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_高考历史真题试卷_*苏高考历史_2019年高考*苏历史试卷及*

下载文档

类型:

大小:529 KB

页数:30页

ID:6421291ca76cd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苏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A.商税成为*收入主要来源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6.清末,*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A.全面复兴旧学B.排斥西方新学C.新学消解旧学D.崇尚中体西用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8.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A.1840—1894年B.1895—1911年C.1912—1945年D.1946—1949年9.观察时事漫画《不许戎衣有泪痕》(见右图),对其涵义理解正确的是A.夫唱妇随赴战场B.抗战流血不流泪C.国共北伐齐协力D.解*归田喜而泣10.*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没有发展空间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C.民族*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为前提11.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右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A.新*奉行和平外交政策B.**统治已被*C.*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D.*社会普遍承认新*1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13.美国前国务卿基*格在回忆录中指出:“*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A.*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C.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D.中美苏成为决定*关系的主要力量14.“以前的地位显赫的国家官员现在变成了轮流坐庄的‘贵族’,因而就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了。另外,国家公务由这么多公民承担,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生经历。因此,同其他古代国家相比,雅典拥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这意在说明雅典A.国家官员不再履行管理职责B.**提高了公民素质C.国家事务应由贵族最终决定D.公民教育有利于处理公务15.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A.推崇罗马神权统治B.利用宗教表达诉求C.否定天主教会教义D.主张灵魂自我救赎16.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长达四个月的激烈辩论,通过了联邦宪法,各州批准宪法情况见右图。据此可知,当时的美国A.联邦体制确立经历艰难历程B.各州的矛盾和分歧已经消除C.南方与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D.邦联*体制尚未正式建立17.“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在《经验之歌》中用组歌描绘了扫*囱孩子,从侧面反映了工业化初期的英国社会。这首诗歌A.以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不满情绪B.以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黑暗C.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自我追求D.以印象主义技巧展现真实历史18.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A.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B.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C.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D.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19.1919年5月29日,英国皇家学会科考队在几内亚湾普林西比岛拍摄的日蚀照片和随后的计算*实了如下观点: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本次科考活动支持了A.经典力学B.相对论C.进化论D.量子论20.“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A.传统文化的价值B.文化理念的趋同C.商业的文化功能D.外来文化的影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21.(13分)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王恩全《论*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材料三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强的体现。——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5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3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5分)22.(13分)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清明、民族*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材料二孙逸仙,想报仇,行*,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20世纪初)材料三**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成立纪念。二月一号,*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七号,《*丑条约》国耻纪念。——翁仕朝手稿(20世纪30年代)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23.(14分)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6分)(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5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3分)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清末*时期,*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的两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而无绝对的良*。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梁启超《王安石传》材料二“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4分)(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4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2分)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甘地的思想是留给印度和世界的一笔宝贵遗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中心是手工纺织和印度村社……对于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而言,甘地的思想也无疑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何新华《评甘地的反工业主义思想》材料二(甘地)试图在道德规范和经济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并且通过诱导资本家进行道德转变来使无情的资本主义秩序变得有人情味儿……德国绿党创始人佩特拉·凯莉曾公开宣称:“在我们*生活的某些特定领域,我们受到了甘地的巨大启发……把有责任地使用原料作为以生态为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的一部分,会降低以我们的名义继续*政策的危险。——[印度]P.A.纳扎里斯《甘地:杰出的领袖)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7分)(2)甘地思想对当代工业社会而言,“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据材料二,指出甘地思想对解决当今工业社会弊端应有的启示。