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 所见古诗赏析

下载文档

类型:

ID:65e042c0b233e

发布时间:2024-02-29 16:39:28

袁枚(1716-1797)是清代诗人和散文家。他的字是子才,号称简斋,晚年自号为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袁枚所见古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所见》

袁枚 所见古诗赏析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响。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立刻停止唱歌,静静地站在树旁。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创作背景:

诗人在旅途中看到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突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止了歌声,下了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于是写下了这首《所见》。

赏析:

这首诗的开头平淡无奇,没有留下太多痕迹。但第二句突然调高,节奏加快,形成了高潮。前两句描绘了牧童天真活泼、悠闲自得的可爱形象和他的愉悦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描绘了牧童的悠闲心情。他几乎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完全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的欢乐,才引吭高歌,甚至忘了自己的存在,“振林樾”。

后两句仍然继续描绘牧童的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暗示,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则急转直下,如同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通过“忽然”一词,生动地表现了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格。“忽然”带来了变化:从响声到寂静,从行动到静止,生动地描绘了牧童闭口凝视鸣蝉的瞬间神态。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刻画了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般的机智。整首诗纯粹采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了牧童一瞬间的表现,生动地描绘了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感受到他的纯真可爱。

这首诗反映了儿童生活的景象,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场景。诗人先描绘了牧童的动态,高坐在牛背上大声唱歌的派头,展现了他的散漫和放肆;然后描绘了牧童的静态,专注地凝视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从动态到静态的变化,既突然又自然,生动地刻画了小牧童天真烂漫、喜欢多事的形象。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直白易懂,朴实无华,形象自然生动。整体上,诗歌描绘了和平、宁静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刻画了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展现了诗人的真实情感。诗人曾说:“诗人就是不失去内心的童心。”毋庸置疑,诗中描绘的正是诗人一直追求的境界,也是他所强调的“真实情感”。

点击下载本文档

本文档为doc格式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