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_语文_语文选修_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习题含解析_习题:模块质量检测卷一含解析

下载文档

类型:

大小:160 KB

页数:25页

ID:64125f4671dd0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模块质量检测卷一(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论美的欣赏的普遍*对于是否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所有人都喜欢美的事物,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美的欣赏的普遍*可以列举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与风景和人体有关。所有人都喜欢草原景观,这种景观偏好的一致*,超越了文化差异和特定的阶层差异。就人体来说,身材匀称、面容姣好通常会被认为是美的。第二种类型是对整体自相似形式的欣赏,如葵花籽的排列,海螺壳的构造。在黄金分割比中,我们能发现典型的整体自相似*。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我们对美的欣赏是决定*的,因此所有人都喜欢具有黄金分割比的形式。第三种类型是对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欣赏。这种欣赏的普遍*与非凡的艺术作品有关。泰姬陵、《蒙娜丽莎》或者贝多*的《第九交响曲》,让不管具有何种文化背景的人们都为之着迷。当我们将风景或者人体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这种感知依赖某种神经模式的高度局部化的激活;当我们将整体自相似形式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相邻皮质区的共振产生更加深远的皮质并行激活;对那些伟大的、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经验,依赖我们整个美的欣赏和认识构造的整体激活。这三种类型都意味着审美实际上就是大脑愉快,但神经刺激的范围有所不同,而经验的质量也有显著的差异。在局部刺激中,我们经验到吸引力;在并行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意味深长的愉快;在整体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惊人的美。对风景和人体的偏好之所以是普遍的,因为它们都起源于选择效应,这种效应对智人的基因组产生影响,它们先于任何文化区分,这就是它们一直传到我们这里,在今天仍然保持普遍*的原因。这种类型的美是在人类原始文化时期确立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它明显朝生殖和生态方向发展,因此,在美学范围中,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善的体现。对于整体自相似形式的审美偏爱,也是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发展和选择出来的。它在今天的普遍*,来源于相应基因结构的永久*。这种类型的美是在动物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有一个比人类更早的来源。这种类型的美的作用存在于认识领域。在美学领域中,我们可以说它是真的体现。最后,我们在对伟大的美的着迷上体现出来的普遍*,很可能扎根于皮质的构造之中。由于这种构造在所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我们都具备感知这种美的能力,因此这种类型的美的欣赏感知也是普遍的。这种类型极有可能是在人类文化时期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在最近4万年中发展起来的,它在这三种类型中最为接近。这种伟大的美,*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释放出无目的的神经*火。就这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在这种类型的美中,我们才真正地进入了纯粹的美的领域,这是一个为美而美的领域。因此,在美学领域中,这种美是美本身的体现。(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4月22日,有删改)1.对“美的欣赏的普遍*”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它是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超越了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B.它表现为所有的人都喜欢草原景观、美的人体、整体自相似形式和艺术作品。C.它的每一种类型都能使人经验到吸引力、意味深长的愉快以及惊人的美。D.它*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是为美而美。解析:B项,应是“非凡的艺术作品”。C项,“吸引力”“意味深长的愉快”“惊人的美”是在三种类型中分别感受到的。D项,不是“美的欣赏的普遍*”的特征,是第三种类型独有的特征。*:A2.