(3分)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部*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张荫麟《*史纲》(1941年)材料二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HYPERLINK"hanyu.baidu./zici/s?wd=%E9%BE%82%E9%BE%82&cf=zuci&ptype=term"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分析《*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4分)(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考古发现的*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4分)(3)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2分)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1956年,新编《十五贯》的演出“救活了”濒于消亡的昆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叶圣陶《昆曲》(1934年)材料二(新编《十五贯》)删去了原作中的“宿命论”、“因果循环”以及“忠君”思想等……许多台词,都是重新写的,同样的意思,却换成了浅显平易的文言,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口语化,增强了《十五贯》对于大众的适应*。——刘遗伦《从昆曲〈十五贯〉的改编看新*初年的戏剧改革》材料三《十五贯》所表现的这一案件,正是集中地反映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这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黄源《昆曲〈十五贯〉编演始末》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分析《十五贯》重新编演前后的变化,完成下列表格(将*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6分)比较项时间观众群体思想内涵表达方式重新编演前①▲③____▲_____⑤____▲_____重新编演后②____▲_____④____▲_____⑥____▲_____(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昆曲极盛的起讫时间。(2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编《十五贯》让昆曲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原因。(2分)历史试题参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A2.C3.D4.D5.B6.D7.C8.C9.B10.D11.D12.B13.C14.B15.B16.A17.A18.C19.B20.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题为选做题,共4小题,考生只能选做其中的两小题。21.*要点:(1)原因: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低;产量高。(2)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展使字体变得规范。(3)影响: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原因: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应*。22.*要点:(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2)略23.*要点:(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内容具有丰富*;范围具有全球*;结果具有两重*(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24.A.*要点:(1)态度:梁启超褒:前人贬。原因: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本意(谋求国利民福);前人意气用事,认识偏激。(2)政策设计:*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积极效果:保*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生产。(3)原因:主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变革依据。客观: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B.*要点(1)思想:印度不能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发展模式;建立与印度文明相适应的经济秩序;重建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原因:社会背景: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农村经济衰败。个人经历:接受印度传统教育;目睹西方工业文明现状。(2)启示:在经济发展中注重道德建设;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C.*要点:(1)原因: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史料:传说;追记。(2)主持人:徐旭生。考古活动:夏墟调查。遗址:大型宫殿遗址;铸铜、烧陶、制骨等手工作坊遗址。(3)路径:考古发掘。原因: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D.*要点:(1)①上层社会(士大夫阶级);②普通大众;③*迷信思想;④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⑤深奥;⑥通俗。(2)起讫:从明万历至清乾隆末年(从明万历至清嘉庆初年)。(3)原因:适应大众需求;顺应时代,不断创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私有物品,说明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到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的状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C项;察举制度是选官制度,独尊儒家学说有助于思想统一,这两项措施都有助于加强*集权,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AB项;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故排除D项。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是皇亲国戚或者宗室子弟,但他们都在科举考试的考场上屡屡碰壁,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科举考试不注重考生诗才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材料只涉及到科举考试这一个方面,并没有体现*对宗室特权的剥夺,排除C项。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A.商税成*收入主要来源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稍稍繁盛……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知当时黄池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由此*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当时*的收入来源情况,不能*商税成为*的主要收入来源,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商业活动打破坊市限制和官府对商业的扶持,故排除BC项。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B【解析】【详解】明代时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明代还没有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排除C项;反正统思想在有明一代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故排除D项。6.清末,*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A.全面复兴旧学B.排斥西方新学C.新学消解旧学D.崇尚中体西用【*】D【解析】【详解】根据“体用贵兼通……两端执乎中”可知该学校校歌中主张*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既不丢弃*传统文化,又要学习使用西方外来文化,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选D项;全面复兴旧学的说法过于绝对,且复兴旧学只反映了题意的部分内容,故排除A项;校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西方新学,故排除B项;校歌主张中西并重,而不是用新学消解旧学,故排除C项。