑成功收复*,发生在1662年,在清朝时期。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收复*和抗击沙俄16.以下是康熙帝在位期间的业绩是:()①平定准噶尔叛乱②册封五世*③册封五世班禅④制定“金瓶掣签”制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康熙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康熙帝在位期间的业绩。因为)顺治帝赐予五世*以“*喇嘛”封号,乾隆帝制定金瓶掣签制度;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7.小明准备撰写关于明代手工工场生产的历史小论文。他主要查阅的著作是()A.B.C.D.【*】B【解析】题文的“明代手工工场生产”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深入到工农业生产现场,进行调查和探索,写了一部《天工开物》。书中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ABD和题意无关,故选C。点睛:了解科技文学作品的内容,解答此题较容易。抓住题文的“明代手工工场生产”这一关键信息,可以判断著作是《天工开物》。18.“*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A.皇帝的*劳B.君权的强化C.地方的无权D.仪式的完善【*】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机处。清朝雍正帝在位时期,为了加强*集权,设*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因此题干材料反映出君权的强化,故选B。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19.温州民间为了纪念一位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按照行*打仗时的干粮仿制出一种食品——光饼,你知道纪念的这位抗倭英雄是()A.戚继光B.霍去病C.卫青D.郑成功【*】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的生命财产安全;BCD都不是抗倭英雄,所以题干中的光饼是为了纪念戚继光事迹,所以*选择A20.从唐、宋、元到明清,*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B.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C.*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学作品的发展过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是从唐朝开始的文学作品发展,宋元明清等都是*比较辉煌的封建朝代,经济繁荣。*生活安定才有文化生活的丰富发展。故这些朝代文学的发展是因为经济的发展。选择*B。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辉煌的隋唐文化(一)。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3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做出判断:明中期到清前期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康乾盛世,这一时期手工生产十分兴盛,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物资大量出口,对西方贸易形成巨大顺差,世界市场上一半白银流入*,此时的商业也很发达,19世纪初,全世界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就有六个,因此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然而,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巨变毫无认识,愚昧自大、固步自封。到19世纪中期以后,终于无力抵抗殖*义血与火的劫掠,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请你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如果该结论是从上述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中写上“A”,否则写上“B”。(1).康乾盛世是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在与西方贸易的过程中形成巨大顺差。()(2)康乾盛世时期的商业十分发达,*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民营手工工场采用雇佣劳动方式。()(3)明中叶以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商贾大于农工”,商人列在“士”之后,位置升到第二位。()(4)明中后期的*开始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带有向近代文明演进的趋向。()(5)康乾盛世时的帝王愚昧自大、固步自封,致使*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逆转,陷入深重的危机。()【*】(1)A(2)B(3)B(4)B(5)A【解析】(1)康乾盛世是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在与西方贸易的过程中形成巨大顺差。符合材料,根据材料“明中期到清前期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康乾盛世,这一时期手工生产十分兴盛,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物资大量出口,对西方贸易形成巨大顺差”的内容可以得出结论。(2)康乾盛世时期的商业十分发达,*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民营手工工场采用雇佣劳动方式,不是从材料里得出的结论,材料描述的内容,没有涉及到这一结论。(3)明中叶以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商贾大于农工”,商人列在“士”之后,位置升到第二位。不是从材料里得出的结论,材料描述的内容,没有涉及到这一结论。()(4)明中后期的*开始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带有向近代文明演进的趋向。不是从材料里得出的结论,材料描述的内容,没有涉及到这一结论。(5)康乾盛世时的帝王愚昧自大、固步自封,致使*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逆转,陷入深重的危机。是从材料里得出的结论,根据材料“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巨变毫无认识,愚昧自大、固步自封。到19世纪中期以后,终于无力抵抗殖*义血与火的劫掠,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的内容可以得出结论。22.读“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回答问题:(1)从到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2)请填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点和最远到达的地区。A.B.C.(3)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但是最后还是被当成“弊政”遭废止,这是因为什么?【*】(1)1405、1433(2)A刘家港B红海一带C非洲东海岸(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用来输出的物品大多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手工工匠逃亡;同时明朝国力日益衰退。【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405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加强了*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他从刘家港出发,渡过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最远到达红海一带和非洲东海岸,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强了*与世界的交流。(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用来输出的物品大多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手工工匠逃亡;同时明朝国力日益衰退。23.阅读下列材料: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大学士只备顾问。帝自*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职官志》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请回答问题:(1)这是哪一朝代官职的变化?文中“帝”指谁?(2)材料中“六部”指哪六部?他们对谁负责?(3)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1)明朝。“帝”是明太祖。(2)六部是吏、户、礼、兵、刑、工,对皇帝负责。(3)加强了封建*主义*集权制度。【解析】(1)根据题干“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因此明朝时期,“帝”是明太祖。(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各朝代略有不同,大致相当于现在国家立法、司法及行政(*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都对皇帝负责。(3)根据上述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代皇朝的国家机构的变化都加强了封建*主义*集权制度。2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各民族的国家,我国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和人口众多的国家,是各族*共同开发的结果。为此某历史兴趣小组就清朝前期的统治者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问题进行了探究,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下列问题。(一)措施回顾清朝前期采取了哪些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二)分析归纳分析上述措施,请说明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三)感悟升华通过对清朝民族政策的分析,你认为处理好民族关系的积极意义有哪些?【*】(一)措施:①坚决*准噶尔贵族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②建立对*、班禅的册封制度、驻藏大巨和金瓶掣签制度,加强对*的管辖;③设置参赞大臣和将*等官职,加强对西北和东北边疆的管辖;④以会盟、联姻等方式,并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联络少数民族上层贵族的感情。(二)特点:恩威并重,刚柔并济。(三)积极意义:①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减少战乱,加速民族融合:②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解析】(一)措施回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采取的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有:①坚决*准噶尔贵族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②建立对*、班禅的册封制度、驻藏大巨和金瓶掣签制度,加强对*的管辖;③设置参赞大臣和将*等官职,加强对西北和东北边疆的管辖;④以会盟、联姻等方式,并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联络少数民族上层贵族的感情。(二)分析归纳根据上述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施行的民族政策的特点是:恩威并重,刚柔并济。有效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三)感悟升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处理好民族关系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减少战乱,加速民族融合: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 8 页可下载查看
点击下载本文档

本文档为docx格式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