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喉以微细喉和特细喉为主,孔隙的连通*较差。

2、根据砂岩孔喉模型,研究砂岩孔喉直径、孔喉体积比、孔喉配位数之间内在的规律。

3、储层以低孔渗、低含水饱和度、孔喉体系多具有中孔小喉为特征。

4、储层孔喉结构差,喉道以细喉道类型为主。

5、总结了三种不同的孔喉结构类型:大孔较粗喉结构类型、中孔中细喉结构类型、中小孔细喉结构类型。

6、储层孔喉配位数较低,孔喉比较大,储层渗流能力较弱

7、储层孔喉配位数较低,孔喉比较大,储层渗流能力较弱。

8、利用可视化孔喉模型观测凝胶颗粒在孔喉处的变形和破碎过程;

9、影响储层物*的因素为孔喉半径、喉道均值等。

10、低排驱压力-粗孔喉为最好的孔隙结构类型。

11、储层岩*主要为岩屑砂岩,储层孔隙类型多,孔喉细小,孔隙结构差。

12、孔隙半径、孔隙密度和孔喉比对地层渗透率均产生影响。

13、文中提出的孔隙半径均值与孔喉半径中值之比以及易捕集孔隙喉道百分数能够更好地反映孔隙结构对捕集滞留量的影响。

14、含油的储层成岩作用浅、物*好、孔喉大、孔隙连通*好;

15、储层孔喉分布是储层评价的重要研究内容。

16、实验研究表明,孔隙结构(渗透率与孔隙度的比值)与孔喉半径有良好的相关*。

17、但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暂堵技术还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如采用储层平均孔喉直径和主要流动孔喉平均直径所带来的问题。

18、是否可以根据岩样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大小反演岩样的孔喉体积分布,或者反演毛管压力曲线?

19、利用孔隙网络模型研究水湿情况下孔喉比、配位数、形状因子对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20、储层物*参数的差异、孔喉特征参数的差异等,均归因于微观孔隙结构的差异。

21、该区储层具有较低的排驱压力和毛细管压力中值,微观孔隙结构发育良好,属于中-粗孔喉

22、孔喉组合模式以及注入水质,对相对渗透率曲线有重要影响。

23、低渗油田注水过程中储层保护的关键是保护孔喉

24、提出了 不同低渗透储层可动油和残余油在地层孔喉中的分布 规律。

25、从岩心薄片分析着手,利用模拟退火算法重建数字岩心;从所建数字岩心中提取对等的由形状简单的孔隙和孔喉组成的孔隙级网络模型。

26、根据组成多孔介质的颗粒直径、颗粒排列方式、孔喉比、束缚水饱和度,将多孔介质简化为一簇变截面毛管组成的毛管束。

27、低孔低渗、微孔喉为主、大孔隙表面积和亲油*决定其主要成为储气层,并控制着凝析气藏的聚集、油气分布、开采中产能及油气*质的变化。

28、在渗透率的计算上充分结合该区储层特征,引入泥质含量、粒径大小、孔喉结构等影响因素。

29、主要产层为低渗透超致密砂岩,其渗透率和孔喉结构对上覆地层净压力很敏感。

30、同时在本系统中有加入了一些常用计算,如最大孔喉半径等,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