对美的欣赏普遍*的三种类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在神经刺激范围和经验质量方面,三种类型是渐次增大和加强的,但实际上都是大脑愉快。B.在产生时间方面,“整体自相似形式”类型最早,“风景和人体”类型次之,“非凡艺术作品”类型最晚。C.在起源方面,审美普遍*的三种类型都起源于选择效应对基因的影响,而扎根于人体皮质的构造之中。D.在美学领域中,三种类型分别是善、真、美的体现,而只有在“非凡艺术作品”类型中的美才能令人进入纯粹的美的领域。解析:C项,前两种类型起源于选择效应对基因的影响,第三种类型“很可能扎根于皮质的构造之中”。*:C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共同的审美偏爱*了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即所有人都喜欢相同的美的事物。B.三种类型的审美偏爱都是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确立的,都有赖于神经刺激。C.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都能感知非凡艺术作品的美,所以皮质构造在所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D.在美学领域中,伟大的艺术作品的美是美本身的体现,而其他两种美的普遍类型都不是真正的美。解析:A项,“所有人都喜欢相同的美的事物”错。C项,因果颠倒。D项,“其他两种美的普遍类型都不是真正的美”,于文无据。*:B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张纯字伯仁,京兆杜陵人也。高祖父安世,宣帝时为大司马卫将*,封富平侯。父放,为成帝侍中。纯少袭爵士,哀、平间为侍中,王莽时至列卿。遭值篡伪,多亡爵土,纯以敦谨守约,保全前封。建武初,先来诣阙,故得复国。五年,拜太中大夫,使将颍川突骑安集荆、徐、杨部,督委输,监诸将营。有司奏,列侯非宗室不宜复国。光武曰:“张纯宿卫十有余年,其勿废,更封武始侯,食富平之半。”纯在朝历世,明习故事。建武初,旧章多阙,每有疑议,辄以访纯,郊庙婚冠丧纪礼仪义,多所正定。帝甚重之,以纯兼虎贲中郎将,数被引见,一日或至数四。二十年,纯代朱浮为太仆。二十三年,代杜林为大司空。在位慕曹参之迹,务于无为,选辟椽史,皆知名大儒。明年,上穿阳渠,引洛水为漕,百姓得其利。二十六年,诏纯曰禘①祫②之祭不行已久矣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宜据经典详为其制。纯奏曰:“禘之为言谛,谛定昭穆尊卑之义也。禘祭以夏四月,夏者阳气在上,*气在下,故正尊卑之义也。祫祭以冬十月,冬者五谷成孰,物备礼成,故合聚饮食也。斯典之废,于兹八年,谓可如礼施行,以时定议。”定从之,自是禘、祫遂定。时,南单于及乌桓来降,边境无事,百姓新去兵革,家给人足。纯以圣王之建辟雍③,所以崇尊礼义,既富而教者也。乃案七经谶、明堂图、河间《古辟雍记》、孝武太山明堂制度,及平帝时议,欲具奏之。未及上,会博士桓荣上言宜立辟雍、明堂,章下三公、太常,而纯议同荣,帝乃许之。三十年,纯奏上宜封禅。中元元年,帝乃东巡岱宗,以纯视御史大夫从,并上元封旧仪及刻石文。三月,薨,谥曰节侯。(选自《后汉书·张纯传》,有删节)注:①禘(dì):祭祀鼻祖。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对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②祫(xiá):古代天子诸侯所举行的*远近祖先神主于太祖庙的大合祭。③辟雍:本为周天子所设大学,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诏纯/曰禘祫之祭不行/已久矣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宜据经/典详为其制B.诏纯曰/禘祫之祭/不行已久矣/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宜据经典/详为其制C.诏纯曰禘/祫之祭不行已/久矣/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宜据/经典详为其制D.诏/纯曰/禘祫之祭不行已久矣/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宜据经典详/为其制解析:本题可根据下文推断出画线句子是说皇帝下诏给张纯谈有关禘、祫祭祀的事,大意是说禘、祫祭礼,好久没有举行了,应根据经典,制订出相应的制度,根据这一含意可正确断句。画线句子加标点为:诏纯曰:“禘、祫之祭,不行已久矣。‘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宜据经典,详为其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B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袭,世袭,帝位、爵位等世代相传,“袭爵士”,指承袭了爵位和封地。B.“建武”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C.“复国”指战争结束后,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回到家乡,结束流浪的生活。D.“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封”一般指在泰山祭天,“禅”一般指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祭地。