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_语文_语文必修_必修一_语文人教版必修1练习含解析_语文人教版必修1练习:单元质量检测三含解析

下载文档

类型:

大小:45 KB

页数:22页

ID:64125f07f1452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单元质量检测三(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基础积累(共25分,选择题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斜睇(dì)     窈窕(tiǎo)模型(mó)模样(mú)B.惊愕(è)清癯(qú)主角(jiǎo)叱咤(zhà)C.莅临(lì)迥乎(jiǒnɡ)弥漫(mí)屏息(bǐnɡ)D.杀戮(lù)广袤(mào)校正(jiào)焦灼(zhuó)解析:B项,“角”读“jué”。*:B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描摹 菲薄 婆娑起舞 偏安一偶B.揣摩 琐事 默无声息 过尤不及C.屠戮 步履 桀骜不训 辗转奔波D.删节 俏皮 呱呱坠地 梨园子弟解析:A项,“偶”应为“隅”;B项,“尤”应为“犹”;C项,“训”应为“驯”。*:D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余秋雨是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旅行者,他走出了书斋,走上了漫长的文化________之旅,在崇山峻岭之间行走,在文化景观与历史遗迹中穿行。(2)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作文构思________的方法,力戒那种马马虎虎、随随便便为应付而作文的陋习。(3)新春佳节,家人、朋友难得一聚,但不少人仍是手机不离手,难怪有人感慨:年味________,亲情疏离,手机变全民“情敌”。A.考查 严谨 消失  B.考察 严谨 消逝C.考察 严紧 消失D.考查 严紧 消逝解析:(1)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查看评定,带有“考核、检查”的意思,常用于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等等。考察:实地观察调查。(2)严谨:严密谨慎、严密细致,多指格律或文章结构方面等。严紧:严格、严厉,多指行为方法上的。(3)消失:多指事物的逐渐减少以至没有。消逝:多指声音、岁月、事物等的失去。*: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纵观这些电视剧有着共同的特点:以历史故事为背景、短小精悍、制作认真,且具有知识普及*。B.他们那种百折不回、不断超越的精神,值得我们尊重与敬佩,为我们树立了人生楷模。C.中外建筑风格迥乎不同,我们在城市规划上,不要盲目地推广“欧式”,更要继承民族的传统。D.虽然他的语文基础并不好,但经过这一年来的博闻强记,现在他的语文成绩在班里已经名列前茅了。解析:A项,“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符合此句语境。B项,“百折不回”指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符合此句语境。C项,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符合此句语境。D项,“博闻强记”意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与此句语境不合。*:D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绿*植物能够净化空气,增加含氧量,但夜间绿*植物的呼吸作用会吸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容易使人长时间处于缺氧环境中,难以进入深度睡眠。B.社会广为诟病的办班热、择校风、高考移民、考试舞弊等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之一是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和非理*竞争所致。C.每个海外华人的舌尖上都珍藏着一个故乡,每个华人家庭的餐桌都给“家乡菜”预留了一个位置。离开故乡越远,越久,对熟悉的味道越想念,乡愁就越浓烈。D.在*第一次廉政工作会上,*总理强调,要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给权力涂上防腐剂紧箍咒,真正形成不能贪、不敢贪的反腐机制。解析:A项,搭配不当,改为“绿*植物由于呼吸作用会吸入氧气”;B项,句式杂糅,去掉“所致”;D项,成分残缺,“紧箍咒”前加“戴上”。*:C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埋伏处要能轻轻一笔,若不经意;________。要使读者看不出斧凿痕迹,只觉得________,如一丛花,如一棵菜。虽由人力,却似天成。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应,________。