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_语文中考真题诗歌鉴赏-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诗歌鉴赏-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解析版)

下载文档

类型:

大小:50 KB

页数:29页

ID:6422928ade770

第1页 / 共29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3页 / 共29页
专题10诗歌鉴赏(2021·云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里白沙堤。1.王维笔下的“雨中草*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与本诗的颈联都写到了花草,请问这两个景象中所描写的花草有什么不同?2.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诗人是如何来表达的?【*】1.王维笔下的花草碧绿鲜艳,表现了盛春的景象;白居易笔下的花草零星矮小,表现了早春的景象。2.诗人运用融情于景和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了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王维使用了“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个“红”字,这就是画家的眼光、画家的用*法。把红与绿给予高度的强调——红得似乎要燃烧起来;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于是盎然的春意,秾丽的春景,便通过红绿二*的突出与夸张而跃然纸上了。只有盛春,才有这样的美景。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中的花是“乱”的,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朵,西一簇,零星开放,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矮小,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2.本题考查诗歌抒情方式的理解。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南春湖的水态天容。如果说开篇感情平淡,或看不出什么感情,那么,接下来的两联,作者的喜爱之情,就在描写的景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把春天给人的清新之感表现出来,把作者对此情此景的喜爱之情融入这些景物之中。作者觉得对所要表达的喜爱之情意犹未尽,便不再含蓄,尾联用“最爱”二字直抒胸臆。(2021·*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写小松原先被掩没在草丛中,而现在感觉要超出蓬蒿的高度了。B.后两句写松树幼小时难以被人识别,长成凌云大树才为人们所称道。C.“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体现了小松活泼可爱的*格。D.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理趣。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C2.诗歌表达了对小松的赞赏之情和对目光短浅之人不满的情绪。【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C.“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也体现出它坚强不屈的*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没有体现活泼可爱的*格;故选C。2.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小松》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意思是:松树在小的时候不被人发觉,如今松枝己超过蓬高(野草)了。当时人们不知道这是参天大树,等到长大了人们才称赞:这棵树真高!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表达了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2021·山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②梦,凫③雁满回塘。注释:①征铎: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②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③凫:野鸭。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偶句押韵,全诗起承转合自然,人事景情融为一体。B.颔联全是名词,构成意象罗列,有声有*,有动有静,富有乡野氛围和生活气息。C.五六句写槲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这一句纯然写景,不蕴含任何感**。D.尾联因思入梦,时空转换,情景交融,虚实相映,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C2.这首诗表达了游子离乡的羁旅孤寂之苦和浓浓的思乡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C.“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不仅纯然写景,诗人看到槲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的景象,怀乡的情思油然而生;故选C。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点睛】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2021·新疆中考真题)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A.这是一首登高感怀之作。诗人登楼远眺却望不见中原;只有南北的交战,列朝的兴亡正如滔滔*水,囊括时空,气势恢宏。B.京口曾是东昊建都之地,诗人由此展开联想。“万兜鍪”言孙权*容之盛,“坐断”言其功业之大,“战未休”赞其斗志之旺。C.这首词属小令,却吟咏重大的题材,气势壮阔,古今少见。全词层次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D.这首词风格豪放雄壮。词的下片诗人豪迈地宣称,只有曹*和刘备可以和自己匹敌,并希望后代能像孙权一样建立功业。【*】D【详解】D.有误。“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意思是“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曹*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弃疾借用此典,意在说明只有像曹*、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其实,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此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当然,暗示了自己的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故选D。(2021·天津中考真题)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A.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B.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C.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D.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C【详解】C.“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有误。这里的“愁心”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故选C。(2021·青海中考真题)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诗的颔联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及个人的命运。