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溪亭

下载文档

类型:

ID:65d7cf3fd8634

发布时间:2024-02-23 06:48:31

戴叔伦《苏溪亭》

苏溪亭上草漫漫,东风十二阑谁倚。 春事晚,燕子不归,一汀烟雨杏花寒。

【赏析】

这首诗与《兰溪棹歌》创作时间相近,据了解,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而苏溪在浙江义乌、东阳附近。因此,可以推测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

描绘的是暮春时节的景*,情感上则流露着离愁别绪。开篇“苏溪亭上草漫漫”,生动展示了地点和季节。野草丛生,郁郁葱葱,已是暮春。亭上春草碧翠,春水渌波,为下文的倚阑人营造了凄迷的氛围。“谁倚东风十二阑”通过设问引出了倚阑人的形象,东风吹拂中,一个斜倚在栏杆上的人,仿佛是《西洲曲》中“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的倩影,投射出沉思之美。

而倚阑人所见、所思,“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则勾画出内心的愁绪。燕子还未归巢,而春光已渐逝。这景象象征着游子未归,红颜渐老的心情。“一汀烟雨杏花寒”则具体描绘了“春事晚”的景致,烟雨笼罩的沙洲和凄美的杏花,寄托了倚阑人的怅惘和哀愁。这种写法既将抽象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在景物描写中传递出深沉的思考。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但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汇,将诗人对离愁别绪的沉痛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描写使得诗情与景物相互辉映,充满了韵味和深情。贺铸在《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受到了这首唐诗的启发,形成了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点击下载本文档

本文档为doc格式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