解析:ACD三项涉及了封建社会的礼仪和制度,B项涉及了年号的考查,难度不大。由原文中“先来诣阙,故得复国”“有司奏,列侯非宗室不宜复国”可推断出C项将“复国”解释为“战争结束后,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回到家乡,结束流浪的生活”是不正确的。*: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张纯三朝为官。张纯是京兆杜陵人,在哀帝、平帝时做侍中。王莽篡位时,张纯因为敦厚谨慎,遵守法制,得以保全前代的封号。B.张纯熟悉旧例典制。建武初年,旧章程多残缺,每有疑议,就去咨询张纯。郊庙祭祀、婚、冠、丧礼等仪式环节,多由张纯纠正制定。C.张纯主张无为而治,重视民生。建武二十年,张纯代替朱浮做太仆,对旧法无所变更,并把阳渠打通,引洛水为漕运,使百姓得到好处。D.张纯深得皇帝信任。张纯认为禘祭应在四月,可以体现正尊卑的意思;祫祭应在冬十月,有利于合聚饮食,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解析:C项时间和事件错位,“建武二十年,张纯代替朱浮做太仆”错。从原文可知,应是“二十三年,代杜林为大司空……明年,上穿阳渠……”打通阳渠的时间应为“二十四年”。只需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一对应起来,就会发现C项与原文不符。*:C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帝甚重之,以纯兼虎贲中郎将,数被引见,一日或至数四。(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百姓新去兵革,家给人足。纯以圣王之建辟雍,所以崇尊礼义,既富而教者也。(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翻译时要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落实。(1)“重”,重视、器重;“以”,让、任命谁做……官;“数”,多次,屡次;“数四”,再三再四,指多次。(2)“兵革”,兵器和*胄,也可指战争;“给”“足”,富裕、充足;“以”,认为;“所以”,用来……的;“者也”表判断,翻译时要体现出判断句的特点。*:(1)皇帝十分器重张纯,任命他兼任虎贲中郎将,(张纯)多次被接见,有时一天就要接见几次(或:多次)。(重、以、数、数四,各1分,句意1分。)(2)百姓刚刚除掉兵器和*胄(或:远离战争),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张纯认为圣明君王建立学校,是用来提倡礼义,在富民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或:在百姓富了之后教育他们)。(兵革、给、所以、判断句,各1分,句意1分。)【参考译文】张纯,字伯仁,京兆杜陵人。高祖父张安世,宣帝时做大司马卫将*,封富平侯。父亲张放,做过成帝的侍中。张纯少时承袭了爵位和封地,哀帝、平帝时做侍中,王莽时做到列卿。正遇王莽篡位,许多人失去了爵位和封地,而张纯因为敦厚谨慎,遵守法制,得以保全前代的封号。建武初年,先到朝廷,因此得以恢复其爵位和封地。五年,拜为太中大夫。朝廷派他统率颍川的精锐骑兵,安定荆州、徐州、杨部,督促转运,监督诸将营。有官吏上奏说,列侯不是刘姓宗室不应恢复其爵位和封地。光武帝说:“张纯担任宿卫十多年,不能废止,改封为武始侯,俸禄取富平县的一半。”张纯在朝时间久,对旧事很熟悉。建武初年,旧章程多残缺,每有疑议,就去访问张纯。自郊庙祭祀、婚、冠、丧礼等仪式环节,多由张纯纠正制定。皇帝十分器重他,任命张纯兼任虎贲中郎将,多次被接见,有时一天接见几次。建武二十年,张纯代替朱浮做太仆。二十三年代替杜林做大司空。他在位时,羡慕曹参继承萧何的事迹,对旧法无所变更。选拔椽史,都是知名的大儒。第二年,把阳渠打通,引洛水为漕运,百姓得到好处。二十六年皇帝下诏给张纯道:“禘(五年一祭)祫(三年一祭)的祭礼,好久没有举行了。古人说:‘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应根据经典,详细作出制度。”张纯奏道:“禘就是‘谛’的意思,‘谛定昭穆尊卑’的意思。禘祭在夏四月,夏天阳气在上,*气在下,可以用来表达正尊卑的意思。祫祭在冬十月,冬天五谷成熟,物备礼成,有利于合聚饮食。这个典礼废掉已经八年,可以照礼办事,按时定下来。”皇帝听从了,从此禘、祫的祭祀就规定下来了。当时南单于和乌桓来投降,边境无事。百姓刚刚去掉兵器和*胄,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张纯认为圣明君王建立学校,是用来提倡礼义,在富民的基础上进行教育。于是按照七经谶、明堂图、河间《古辟雍记》、孝武太山明堂制度,以及平帝时的一些讨论,想具体启奏。没有呈上去,恰逢博士桓荣上书建议立辟雍、明堂,奏章下达到三公、太常,而张纯的意见正与桓荣相同,皇帝于是就同意了。三十年张纯上奏应该举行封禅,中元元年,皇帝便东巡泰山,用张纯比照御史大夫随行,呈上汉武帝元封元年登封泰山的礼仪和刻石文。三月,张纯去世,谥号节侯。(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汴京纪事二十首(其七)〔南宋〕刘子翚空嗟覆鼎①误前朝,骨朽人间骂未销。夜月池台王傅②宅,春风杨柳太师③桥。注:①覆鼎:语出《周易·鼎》,指误事失职的权臣。②王傅:指官封太傅楚国公的王黼,担任宰相时,卖官鬻爵,专事搜刮,被称为“六贼”之一。③太师:指官封太师鲁国公的蔡京,也是徽宗所宠幸的奸臣,为“六贼”之首。8.“空嗟覆鼎误前朝”一句中“空”“误”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诗首句语极沉着,意极惨痛。