2.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信念?【*】1.风飘絮雨打萍2.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坚定信念。(答出两点即可)【分析】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诗意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公元宋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被押解至崖山后,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出示此诗以明志。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㬎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这时文天祥母亲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似水上浮萍,无依无附了。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形势。2.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诗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大义凌然、无畏牺牲、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作者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2021·海南中考真题)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幅实景,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2.品读诗文,补全下表中的批注内容。归类摘抄批注诗句修辞内容主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对偶青山接着青山,水路往复回环,小路曲折,对偶像是陷入绝境,却忽然在转弯处看到另一个美妙去处。表达作者对山西村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蕴含着“人处于困境中,只要坚持不懈,就有可能绝处逢生”的哲理。【*】1.白日斜吟鞭东指2.比喻纷纷飘落的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它即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坚定信念及其无私奉献的精神。【解析】1.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实景是作者所看到的、亲目所见之景。在“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中,描写了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前两句中西斜的落日和扬鞭向东挥去,是作者亲眼所见、所做动作,故*①为白日斜,*②为吟鞭东指。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①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事物。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将自己比作落红,将国家比作花。故*为比喻。②根据表格对照可知,*应是诗句的翻译。在翻译时注意“落红”是指飘落的花。③从“化作春泥更护花”可知,诗人虽然犹如花落般离开官场,但他时刻心系国家,并非从此袖手旁观,而是想要像春泥一样,用另一种方式继续报国,体现出他把自己全身心都奉献的坚定信念和无私的精神。(2021·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1.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2.“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1.①北雁南飞是塞外秋天特有的景象,用“雁”更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②大雁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寄寓着思乡之情,用“雁”更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2.示例一:通过描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和满地白霜,营造凄清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感。示例二: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示例三:“悠悠”写出了羌笛声的绵长、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悲凉之感。(或:一个“满”字,写出了秋霜之浓,暗示了作者愁绪的浓重。)【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雁”这个词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的内涵,理解一个意向常有的情感链接。“燕子”是春天的使者,“雁”具有点缀秋冬景象,寄托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的象征意义。根据“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分析,此处的“雁”与“秋天”有关,与思乡有关。此写出理由即可。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意思是“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在此基础上赏析即可。示例:本句描写的是夜景,在时间上是“长*落日”的延续。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都带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2021·*中考真题)阅读《黄鹤楼》,完成下面小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波*上使人愁。1.诗歌颔联、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用“①______”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②______。2.《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1.①历历②芳草的茂盛2.示例:合理。“日暮”时分万物思归,而诗人漂泊在外,产生了无限乡思。求学途中的鲁迅见到供人住宿的驿站名为“日暮里”,很可能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了对家国的思念,所以“记得这名目”。【分析】1.本题考查品析词语。题空一:“晴川历历汉阳树”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历历:清楚可数。因此填“历历”。题空二:“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鹦鹉洲上芳草繁茂;“萋萋”形容芳草的茂盛。2.本题考查探究情感。“日暮乡关何处是”,在日暮时分怀念家乡,这句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诗人的思乡之情。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远离故国,心中也有无限的家国情思吧!当看到“日暮里”,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对家国的思念是极有可能的。因为情感的相通,所以这种推测是合理的。(2021·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卜算子”为词牌的词,形式以五言为主,间或七言,句式富有变化。B.“驿外断桥边”点明梅的生长环境偏僻,“更着风和雨”突出其处境恶劣。C.词中“妒”的意思是“嫉妒”,作者以“妒”写梅,使梅具有了人的情思。D.词以独特的抒情方式咏梅,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作者的人格写照,请简要分析。【*】1.C2.【示例】“碾作尘”喻指作者屡遭挫折,“香如故”突出强调其心志始终如一。这两句作者以梅自比,表现不惧厄运、坚持正义的精神。