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语文一轮专题提升练习题(16套)

下载文档

类型:

大小:514 KB

页数:223页

ID:635e6cdbf2d25

第1页 / 共223页
第2页 / 共223页
第3页 / 共223页
2015届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第一轮)专题提升练(一)文言文阅读一、(2014·漳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游丰台记[清]方苞丰台去京城十里而近,居民以莳花为业,芍*尤盛。花时,都人士群往游焉。余六至京师,未得一造观。戊戌夏四月,将赴塞门,而寓安之上党,过其寓为别。曰:“盍为丰台之游?”遂告嘉定张朴村、金坛王篛林、余宗弟文辀、门生刘师向,共载以行。其地最盛者称王氏园,扃闭不得入。周览旁舍,于篱落间见蓓蕾数畦,从者曰:“止此矣!”问之土人,始知初植时,平原如掌,千亩相连,五*间厕,所以为异观也。其后居人渐多,各为垣墙篱落以限隔之。树木丛生,花虽繁,隐而不见。游者特艳其昔之所闻,而纷然来集耳。因就道旁老树席地坐,久之始得圃者宅后小亭而憩休焉。少长不序,卧起坐立惟所便,人畅所欲言,举酒相属,向夕犹不能归,盖余数年中未有宴游若此之适者。余平生钝直寡谐,相知深者,二十年来凋零过半;其存者,诸君子居其半矣。诸君子仕隐游学各异趋,而次第来会于此,多者数年,少亦历岁移时,岂非事之难期而可幸者乎?然寓安之行也,以旬日为期矣。其官罢而将归者,则文辀也;事毕而欲归者,朴村也;守选而将出者,刘生也;惟篛林当官,而行且告归。计明年花时滞留于此者,惟余独耳。岂惟余之衰疾羁孤,此乐难再?即诸君子踪迹乖分,栖托异向,虽山川景物之胜什百于斯,而耆艾故人,天涯群聚、欢然握手如兹游者,恐亦未可多遘①也。因各述以诗,而余为之记。(选自《方苞文选》,略有改动)  【注】①遘:遭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未得一造观       造:到,往新课标第一网五*间厕厕:同“侧”,旁边C.未有宴游若此之适者适:适意D.诸君子踪迹乖分乖:分离【解析】选B。“厕”应为“混杂”“间杂”之意。2.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属于直接表现“丰台之游”的一组是(3分) (  )①居民以莳花为业,芍*尤盛②因各述以诗,而余为之记③于篱落间见蓓蕾数畦④平原如掌,千亩相连,五*间厕⑤因就道旁老树席地坐⑥举酒相属,向夕犹不能归A.①②③  ①④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解析】选C。①只是说明丰台的居民以种植花木为生,②句是交代写作本文的缘由,④句是当地人介绍丰台以前的种植花木的情况。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交代丰台地理位置、景观特点、出游时间与同游者姓名,并以寓安之问引出丰台之游。作者与朋友先是一起赏花,然后在道旁老树下饮酒为乐,自由自在,尊卑有序,直至傍晚依然流连忘返。C.在写丰台游乐之后,第三段表达了人生聚少离多,良辰美景难常有的感慨,感情真挚动人。D.本文语言古雅、精练,无秾词俪语,句式参差错落;叙写真事,抒发真情,朴质无华。【解析】选B。不是在道旁老树下饮酒,而是在花圃主人住所后面的小亭子里;不是“尊卑有序”,而是“少长不序”。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游者特艳其昔之所闻,而纷然来集耳。(3分)译文:  (2)诸君子仕隐游学各异趋,而次第来会于此。(3分)译文:  *:(1)游玩的人只是喜爱往日传闻中的美景,于是纷纷赶来聚集(在这里)罢了。(关键点:特:只是;艳:喜爱;而:于是、因此、因而。)(2)诸位君子或为官或归隐或游学,各有不同的志趣,可是陆续来到这里相会。(关键点:趋:通“趣”,志趣、志向;次第:依次、陆续;会于此:状语后置,即“于此会”。)【规律方法】1.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1)调。主要指那些倒装句,译时须调整为合乎现代汉语语法的结构形式。(2)补。一是补出文言语境中省略的成分,若不补出,句意就不明,句子就不通;二是补出句中的被动意味,如意念被动句。2.遵循一定的翻译格式(1)判断句要译出“是(不是)”字。(2)倒装句要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句式。(3)被动句要译出“被”字。(4)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些固定的格式,如“所以”“有以”“得无”“无乃”和“不亦……乎”“何……为”“……之谓”等,它们都有固定的翻译方式,必须按其固定的方式进行翻译。附【译文】丰台距离京城十里远还不到,当地的百姓靠种植花木为生,芍*(的种植)尤其盛行。花开的时候,京城的人们成群去(丰台)游玩。我到京城六次,没有能够去观赏一次。戊戌年夏季四月,我将要到塞门去,而寓安要到上党去,我到寓安的住处向他告别。寓安说:“为什么不去丰台游玩呢?”于是告诉嘉定的张朴村、金坛的王篛林、我的堂弟方文辀、门生刘师向,共同乘车前往。这个地方最有名的叫作王氏园,大门关了不能进去。走遍其他园舍,从篱笆间看到几块花圃种着含苞未放的花,仆从说:“只是如此而已!”向当地人询问,才知道(这个地方)最初种植花木时,平原像手掌一样(平坦),上千亩的花圃连在一起,五*缤纷的颜*错杂其中,这就是成为奇特景观的原因呀。此后居住此地的人越来越多,各自建造围墙篱笆来隔开土地,树木一丛丛地生长,花虽然生长繁盛,却被遮住看不见了。游玩的人只是喜爱往日传闻中的美景,于是纷纷赶来聚集(在这里)罢了。于是(我们)靠近路旁的老树席地而坐,过了很长时间才能够到花圃主人住所后面的小亭子休息。年少年长不再排序,卧下或是起身,坐着或者站立,方便就好,各人也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举起酒杯互相劝酒,傍晚了还不能回去,大概我多年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适意地游玩了。我平生愚钝耿直和别人相处也很少*,交往很深的知心朋友,二十年来也有一大半去世了;还活着的,今天一起玩的诸位君子也占了一半了。诸位君子或为官或归隐或游学,各有不同的志趣,可是陆续来到这里相会,时间长的有好几年,短的也经历了一年多,难道不是世上的事情很难企求(大家能够相会于此)却又是可以庆幸的吗?可是寓安这一次出行,也就剩十多天的时间。因官职被罢免而将要回去的,是方文辀了。事情办完了准备回去的,是张朴村呀。等候选用将要上任离开的,是刘师向。只有王篛林还在做官,也将要告老回乡了。估计明年花开时还停留在这里的,只有我一个人了。难道只有我衰老疾病羁旅孤独,这样欢聚的快乐难以再有?就是诸位君子行踪分离,栖息托身的地方各不相同,即使(今后所在之处)山川景物比现在美十倍百倍,而师长老友,能像这次漂泊天涯却聚在一起,开开心心、手握着手的游玩机会,恐怕也不能够多遇呀。因此各人用诗来记叙这次聚会,而我为这一次游玩写一篇游记。