作者刘子翚是南宋诗人,“前朝”即指北宋,再根据注释可知,“覆鼎”指误事失职的权臣,所以“覆鼎误前朝”就指出北宋覆亡是因为有奸臣误国,这个“误”字揭示了北宋覆亡的原因。而“空嗟”就是“空自叹息”,诗人感慨自己虽然知道事实如此却也只能空叹,无力挽回。*:空自叹息前朝奸臣误国,招致了覆亡惨祸,(1分)“空”表现出作者内心无力回天的郁闷,(1分)“误”则是对权奸葬送北宋朝廷罪行的精当概括,揭示了北宋覆亡的原因。(1分)表达出诗人对奸臣的极度憎恨与无情鞭挞。(2分)9.前人评价诗句“夜月池台王傅宅,春风杨柳太师桥”用意深曲,试分析这两句诗有哪些“用意”。(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夜月池台王傅宅,春风杨柳太师桥”两句由议论改为写景,由注释可知,王傅指王黼,太师指蔡京,指出了诗的前两句所挞伐的具体对象。王蔡二人生前曾不遗余力地搜刮钱财来营建府第园林,妄图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他们的园林面积之大、建筑之宏丽豪华令人惊叹,然而民心不可侮,国人不可欺,短暂奢华之后他们便身败名裂,为天下笑。钦宗即位后,王黼受到贬斥,在流放路上被杀,蔡京放逐岭南,死于途中。于是,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风”“月”在。所以,这两句既暗示了王蔡当年的奢靡,也有用“风”“月”反衬的意味,还寓意着虽然此时当年窃据国柄的王黼、蔡京早已死去,但他们的骂名会永远存在下去。*:①以曲折的诗笔点出奸臣的姓名,使批判的矛头直指王黼、蔡京两个奸臣。②以王傅宅、太师桥暗示当年王、蔡二人的骄奢淫逸不可一世。③借景抒情,以“风”“月”的永恒来反衬王、蔡等丑恶生涯的短暂。④形象化地说明,正如“风”“月”将长留人间一样,王、蔡等权奸的臭名连同其府第将永远是人们唾骂的对象。(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满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表现了客吹洞箫的音乐效果。(2)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与琵琶女共同的身世之悲。(3)《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早起晚睡,*勤劳作没有尽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匆匆过客路 遥天*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凉的雪粒。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曲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喃喃地念叨着。他蓬头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的钱。这是一个盲人!我顿时感到一种愤愤不平了。当然我首先气这个汽车站——竟然不能解决这样一些完全应该解决的问题。但我更气这个候车室里的人,竟然没有一个肯为这不幸的老人帮忙的!我想我应当帮助这个老人。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买不上了。我将不得不垂头丧气地滚回单位。但如果我要是先给自己买票,那老头的票也把握不大了。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抽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呀,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他们静静地互相看着对方,两张纯洁的年轻的脸,像大理石雕塑一般美丽。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脸皮*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只见那个男青年神*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然后弯了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街道上一片寂静。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有删节)(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凄冷、沉重的氛围,暗示了人物心情和故事结局。B.在先给自己买票还是先给老人买票的两难选择中,作者细腻描写了“我”、男青年、青年妇女的不同心理,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C.男青年因为最后一张票和青年妇女发生了争执,又被小女孩误解,腮帮子抽动,泪花子在眼里直转,都表现出他既懊恼又委屈的心理。D.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了旅客暗中争相为盲老人买车票的故事,表现了素不相识的人之间存有大爱的主题,引发读者思考。E.