【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作者以‘妒’写梅”理解不准确,“妒”是指百花的嫉妒,而不是梅,梅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的,它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一任群花去嫉妒。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首先理解诗句,“零落”“成泥”,写出梅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纷纷凋落了,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梅的这种遭遇和诗人是很像的。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士气低落,这种处境和梅被摧残极其相似。“只有香如故”,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梅的这种高洁坚贞也像极了作者。作者在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梅如出一辙,本词作者以梅自喻、寄托、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所以此句正是作者的人格写照。(2021·广西中考真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登亭远眺,感慨历史兴衰,大处落笔,时空交融,慨叹“千古兴亡”悠远难追。B.褒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孙权,气魂宏大雄壮,在小令中含如此大题材的,并不多见。C.融典故入词,曹*的话被巧妙地安排在下阙,毫无斧凿痕迹,融经诗史,驱遣自如。D.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自相呼应,层层推进,创前所未有的意境,情感豪边奔放。2.叠词能够突出意象的情态,如《诗经》里“蒹葭苍苍”“关关雎鸠”“青青子衿”等。请结合词作,从韵律、内容上谈谈你对“悠悠”或“滚滚”的理解。【*】1.C2.示例:我选“悠悠”。在音韵上,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又于下文“滚滚”相和;内容上,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分析】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从“不尽长*滚滚流”可知,化用了杜甫的诗句,有诗;从“生子当如孙仲谋”可知,引用了曹*的话,有史;但找不到“经”。故选C。2.本题考查叠词的理解。叠词,使音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本题要求从韵律、内容上谈理解。音律上,从叠词的作用回答即可,内容上,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内涵。“悠悠”,上句“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此处是对上句的回答,因而,又时间漫长久远之意;再从开篇之句来看,作者登上北固楼,那壮丽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隐隐弥漫着历史的*云,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而,这里含包括了此人的无限感慨在其中。下文的“滚滚”,也同样隐含着这层意思,所以,如选“滚滚”,据此作答即可。(2021·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愁云惨淡万里凝。中*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2.说说你对这首诗题目的理解。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造语奇*,不落窠臼,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行者目送行人远去,直到无法望见,却还在凝望留在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言尽而意无穷。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概,是边塞诗中的佳作。【*】1.岑参2.(1)交代了诗的体裁——是歌行体,是送别诗;(2)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大雪中送别好友武判官;(3)点出了送别的背景——下雪天。3.B【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这首诗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以及边塞*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2.考查对诗歌标题的理解。题目中的“白雪”,交代了差别的环境背景;“歌”表明体裁是古体诗中的歌行体;“送武判官归京”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整体来看,诗题还隐含着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3.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项,“将梨花比作雪花”有误,应该是“将雪花比作梨花”。故选B。(2021·黑龙*中考真题)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山坡·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句中的加点字。【*】示例一:“聚”字,从视觉角度,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地势险要,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好似它们守卫着潼关。“波涛如怒”,从听觉角度写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地势,表现生动形象。示例二:“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态感,用拟人的手法,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怒”字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黄河波涛汹涌的情态。【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1)表现手法的角度句中,“聚”“怒”二字在表达上比较生动形象,且意蕴丰厚。“聚”字从视觉上来写,写出了包围潼关的重重高山的雄伟险峻;“怒”字从听觉上来写,写出了黄河的奔腾怒吼和势不可当,而潼关处在这样的河山之间,其险要地势不言自明。(2)修辞手法的角度“峰峦如聚”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波涛如怒”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考生据此可作答。(2021·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木兰诗(节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呜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1.有同学将前四句的意思理解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大家都说他的理解不对。请你说服他。2.有评论说,“不闻爷娘唤女声”一句点出了木兰当时的处境和身份。请对此做简要分析。【*】1.这四句使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相互交错、补充。应该理解为,“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2.①借“不闻”点出木兰替父丛*、奔赴战场的处境;②借“唤女声”点出木兰的女子身份。或:借木兰对父母的依恋、思念,点出她替父从*、奔赴战场的处境和她的女子身份。【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段的理解。开始写木兰准备出征,“东市买骏马……”四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这里并不是一处买一样东西,而是到各处去购买马具,表现了木兰出征前紧张有序的准备工作。2.此题考查的是对词句的赏析。