二、(2014·三明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东 轩 记(宋)苏辙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③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④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注】①漘(chún):水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贫窭(jù):贫乏,贫穷。④睎:仰慕,向往。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败刺史府门     败:冲毁旦则复出营职营:料理C.而不害于学害:害怕D.独幸岁月之久幸:希望【解析】选C。害:妨害。2.下列四组中,全都是表现作者不得志人生中“超然”情怀的一组是(3分) (  )①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②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③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④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⑤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⑥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A.①④⑤  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解析】选B。①是对上司的请求,④是颜回的行为,⑤是循理求道之后的士人之行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辙被贬筠州,尽管任盐酒税官,但处境可谓穷愁,际遇实属可伤,充满了失意之感,文章表达了作者谪居一隅的抑郁之情。文章叙述盐酒税官舍被冲毁、轩成却不能安的现实,引发了作者对自己仕途生活的反思,庆幸自己虽仕途蹭蹬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C.文章用颜渊生活自苦与精神自乐,自己与颜渊,俗士与德者、达者等多重对比,表现自己重道、求道与行道的愿望。D.身处逆境,对做官心灰意冷,作者寄望回归田园,潜心学习,求得精神之乐,以此终老故里,蕴含了对人生之乐的深情呼唤。【解析】选B。“终能分享颜氏之乐”文中无此信息。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3分)译文:   (2)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3分)译文:    *:(1)我到那里时,那两个人正好都免官离开了,事情都交给了我一个人。(得分点:“适”“罢去”“委”各1分)(2)我已经因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被束缚生活的害处,但情势上却无法摆脱。(得分点:“谴”“桎梏”“势”各1分)附【译文】我因罪被贬后,成为筠州盐酒专卖的收税官,还没到任,筠州连降暴雨,筠水暴涨,淹没了城南的街市,城北的堤岸,冲毁刺史官府的大门。盐酒税的官舍正好在*边,被洪水毁坏得更为严重。我到任后,见房屋破损得不能居住,就向郡守提出请求,想借部使者的府第来办公居住。郡守怜悯我无处可归,便答应了。直到这年的十二月,才能够将倾斜的地方扶正,将倒塌缺损的地方补齐,又在办公厅堂的东面开出了一小块地作为轩,种了两株杉树,一百棵竹子,作为我读书和休闲的场所。然而负责管理盐酒税的以前共有三人,我到那里时,那两个人正好都免官离开了,事情都交给了我一个人。(这样)我白天就坐在市场里卖盐、卖酒、收取卖猪卖鱼人的税金,与做买卖的人们斤斤计较,尽职尽责。晚上回来,筋疲力尽,昏昏沉沉倒下便睡,一觉醒来已大亮。早晨就又出来尽自己的职责料理工作,始终不能在所谓的东轩安稳地生活。每天早晚从它的旁边经过,看到它,常常暗自发笑。我过去年纪小的时候读书,曾私下感到奇怪,颜渊用一个竹器盛饭,一个瓢盛水,居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渊始终不改变他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我私下认为即使不想做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官还可以养活自己,也不妨碍学习,何至于困窘贫穷如此自讨苦吃呢?等来到筠州,在柴米油盐的事中*勤劳作,没有一天休息,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繁杂琐碎的事务,自由放任于道德修炼的地方,但是,办一件事,每每遭受阻碍而滞留任上。这以后才知道颜渊心甘情愿于贫穷卑贱的原因了,原来他不肯为求得一点点俸禄来供养自己的生活,实在是因为那样妨碍学习。唉,读书人,当他尚不懂深刻的人生道理,沉迷于权势利益,认为只要能够获取丰厚钱财生儿育女,自认为很快乐了。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的最高理想的时候,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就会从容自得,连天地的大小、人的生死都置之不顾,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这种精神上的快乐,足够克服生活上的贫穷饥饿而无怨无悔,即使让他南面称王他也不会接受,当然如果一个人不是品德高尚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我正想以诚挚的心情洗心革面,勤学求道,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可是我自知我的不足,却希望差不多达到颜回忧道不忧贫的境界,大概是做不到的吧!像孔子周游列国,处高位时做鲁国的司寇,居下位时做管理畜牧、仓库的官,只是他所遇到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可以做。那大概更是通达的人的事情,不是求学的人所能做到的。我已经因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被束缚生活的害处,但情势上却无法摆脱。唯希望时间长了,世人或许哀怜我,让我能够回到家里,将我父亲留下的破旧的房屋修缮成小小的房屋居住其间,这之后再去探求颜渊的那种快乐,怀想东轩,优游自得忘记自己年岁已大。然而连这一点也是不敢奢望的。三、(2013·福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墨宝堂记苏 轼世人之所共嗜者,美饮食,华衣服,好声*而已。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琴弈棋,蓄古法书图画,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则又有笑之者曰:“古之人所以自表见于后世者,以有言语文章也,是恶足好?”