①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②照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③清清爽爽,简简单单 ④自自然然,完完整整 ⑤便成死症 ⑥便太浅显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④⑥解析:本题可从音韵*的角度来解析。“营”“成”“整”“症”等字押韵。同时,“水到渠成”是“顺理成章”的结果,句③不能和“如一丛花,如一棵菜”相衔接。*:A7.名篇名句默写。(7分)(1)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惨象,_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3)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俯首甘为孺子牛。*:(1)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2)已使我目不忍视 尤使我耳不忍闻 (3)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4)横眉冷对千夫指二、阅读鉴赏(5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8~10题。散文的“散”与“文”朱向前①散文是个大题目,仔细琢磨琢磨,又发觉光是这”散文”二字就有点说道,而且似乎还可以分而说之。先说其“散”。②为什么叫”散文”?先哲就有“散文就是和友人松散地聊天”“散文就是思想的散步”“散文就是散漫的文体”“散文就是自由”云云。种种说法,多不离一个“散”字。在我看来,这个“散”字强调的是散文家的本*的轻松,自然的流露。因为散文既没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少有小说的情节和故事,它主要不依靠“行头”来支撑和夸张自己——不要堂皇气派的西装革履,也不要珠光宝气的晚礼服。它只是身着泳装松散随便地走向海滩,在阳光下裸露真实的胴体。正所谓“是大英雄自本*,是真名士自风流”。③如此说来,一篇散文的好坏和它的形式技巧的干系反倒不大了,而主要取决于它是否有一个天生丽质的“真身”。有,则嬉笑怒骂皆成佳作;无,则忸怩作态终是废话。只是这“真身”涵盖甚广,它包括一个人的才情、学养、个*气质和人生历练乃至眼光、胸襟与品*等等。简言之,散文是一个人的全面展示。一个散文家的修炼过程,也就是一个“人”的修炼过程。人生不到一定的境界,是不大容易作出真散文来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同意这样一种说法:诗歌是属于青年的,而散文更属于中老年。因为,前者需要一种如火的*,而后者则需要一种如水的心境。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入世渐深,经历了几番人世沧桑之后,开始把很多事物推远了,看轻了,看淡了,进入了一种散淡如菊、我心悠然的淡泊与超脱的境地,才有可能获得审美的心情与眼光,从而写出真正耐得咀嚼的韵味悠长的美文。从此角度看,散文对于青年人来说,倒未见得是一种十分相宜的文体。④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辩*法无处不在。恰恰因了散文的随意、亲切和短小,它就和诗歌一样,往往最容易受到那些钟情于文学的年轻人的青睐,或者说,他们选择散文作为自己寻觅通向文学殿堂的最初的小径,实在是一件再正常不过也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就有点“两难”了。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散文文体的散漫和轻松而言,它于初学者甚为相宜;从散文文心的散淡和悠远而言,它于年轻人又不甚相宜。对于青年人的选择和爱好谁也无可厚非,而至于散文自身的要求也无法强求于人。人生是一个一个日子累积起来的,所谓“少年老成”也不过是一种说法而已。年龄和阅历都有待时空的发展,不是单凭主观努力所能一蹴而就的。但是还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对一个有心追求真散文境界的人来说,他必须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紧紧抓住文化的修养而不放松。于此就说到了第二个字:散文的“文”。⑤“文”者,文化也。它大而化之,笼而统之,但又确实是具体而微,可见可闻的。小到一花一木一沙一石,大到天空海洋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社会万象和人心百态,无不浸淫着文化,表现着文化。尤其当它们出现在散文中,就更会展示出一个作者文化的修养、功底和眼光,所谓文格之高下,文心之雅俗,文笔之精粗,在明眼人看来是纤毫毕现难以藏拙的。如果说,到了一定程度,小说创作依然可以相当地倚重于*作技巧和个人经历等有关因素,那么,散文创作则愈往后就愈能显示出文化和学养的后劲。总而言之,散文的比赛就是文化的比赛。⑥话再回头说散文的“散”与“文”——无散淡心境不易作出真散文。然散而无“文”则行之不远,亦不足道哉。(选自《光明日报》,原文有删节)8.下列表述不能作为文中“散文更属于中老年”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中老年在才情、学养方面有优势。B.中老年进入了淡泊、超脱的境地。C.中老年有审美的心情与眼光。D.中老年在写作形式、技巧方面日趋成熟。解析:第3段“如此说来,一篇散文的好坏和它的形式技巧的干系反倒不大了,而主要取决于它是否有一个天生丽质的‘真身’”确立了本文的话题范围。