小说擅长在朴实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我”震惊于男青年买票的真相后,把票让给青年妇女,这一情节设计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2)小说以买票场景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说中男青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塑造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篇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2)①使故事情节集中、紧凑;②有助于人物深层心理与高尚品质的发掘与发现;③反映春运买票难的现实,也是社会环境的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男青年是一个衣着时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品质高尚的人。这一人物、青年妇女和“我”相互映衬,有助于突出并升华主题。(每问3分,意思对即可)(4)①便于加快叙事节奏,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②便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适应不同人物的语言、心理、行为的描写需要;③便于简洁、清晰、准确地表达内容;④便于较快进入情境阅读,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汪道涵多维多*的情感世界孟 素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首任会长汪道涵因提纲极具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而载入史册。他的一生,爱国爱家,心系故土家园,情牵海峡两岸……汪道涵,1915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嘉山县(现明光市)明光镇,原名汪导淮。其父汪雨相是清末秀才,留学日本,曾参加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同盟会,思想进步、开明,为人正直,曾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汪道涵是家中长子,自幼聪慧好学,在父亲创办的明光小学和初中读书。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群情激昂,汪道涵和同学秦其谷、李正恩等十几名青年学生上街进行了*日货的宣传活动。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大举进犯。正值学校放暑假返乡的汪道涵与数名有志青年商议,很快成立了“明光*救亡青年战时服务团”,同时还决定创办《*快报》,报道*消息和日*的暴行,组织“*救亡剧团”到街头和乡村演出*救亡剧目。1980年后汪道涵任上海市委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长。汪道涵卸任上海市市长之后,年逾古稀的他在1987年当选为**顾问委员会委员,逐渐淡出*政坛。然而,在海峡彼岸发生的事,却促使汪道涵在垂暮之年重新活跃于*舞台。那是在1990年10月,*“海峡交流基金会”宣告成立,辜振甫出任董事长,致力于发展两岸关系,*内地理所当然作出回应,建立相应的组织,以促进两岸交流。于是,在1991年12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宣告成立。这时,*内地遴选一位能与辜振甫旗鼓相当者来担纲“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之重任,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时任党**的*首先想到的便是汪道涵,汪道涵堪称最佳人选,义不容辞。于是,晚年的汪道涵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以76岁高龄出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他务实、理*、勇敢,先行提出两岸同属一个*、两岸关系就是平等和协商的关系。主张以宽容看待历史、以前瞻对待未来。他说:要多多*改善两岸关系的措施,不管*是谁执政,我们是对全体**的,要主动释放善意。已经76岁的汪道涵和74岁的辜振甫,双双成为两岸和谈第一对手。1993年4月27日至28日,*内地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就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及双方会务诸问题进行了磋商。备受世人瞩目的“汪辜会谈”是海峡两岸授权民间机构领导人的第一次晤谈。随后在1998年10月,二老又在上海会晤,进一步商谈有关事宜。汪道涵在处理*事务之中,思想活跃,善于异中求同。两岸争议的焦点乃“一个*”。汪道涵为求双方能够对“一个*”取得共识,曾对“一个*”原则作出新的解释:向来,大陆方面以为“一个*”的*指中华*共和国,*方面则以为“一个*”的*指中华*,而汪道涵则提出,“一个*”的*,既非中华*共和国,亦非中华*——中华*共和国和中华*同属一个*!无奈好事多磨。随着*岛内*势力的崛起,原定汪道涵访台化为泡影,“汪辜会谈”无法继续。(选自《世纪采风》,有删节)相关链接:他深情地说:“故乡总是令人回忆的,故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尤其是在缅想之中。在报章杂志和安徽来人中了解一二,便感欣慰。”繁忙的工作没有淡化他对家乡的感情,他对家乡的建设、发展变化,无时不在牵挂着,只要有家乡的亲友去看望他,他都不失时机地问这问那。