而豪杰之士,又相与笑之,以为士当以功名闻于世,若乃施之空言,而不见于行事,此不得已者之所为也。而其所谓功名者,自知效一官,等而上之,至于伊、吕、稷、契之所营,刘、项、汤、武之所争,极矣。而或者犹未免乎笑曰:“是区区者曾何足言,而许由辞之以为难,孔丘知之以为博。”由此言之,世之相笑,岂有既乎?士方志于其所欲得,虽小物,有弃躯忘亲而驰之者。故有好书而不得其法,则椎心呕血几死而仅存,至于剖冢斫棺而求之。是岂声、*、臭、味足以移人哉。方其乐之也,虽其口不能自言,而况他人乎!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毗陵人张君希元,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迹至多,尽刻诸石,筑室而藏之,属余为记。余,蜀人也。蜀之谚曰:“学书者纸费,学医者人费。”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世有好功名者,以其未试之学,而骤出之于政,其费人岂特医者之比乎?今张君以兼人之能,而位不称其才,优游终岁,无所役其心智,则以书自娱。然以余观之,君岂久闲者,蓄极而通,必将大发之于政。君知政之费人也甚于医,则愿以余之所言者为鉴。(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蓄古法书图画    蓄:收藏属余为记属:交代,嘱咐C.而位不称其才称:称赞D.而骤出之于政骤:突然【解析】选C。称:相称,达到。2.下列句子都批评以己之好而骄人笑人的陋习的一组是(3分) (  )①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②以为士当以功名闻于世③世人之所共嗜者,美饮食,华衣服,好声*而已④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⑤而或者犹未免乎笑曰:“是区区者曾何足言。”⑥虽小物,有弃躯忘亲而驰之者A.①④⑤  ①②③  C.②④⑥  D.③⑤⑥【解析】选A。③是苏轼认为世人之所共好,⑥是陈述人们为了自己的嗜好而努力获取。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是一篇杂记,开篇列举了世人以己之好而骄人笑人的陋习,有力地批判矜夸自耀的浮躁之风。作者认为那些痴迷于某些事物的人是可鄙的,因为他们为了获得自己所嗜之物,可谓手段无所不用其极。C.作者对张希元“家世好书”给予了肯定,对他怀才不遇的遭际表达了惋惜,相信他会在仕途上大有作为。D.文章层层递进,批判了社会不良现象,寄予了对张希元的殷切期望。【解析】选B。苏轼并未认为那些痴迷某些事物的人是可鄙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古之人所以自表见于后世者,以有言语文章也,是恶足好?(3分)译文:    (2)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3分)译文: *:(1)古代的人之所以能表现自己让后代的人知晓,是因为有(精美的)语言和(优美的)文章,这些(字书图画)哪里值得作为爱好?(“所以……者”“是”“恶”各1分,句意不顺酌情扣分)(2)人们只是因为自己不爱好,(就去)讥笑别人的爱好,那就错了。(“特”“笑”“过”各1分,句意不顺酌情扣分)附【译文】世上的人共同嗜好的,不过是精美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动听的音乐和美丽的景*罢了。(然而)有人认为自己喜好高人一等,讥讽人们的这种共同嗜好。(他)整天*琴下棋,收藏古代的字书图画,如果有客人到,就(把他所收藏的这些字书图画)拿出来给别人看,借此炫耀,自认为到了最高的境界了。然而又有讥笑他的人,说:“古代的人之所以能表现自己让后代的人知晓,是因为有(精美的)语言和(优美的)文章,这些(字书图画)哪里值得作为爱好?”可是那些豪杰英雄们,又一起取笑他们。认为有才能的人应该凭借建功立业闻名于后世,这些人只不过是说些空话,没有看到他们做什么实在的事业,这只是不得已的人才这样做的。他们所说的功名,从能力可以胜任某一官职,按照等第往上推,一直到像伊尹、吕尚、后稷、殷契他们做的那样出将入相,像刘邦、项羽、商汤、武王他们争夺的那样贵为天子,到了极致了。可是有人还不免要讥笑,说:“这些区区功名,哪里值得一说?像许由那样推辞才叫困难,像孔子那样明白才叫广博。”从这看来,世上之人相互讥笑,哪里有尽头呢?一个人,当他立志要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即使是很小的物件,也有不顾身体忘记亲人去追逐的。所以,有的人嗜好书法却得不到古人的章法时,就急得挺胸吐血,几乎丢掉*命,甚至到了破门入室挖掘棺材去搜求的地步。这难道是声音**味道等能够使人改变的吗?当他对某一事物特别爱好时,(那种痴迷程度)就是自己都难以表达,更何况别人呢?人们只是因为自己不爱好,(就去)讥笑别人的爱好,那就错了。毗陵人张希元先生,他们家有喜爱书法的传统,收藏的古代和现代名人的真迹很多,并且全部刻在石碑上,建筑房屋储藏它们,嘱咐我写文章把这些记载下来。我是四川人,四川的谚语说:“学习书法会耗费很多纸,学习行医要耗费很多人。”这说法虽是小事,但是可以说明大道理。世人有爱好功名的人,拿他没有实践的学问,突然去参与政事,他们所耗费的人哪里只是医生们可以比的呢?现在张先生具有过人的才能,但是他的地位不能和他的才学相称。他整年悠闲,没有什么用来役使他的心*才智,就用书法来自娱自乐。但是凭我对他的观察了解,张先生哪里是长期赋闲在家的人呢?蓄积到极点,就会通达,(他)一定会在*上大有作为。先生执掌政事对于人的耗费比医生更厉害,就希望先生把我所说的这些作为鉴戒。四、(2014·漳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尚节亭记刘 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传②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注】①大易:指《易经》。②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特卉木也,佩以玉     特:只而名之曰“尚节之亭”名:命名,起名C.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信:相信D.故让国,大节也让:辞让【解析】选C。信:的确。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对为人之“节”看法的一组是(3分) (  )①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②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③节者,*阳寒暑转移之机也④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⑤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⑥必有义焉,不可胶也A.②④⑤  ①③④  C.①④⑥  D.②③⑤【解析】选C。②是写竹之有节,③是谈自然界的节气,⑤是写黄中立的淡泊之心。