正确理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句中的指示代词,D项不属于此范围。*:D9.下列对第③段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年人富有*,适宜于写诗歌,不太容易写出真散文、好散文,因为散文对青年人来说并不十分相宜。B.因了散文的随意、亲切和短小,它就和诗歌一样,往往最容易受到那些钟情于文学的年轻人的青睐,但是从散文文体的散漫和轻松而言,于年轻人不甚相宜。C.青年人因为涉世不深,阅历尚浅,难以达到中老年那种淡泊与超脱的心灵境界,所以不太容易写出真散文。D.青年人对散文的选择和爱好谁也无可厚非,但因为“少年老成”也不过是一种说法而已,散文本来就对青年人不甚相宜,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所以于年轻人不甚相宜。解析:此句是第③段结尾句,前面“从此角度看”,应承上文中心句“散文是一个人的全面展示。一个散文家的修炼过程,也就是一个‘人’的修炼过程。人生不到一定的境界,是不大容易作出真散文来的”而得出结论。故C项是正确理解。A项,因果倒置;B项,张冠李戴;D项,强加因果。*:C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文的“散”与“文”就是无散淡心境不易作出真散文,但是散而无文,缺乏文化和学养的后劲,则行之不远,也不值得称道。B.“散”字强调的是一个散文家的本*的轻松自然的流露,因为散文既没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少有小说的情节和故事,所以一篇散文的好坏和它的形式技巧是没有干系的,而取决于它是否有一个天生丽质的“真身”。C.“文”者,文化也。尤其当它们出现在散文中,就更会展示出一个作者文化的修养、功底和眼光,因而散文的比赛就是文化的比赛。D.散文是一个人的全面展示,一个散文家的修炼过程,也就是一个“人”的修炼过程,所以,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一个散文家。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及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缩小概念范围;C项,以偏概全、断章取义;D项,无中生有、曲解文意。*:A(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秀才驱怪蒲松龄长山徐远公,故明诸生也。鼎革后,弃儒访道,稍稍学敕勒之术,远近多耳其名。某邑一巨公,具*,致诚款书,招之以骑。徐问:“召某何意?”仆辞以:“不知。但嘱小人:‘务屈临降’耳。”徐乃行。至,则中亭宴馔,礼遇甚恭;然终不道其所以致迎之旨。徐不耐,因问曰:“实欲何为?幸祛疑抱。”主人辄言:“无何也。”但劝杯酒。言辞闪烁,殊所不解。言话之间,不觉向暮。邀徐饮园中。园构造颇佳胜,而竹树蒙翳,景物*森,杂花丛丛,半没草菜。抵一*,覆板上悬蛛错缀,大小上下,不可以数。酒数行,天*曛暗,命烛复饮。徐辞不胜酒,主人即罢酒呼茶。诸仆仓皇撤肴器,尽纳*之左室几上。茶啜未半,主人托故竟去。仆人便持烛引宿左室。烛置案上,遽返身去,颇甚草草。徐疑或携襆被来伴,久之,人声殊杳。乃自起扃户就寝。窗外皎月,入室侵床;夜鸟秋虫,一时啾唧。心中怛然,不成梦寝。顷之,板上橐橐,似踏蹴声,甚厉。俄下护梯,俄近寝门。徐骇,毛发蝟立,急引被覆首,而门已豁然顿开,徐展被角微伺之,见一物,兽首人身;毛周其体,长如马鬐,深黑*;牙粲群峰,目炯双炬。及几,伏INCLUDEPICTURE"舌K.tif"器中剩肴;舌一过,连数器辄净如扫。已而,趋近榻嗅徐被。徐骤起,翻被幂怪头,按之狂喊。怪出不意,惊脱,启外户窜去。徐披衣起遁则园门外扃不可得出缘墙而走择短垣逾则主人马厩也。厩人惊,徐告以故,即就乞宿。将旦,主人使伺徐,失所在,大骇。已而得之厩中。徐出,大恨,怒曰:“我不惯作驱怪术;君遣我,又秘不一言;我橐中蓄如意钩一,又不送达寝所;是死我也!”主人谢曰:“拟即相告,虑君难之。初亦不知橐有藏钩。幸宥十死!”徐终怏怏,索骑归。自是而怪遂绝。主人宴集园中,辄笑向客曰:“我不忘徐生功也。”异史氏曰:“‘遂黄狸黑狸,得鼠者雄’。此非空言也。假令翻被狂喊之后,隐其所骇惧,而公然以怪之遁为己能,则人将谓徐生真神人不可及矣。”(有删改)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幸祛疑抱     幸:希望B.不觉向暮向:临近C.徐展被角微伺之伺:等待D.拟即相告拟:打算解析:C项,“伺”是“看”的意思。*:C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eq\b\lc\{(\a\vs4\al\co1(徐乃行,乃自起扃户就寝))B.eq\b\lc\{(\a\vs4\al\co1(则中亭宴馔,则人将谓徐生真神人不可及矣))C.eq\b\lc\{(\a\vs4\al\co1(而竹树蒙翳,而门已豁然顿开))D.eq\b\lc\{(\a\vs4\al\co1(虑君难之,而公然以怪之遁为己能))解析:A项,都是连词,表顺接,于是、便;B项,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连词,用于假设关系的复句,译为“那么”。C项,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连词,表承接,可不译。