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广东高考*语文

下载文档

类型:

大小:80 KB

页数:10页

ID:635efb5a78675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B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 文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然后再写上新的*;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赝品/摇曳概况/愤慨咽喉/哽咽B.溯源/夙愿憧憬/瞳孔大厦/厦门C.斟酌/甄别荟萃/猝然模样/楷模D.商榷/*券燥热/烦躁降临/降伏*:A(B.溯、夙均读sù,C.斟、甄均读zhēn;D.燥、躁均读zào)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欣逢您四十华诞,我们谨向您——亲爱的母校,致以热烈的祝贺。  四十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  亲爱的母校,是您厚实的沃土孕育了我们的未来,是您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传统赋予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是您把我们这些懵懂少年培养成今天的栋梁之材。 A.莘莘学子B.运筹帷幄C.首当其冲D.栋梁之材*:C(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与语境“一马当先”之类的意思不符。)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初步鉴定,这头金*牦牛是世界上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物,并命名为“金丝牦牛”。.青少年是上网人群中的主力*,但最近几年,在发达国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纷纷“触网”,老年“网虫”的人数激增。C.近年来,在秀丽的南粤大地上,拔地而起的九州城、海南琼苑、风城大厦等一批多功能新型建筑物,令人流连忘返,构思奇特,巧夺天工。D.水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黏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所以食用水果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B(A.末句主语残缺;C.“令人流连忘返,构思奇特,巧夺天工”语序不当;D.“所以食用水果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句式杂糅)4.根椐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             。              。如杜甫《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看”,就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                 。            。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                 。示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①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②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得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③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④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⑤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A.①④⑤②③B.①③④⑤②C.③①④⑤②D.③④⑤①② *:C(③中“后来……”与题面“本是……”相承,故③为起首句,①中“修辞学中的示现指……”语承①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故得③①组合。④“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承①,⑤②是对①的分述。故*为C)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之患迪正*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妙B.以章献起于寒微出身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惩罚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延缓*:B(A.认为……奇特;C.诛杀;D.荒废)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B.发兵捕之,久不得周怀政之诛,帝怒甚C.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D.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C(本题有点麻烦,命题不够严谨。A项两个“其”,一为代词,他的;一为副词,表婉商语气,还是。B项两个“之”,一为代词,他;一为助词,取消句子**。C项两个“以”,笼统均可解为介词“用”、“用来”,似乎是相同的。但准确地说,前者是介词,意为“拿”、“用”;后者应为连词,表目的关系。故两者用法不同。D项两个“乃”字,从词*看都是副词,但其意义不同,前者用于表示出乎意料,意为“竟然”;后者意为“才”,两者意义不同。不知命题者最终作何解,期待中!)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3分)①迪深厚有器局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A.②③④.②③⑥C.①②⑥D.③⑤⑥*:B(①言其有才识度量;④言其受贬;⑤言其要巡县祭岳为皇上祈求丰年。)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D(A.避乱徙家是其曾祖时的事。B.“立即遭到……打击报复”错;C.“不畏众怒”错。)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之患/迪正*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太后)对李迪说:“你一向不想让我参预国事,大概是错了。”(关键词估计应是“预”、“殆”。句首省略的主语要补译。)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皇上)下诏不许可,但很赞赏他的志向。(后句或者可直译为“但是认为他的志向很高远”)(关键词估计是:①“诏”:下诏,名词活用为动词;②“壮”,意动用法。同样要注意省略的主语。)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月    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边。[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补充注释】风襟:外衣的下襟。亦指外衣。(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1)      ,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2)后值倾覆,      ,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3)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      。(李白《蜀道难》)(4)峰峦如聚,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⑵受任于败*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⑶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⑷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一15小题。自由和科学爱因斯坦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社会过程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如果要保*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由鼓励*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意义。E.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 *:B、E(B.“就能够得到发展”绝对;E.“完全能够达到”错,原文说“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13.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C(颠倒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原文说的是“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14.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4分)⑴主观因素:①个人受权威、社会偏见、违背哲理的常规及习惯束缚的思想。②被强加的过重的精神负担⑵客观因素:权威、社会偏见、违背哲理的常规。本题设问“影响”感觉有过于笼统之嫌,*不大好组织。15.