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花草树木有了节,就能枝繁叶茂;春夏秋冬有了节,*阳寒暑就有了转移的时机。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曾子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C.文章先总说古人托物以取义言志,引出黄中立植竹为亭,名之为“尚节之亭”事。再以竹喻节,以节释竹,由竹及人,赞美黄中立。最后以自然之节与人道之节类比,进一步说明持节之道。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是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解析】选A。应为:花草树木得了节的中和之道,就能枝繁叶茂,反之则生出坏草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阳寒暑转移的时机。4.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3分)译文:  (2)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3分)译文:  *:(1)这的确具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反问句式1分,“诚”1分,整句通顺1分)(2)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然则”1分,“吾徒”1分,反问句式1分)附【译文】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想从中获得深义的,难道仅仅是好玩罢了?所以兰花是取它的*芳之义,谖草是取它忘忧之义,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之义。不只是花草树木,(其他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借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借以自*;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之亭”,作为读书游玩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至于经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霜雪的侵袭,而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它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里面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常常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说明竹子,(否则)又凭什么崇尚竹子呢?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立身的人很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而立下志向,这的确具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关于“节”字的含义,《易经》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汗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从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气,就是*阳寒暑转移的时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是人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于是有了中庸的(标准)。所以辞让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守住自己至死不变,也是大节,在子思那里是适宜的,但在曾子那里就太过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花草树木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五、(2014·宁德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  王瑜,其先范阳人也。父钦祚,仕至殿中监,出为义州刺史。瑜*凶狡,然隽辩骁果,骑**笔之长,亦称于当代。起家累为从事。天福中,授左赞善大夫。会濮郡秋稼丰衍,税籍不均,命乘使车,按察定计。既至郡,谓校簿吏胡蕴、惠鹗曰:“余食贫久矣,室无增资,为我致意县宰,且求假贷。”由是濮之部内五邑令长共敛钱五十万,私献于瑜。瑜即以书上奏,高祖览章叹曰:“廉直清慎有如此者,诚良臣也。”于是二吏五宰即时停黜,擢瑜为太府少卿。杜重威之镇东平也,瑜父钦祚为节度副使,及重威移镇常山,瑜乃诡计于重威,使奏己为恒州节度副使,竟代其父位。岁余,入为刑部郎中。*午岁,父钦祚刺举义州,瑜归宁至郡。会契丹据有中夏,何建以秦州归蜀,瑜说钦祚曰:“若不西走,当属契丹矣!”厉*数谏,其父怒而不从。因其卧疾涉旬,瑜仗剑而胁之曰:“老懦无谋,欲趋*烙。不即为计,则死于刃下。”父不得已而听之。时陇东屯兵扼其川路,将北趣蕃部,假途而因与郡盗酋长赵徽歃血为约,以兄事之。谓徽曰:“西至成都,余身为相,余父为将,尔当领一大郡,能遂行乎?”徽曰:“诺。”瑜虑为所卖,先致其妻孥,馆于郡中。行有期矣,徽潜召其党,伺于郊外。子夜,瑜举族行,而辎重络绎十有余里。徽之所亲,循沟浍而遁,至马峡路隅,举燧相应,其党起于伏莽,断钦祚之首。平生聚蓄金*万计,皆为贼所掠,少长百口,杀之殆尽。瑜尚独战千人,矢不虚发,手无*捍,其指流血。及窘,乃夜窜山谷,落发为僧。月余,为樵人所获,絷送岐州,为侯益所杀,时年三十九岁。(节选自《旧五代史·列传十一》,略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若不西走       西:向西于是二吏五宰即时停黜黜:罢免C.瑜归宁至郡宁:平息D.为樵人所获,絷送岐州絷:捆绑【解析】选C。宁:省视,探亲。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瑜生*狡诈的一组是(3分) (  )①瑜即以书上奏②使奏己为恒州节度副使,竟代其父位③不即为计,则死于刃下④假途而因与郡盗酋长赵徽歃血为约,以兄事之⑤先致其妻孥,馆于郡中⑥至马峡路隅,举燧相应A.①②⑥  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解析】选C。③表现王瑜*格凶残的一面;⑥是赵徽的家人所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瑜工于心计,但最终却被人算计,他设计使自己成为一个清官的形象而获得高祖的称赞;为借路,他用官帽引诱利用赵徽,却反遭赵徽算计,损失惨重。