D项,代词,代捉鬼;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A1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披衣/起遁则园门外/扃不可得出/缘墙而走/择短垣逾/则主人马厩也。B.徐披衣起遁/则园门外扃/不可得出/缘墙而走/择短垣逾/则主人马厩也。C.徐披衣起/遁则园门外扃/不可得出缘墙/而走择短垣逾/则主人马厩也。D.徐披衣/起遁则园门外扃/不可得出/缘墙而走/择短垣逾/则主人马厩也。解析:这句话中,断句的关键“则”和“而”二字。“则园门外扃”为一句,“缘墙而走”为一句,明确了这些,便可正确断开。*:B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远公,长山人,原来是明朝的一名生员,改朝换代后,他放弃儒业寻仙访道,稍稍学了一些道士符法术,远近多知道他的名字。B.徐远公到达主人家以后,主人对他十分恭敬,但始终不说明专程接他的意图,只是敬酒陪茶,徐远公心中的疑问迟迟不能排解。C.鬼怪被徐远公赶走以后,徐远公也不敢安然入睡,他就在园中找到一位马夫,向他说明事情的原委,请求马夫陪他过夜。D.天快亮时,主人派人来探望徐远公,徐远公很生气,责怪主人不告诉自己实情,主人向徐远公道歉,请求徐远公宽恕。解析:“他就在园中找到一位马夫”有误,是翻墙跌入马厩,惊动马夫;“请求马夫陪他过夜”也有误,是请求在马夫处借住。*:C1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徐骤起,翻被幂怪头,按之狂喊。怪出不意,惊脱,启外户窜去。(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我不惯作驱怪术;君遣我,又秘不一言。(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作者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对徐远公做简单评价。(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2)本题考查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1)①徐远公突然跳起,翻转被子蒙住妖怪的头,按住大叫不止。妖怪出其不意,挣脱了,打开外面的门窜了出去。(得分点:“骤”“幂”“启”,句意)②我不善于驱逐妖怪,你们送我去,又保密不说一句话。(得分点:“不惯”“遣”,句意)(2)如实说出自己的害怕,没有把自己打扮成神仙或英雄,为人还算诚实。参考译文:长山的徐远公,原来是明朝的一名生员。改朝换代后,放弃儒业寻仙访道,稍稍学了些道士符法术,远近多知道他的名字。某县一个大人物,送来礼金,写了封表达诚意的书信,派人牵着坐骑去请他。徐远公问:“叫我去是什么意思?”仆人说:“不知道。(主人)只是嘱咐小人务必请您屈尊光临。”徐远公于是同他去了。徐远公到达以后,主人在庭中摆酒设宴,对他十分恭敬,但始终不说明专程接他的意图。徐远公(没有耐心了,)于是问:“(你们)到底是想要我做什么?希望主人说出来以排解我心中的疑问。”主人就说:“没有什么事。”只是劝酒。闪烁其词,让人难以明白。谈话之间,不觉已经天晚,又邀请徐远公到园中饮酒。园子建造得很好,但是竹树茂密,景物*森,杂花一丛一丛,有一半淹没在荒草之中。来到一所*楼,*顶盖板上蛛网密布,大小上下,难以计数。酒过数巡,天*昏黑,主人命令点上灯烛继续饮酒。徐远公推辞说不胜酒力,主人当即停止饮酒,招呼仆人上茶。众仆急急忙忙撤掉碗盏,都放在楼*左边屋中的桌子上。茶没喝到一半,主人竟然借故走了。仆人便手持灯烛引导徐远公住进左边屋子。灯烛放在桌子上,仆人匆忙走了,很是草率。徐远公猜想或许是去拿被褥来陪自己。但过了很久,寂无人声,于是自己起来关门睡下了。窗外月光皎洁,照到屋中洒到床上,夜鸟秋虫,一时唧唧啾啾,徐远公心中惊恐,难以入睡。过了一会儿,楼板上有橐橐声响,像是人踏在上面发出的,声音很重。一会儿下了护梯,一会儿到了门口。徐远公十分害怕,毛发像刺猬似的竖了起来,赶忙拉过被子蒙上头,房门已经一下子被推开了。徐远公掀起被角偷偷一看,见一东西,兽头人身,遍身是毛,长得像马鬐,深黑*;牙齿如群峰错立,双目像火炬一样明亮。它走到桌子前,趴着*食碗盘中的剩菜,舌头一过,几个盘子都干干净净像扫过一样,随即来到床前,闻徐远公的被子。徐远公突然跳起,翻转被子蒙住妖怪的头,按住大叫不止。妖怪出其不意。挣脱了,打开外面的门窜了出去。徐远公披上衣服要逃走,园子的门从外边锁上了,跑不出去。只好沿着墙逃跑,选了一段短墙翻了过去,那边正好是主人的马厩。马夫大惊,徐远公向他说明了事情的原委,请求借住一宿。天快亮时,主人派人来探望徐远公,不见其人,大惊。后来在马厩中找到徐远公。徐远公走出马厩,非常怨恨,气愤地说:“我不善于驱逐妖怪,你们送我去,又保密不说一句话。我袋子里装有一把如意钩,你们不送到我住的地方,这是想让我死啊!”主人致歉说:“本来打算告诉你,担心你作难,原先也不知道你的袋子里有如意钩。请宽恕我的罪过!”徐远公始终闷闷不乐。要了一匹马回去了。从此妖怪也绝迹了。此后主人在园中设宴聚会,总向客人笑着说:“我始终忘不了徐生的功劳。”异史氏曰:“‘黄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假如徐远公翻转被子蒙住妖怪狂叫之后,隐瞒住自己的恐惧,而公然把妖怪逃脱说成是自己的功劳,天下之人必定把徐远公说成是连真的神人也赶不上啊。”(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16~17题。