“不闻爷娘唤女声”意思是“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浓浓暗夜,木兰听不到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包围着木兰的只有溅溅的水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传达出木兰内心的孤寂与凄凉,突出了她当时的处境和她女子的身份。【点睛】译文: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2020年中考*卷】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完成下面小题。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______的自然之景,抒发了______之情。2.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落花。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1.白日西斜,广阔天涯离愁的无限感慨与豪放洒脱2.龚诗中“落花”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非没有感情,而是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孟诗中“落花”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落花的惋惜之情和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词中的意象。(1)首联翻译: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这里抓住了“白日西斜”“天涯广阔”的自然景象。(2)“浩荡离愁白日斜”中“浩荡离愁”直接点明了作者对离愁的无限感慨,“吟鞭东指即天涯”则通过“天涯”这个开阔的意象表现了豪放和洒脱。2.本题考查诗歌主题。(1)龚自珍的诗。翻译: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这里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自比为落花,落花从枝头落下,化为肥料,滋养大地,为新花的成长做贡献。作者虽然离开朝廷,但是依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依然坚持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一片拳拳爱国之情。(2)孟浩然的诗。翻译: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第一联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鸟儿清脆的鸣叫,营造了美好的、充满生机的春天的氛围,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第二联则从视觉角度,运用联想,写春花被吹落到地的景象。写出了对春花凋零的怜惜,作者喜爱春天,可是春天的花被吹落了,这是否意味着春天的逝去,故表达了对春天落花的惋惜之情和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2020年中考河南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火*,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诗歌讲述了卖炭翁_______的悲惨故事。2.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1.以烧炭卖炭为生却横遭掠夺2.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粗暴蛮横。②间接地表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的无奈、无助。③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或:对底层劳动*的同情。【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唐宪宗元和初年(公元806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诗歌写一个卖炭老人*苦烧炭得到千余斤的炭,本想着趁着天寒卖个好价钱,以便换来口中食身上衣,没想到却被宫使蛮横掠夺一空的催人涕下的悲剧故事。2.考查对诗句作用的理解。“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意思是他们手里高举皇帝颁布的文告,口称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说,强行扭转车头,驱赶着老牛向皇宫方向走去。千余斤炭就这样被太监拉走了,留给老翁的不过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而已。“把”“敕”“叱”“牵”几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地蛮横掠夺;卖炭翁**苦苦得来的炭就这样被宫使残暴的掠夺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显得那么的无奈和无助;在至尊的皇帝的“文书”面前,卖炭翁艰难的劳动、心中的希望、运输的艰*,全部化为乌有,表现作者对统治者掠夺*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深刻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的深切同情。【2020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请解释《赤壁》这首诗中加横线的句子。2.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1.折断的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销蚀。自己拿起来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2.诗人自己登楼远眺,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榨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解析】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解释其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描述时要忠实于原句。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销,销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根据这些词的理解描述,如,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2.考查对诗歌的赏析。结合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和作者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作品情境。陈子昂是一个具有*见识和*才能的文人。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前两句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2020年中考福建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2.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1.D2.*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运用了视觉和听觉描写;《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运用视觉描写,“不知何处吹芦管”运用听觉描写,故第二首诗只有视觉和听觉描写。故D错误,选D。2.本题考查诗歌赏析。(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结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可知,这里作者采用拟人手法,把月亮拟人化,月亮成为了知心人,带着自己对友人的关心、牵挂,一直伴随着友人,表达了作者友人的思念和牵挂。(2)《夜上受降城闻笛》。结合“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可知,运用比喻修辞,把月光比成霜,把沙子比成雪,渲染悲凉的氛围,突出了边塞的苦寒。