王瑜一生短暂却仕途顺利。他离家为官先从从事做起,天福年间获左赞善大夫一职,后受朝廷提拔为太府少卿,接着任恒州节度副使,还入朝做过刑部郎中。C.王瑜对待父亲的态度暴露出他的无礼及凶*的*格。他在劝说父亲西逃时,脸*严厉,父亲不悦,不愿听从,王瑜不顾父亲已卧病在床十多天,竟然拔剑相威胁。D.王瑜骁勇果敢,擅长骑*。他在举家撤离途中遭到盗贼首领赵徽的暗算,最后只身一人与赵徽属下一千多人激战,箭无虚发,但终因寡不敌众,被盗贼所杀。【解析】选D。“但终因寡不敌众,被盗贼所杀”与原文内容不符。原文内容是“连夜逃进山谷,削发为僧。一个多月后,被砍柴人抓住,捆绑起来送到岐州,被侯益所杀”。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高祖览章叹曰:“廉直清慎有如此者,诚良臣也。”(3分)译文:  (2)行有期矣,徽潜召其党,伺于郊外。(3分)译文:  *:(1)高祖看到奏章感叹说:“像这样清廉正直谨慎的人,确实是良臣啊!”(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览”“诚”各1分。)(2)出发的日期确定后,赵徽暗中召集党羽,在郊外等候。(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有期”“伺”各1分。)附【译文】王瑜,他的祖先是范阳人。父亲钦祚,官做到殿中监,出任义州刺史。王瑜生*凶*狡诈,然而辩论出众骁勇果敢,有骑*办案的特长,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离家出仕积官为从事。天福年间,授予左赞善大夫。恰逢濮郡秋季庄稼丰收,但税收却不相称,命他乘车出使,检验审查制定对策。到郡后,他告诉校簿吏胡蕴、惠鹗说:“我生活贫困很久了,家中没有增加财产,替我致意县令,暂且寻求借贷。”因此濮郡境内五个县的县令一共收取五十万钱,私下进献给王瑜。王瑜随即列表上奏,高祖看到奏章感叹说:“像这样清廉正直谨慎的人,确实是良臣啊!”于是胡蕴、惠鹗二吏以及五位县令立刻被罢免,擢升王瑜为太府少卿。杜重威镇守东平时,王瑜的父亲王钦祚为节度副使,等到杜重威改任镇守常山,王瑜就在杜重威那里设下诡计,让(他)上奏任命自己为恒州节度副使,竟然替代了他父亲的职位。一年多以后,进京做了刑部郎中。*午年,父亲王钦祚督察义州,王瑜回家探亲来到郡中,恰逢契丹占据了中原,何建率秦州归顺蜀国,王瑜劝父亲说:“如果不向西逃走,就要成为契丹的俘虏了。”脸*严厉且多次劝谏,他父亲很生气,没有听从。因为他卧病在床十多天了,王瑜就握着剑威胁他说:“年老懦弱,缺少计谋,想赶着去受*烙吗?不立刻想出计谋,就死在我的剑下吧。”父亲不得已听从了他。当时驻扎在陇东的*队扼守了入川要道。他打算向北赶往蕃部,因借路而和郡中盗首赵徽歃血为盟,把他当作兄长来侍奉,对赵徽说:“向西到成都,我做丞相,我父亲做大将,你就可以做一大郡的首领了,能现在就前往吗?”赵徽说:“好。”王瑜担心被(他)出卖,先招来赵徽的妻子儿女,安置在郡中。出发的日期确定后,赵徽暗中召集党羽,在郊外等候。半夜,王瑜全家出动,辎重车辆连绵十多里,赵徽的家人,顺着水沟逃走,到了马峡路旁,举起火把互相接应,他的属下从埋伏的草丛中冲出,砍下了王钦祚的首级。平生聚敛积集的金*数以万计,都被强盗劫掠了,大大小小一百多人,几乎都被杀掉。王瑜还单独与一千多人激战,箭不虚发,手上没有护套,手指都磨出了血。等到陷入困境,就连夜逃进山谷,削发为僧。一个多月后,被砍柴人抓住,捆绑起来送到岐州,被侯益所杀,当时仅三十九岁。六、(2014·莆田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阮裕,字思旷,宏达不及放①,而以德业知名。弱冠辟太宰掾。大将*王敦命为主簿,甚被知遇。裕以敦有不臣之心,乃终日酣觞,以酒废职。敦谓裕非当世实才,徒有虚誉而已,出为溧阳令,复以公事免官。由是得违敦难,论者以此贵之。咸和初,除尚书郎。时事故之后,公私弛废,裕遂去职还家,居会稽剡县。司徒王导引为从事中郎,固辞不就。朝廷将欲征之,裕知不得已,乃求为王舒抚*长史。舒薨,除吏部郎,不就。即家拜临海太守,少时去职。司空郗鉴请为长史,诏征秘书监,皆以疾辞。复除东阳太守。寻征侍中,不就。还剡山,有肥遁之志。有以问王羲之,羲之曰:“此公近不惊宠辱,虽古之沈冥②,何以过此!”成帝崩,裕赴山陵,事毕便还。诸人相与追之,裕亦审时流必当逐己,而疾去,至方山不相及。刘惔叹曰:“我入东,正当泊安石渚下耳,不敢复近思旷傍。”裕虽不博学,论难甚精。尝问谢万云:“未见《四本论》③,君试为言之。”万叙说既毕,裕以傅嘏④为长,于是构辞数百言,精义入微,闻者皆嗟味之。裕尝以人不须广学,正应以礼让为先,故终日静默,无所修综,而物自宗焉。在剡曾有好车,借无不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后裕闻之,乃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命焚之。在东山久之,复征散骑常侍,领国子祭酒。俄而复以为金紫光禄大夫,领琅邪王师。经年敦逼,并无所就。御史中丞周闵奏裕及谢安违诏累载,并应有罪,禁锢终身,诏书贳⑤之。或问裕曰:“子屡辞征聘,而宰二郡,何邪?”裕曰:“虽屡辞王命,非敢为高也。吾少无宦情,兼拙于人间,既不能躬耕自活,必有所资,故曲躬二郡。岂以骋能,私计故耳。”年六十二卒。(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九》,有删改)【注】①放:即阮放,东晋名臣,“*左八达”之一。②沈冥:指隐居之士。③《四本论》:讨论才*同异的文章。④傅嘏:晋朝尚书,曾论才*同。⑤贳:赦免。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是得违敦难     违:避开,躲避少时去职少:年轻,年少C.审时流必当逐己,而疾去疾:快速,急速D.必有所资资:凭借的本钱,依托【解析】选B。“少”解释为“不久”。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阮裕淡泊名利的一组是(3分) (  )①弱冠辟太宰掾 ②复以公事免官 ③除吏部郎,不就 ④还剡山,有肥遁之志 ⑤吾少无宦情 ⑥构辞数百言,精义入微A.①②③  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解析】选C。①②句讲的是阮裕的官职任免情况,⑥讲的是阮裕论难甚精。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阮裕富有才能,但大将*王敦因为阮裕“终日酣觞”而疏远他,阮裕也因此没有受到王敦叛乱的牵连,为此阮裕受到人们的称赞。阮裕无意功名,无为官之心,有遁世隐居之志向,王羲之认为只有古代那些隐士才可以和阮裕相提并论,刘惔也对阮裕赞赏不已。C.有人曾经想借阮裕的好车安葬母亲但又不敢开口,阮裕知道后把车烧掉了,认为如果拥有好车而他人不敢借,留着车子也没有用。D.阮裕多次辞官,如曾经推辞了从事中郎、吏部郎、侍中、秘书监等官职,但也曾多次出仕,阮裕说自己出仕不是本意,是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解析】选B。“相提并论”错,原文是说“何以过此”,意即“超不过阮裕”。