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四乡八镇销场远”可知当时宁波脚带销售良好,由此*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故选C项;“无人问津”的说法明显与“四乡八镇销场远”的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A项;《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诏令,故排除B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8.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A.1840—1894年B.1895—1911年C.1912—1945年D.1946—1949年【*】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当时上海出现了日本驻*大使馆,有日本人的活动,再根据“我国的大国民”可知该车夫的民族意识增强,所以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亥*以后,故选C项;根据“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可判断应该是清*被*以后,AB项都是清*被*以前,故排除;1946年*战争已经胜利,日本战败,上海不再有材料中类似日本人的活动,故排除D项。9.观察时事漫画《不许戎衣有泪痕》(见下图),对其涵义理解正确的是A.夫唱妇随赴战场B.抗战流血不流泪C.国共北伐齐协力D.解*归田喜而泣【*】B【解析】【详解】根据“1940年”可判断当时应该是*战争期间,根据“不许戎衣有泪痕”可知漫画反映的是妻子送丈夫奔赴*战场的情形,即抗战流血不流泪,所以“不许戎衣有泪痕”,故选B项;漫画反映的是妻子送丈夫上战场,而不是夫唱妇随上战场,故排除A项;国共北伐和漫画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不许戎衣有泪痕”是指奔赴战场,而不是解*归田喜极而泣,故排除D项。10.*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没有发展空间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C.民族*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为前提【*】D【解析】【详解】根据“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的地位”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可以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实现有限度的发展,但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发展,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必须以民族*为前提,故选D项;“没有发展空间”的说法与“有某限度的蓬勃”不符,故排除A项;“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的说法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民族*为前提,而不是民族*以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为前提,故排除C项。11.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下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A.新*奉行和平外交政策B.**统治已被*C.*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D.*社会普遍承认新*【*】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世界处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时期,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一方,因此*社会普遍认可新*的说法是错误的,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说法是符合史实的,排除。1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选项符合题意。我国的工业化完成按照规划要到2020年才会完成,A选项排除。1952年底,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C选项排除。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会导致轻重比例协调发展,D选项排除。13.美国前国务卿基*格在回忆录中指出:“*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A.*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C.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D.中美苏成为决定*关系的主要力量【*】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出现,因此中美关系缓和一定程度上受到世界*多极化的影响,C选项符合题意。*重返联合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苏对峙的格局,不能说改变,A选项排除。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基本矛盾基本消除的说法明显错误,B选项排除。中美苏成为决定*关系的主要力量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虽然处于美苏两极对峙时期,但是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且*也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决定*关系,D选项排除。14.“以前地位显赫的国家官员现在变成了轮流坐庄的‘贵族’,因而就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了。另外,国家公务由这么多公民承担,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生经历。因此,同其他古代国家相比,雅典拥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这意在说明雅典A.国家官员不再履行管理职责B.**提高了公民素质C.国家事务应由贵族最终决定D.公民教育有利于处理公务【*】B【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的是公民承担国家公务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B选项符合题意。国家官员不履行管理职责的说法明显错误,A选项排除。梭伦改革时期通过财产等级制度就打破了贵族对*的垄断,国家事务最终由公民大会决定,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公民教育与处理公务之间的关系,D选项排除。15.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A.推崇罗马神权统治B.利用宗教表达诉求C.否定天主教会教义D.主张灵魂自我救赎【*】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人文主义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主要目的是通过宗教来表述对人*的解放和人的尊严的肯定,B选项符合题意。推崇罗马神权统治的说法不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实,A选项排除。否定天主教会教义是宗教改革的内容,C选项排除。主张灵魂的自我救赎的说法属于材料的表现,材料强调的是利用人文主义表述诉求,D选项排除。16.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长达四个月的激烈辩论,通过了联邦宪法,各州批准宪法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当时的美国A.联邦体制确立经历艰难历程B.各州的矛盾和分歧已经消除C.南方与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D.邦联*体制尚未正式建立【*】A【解析】【详解】结合材料“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长达四个月的激烈辩论,通过了联邦宪法”可知体现的是在宪法确立过程中矛盾和分歧较大,这也说明联邦体制经历艰难历程,A选项符合题意。1787年宪法并未解决自由州和蓄奴州之间的矛盾,最后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B选项排除。1787年宪法的制定初步解决了南方与北方对立的局面,C选项排除。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D选项排除。17.“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在《经验之歌》中用组歌描绘了扫*囱孩子,从侧面反映了工业化初期的英国社会。这首诗歌A.以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不满情绪B.以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黑暗C.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自我追求D.以印象主义技巧展现真实历史【*】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实主义侧重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材料对工业化初期的英国社会的描述体现的是现实主义风格,B选项排除。