结合“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从听觉角度,正面抒发了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故整首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2020年中考*西卷】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庆清朝慢踏青(宋)王观调雨为酥,催*做水,东君①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②。*郊外,望中秀*,如有无间。晴则个,*则个,饾饤③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④。(注)①东君:《楚辞·九歌》里有“东君”,这里是借用来称春神。②小双鸾:指古代妇女鞋上绣成的鸾凤。③饾饤(dòudìng):本形容堆砌罗列貌,此处形容天气变化多端。④眉山:《西京杂记》上说卓文君“眉*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这是“眉山”典故的由来。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姑娘们的踏青活动,突出了初春时节景物的特点。B.上阕写姑娘们愉悦的心情和野外迷蒙的秀*,表达了对“东君”的敬意。C.下阕写天气的无常,以及姑娘们看花觅柳的从容与“小双鸾”沾满泥污的状态。D.下阕最后三句写出了姑娘们心情变化后笑容顿敛、眉头紧锁的神情。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写雨水的对仗句,富有形象*;下阕运用夸张手法,增添了喜剧**。B.词的下阕用口语写天气变化,活泼有意趣;用“镂”“拨”描写姑娘们的行动,用词精巧。C.词中化用唐人诗句,自然贴切,如出己手,体现了词人熔铸前人诗句的本领。D.这首词充满生活气息,写法新颖,在同类题材作品中很有特*,是豪放词中的佳作。【*】1.C2.D【解析】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需要我们在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C.有误,下阕中“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写出了姑娘们看花觅柳的急切心情与行动,并非表现她们“看花觅柳的从容”。故选C。2.此题考查对古诗词的赏析。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D.有误,这首词是婉约词中的佳作,而非豪放词。故选D。【2020年中考天津卷】下面对《游山西村》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拉杖无时夜叩门。A.首联中“莫笑”表达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农家殷勤待客的盛情。B.颔联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C.颈联写农人欢天喜地庆贺“春社”。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D.尾联转为忧伤的笔调,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走出热闹喧嚣后内心的失意与孤独。【*】D【解析】赏析有误,尾联并不是忧伤的笔调,也并非直抒胸臆。诗人比较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由此可知,这两句表现的是对山村迷人景*、淳朴民风的赞美,没有表现“失意与孤独”。【2019年中考*卷】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完成下列小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注:①(蜀州)有的版本写作“蜀川”。1.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_______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的人生态度。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1.宦游人不舍、依依惜别乐观豁达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抒发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寄情于景和拟人的手法,作者借“明月”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的理解。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离别意”写出了两人共同的境遇。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同是宦游人”宽解友人。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据此理解作答。2.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译文: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点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2019年中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弥漫的战斗场景。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2.“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1.C2.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解析】1.C错误,没有运用象征手法。2.考查对典故的理解。词人末句写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据有关资料记载,曹*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孙权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于是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意思是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而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一样。我们从词人用这一典故来看,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当然,暗示了自己的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2019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感。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关和向往。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圈”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2.这首词中加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1.C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赏中秋美好的月*。(2)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3)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使得词的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解析】1.考查对词的内容的理解。C.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故选C2.考查对名句的赏析能力。这两句写了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而且这两句并非一般的*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据此作答即可。【2019年中考河南卷】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天狼。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词中的画线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天狼。【*】1.①“牵黄”“擎苍”的行为。②“锦帽貂裘”的装束。③“千骑”狂奔的场面。