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1)敦谓裕非当世实才,徒有虚誉而已。(3分)译文:  (2)子屡辞征聘,而宰二郡,何邪?(3分)译文:  *:(1)王敦认为阮裕不是当世有真实才能的人,只是徒有虚名罢了。(谓,徒,句意各1分)(2)你屡次推辞征召任命,却担任两个郡的长官,为什么呢?(征聘,宰,句意各1分)附【译文】阮裕,字思旷,才识宏大畅达比不上阮放,但凭借德行与功业出了名。二十岁被征召做了太宰掾。大将*王敦任命他做主簿,他很受王敦的赏识。阮裕认为王敦有谋反的野心,于是整天喝酒,通过纵酒的方式废弃职事。王敦认为阮裕不是当世有真实才能的人,只是徒有虚名罢了,就让他外出做溧阳令,又借公事免了他的官。阮裕因此避开了王敦谋反带来的灾难,谈论的人因为这很看重他。咸和初年,阮裕被任命为尚书郎。当时经历了王敦之乱,朝野一派凋敝景象,阮裕于是弃官回家,居住在会稽剡县。司徒王导邀请他做从事中郎,他坚决推辞没有就任。朝廷准备征召任用他,阮裕知道这次推辞不了,就请求做王舒的抚*长史。王舒死后,阮裕被授为吏部郎,他没有就任。阮裕回家乡后又被任命为临海太守,不久又辞去官职。司空郗鉴请他做长史,皇帝下诏征召他做秘书监,他都以生病为借口推辞了。他又被任命为东阳太守。不久他被征召为侍中,没有就任。阮裕回到剡山,有遁世隐居的志向。有人问王羲之对阮裕这个人怎么看,王羲之说:“这个人淡泊近在身边的荣辱名利,即使古代有名的隐士,哪里有超过他的呢!”成帝驾崩,阮裕来到陵前祭奠,祭奠完毕就往回走。众人都来追赶他,阮裕也知道这些世俗之人一定会追赶自己,于是迅速离开,阮裕到了方山那些人才没有追上他。刘惔长叹说:“我到东边去,只能停在安石渚的下游,不敢再挨近阮裕身边。”阮裕的学问虽然不广博,论辩却十分精湛。他曾问谢万说:“我没有读过《四本论》,请您为我讲一下。”谢万叙说完后,阮裕认为傅嘏的观点比较好,于是撰写了一篇数百字的文章,对《四本论》的精义论述得细致具体,听说这件事的人都赞叹不已。阮裕曾经认为人们没有必要广泛地学习,而应以礼让为先,所以他整天静默,不学习研究任何事情,但周围人都尊崇他。他在剡县时曾有一辆好车,别人借用没有不答应的。有一个人要安葬母亲,想借他的车但又不敢说出来。后来阮裕听说了,叹口气说:“我有车却使别人不敢向我借用,这车还有什么用!”于是让人把车烧掉了。阮裕在东山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又被征召为散骑常侍,担任国子祭酒之职。不久又被任命为金紫光禄大夫,兼领琅邪王师。多年来被敦促催逼,他都没有就任。御史中丞周闵上奏说阮裕和谢安连年违背诏命,应该治罪,禁锢终身,皇帝下诏赦免了他们。有人问阮裕:“你屡次推辞征召任命,却担任两个郡的长官,为什么呢?”阮裕说:“虽然几次推辞皇上的任命,但不敢自视清高。我从小就没有做官的志向,又没有谋生的本领,既然不能靠耕地过活,必然要寻找别的生活依靠,因而恭顺地做了二郡的长官。哪里是为了展示才能,只是自己的生计打算罢了。”阮裕六十二岁那年去世。专题提升练(二)文言文阅读一、(2013·泉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游君山记袁中道万历*亥暮春,汉阳王子以吊中郎①至。予感其意,送至岳阳,同游君山。以风逆,泊舟南津港。质明,东风细细,波平如掌。初日甫出,与王子方舟进发。顷之,抵山足,见乔木蓊郁,亏蔽天日,黯黯含雪霰气。两掖之山,如垂长袖。寺内鸭脚②四株,唐宋以来物也。上巢白鹤数百,远视之如玉兰花。正殿亦壮伟,后为藏经楼。西去,穿乔木中,新篁绿*照人,盖远视此山,直似长眉一抹,入其中,求所谓十二螺③者,亦不得,都为老树寿藤所遮,仿佛见污隆④耳。然曲径中竹翠茶香,杂花*馥,极迂回,有幽致,宛似*南佳丽名园。过轩辕台,此处可览湖中之胜,惜以文昌*封之。复行竹石中,登酒香亭。还至寺左掖髻上,得朗吟亭。望长沙、湘潭,去帆如阵。共坐其上看水,大约天水一*光景,乃此山寻常受用,然亦不能于此外觅一奇语,能模写其澄鲜也。步至湘妃庙,穿林中,忽得旷野平田,极有野趣。入庙中,了无一人。晚复至山口,觅石踞坐,看水上云变。予谓王子曰:“天下惟夏云最奇,而湖上之夏云尤奇。盖八百里之水气,上蒸空界,淋淋漓漓,生生动动,极百物之态,穷雕镂之巧。昔米老⑤谓于潇湘得画景,盖谓湖上云物异也。吾又安得一椽竹中,听水观云,以娱余生耶?”是夜,王子大有卜筑之意。水气清泠,不成寐。晨起,猛风乍作,趣别山灵,一帆走岳阳楼下。(节选自《珂雪斋集》)【注】①王子:指王章甫。中郎:袁中道之兄袁宏道。②鸭脚:银杏。③螺:指像螺髻一样的山峰。④污隆:高低不平。⑤米老:米芾。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日甫出     甫:才极有野趣极:非常C.穷雕镂之巧穷:穷尽D.趣别山灵趣:趣味【解析】选D。趣:跑,疾走。2.下列全部属于作者与王章甫同登君山所见之景的一组是(3分) (  )①东风细细,波平如掌  ②乔木蓊郁,亏蔽天日③新篁绿*照人④长沙、湘潭,去帆如阵⑤旷野平田,极有野趣⑥湖上之夏云尤奇A.①②⑥  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解析】选C。①是登君山前所见,⑥是说湖上夏天的云气奇特,并非此次登山所见。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说明了作者游览君山的缘由:因感激王章甫的情意,所以陪他游览。因为树藤遮蔽、道路崎岖,作者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路,只好登上酒香亭远眺。C.按照作者的游踪,文章依次主要记叙了“看山”“看水”“看水上云变”之景。D.作者和王章甫一起游览君山,观山览水之后,两人都产生了栖身君山的想法。【解析】选B。“道路崎岖”并非“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路”的原因,“登上酒香亭”和“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路”没有因果关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寺内鸭脚四株,唐宋以来物也。(2分)译文:  (2)昔米老谓于潇湘得画景,盖谓湖上云物异也。(4分)译文:  *:(1)寺庙内的四株银杏,是唐宋以来的物产。(句意正确、语言通顺1分,判断句式1分)(2)往日米芾说在潇湘得到画中景物,大概说的就是洞庭湖上云气的奇特。(句意正确、语言通顺2分,“于”“盖”各1分)附【译文】万历*亥年晚春,汉阳王章甫因为悼念中郎到我家。我感激他的情意,送他到岳阳,一起游览君山。因为被风阻遏,泊船在南津港。天刚亮,东风细微,水波平如掌面。初升的太阳才出来,我和王章甫并舟前进。不久,我们到达君山脚下,看见高大的树木茂盛繁密,遮天蔽日,天**沉含着雪气。两旁的山,如同低垂着的长长的衣袖。寺庙内的四株银杏,是唐宋以来的物产。上面栖息着好几百只白鹤,远远看去就像是玉兰花。寺庙的正殿也很雄伟,后面是藏经楼。向西在高大的树林中穿行,新生的竹子翠绿得可以照出人影,从远处看这座山,非常像一抹长长的眉黛,进入山中,寻找世人所说的如同螺髻的十二座山峰,也找不到,都被年岁久远的树木和藤蔓遮蔽,隐隐约约只看见高低不平的山势罢了。然而曲折迂回的小路中竹子苍翠名茶芳香,杂花散发出香气,很曲折,有幽静雅致的特点,好像是*南美丽的著名园林。过了轩辕台,这个地方可以观赏湖中的美景,可惜的是被文昌*遮蔽了。再次行走在竹林山石的中间,登临酒香亭。