浪漫主义注重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构思具有丰富的想象力,A选项排除。现代主义的特点是反传统和反理*,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C选项排除。印象主义强调的是捕捉光和*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变化,D选项排除。18.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A.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B.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C.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D.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而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可得出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和创新中诞生的,C选项符合题意。新旧理论杂糅相济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马克思主义并不能预知未来,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批判中进行创新,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19.1919年5月29日,英国皇家学会科考队在几内亚湾普林西比岛拍摄的日蚀照片和随后的计算*实了如下观点: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本次科考活动支持了A.经典力学B.相对论C.进化论D.量子论【*】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义的相对论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空间结构取决于物质的质量及其分布情况,空间弯曲的程度体现为引力场强度,B选项符合题意。经典力学的体现是三大定律,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进化论强调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C选项排除。量子论属于微观物理学,D选项排除。20.“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A.传统文化的价值B.文化理念的趋同C.商业的文化功能D.外来文化的影响【*】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A选项符合题意。文化理念的趋同的说法明显错误,B选项排除。材料与商业的文化功能无关,C选项排除。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ABBCCD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21.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王恩全《论*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材料三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强的体现。——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1)原因: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低;产量高。(2)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展使字体变得规范。(3)影响: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原因: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应*。【解析】【详解】(1)根据“面积太小”、“轻便而实用”可知简牍一度取得优势的原因主要是面积大,写字多,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较低。(2)根据“纸张……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印刷术蓬勃兴起……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可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促进了汉字的传播,不断催生了多种字体,还使字体变得规范。(3)影响:根据“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可知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原因: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原因主要是汉字符号丰富多样,具有较强的适应*。22.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清明、民族*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材料二孙逸仙,想报仇,行*,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20世纪初)材料三**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成立纪念。二月一号,*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七号,《*丑条约》国耻纪念。——翁仕朝手稿(20世纪30年代)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2)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根据“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可知他们具有的共同“意趣”是指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他们的这种“意趣”对于推动当时的思想解放,促进人们寻求强国之路发挥了积极影响。(2)本题为开放*试题,没有标准*。首先可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提炼相关观点,如根据“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得出“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之路孜孜以求”,结合*近代以来以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的相关活动史实对该观点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23.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内容具有丰富*;范围具有全球*;结果具有两重*(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解析】【详解】(1)后果:根据材料一“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和折磨…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理可能更大…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等信息,可从人口*、疾病肆虐、奴隶贸易、种植园经济产生等角度进行回答;动因: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主要从经济根源、社会根源等进行分析阐述即可。(2)根据材料“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引发的生物大交换…从人类观点视之正负参半…两半球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从欧洲发挥的作用、内容、范围、时间及历史影响进行分析阐述。(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从物种交流及人类生活丰富多样化、世界经济联系及文明的交流融合进行分析阐述即可。【选做题】本题包括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清末*时期,*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的两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而无绝对的良*。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梁启超《王安石传》材料二“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1)态度:梁启超褒:前人贬。原因: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本意(谋求国利民福);前人意气用事,认识偏激。(2)政策设计:*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积极效果:保*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生产。