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_地理_地理选修_选修4_编号4:地理:人教版选修4同步试题单元测试及*解析_第1章章末综合检测

下载文档

类型:

大小:1812 KB

页数:7页

ID:640d27e71d9a6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1章章末综合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953年春在西安市以东发现了距今有6000年的半坡原始氏族村落遗址近50000平方千米,内部分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三个部分,发现房屋遗址46座,还有围栏、地窖、墓葬、陶窑址等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据此完成1~2题。1.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  )A.长*流域        B.黄河流域C.镇*流域D.雅鲁藏布*流域解析:选B。从题干信息可知,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西安市附近,西安位于黄河流域。2.在该流域还发现有4000多座类似遗址,其原因是(  )A.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较发达B.人口众多C.矿产资源丰富D.商品经济较发达解析:选A。农村聚落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力密切相关,社会发展早期,乡村聚落多形成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易经·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据以上史料,完成3~5题。3.史料中的“市”属于(  )A.村落B.城市C.集市D.聚落解析:选C。正确理解古汉语的含义,可知史料中的“市”是货物的集散和交易的场所,因交易而退,常住人口并不多,应该是集市。4.城市和乡村发展(起源)上的联系是(  )A.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相互提*品B.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相互提供劳动力C.乡村的规模没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规模可以扩大得与乡村连结起来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解析:选D。正确理解城市和乡村两类聚落的关系,从起源上看,人类历史上先有乡村聚落。5.人类之所以能在经历了百万年的游荡生活之后,定居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  )A.人类社会的两次大分工B.为了繁衍后代C.为了逃避自然灾害D.为了防御外族的侵略解析:选A。聚落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促进了乡村聚落的形成,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促进了城市聚落的形成。6.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较,其主要差异是(  )①人口的文化素质、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异 ②人口从事的职业、*别构成有很大差异 ③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规模有很大差异 ④人口从事的职业、人口密度有很大差异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选D。城市是非农业人口的聚集地,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活动,人口稠密,科技、信息发达,是区域的经济、文化等中心;乡村是农业人口的聚集地,主要从事农业活动;所以城市和乡村的人口文化素质、生活方式、从事的职业等有很大的差别。7.古代城市多表现出数量不多、城市职能以*事和行政管理为主,其原因是(  )A.自然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低B.发展历史较长C.当时人们不愿居住在城市D.社会制度的阻碍解析:选A。非农业人口是城市的主要居民,因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并提供大量的农产品是城市迅速发展的前提。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是城市迅速发展的重要刺激*因素。8.下列民居最能反映人文环境特征的是(  )A.②③④B.①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⑤解析:选B。聚落特*的形成反映了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广东、福建、广西、上海四省区地处我国南方,气候湿热,民居应该轻灵、透风;陕西、*地处我国北方,气候寒冷,民居应该防风、保温,以上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征。从图中看出,广东开平民居和福建客家民居厚实、严谨、封闭,这主要是出于安全原因而修建的;*民居修建的四合院,通常在南北向纵轴线上建正房,供长辈居住,在东西向横轴线上建对峙的厢房,供晚辈居住,形成主次分明的格局。这些都反映了当地的人文环境特征。读世界某两个城市的人口增长情况图,回答9~10题。9.a城市可能是(  )A.伦敦B.东京C.纽约D.墨西哥10.近几十年来,b城的城市化特点主要表现为(  )A.城市中心人口增长迅速B.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城市中心日益衰落D.城市化速度加快解析:读图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由图可知a城市的人口自1970年以来持续增长,分析选项中的四个城市可知伦敦、东京、纽约均为发达国家的城市,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化水平增长缓慢,墨西哥城是发展*家城市的代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化水平进入飞速增长阶段。b城市的人口持续下降可知应为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现象出现时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城市化速度减慢,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但随着再一轮的城市化,其中心区不可能永远衰落。*:9.D 10.B东京市目前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远郊出现许多卫星城。读图,回答11~12题。11.东京市城市化过程目前已处于(  )A.中期阶段B.加速发展阶段C.高级阶段D.衰落阶段12.东京市的空间扩张模式给城市规划带来的有益启示是(  )A.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好方法是规划放*状交通干道B.中心区不保留绿化带,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C.在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城乡统一规划D.乡村—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大都市郊区的卫星城建设解析:第11题,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一般在70%以上,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后期成熟阶段,即高级阶段。第12题,城市道路网的规划要因地制宜,并非所有城市都可采用放*状交通干道,生态城市是目前城市发展的目标,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要保持一定比率的绿地面积,乡村向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发展,经济进步。*:11.C 12.C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珠*三角洲城市化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同时也出现了城市化问题。据此回答13~15题。13.读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属于珠*三角洲地区的是(  )A.eq\x(对外开放)→eq\x(外资企业建立)→eq\x(工业化)→eq\x(城市化)B.eq\x(小商品经营)→eq\x(个体私营企业)→eq\x(工业化)→eq\x(城市化)C.eq\x(大城市扩散)→eq\x(乡镇企业发展)→eq\x(工业化)→eq\x(城市化)D.eq\x(沿边开放)→eq\x(边境贸易发展)→eq\x(城市化)14.珠*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是(  )A.城市建设速度过快B.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滞后C.城市间分工协作,导致城市整体发展快D.城市规模急剧膨胀15.珠*三角洲地区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是(  )A.严格控制中小城市的发展B.促进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C.构建大珠*三角洲城市群D.