回到寺庙左边形如发髻的山上,来到朗吟亭,远望长沙、湘潭,远去的帆船如同战斗队列。一起坐在亭上观看洞庭湖水,大致是水光与天*浑一的景象,这就是这座山通常能让人享受到的感觉,然而也不能够在这之外找到一个不寻常的词语,能照原样描绘出它的清新。走到湘妃庙,穿行在树林中,忽然看见空旷平坦的田野,很有山野的情趣。进入庙里,完全没有一个人。傍晚时分再到山口,找了块石头蹲坐,看洞庭湖水上云气的变化。我对王章甫说:“天下只有夏天的云气最奇特,而湖上的夏天的云气尤其奇特。八百里洞庭湖的水汽,向上蒸发到空中,湿润空蒙,生动有趣,极尽万物的形态,穷尽雕刻的精巧,往日米芾说在潇湘得到画中景物,大概说的就是洞庭湖上云气的奇特。我又怎么才能在竹林中得到一间小屋,聆听水声观看云气,用来欢度晚年呢?”这天夜里,王章甫大有在这里择地筑屋而居的心意。水上的雾气清凉寒冷,我怎么也睡不着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猛烈的大风突然大作,我们疾走告别山神,乘一帆船驶过岳阳楼下。二、(2014·福建四地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欧阳修皇祐四年五月*子,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薨于徐州,以其年十有二月壬申,葬于河南尹樊里之万安山下。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为广德*司理参*,始归迎其母以养。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熟羌归业者数万户。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夺贼地而耕之。又城细腰、胡芦,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用。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自公坐吕公贬,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或坐窜逐。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再适长山朱氏     适:嫁自边制久隳隳:毁坏C.凡直公者直:认为……正直D.戮力平贼戮:杀【解析】选D。戮:合,并。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直接褒扬范仲淹的一组是(3分) (  )①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②慨然有志于天下③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④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用⑤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⑥外和内刚,乐善泛爱A.①③⑥  ②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解析】选C。①指范仲淹长大后了解自己身世离开朱家;④指一些大族离开敌人来到大宋;⑤指范仲淹再次被起用。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仲淹身世不幸,但有志气。他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后来随因无依无靠而再嫁的母亲来到长山朱家;长大后,他知道自己的身世,便毅然离开朱家。范仲淹读书发愤,学有所成。离开朱家后,他过着一般人都难以承受的物质生活,日夜苦读,终于精通了六经的要义,后来考中了进士。C.范仲淹节*高尚,行事稳重。他不计个人得失,有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情*;在延州做官时,逐步采取有效措施,使当时的一些大族归顺于朝廷。D.范仲淹为官清廉,乐善好施。他为官多年,但家中经济拮据,退职后,妻儿仅仅能解决温饱问题;但却乐意把财物施舍给其他人。【解析】选C。“使当时的一些大族归顺于朝廷”并非范仲淹“在延州做官时”发生的事。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3分)译文:  (2)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3分)译文:   *:(1)他侍奉皇上和对待他人,完全按照自己的原则,不因对自己有利或有害而决定取舍。(2)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家里还很穷,终其一生,如果不是招待宾客,自己一天不吃两顿肉,但他对财产却还很乐意施舍,心胸非常豁达。附【译文】皇祐四年五月*子日,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人文正公在徐州逝世,同年十二月壬申日,安葬在河南尹樊里(地名)的万安山下。先生两岁时成了孤儿(古代丧父曰孤),他的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又嫁到长山(地名)的朱家。先生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哭着离开长山到了南都。来到学堂,打扫了一间房子,日夜读书,他的起居饮食,别人都受不了,但是他自己更加刻苦。过了五年,精通了六经的主旨,写文章、论述一定以仁义为本。祥符八年,考中进士,被礼部选拔为第一,于是考中了乙科,担任广德*司理参*,才回到长山接来并奉养老母亲。先生年轻的时候就有高尚的节*,在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方面没有哪一项会让他动心的,却慷慨激昂有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志向,经常诵着这样的*句来勉励自己:“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侍奉皇上和对待他人,完全按照自己的原则,不因对自己有利或有害而决定取舍。先生作为将帅,主要讲究持重,不追求小的功利。在延州筑起了青涧城,开垦营田,修复了承平、永平的废弃营寨,熟羌(少数民族)回到家乡*持旧业的好几万户。在庆州修筑大顺城占据要害地区,抢夺敌人的土地来耕种。又建成了细腰城、胡芦城,于是明珠、灭臧等大的少数民族,都离开敌人为大宋效力。自从边境的制度废弃了很久,以至于士兵和将领经常互不相识。先生于是把延州的士卒分给六个将领,训练齐整,各路兵马都采用了先生的方法。先生所在的地方,敌人不敢侵犯。后来因吕夷简先生的事情而被贬,那些士大夫们就为范、吕两先生的谁是谁非而争个不停。吕先生担心这事,凡是说范先生是正确的人都被指责为结党营私,有的官员因为这被贬黜放逐。一直到吕先生恢复宰相的职务,而范先生也被再次起用,于是两位先生欣然来往,齐心协力讨平叛贼。全国的读书人都因为这事很是佩服两位先生,但关于结党营私的话题,从此以后就不断提起再也不能制止。皇上已经认为范先生有贤才可以重用,所以最终力排众议而任用他。