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4分) ⑴创造使人们能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社会条件,使人们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具有言论自由和教育自由。⑵使人们在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之余有时间和精力去人事个人活动。⑶社会机构如学校等不干涉个人内心自由的发展,并通过有益的活动促使个体实现内心的自由。⑷个体能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应该可以再整合成两点。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无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耕作的诗人张炜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①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个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7一头牛、一只*、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16.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②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4分)⑴“它们”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等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⑵寓意是托尔斯泰深深地扎根于土地,踏踏实实、身体力行地从事日常的劳作。17.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6分)⑴在文学创作上,他把稿纸当作可以种植的田园不息劳作。⑵在创作之余的日常生活中,他与农民打成一片,从事各种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⑶作为贵族,却去世前抛却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苍茫的土地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死后坟墓简朴。18.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5分)这是创作背景与创作意图的新考点新题型。⑴赞颂托尔斯泰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把日常劳作与写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创作风格。赞美托尔斯泰放下贵族身份,热爱劳动,热爱农民,扎根土地,朴实无华的崇高精神境界。⑵借托尔斯泰的故事,讽喻当今某些写作者以贵族自居,把日常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以致无法使自己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只能在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的现实。⑶通过托尔斯泰的生活及其伟大成就,告诉写作者,只有投身平凡琐碎日常劳动生活,在淳朴的生活中,才能真正感悟生活、捕捉到鲜活的创作素材进、得到非凡的发现,获得创作灵感与创作*。(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黄侃先生二三事①*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情的流露。不如说是*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僻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③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④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之妙*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⑤黄侃不仅有*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⑥黄侃曾经在*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竞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解、道歉才算了事。在*大学兼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有黄包车。惟有黄侃进出学校,常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践泥。课后天晴,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又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⑧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闻趣事》改写)19.文章是从哪几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4分)⑴从他作为*志士的壮行方面表现其“狂”。如两次砸烂虎头牌支持学生的*行动。⑵从他作为名士的趣行方面表现其“狷”。如他在*大学任教时因门卫检查教师纸包形搜身而拒绝回校上课等。⑶从他作为国学大师的治学态度方面表现其“谨严虔敬”。如他对学生“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的教导等。20.按照第⑦段中黄侃的说法,*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⑴*学问的特点是:博大精深,包罗万有。⑵治学态度:要谦虚诚实,不懂的不说,恪守师承不背弃学问之所来,考虑到对后学的影响为后代负责,不剽窃他人学术成果。⑶略。个人觉得此问莫名其妙,很无道理,无从下手。因为“按照第⑦段中黄侃的说法”,其中并无“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的内容,除非让考生离开文本泛谈。期待专家的*。21.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 痛苦:这也是创作背景与创作意图的新考点新题型。但题干的“这样”是否要求考生作答,若是,则应先问声“作者是怎样叙写黄侃的”,否则就犯了“所指不明”之病,如此设问岂无为难考生之嫌?试答要点如下:⑴赞颂传主的崇高的精神品格,学习传主严谨虔敬的治学精神。⑵学习传主*自由、敢怒敢言敢行的高尚人格。可适当联系当今某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受制于某种“话语习惯”或*因素而违背科学或事实或本心未能直言甚或歪言的现象作答。⑶从不同角度叙写传主故事,有利读者全面了解认识传主的形象。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22.下面的图表一和图表二,是有关机构对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情况的调查。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C处空缺的内容(不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根据2005年*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对我国不同群体获取科技信息主要渠道分析的结果显示:女*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高于男*;不同年龄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异;           A              ,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95.9%;家政人员是电视科普节目的观众主体,而高校教师的比例相对较低,可见,         B         。上面的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如果      C          ,电税科普节目就会更有针对*。A: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的比例也不同,文化程度越低比例越高B:不同职业的人群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的比例也不同C:电视科普节目能充分考虑到观众不同的*别、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等方面的特点及需求23.华南大学向南粤中学赠送了一批图书和电脑,南粤中学举行了全校师生参加的捐赠仪式。下面是学生代表的致谢词,请你补出空缺的部分。要求正文写出对捐赠方的欢迎、感谢及其事由等内容。敬爱的领导、老师 :  今天,我们怀着万分喜悦的心情参加这次捐赠仪式。首先,请让我代表全校师生热烈欢迎华南大学领导、老师的莅临指导,感谢你们无私捐赠图书和电脑,感谢你们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我们知道,今天我们接受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捐赠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种鼓励、一种鞭策。这种精神力量将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最后,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华南大学的领导、老师,并祝华南大学越办越好!六、本大题1小题。60分。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 7 页可下载查看
点击下载本文档

本文档为docx格式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