春日秦国怀古周 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1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诗人在春日黄昏里,浏览秦国遗址,眼前一派衰草连天的景象。与昔日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怀古伤今之情油然而生。“荒郊一望欲消魂”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泾水”“远村”“牛马”“春草”“古碑”“残阳”“黄沙”等意象渲染出了一幅故国荒凉图画,“不堪回首”的悲伤之情让人潸然泪下,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17.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上题可知,情由景中自然流露。写的是荒草、残碑、残阳、黄沙等哀景,抒发了一种哀伤之情。*: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以哀景写哀情。(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节选)庞 进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18.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完全是为了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E.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为了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使他脱颖而出,完成了千古绝唱的《史记》。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C.文中司马迁并没有说汉武帝对李陵降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E.活用该句并不是为了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而是说司马迁在苦难中淬炼了自己。*:CE19.“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4分)提升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根骨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提升精神:司马迁由一个御用工具向*人格的转变。一根骨头:在对理想与事业的执着追求中挺立起来的*人格。20.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因为作者认为一个*强权的社会是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的,而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有社会良心的人,他面对*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因此遭遇灾祸就是必然的。21.鲁迅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的脊梁。”结合本文,举例谈谈你对“脊梁”的理解。(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脊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人,在国家民族处于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气节、*守、人格、品质。例如,屈原、文天祥、瞿秋白等。三、语言运用(12分)22.将下列语句按一定的逻辑顺序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只填序号)(3分)春节是*人的大文化,大文化是自然、社会关系与日常文化浑然一体的庞然大物,笼罩人们而不为人们所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对它的评估不能用西方的经验②西方节日文化已被*解体、民族矛盾、宗教派别和企业利益切分③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世界里,大文化所剩无多④*的春节文化却一直保留下来⑤它是另一种十分不同的文化体系⑥它既有悠久的历史,也有现实功能解析:③是总述,和上文紧密衔接;②和④构成转折关系,重点在*春节文化;⑥①⑤是对*春节文化的解读,其中“它”指代上文的“*的春节文化”。注意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③②④⑥①⑤23.巴金获某项大奖,下面是某人为巴金先生写的颁奖辞,其中有字形、标点、语病、句式不工整等错误,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6分)穿越一个世纪,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永远将在文学史册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辉。