(《*政协报·汪道涵的故乡情》)汪道涵为人儒雅,无论什么时候,他总是一身笔挺的西装,印发光亮整齐,有着学者睿智的风度,虽然古稀之年,却精神矍铄,红光满面,笑容可掬。(百度百科)(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汪道涵的父亲曾参加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同盟会,对汪道涵有较大的影响,选他出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和他这个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B.*战争期间汪道涵参加*日货的宣传活动,成立了“明光*救亡青年战时服务团”,组织“*救亡剧团”到街头和乡村演出*救亡剧目。C.汪道涵先后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顾问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等职,一生活跃于*政坛。D.1990年10月,“海峡交流基金会”宣告成立,*内地由汪道涵负责组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以促进两岸交流。E.汪道涵晚年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文章正文部分以此为重点又选取了其他的有代表*的事件突出汪道涵的伟大人格,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解析:A项“选他出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和他这个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C项“一生活跃于*政坛”,不准确,文中有“当选为**顾问委员会委员,逐渐淡出*政坛”,所以1分;D项“负责组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错误,应是先组建之后任命汪道涵为会长。*: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2)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在文章中的位置,还要结合文本特征分析,文本是人物传记,所以重点应是突出人物的贡献以及优秀的品质,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①交代汪道涵一生最重要的贡献——负责极具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②概括汪道涵主要的思想品格——爱国爱家,心系故土家园,情牵海峡两岸;③统领全文,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每点2分,共6分)(3)汪道涵在处理两岸关系问题上作出了卓越贡献,请简要概括。(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首先审清题干,“在处理两岸关系问题上作出了卓越贡献”,这样就锁定答题区间,在文章正文的后半部分,然后提取关键词语分条作答,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断尾的句子。*:①出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负责“汪辜会谈”;②提出两岸同属一个*、两岸关系就是平等和协商的关系,主张以宽容看待历史、以前瞻对待未来;③参加两次“汪辜会谈”商谈海峡两岸有关事宜;④对“一个*”原则作出新的解释:“一个*”的*,既非中华*共和国,亦非中华*——中华*共和国和中华*同属一个*。(每点2分,答出3点6分)(4)有人评价汪道涵“言行乃同侪之表率,品德为晚辈所景仰”,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分析传主的言行、品德。探究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就是根据文意找到要求回答的问题,向外延伸就是提出自己的看法结合文章和实际进行论述。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答题时要根据文章的内容简单划分层次,然后概括出相应的品质,答题时反过来,先答出品质,然后用文中的具体事例进行论*。*:①热爱祖国:*战争期间参加*日货的宣传活动、成立了“明光*救亡青年战时服务团”、组织“*救亡剧团”到街头和乡村演出*救亡剧目;②热爱家乡:繁忙的工作没有淡化他对家乡的感情,他对家乡的建设、发展变化,无时不在牵挂着,只要有家乡的亲友去看望他,他都不失时机地问这问那;③情系海峡两岸、致力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出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负责极具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④为人儒雅:有学者睿智的风度,虽届古稀之年,却精神矍铄、红光满面、笑容可掬。(每点2分,答出4点8分)第Ⅱ卷 (表达题 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1)漫步百年古村李家坑,细细品味村落的一草一木一花,你是否也和我一样,________地生出“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感慨。