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_历史_历史必修_必修二_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卷-2017更新_学业分层测评_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单元综合测评7含解析

下载文档

类型:

大小:654 KB

页数:8页

ID:640be9e941d6f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单元综合测评(七)(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十月*后,苏俄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为了巩固*,苏俄采取了非常措施。这些非常措施被称为(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主义”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B2.苏维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导学号:14330165】A.1917年十月*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 题干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战时*主义”政策,它实施于1918年到1921年,这个时期正是苏俄在十月*后的内战时期,所以B项正确。【*】 B3.十月*后某一时期列宁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小生产与小生产者散漫*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列宁旨在(  )A.说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优越B.认为建立资本主义是一种进步C.论述俄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必要*D.用市场和商品货*关系发展经济【*】 D4.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道:“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  )【导学号:14330166】A.“战时*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故选B项。A、C、D三项均无法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排除。【*】 B5.列宁说:“*事态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他认为1921年的主要环节是实行有秩序的退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A.实行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B.恢复货*流通和商品交换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解析】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危机。1921年3月,苏俄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实行有秩序的退却”,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恢复货*流通和商品交换,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经济条件,故B项正确。【*】 B6.列宁指出:“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A.余粮收集制的缺陷B.固定粮食税的不足C.集体农庄体制的弊端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失误【解析】 由“列宁指出”“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可知农民被剥夺得厉害,应该是余粮收集制造成的危害,故选A项。【*】 A7.关于下列图中两项水利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INCLUDEPICTURE"F:\\2.20172018版同步课件\\源文件\\人教历史必修2\\XTB17278.TIF"\*MERGEFORMAT田纳西水利工程    第聂伯河水电站A.都为应对经济危机增加就业而兴建B.都由国家投资和组织修建的公共工程C.都是*集权*的产物D.是美苏两国工业化的重要成就【解析】 苏联水利工程是五年计划的成就,与应对经济危机无关,故A项错误;两项水利工程都是国家投资和组织修建的公共工程,故B项正确;当时美国实行的是**,故C项错误;美国水利工程是以工代赈的重要成就,此前美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故D项错误。【*】 B8.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导学号:14330168】A.农业上大规模种玉米B.一味发展重工业C.与美国进行*备竞赛D.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解析】 “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是指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是指赫鲁晓夫改革,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9.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的洋务运动相同的局限在于(  )A.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B.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C.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D.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仅仅是对原有模式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李鸿章属于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在不改变*传统*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由此可见,两者的局限*在于都没有彻底改变原有旧体制。【*】 D10.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这说明(  )【导学号:14330169】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C.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D.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了模仿【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的关键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领域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是对经济领域改革,二者改革的领域是不同的,所以“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了模仿”的说法是错误的。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的意图都是想改变斯大林模式,故选A项。【*】 A11.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大的不同点是(  )A.经济体制改革B.文化制度改革C.*体制改革D.福利制度改革【解析】 戈尔巴乔夫改革一开始是对经济领域进行改革,但是后来转向了*领域,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所以综上所述本题*只能是C项。【*】 C12.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导学号:14330170】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备竞赛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解析】 A项是赫鲁晓夫的做法,排除;B项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排除;C项是戈尔巴乔夫的做法,排除;三大改革都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故选D项。【*】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13.由于时代和国情的不同,各国走上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不同的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材料二 他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与时代方面有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才能,又由于他在内政方面的巨大建树和在与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绩,而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是他,把美国*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扩大了**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材料三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领导层看来,*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的动力。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费正清《剑桥中华*共和国史》(1)材料一中的“退却年代”是指什么?你如何理解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8分)(2)材料二中的“他”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突出贡献是什么?请用全球史观评价他的贡献。(8分)(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前一种“组织方式”弊端的主要表现。以后一种“组织方式”为开端,我国的经济体制做出了怎样的政策调整?(12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退却年代”是指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第二小问即回答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第(2)问,第一小问,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小问从全球史观角度看,他对当时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二战后欧洲国家经济的恢复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第(3)问,第一小问,分析计划经济模式在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度方面的弊端;第二小问,1992年确立改革目标,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退却年代”:指新经济政策。理解:在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2)贡献: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评价: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垄断主义。(3)表现:“一大二公”,生产资料高度公有化;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高度集中(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调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4.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这在美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罗斯福传》材料二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苏联真相》材料三 在80年代初期的*领导层看来,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的动力。*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剑桥中华*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你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什么特征?(6分)(4)上述有关农业的改革有成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4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由“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可以概括出颁布农业法案;由“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可以概括出补贴农业;由“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减耕减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放弃了自由放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2)问由“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扩大集体农庄的自*;由“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可概括出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由“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可概括出种植玉米。第(3)问由“*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可以概括出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式);由“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可以概括出发挥市场作用。第(4)问属于开放*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措施:减耕减产;补贴农业;颁布农业法案。理解:国家干预(或直接调控)。(2)扩大集体农庄的自*;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3)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式);发挥市场作用。(4)改革要适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减轻农民负担等(任答两点)。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 5 页可下载查看
点击下载本文档

本文档为docx格式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