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_历史_历史必修_必修二_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卷-2017_同步测试_专题15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测)-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2)含解析

下载文档

类型:

大小:189 KB

页数:7页

ID:640be9db2203c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gkstk.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伴随着商埠的发展,“一位有远见的海关税务司……把他的马厩附近的一小段*道路铺上了碎石子。……之后还不到25年,天津就拥有了数英里的一流碎石路,在这些道路上,汽车正在愉快地奔驰着。”从材料中最能感受到A.近代天津陆路交通发展的落后B.西方人修路意在开天津为商埠C.天津开埠对其交通发展的影响D.当时国人要求发展交通的诉求【*】C【考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现代交通事业2.1876年由英国人擅自修筑的淞沪铁路通车,全长十几公里,但因轧死一人,被清*以巨资收购后摘除并投入大海。这从根本上说明A.陈旧观念阻碍社会进步B.铁路容易导致交通事故C.列强攫取了*的利权D.西方工业文明传入*【*】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交通运输业进步相关状况。由材料关键信息“因轧死一人”、“被清*以巨资收购后摘除并投入大海”等,透过现象看本质,材料主旨即能够体现出清*观念的陈旧,A项表述准确,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B项说法本身具有片面*,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与题干所述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排除。【考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现代交通事业3.图片是形象的历史。以下图片与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有关。体现了京张铁路在减缓坡度方面的独特设计的是【*】A【解析】考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京张铁路4.1868年11月24日《上海新报》报道,“兹见上海有车几辆,乃一人坐于车上,一轮在前,一轮在后,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轮而走。”材料中的交通工具是A.黄包车B.自行车C.汽车D.电车【*】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工具的革新。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一人坐于车上,一轮在前,一轮在后,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轮而走”描述的是自行车”,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黄包车的两个轮子是并列的,而不是一轮在前一轮在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汽车是四个轮子而不是两个轮子,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电车不是靠人力引轮而走,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自行车5.旧*哈尔滨、太原、成都、昆明等铁路局修建的铁路轨距是1米,俗称为“窄轨”,与*当时四大干线京汉、京奉、津浦、沪宁接不上轨。这种情况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南北地方地理环境差异显著B.重工业基础薄弱C.列强的经济侵略D.铁路建设各自为政【*】D【解析】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铁路6.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A.租界当局拥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B.交通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D.上海交通开始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轨【*】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题干材料的核心是,近代上海公共租界拟建立交通运行规则,并体现出逐步与西方交通文明接轨的趋势。C项表述错误,与题干内容无关,无从体现“最新科技成果”;AB两项表述不准确,错误。故*选D。考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进步7.《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反映了A.*交通设施发展迅速B.工业*促进交通发展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新的交通工具和红绿灯出现,说明*的交通观念发生了转变,故本题*选C项;A中的迅速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与题干不符;D项材料没有体现。考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的发展·交通观念8.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这主要说明A.第一次工业*的成果传人*B.近代*极力*西方工业文明C.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D.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D【解析】考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发展状况9.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近代居室的样式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服饰的多样化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的传统饮食【*】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诗中不难看出所体现的是新式交通工具速度之快,而不是建筑、西装、餐饮方面,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考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新式交通工具的影响10.廷寄是清代皇帝授命内廷寄发的一种谕旨。其有关告诫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内*而由*机大臣密封,加盖*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封面上书“*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19世纪末“廷寄”开始逐渐被废除,其主要原因是()A.电话在*普遍使用B.清朝统治被*C.*机处办事效率低下D.电报的广泛使用【*】D【解析】考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电报业的发展11.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的慢的真意味。”“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其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A.反对使用现在交通工具B.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C.排斥近代西方文明D.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到作者对现代交通工具反对,同时还怀念旧有的生活方式,故D项正确;A项比较片面;B项与材料相反;材料中只体现交通工具,故C项错误。所以*选D。考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12.近代*民风保守,19世纪末人力车引人之除,人们不愿接受。据记载:“当时人都不肯雇用,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但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行骡车,“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加增,人力车厂也随着各处林立,营业甚为发达。”这说明()A.*应用工业*成果速度快B.近代*的交通日益发达便利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传统观念D.民众生活受*局势影响巨大【*】C【解析】考点: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的进步·影响及认识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71年4月,在英俄列强的支持下,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违反清*不得登陆的规定,秘密从海上将海缆引出并在上海南京路12号设立报房,于1871年6月3日开始通报。这是帝国主义入侵*的第一条电报水线和在上海租界设立的电报局。——摘编自《*通信简史》材料二晚清以来由外国人在*铺设的多条海底电缆在二战中均遭破坏。1972年,周总理与他定下了中日合作建设海底电缆的项目。1976年,中日合作铺设的两国间的第一条海底电缆铺设成功投入使用(*上海到日本熊本县),使我国的*电话及有线通讯业务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摘编自《*政协报》,2011年12月15日(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电报通讯技术的引入对*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从*和经济角度回答)(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日合作建设海底电缆的背景。(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比材料一二两个时期通讯事业发展的不同之处。【*】(1)影响:*上,利于开启民智,推动***化进程;为列强侵略、控制*提供条件。经济上,为传递市场信息创造条件,促进*经济发展;利于密切*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为列强加紧控制*市场提供条件。(2)背景:中美关系改善,中日关系改善并建交;美苏争霸、越南战争、欧洲和日本的复兴,使美国的霸权相对削弱;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力增强,使*的*地位提高。(3)时代背景不同:近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取得民族*。通讯事业发展的*质不同:近代*缺乏*,发展通讯事业最初主要是被迫接受;新*发展通讯事业是在保*国家*前提下的互利举措。影响不同:近代*的通讯事业发展便利了列强的侵略,损害民族利益;新*通讯事业的发展实现了互利共赢,维护了民族利益。(2)结合所学可知为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结合所学知识七十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相关史实,即可以得出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中日关系改善等背景,另外还可以答出*格局的变化。(3)不同之处首先要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时代背景不同导致其他方面的不同,如通讯事业发展的*质,即为谁服务;通讯事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等。【考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现代通讯事业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 4 页可下载查看
点击下载本文档

本文档为docx格式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