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下载文档

类型:

ID:65e26ad2ed9f1

发布时间:2024-03-02 07:54:58

导语:舍,在古代行*中以三十里为一舍,寓意主动退*九十里,象征着积极回避冲突,避免争端。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典故,期望为你带来启示!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内部爆发内乱,因听信谗言,晋献公处死太子申生,并派人追捕申生的弟弟重耳。得知消息后,重耳逃离晋国,在流亡十几年中,曾寄居楚国。楚成王看重耳的潜力,以国宾礼遇之,对待如上宾。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一次,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畅谈,气氛融洽。忽然,楚王询问重耳:“若有一日你回晋国当上国君,如何回报我呢?”重耳略一思索答:“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都有,珍禽羽毛、象牙兽皮则是楚地特产,晋国未必有什么独特之物可献给大王。”楚王称赞:“公子太谦虚了,虽然如此,却应该有些表示吧?”重耳微笑回应:“若真能回国为国君,我愿与贵国友好。若晋楚发生战争,我必命令*队先后退九十里。若此举未能得到大王原谅,那时再与大王交战。”与他们同席的楚国大将子玉听后感知重耳必成大器,建议楚王除去重耳,以免后患,但遭到楚王拒绝。

多年后,在秦国的支持下,重耳最终回到晋国,成为了著名的晋文公,使晋国在他的治理下逐渐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与晋国在战场上相遇。为履行先前的承诺,晋文公命令*队主动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士兵们对此表示反对,但晋文公坚信:“正义的行*和战斗才能取得胜利。我们此举是主动退让,使楚国理亏。若楚*再度进攻,我*士气高昂,必定能够战胜。”楚*见晋*主动后退,误以为对方畏惧,急忙追击。晋*抓住楚*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成功击败楚*,赢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长心语】 进退之间蕴含着微妙的关系。若前路坦途,可毫不犹豫地勇往直前;但若前路坎坷,不妨在踏上征途前,先退一步,或许能更好地展翅翱翔。正如列宁所言:“为了更好地一跃而后退。”“退避三舍”体现了这种智慧,此处的退非被动、消极,而是主动退让,通过谦让寻找进取的机会,积蓄前进的力量。后发制人需灵活变通,不可拘泥于一成不变的策略。因此,适度的让步不仅在道义上赢得更广泛的支持,也能打击敌人的气焰,从而赢得最终的胜利。

点击下载本文档

本文档为doc格式

下载文档