先生为人,外表和气内心刚直,乐于行善,广有仁爱。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家里还很穷,终其一生,如果不是招待宾客,自己一天不吃两顿肉,但他对财产却还很乐意施舍,心胸非常豁达。等到他离职回家,大家看他的家财,妻儿仅仅温饱而已。他处理政事,所到过的地方百姓大多都给他立祠画像。他的行事,从山林处士、街巷田野之人,到外国夷狄,没有不知道他的名字的,而且乐于谈论他的人非常多。三、(2014·福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游武彝山日记徐霞客二月二十一日,出崇安南门,觅舟。西北一溪自分水关,东北一溪自温岭关,合注于县南,通郡省而入海。顺流三十里,见溪边一峰横欹,一峰独耸。余咤而瞩目,则欹者幔亭峰,耸者大王峰也。峰南一溪,东向而入大溪者,即武彝溪也。……登楼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峙,溪自西来,分而环之,至曲复合为一。洲外两山渐开,九曲已尽。是岩在九曲尽处,重岩回叠,地甚幽爽。岩北尽处,更有一岩尤奇:上下皆绝壁,壁间横坳仅一线,须伏身蛇行,盘壁而度,乃可入。余即从壁坳行;已而坳渐低,壁渐危,则就而伛偻;愈低愈狭,则膝行蛇伏,至坳转处,上下仅悬七寸,阔止尺五。坳外壁深万仞。余匍匐以进,胸背相摩,盘旋久之,得度其险。岩果轩敞层叠,有斧凿置于中,欲开道而未就也。半晌,返前岩。更至后岩,方构新室,亦幽敞可爱。出向九曲溪,则狮子岩在焉。……已而至架壑舟①,仰见虚舟宛然,较前溪中所见更悉。大藏之西,其路渐穷。向荆棘中扪壁面上,还瞰大*岩,亦架一舟,但两崖对峙,不能至其地也。忽一舟自二曲逆流而至,急下山招之。其人以舟来受,亦游客初至者,约余返更衣台,同览一线天、虎啸岩诸胜。过余泊舟处,并棹顺流而下,欲上幔亭,问大王峰。抵一曲之水光石,约舟待溪口,余复登涯,少入,至止止庵。望庵后有路可上,遂趋之,得一岩,僧诵经其中,乃禅岩也……岩在峰半,觅徐仙岩,皆石壁不可通;下梯寻别道,又不可得;蹑石则峭壁无阶,投莽则深密莫辨。佣夫在前,得断磴,大呼得路。余裂衣不顾,趋就之,复不能前。日已西薄,遂以手悬棘,乱坠而下,得道已在万年宫右。趋入宫,宫甚森敞。(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注】①架壑舟:悬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合注于县南        注:集中登楼南望九曲上游南:向南C.须伏身蛇行蛇:像蛇一样D.岩果轩敞层叠果:果然【解析】选A。注:流入。2.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徐霞客不畏旅途艰险品质的一组是(3分) (  )①见溪边一峰横欹,一峰独耸②壁渐危,则就而伛偻③余匍匐以进,胸背相摩④余裂衣不顾,趋就之⑤得道已在万年宫右⑥趋入宫,宫甚森敞A.①②③  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解析】选B。①是写两峰的形态;⑤是写找到道路;⑥是写宫里的景象。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介绍了武彝溪周围的地理环境,主要是山峰的形态、溪水的流向。九曲溪的尽头有一处岩石留下前人斧凿的痕迹,从侧面说明此处的狭窄和难以通行。C.徐霞客在一曲游玩的时候,一曲的很多地方道路还没有修通,寻找道路也很难。D.雇来的挑夫仔细精明,走在前面探路,找到中断的石磴,大叫说找到了路。【解析】选D。挑夫并不仔细精明,他找到中断的石磴以为是路,其实并没有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更至后岩,方构新室,亦幽敞可爱。(3分)译文:   (2)已而至架壑舟,仰见虚舟宛然,较前溪中所见更悉。(3分)译文: *:(1)又重新回到后岩,刚刚构筑好的新房屋,也很幽静、宽敞而令人喜爱。(关键点:“更”“方”)(2)随后走到有架壑舟(悬棺)的地方,仰望半悬于虚空的架壑舟,非常清楚,较以前乘游船漂流于溪水中所看见的更为全面。(关键点:“宛然”“溪中”“悉”)附【译文】二月二十一日,走出崇安县南城门,寻觅乘坐的船。西北面一条溪水从分水关流来,东北面一条溪水从温岭关流来,汇合后流注于县南,通过郡、省而流入大海。船顺流而下三十里,见溪边一座山峰横斜,一座山峰*高耸。我感到惊诧而注目,那横斜的就是幔亭峰,高耸的就是大王峰。山峰南面有一条溪流,向东而流入大溪的,就是武彝溪了。……登上高楼向南眺望九曲上游,有片小洲屹立于溪水中,溪水从西方流来,至此分流而将小洲四面环绕,到九曲处重新合流为一股溪水。小洲外有两座山逐渐开阔,至此九曲已经到尽头。这岩就在九曲的尽头处,岩壁重叠回环,地方很是幽静清爽。岩北面的尽头处,更有一岩尤其奇异:上下都是很陡峭的石壁,石壁间横坳的地方仅一线宽,必须低伏身体像蛇一样爬行,盘绕着石壁越过去,才可以进入。我就从壁坳处爬行;不久坳处渐渐低矮,石壁渐渐险要,于是就势而弯腰曲背;岩壁坳处愈低矮愈狭窄,于是像蛇一样伏贴着用膝盖爬行,到壁坳转弯的地方,上下悬隔仅有七寸,宽只有一尺五。壁坳外面,岩壁深达万仞。我匍匐前进,胸部背部与岩石相摩擦,盘旋了很长时间,才得以越过那险要。岩石果然高大宽敞,层层叠叠,其间有斧凿的痕迹,是想要开凿道路而没有完成。过了半晌,返回到前岩。又重新回到后岩,刚刚构筑好的新房屋,也很幽静、宽敞而令人喜爱。出来走向九曲溪,就见狮子岩在那里。……随后走到有架壑舟(悬棺)的地方,仰望半悬于虚空的架壑舟,非常清楚,较以前乘游船漂流于溪水中所看见的更为全面。大藏峰西边的路,渐渐穷尽了。走向荆棘丛中,扳附着岩壁朝上攀登,回头俯瞰大藏峰西边岩壁上,也有一架壑舟,但是两崖相对屹立,不能够到达那里。忽然见一条游船从二曲逆流到达,急忙下山招呼船过来。那乘舟人把船划靠岸接我上船,他也是刚来此地的游客,邀约我返回更衣台,一同游览一线天、虎啸岩各处胜景。经过我停泊游船的地方,两只船一同顺溪流而下,计划攀登幔亭峰,探寻大王峰。抵达一曲的水光石,约定游船在溪口等待,我再登上岸边,稍向前行,到了止止庵。看见庵后有路能上山,于是快步上路而去,到了一岩石,其中有僧人在念诵佛经,这就是禅岩了……山岩在山峰的半腰上,寻觅徐仙岩,四面都是石壁,不可以通过;走下梯子重新寻找其他道路,又没有找到;要攀爬石岩则都是峭壁,没有石阶,投身荆棘,草莽又深又密,不能辨别方向。雇来的挑夫走在前面,找到中断的石磴,就大叫说找到了路。我不顾衣服被荆棘、乱石撕裂,跑去靠拢他,结果又不能往前走。太阳已经西沉,于是用手攀悬着荆棘,胡乱悬空坠落下来,找到道路时已在万年宫右边了。快步走入万年宫里,万年宫很森严、宽敞。四、(2013·福州八县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寓山注》序【明】祁彪佳予家高士里,固山道上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①。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此开园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 220 页可下载查看
点击下载本文档

本文档为docx格式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