加快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解析:珠*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制约,珠*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出现了产业升级困难,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珠*三角洲地区采取许多积极措施进行调整和治理,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等。*:13.A 14.B 15.C二、综合题(共70分)16.某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题为“古聚落和古建筑”的研究*学习,以下为该小组收集的材料。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材料1:我国古代聚落选址及建筑常考虑的一些原则,例如“攻位于汭”(汭:河流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坐北朝南”等,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材料2:我国古代聚落区位选址示意图及相关因素。(1)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试从聚落安全、农业生产两方面分析古代聚落通常选择在“汭位”布局的原因。(2)利用气候有关知识解释我国北方地区房屋为什么坐北朝南建筑?(3)凹岸在我国古代聚落选址中是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的,但现在我们发现像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试分析原因。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聚落产生的原因。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凸岸三面环水,有利于*事防御;凸岸水流速度小,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第(2)题,北方地区房屋建筑坐北朝南,利于采光避寒。第(3)题,根据图示可知,凹岸河水流速快,流水侵蚀强烈,水域较凸岸深,利于港口建设。*:(1)安全:凸岸有河水三面围绕,有利于*事防御;农业:凸岸河水流速较缓,有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2)我国北方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坐北朝南有利于采光(光照条件好);冬季盛行偏北风,利于避寒。(3)凹岸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烈,水域较深,利于修建港口。17.根据材料及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材料1:改革开放三十年*城市飞速发展,城市数量猛增,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城市化水平已由1978年的17.9%增加到2008年的45.68%,并出现大都市带。材料2:*两大都市带图。(1)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的比重一直在上升B.新*成立以后我国曾出现过短暂的“逆城市化”现象C.我国已完全实现城市化D.城市化进程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2)我国城市化的方向应该是(  )A.大城市的人口向西部转移B.大城市的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C.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D.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3)材料中,*、乙两大城市带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两地区城市发展的共同有利区位因素有哪些?解析:本题以*城市的发展过程为载体,重点考查我国城市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特征。第(1)题,通过读图及图表中数据的变化可得出*。第(2)题,*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导致城市化水平不同,因此**在城市化发展中制订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城镇”的方针政策。第(3)题,*、乙分别是长*三角洲都市带和珠*三角洲都市带,其有利区位因素的分析应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经济等方面入手。*:(1)B (2)D(3)*:长*三角洲,乙:珠*三角洲。位于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期;位于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农业基础好,经济发达。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4分)材料1:下图为我国开放城市(地区)分布图。材料2:城市景观图。(1)依据材料1简要描述我国的开放地区和开放城市主要的分布特点。(2)从社会经济方面简要分析材料1中乙城市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3)根据材料2,解释说明城市景观对大城市气候可能造成的影响。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开放地区与开放城市可知,这些地区和城市主要沿海、沿*河、沿铁路干线、沿边境线分布。交通便利有利于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贸易往来。第(2)题,图中乙城市是喀什,可从位置、政策、资源等方面分析其区位优势。第(3)题,城市景观对城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从其对气温、降水、日照、风速的影响等方面分析。*:(1)沿海、沿*河、沿铁路干线、沿边境线分布。(2)(乙城市)喀什:边境贸易,民族政策优惠,独特的旅游资源。(3)①气温升高(城市热岛效应),②降水增加,③湿度降低,④日照因云量增多而降低,⑤风速降低(风速在高大建筑物之间会减小)。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1:古文明区和最早出现的城市。材料2: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党的*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当前我们要走“*特*的城镇化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44.9%,城市从193个发展到655个,建制镇从2173个发展到19369个,城镇人口达到5.9亿,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手段。材料3: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1)根据材料1,分析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地区的区位特征,并分析其最早出现城市的原因。(2)据材料2可知新增人口的主力又是什么?(3)结合上述材料判断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哪个阶段?该阶段有哪些特征?解析:本题以世界最早出现的城市地区图和城市化进程图为背景,结合*城市化现状,考查城市的形成区位、城市发展及特征。第(1)题,中纬度大河中下游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第(2)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促进了人口向城镇转移。第(3)题,我国目前处在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速度较快。*:(1)大*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发达的农业为城市起源提供了物质基础——剩余农产品。(2)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3)中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中,城市化推进速度很快。20.读“我国某城市发展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7分)(1)图B与图A相比,城市用地规模明显________,城市人口数量________。(2)该城市建立了________城和________区,有利于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保护、改善城市环境。(3)从图中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自来水厂位置出现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你比较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扩大 增多(2)卫星 新(3)向河流上游城外迁移 上游水质好(4)中心区气温较高 中心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产生大量热量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 4 页可下载查看
点击下载本文档

本文档为docx格式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