④自比孙权的语气。2.示例一:运用比喻,将拉满的弓比作满月,勾勒了一个挽弓劲*的英雄形象。示例二:运用“*天狼”的典故,抒发了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可以从作者心态、举止、胸怀、气概等方面考虑。例如,从出猎时的装束气派“锦帽貂裘”和“倾城随太守”的庞大气势以及“亲*虎,看孙郎”的雄心壮志,都是“少年狂”的具体表现。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下来。”句中的“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挽弓*箭要冲锋陷阵,可以看都以为爱国英雄的形象。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可以从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修辞手法三个角度加以说明。【2019年中考河南B卷(备用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里白沙堤。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中的“行不足”三字最有表现力,请结合整首诗加以赏析。【*】1.示例: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枝头,不知哪家新来的燕子正啄泥衔草,营建新巢。2.示例一:“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表现了诗人的喜爱与不舍之情,从中可以感受到钱塘湖春景的美不胜收。示例二:“行不足”是“最爱”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解析】1.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其次,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丰富画面内容。“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向向阳的枝头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2.这道题考查诗歌赏析的能力。“行不足”意思是看不够。“最爱湖东行不足”,湖东景*,令人流连忘返。“行不足”三字,抒发了诗人对湖东一带景*的迷恋之情。【2019年中考*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春尽[唐]韩偓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入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乙)春尽[宋]郑獬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夜间绝少尘埃污,惟有清泉漾白沙。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B.*诗首联写诗人因“惜春”而连日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C.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千的景象。D.*诗尾联写诗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宜人之景。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情感沉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中。B.*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C.乙诗“春风应怪在天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D.*诗“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1.A2.B【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两诗确实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但是乙诗并未流露出家国之悲,而是表达羁旅之愁和对污浊现实的憎恶。故选A。2.此题考查的是诗句的赏析。B:*诗中“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不是“反衬”。故选B。【点睛】第一首:《春尽》唐代诗人韩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异地依人的苦闷心情。首联抓住“醉”“酒痕”来突出“春尽”时的惜春之情。颔联选取“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典型景物来描写“春尽”的画面。颈联紧扣“春尽”,写出了“人闲”时对春归的惆怅。尾联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第二首:《春尽》—宋代诗人郑獬。首句七个字,便将时间(春尽)、人物(行人)、地点(未到家)一一交待清楚。游子浪迹天涯,离家日久,又逢春*,倍添惆怅。连春风也要来责怪:为何不好端端在家,跑到这天涯来干什么?思家心切,而路程遥远,只得昼夜兼程。颔联仍以景物描写来表现行人盼望早日回家的急迫心情。颈联写人在曲折重叠的山间行走时的感觉,着重写动势。尽管长途跋涉,旅程*苦,但山间空气清新,野趣宜人,加上归家在即,所以尾联洋溢着行人如脱羁之鸟重返自然般的兴奋喜悦之情。不过,野外的景*绝不会“唯有清泉漾白沙”的,作者如此写,有其更深的含意。他是为了着重点出“清白”二字,使野间的“清白”同尘世间的“污污”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从主人公对“绝少尘埃污”的喜爱中体味他对乌*瘴气的官场的厌恶。作者曾任翰林学士,后被*所恶,宦途失意,屡遭贬谪。此处就自然流露出了他的身世之感。【2019年中考上海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波*上使人愁。1.两首诗都写到愁情:《送友人》写送别友人的愁情,《黄鹤楼》写的________愁情。2.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千载”都有悠远之意。B.“故人”“昔人”都指曾经的老朋友。C.“青山”“晴川”都写了山*秀美之景。D.“浮云”“白云”都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1.思乡2.A【解析】1.《黄鹤楼》通过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烘托出作者清冷的思想之情和自己深重的漂泊之感。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所以可概括为“思乡”之情。2.B.“故人”是老朋友。“昔人”是指过去的仙人。C.“青山”写了山*秀美之景。“晴川历历汉阳树”:如今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过去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晴川”写物是人非之感。D.“浮云”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白云千载空悠悠: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白云”指白云悠悠,仙去楼空,岁月不再,物是人非,世事茫茫。故选A。【2019年中考天津卷】下面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A.首联点题,写出诗人乘舟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B.“山随平野尽”一句“随”“尽”两个字,让静止的山峦富于动态。C.颈联描摹的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和黄昏的天边云霞,宛如两幅图画,令人陶醉。D.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借自己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D【解析】试题分析:诗人在尾联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所以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故*为D。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 26 页可下载查看
点击下载本文档

本文档为docx格式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