(3)原因:主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变革依据。客观: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解析】【详解】(1)态度:根据材料一“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固无待言”“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可知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赞赏态度,前人持贬斥态度。原因:根据“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可得出梁启超持赞赏态度的原因。根据“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可得出前人持反对态度的原因。(2)政策设计:结合所学从王安石变法中关于免役法的内容进行阐述;积极效果:结合所学可知,免役法的施行有利于保*农业生产时间,推动农业生产发展。(3)根据材料”清末*时期…积极学习西方…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主观上可知为从传统文化寻找依据,客观上结合所学从近代*社会形势进行分析。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甘地的思想是留给印度和世界的一笔宝贵遗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中心是手工纺织和印度村社……对于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而言,甘地的思想也无疑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何新华《评甘地的反工业主义思想》材料二(甘地)试图在道德规范和经济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并且通过诱导资本家进行道德转变来使无情的资本主义秩序变得有人情味儿……德国绿党创始人佩特拉·凯莉曾公开宣称:“在我们*生活的某些特定领域,我们受到了甘地的巨大启发……把有责任地使用原料作为以生态为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的一部分,会降低以我们的名义继续*政策的危险。——【印度】PA.纳扎里斯《甘地:杰出的领袖)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甘地思想对当代工业社会而言,“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据材料二,指出甘地思想对解决当今工业社会弊端应有的启示。【*】(1)思想:印度不能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发展模式;建立与印度文明相适应的经济秩序;重建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原因:社会背景: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农村经济衰败。个人经历:接受印度传统教育;目睹西方工业文明现状。(2)启示:在经济发展中注重道德建设;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后的印度约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进行概括即可;二问结合所学从印度的国家民族命运及农村经济状况分析甘地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从甘地的教育经历及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主观因素。(2)根据材料”在道德规范和经济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使无情的资本主义秩序变得有人情味..把有责任的使用原料作为以生态为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的一部分…“结合甘地非*不合作的*思想从道德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及解决争端的和平方式进行分析阐述即可。26.【探索历史的奥秘】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部*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张荫麟《*史纲》(1941年)材料二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分析《*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考古发现的*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3)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1)原因: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史料:传说;追记。(2)主持人:徐旭生。考古活动:夏墟调查。遗址:大型宫殿遗址;铸铜、烧陶、制骨等手工作坊遗址(3)路径:考古发掘。原因: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解析】【详解】(1)根据“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可知因为夏朝没有文字记录传承,所以《*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根据“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忆”可知《*史纲》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是传说和追忆。(2)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的考古活动可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概括。二里头考古发现的*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有大型宫殿遗址和相应的手工作坊遗址。(3)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根据“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可知应该是考古发掘。因为神话传说和文字记载等口头或文字资料的真实*是有待考*的,所以应该主要依据考古发掘。27.【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956年,新编《十五贯》的演出“救活了”濒于消亡的昆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叶圣陶《昆曲》(1934年)材料二(新编《十五贯》)删去了原作中的“宿命论”、“因果循环”以及“忠君”思想等……许多台词,都是重新写的,同样的意思,却换成了浅显平易的文言,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口语化,增强了《十五贯》对于大众的适应*。——刘遗伦《从昆曲〈十五贯〉的改编看新*初年的戏剧改革》材料三《十五贯》所表现的这一案件,正是集中地反映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这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黄源《昆曲〈十五贯〉编演始末》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分析《十五贯》重新编演前后的变化,完成下列表格(将*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比较项时间观众群体思想内涵表达方式重新编演前①③▲⑤▲重新编演后②▲④▲⑥▲(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昆曲极盛的起讫时间。(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编《十五贯》让昆曲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原因。【*】(1)①上层社会(士大夫阶级);②普通大众;③*迷信思想;④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⑤深奥;⑥通俗。(2)起讫:从明万历至清乾隆末年(从明万历至清嘉庆初年)。(3)原因:适应大众需求;顺应时代,不断创新。【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以内容可知,《十五贯》重新编演前的观众群体主要是士大夫阶层,所以在思想内涵和表达方式上都要迎合士大夫阶层的需求,以*迷信和深奥难懂的表达方式为主。重新编演后的观众群体主要是*大众,所以思想内涵和表达方式主要以实事求是和浅显易懂为主。(2)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明清时期昆曲极盛时期的起讫时间为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年间。(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编《十五贯》之所以能够重新换发生机,主要是受众群体发生了变化,是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的结果。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 27 页可下载查看
点击下载本文档

本文档为docx格式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