他在掌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向黑暗荷一杆长戟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1)错别字:________改为________;(2)标点:________改为________;(3)语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仔细审读本段文字,做到字斟句酌。分析句式错误时,要特别注意整句的句式是否工整。*:(1)苍(改为)沧(2)“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后的分号(改为)逗号(3)永远将在文学史册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改为)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4)向黑暗荷一杆长戟进攻(改为)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24.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答话。字数不超过30字。(3分)师父训练徒弟爬树,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喊道:“小心,小心!”第二次,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一言不发,等徒弟下到低处时,他才说:“小心,小心!”徒弟问:“师父,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师父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首先要准确理解所给材料中“高处”“低处”的深层含义。树的“高处”是难以攀爬的,指代“艰险的地方”“困难的时候”等。“低处”就是“容易的地方”“得意的时刻”等。据此,结合语境“第一次”指没经验时,而“第二次”指有经验时,补写出答话。*:(示例)没经验时,容易在难处出错;有经验了,往往在易处出错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我们经常读到这些优秀的诗词:“忽如一夜春风来”“山雨欲来风满楼”“夜阑卧听风吹雨”“二月春风似剪*”……我们也经常见到这些词语:和风细雨,风平浪静,风雨同舟……我们还经常看到这些词语:跟风、清风、政风、党风、民风、整风、务实之风、亲民之风……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考生可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来审题立意。从材料中提取出关键词“风”,然后展开联想,化大为小,化实为虚,进而准确行文立意,考生可参考以下立意:(1)生活中有哪些“风”?实写:春风、海风、旋风、晚风、残风、和风……虚写:党风、政风、民风、家风、学风、考风……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虽说一直是考生常用的审题立意方法,但从立意的等级而言,写“虚”要比写“实”更容易达到发展等级,建议考生从此角度立意时应从“虚写”的角度选材。为政者要有清正廉洁的“政风”,比如海瑞、包拯、苏轼等;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家风”,比如傅雷、曾国藩等;经济领域要有坚守职业道德的“行风”,比如*同仁堂、白家老字号等;教育领域要有公平、公正的考风,比如拒绝高考移民等。(2)如何对待生活中的“风”?生活中的“风”很多,我们要练就一双慧眼,有些“风”我们可以热情高涨地跟,有些“风”我们必须“拒绝”。从此角度立意考生必须把握好两点:第一,必须分清“风”的*质,青岛市民跟“爱心之风”,跟出了2006年感动*的“微尘”;明星跟“慈善之风”,跟出了李连杰的“壹基金”;郑州市民跟“给农民工送温暖之风”,纷纷捐款捐物,让2012年的冬天不再寒冷,等等,这些都是“好风”。“彭宇案”之后,广大市民跟“冷漠之风”,结果小悦悦在众人的冷漠中离去,跌倒的老人无人搀扶;四川前省委副书记*、“表叔”杨达才、新疆乌苏市前*局长齐放等跟“*之风”,结果身败名裂;这些都是“恶风”。第二,考生必须明确地表明对“风”的态度,即“好风”必须跟从,“恶风”必须拒绝。(3)如何营造“风”?一个社会要想健康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应该有“好风”,考生可用化大为小的方法抓住一点,写出深度即可。从此角度立意,考生的选材重点在于营造“风”的方法。比如**提出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加强“党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心中始终装着百姓、反腐倡廉是加强“政风”建设的有效途径;提高全民素养、惩恶扬善是加强“民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坚守职业道德是加强“行风”建设的有效途径;普及科学知识是*“谣言之风”的有效途径……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 19 页可下载查看
点击下载本文档

本文档为docx格式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