(2)看到女儿在*场上忙碌着,帮助叔叔阿姨发了50盏台灯和50个文具盒给小朋友,万芝斌________地说,女儿帮助了别人,而真正快乐的是她自己。(3)在与现场粉丝互动环节中,五个小鲜肉展现出与舞台上帅气形象截然相反的“搞笑”一面,令在场粉丝______、尖叫连连。A.忍俊不禁  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B.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  忍俊不禁C.不由自主  情不自禁  忍俊不禁D.不由自主  忍俊不禁  情不自禁解析: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忍俊不禁:指忍不住要发笑。*:C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每到一地,就要掀起一股强力反腐的“王旋风”,*污吏无不胆战心惊,甚至在官场传出了“宁遇阎王,莫遇老王”的说法被认可。B.据挪威媒体报道,如果一个申请避难的四口之家宁愿离开该国,不仅能领到多达8万挪威克朗(约合9400美元)现金,还可以得到免费单程机票。C.为保障限行期间市民出行不受影响,*市交通委根据客流情况采取增发车辆,确保道路和轨道交通运营秩序正常。D.对于非洲来说,*不仅是一个持久的外交伙伴,更是一个新兴的投资者。*在非洲的利益已经不仅仅集中在谋求自然资源的物质层面。解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项结构混乱,“甚至在官场传出了‘宁遇阎王,莫遇老王’的说法”和“甚至在官场‘宁遇阎王,莫遇老王’的说法被认可”;B项,语序不当,最后两个分句应该交换位置;C项,宾语残缺,“车辆”后补“等措施”,所以选D。*:D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灯笼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庙堂中、房宇外,处处都有灯笼张挂。仔细推算,*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故灯意味着人丁兴旺,________。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代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象征“*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传。A.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B.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C.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D.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解析:这是一道句子衔接和句式选择的综合的题目,首先注意整个文段以短句为主,“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是一个表意较复杂的长句,由此排除CD,再看AB的不同,A“就是在延续这种习俗”,B“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A表现出一定的目的*,从文意看没有目的*,由此排除A,因此选B。*:B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文学是指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因此,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民族的文学就越丰富多*。文学可以划分为纯文学和谎言文学。其中去尽了各种愚民谎言的文学作品称为纯文学,反之,③_____________。*:①没有(了)这两个独特*(2分)②这样的英雄越多(2分)③则称为谎言文学(1分)17.下面是中华慈善总会的图标,请写出该图标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INCLUDEPICTURE"8.tif"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个图标由心、儿童、托举的双手构成;(2分)多颗“心”汇集,寓意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因慈善而汇聚到一起;(2分)变形的双手托举着儿童,寓意着共同呵护、关爱、援助儿童。(2分)(构成要素少一个要素扣1分,扣满2分为止;寓意写到慈善汇集,呵护、关爱和援助儿童即可)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导师带着几十位学生野外考察,看到一名学生正要穿过一片沼泽地,他大声对学生喊:“小心,不要走错路,踩到沼泽则会沉下去的!”那名学生回头大喊:“老师更应该小心啊!我走错路,沉下去的只是我一人,如果老师走错了,沉下去的还有追随你的一大群学生。”导师沉默了,体悟到关心之外还有深意。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立意角度:①相互关心;②引导者的作用;③不要忘记提醒自己。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 22 页可下载查看
点击下载本文档

本文档为docx格式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